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从课堂教学抓起——以《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为例
2015-04-14
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从课堂教学抓起——以《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为例
孔发弟1,吴芳2
(1.广东科技学院,广东东莞523000;2.南昌广播电视大学,江西南昌330003)
摘要: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是高职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保证高职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但从课堂教学抓好学生的职业素养养成乃是当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结合《管理学原理》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探讨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思路与做法。
关键词:高职教育;职业素养教育;课堂教学;思路与做法
高职教育要适应我国飞速发展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要,提高高职教育的办学质量,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高素质优秀人才,重视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是目前高职教育所面临的十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保证高职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职业素养,中国知网将其定义为: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在校学生的职业素养如何养成,已有许多业内人士对此开展了积极地探索和改革,并在高职教育的实践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纵观各种理论的探索与实践做法,笔者认为从课堂教学抓好学生的职业素养养成乃是当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该问题的存在,将降低高职教育的竞争力,削弱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使其特色不能得到应有的体现。本文就此结合《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的过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探讨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思路与做法。
《管理学原理》是高职高专经济管理各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属专业基础必修课程。这是一门理论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它主要为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具有大学水平的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作为公共基础课,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全面地、系统地掌握现代管理的思想观念,掌握和运用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通过对企业管理实践问题进行分析和决策,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论素质和实践技能,并通过实践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为日后学习专业技术课程以及未来的企业管理实践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职业基础。在这样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开展职业素养教育,从当前来说则是必然趋势。
笔者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体会,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在学生中引入“准职业人”概念。所谓“准职业人”,就是按照企业对员工的标准要求自己,初步具备职业人的基本素质,能够适应企业的发展。或者说,即将进入企业的人,要成为符合企业要求的“准职业人”,就需要有积极的职业心态,严谨的职业道德,良好的职业习惯,优雅的职业礼仪。
《管理学原理》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一新生入学后开设,也是学生第一次开始接触的专业基础课程,有期盼、有新奇,但更多的是未知与茫然。如何引导学生从进入大学开始形成职业意识,逐步具备专业学习的思维方式,这对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养成很关键。对此,在课程教学的首堂课教师就向学生提出:无论你们是学什么专业,是否喜欢这个专业,你们既然选择了,也就意味着准备未来从事该专业领域的相关工作,是未来的职业人,从现在开始,老师就要把你们作为未来的职业人来要求和对待,也就是按照现在的“准职业人”的要求,从平时的点点滴滴做起,包括在课堂中的言谈、开展的各种活动中、你们的行为举止、生活习惯等。在参与课堂中的各种活动中不断强化自己的职业意识,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和技能。“准职业人”概念的引入从培养学生的职业归属感、职业知识和技能、职业行为习惯等核心因素出发,全过程、全方位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使学生进入大学课堂的开始形成一定的职业意识和对职业素养养成的初步认识,引导学生把握职业学习的方向,走出迷茫,这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职业意识与职业素养的关键的一步。
二、提炼核心理念,学会精炼提升思维。《管理学原理》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的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如何在管理的实践中科学地运用这些管理理论与方法即是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其涉及到的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也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十分注意引导学生在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的学习过程中科学地认识与运用,并加以提炼升华。如:在学习与运用的过程中逐步总结归纳出:“没有最好的,只有适合的”管理理念,即在实际中对各种管理理论与方法的运用,没有哪种是最好、最有效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只要是适合企业发展的理论与方法就是好的。教师再从哲学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必须以时间、地点为转移”进一步阐明其正确性,并从中外历史现实的经验论证该理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学会思维方式的提炼、提升。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还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理念:“人力资源管理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人性化管理”等理念,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养成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职业素养从课堂中的点滴抓起。引入“职业人”的概念,不仅仅是个概念,关键还要落实到平时教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作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对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职业素养要求。
培养学生课堂中积极发言的主动意识(这是提高职业人自信心的有效途径);发言过程中声音洪亮及注意有条理的表达(这是培养职业人沟通能力的重要方面);发言过程中的职业化表达(必须要用专业术语,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这是职业人专业素质最基本的要求);课堂的集体汇报必须要有PPT,而且PPT必须符合质量要求(这是职业人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日常的生活习惯、待人接物……通过这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潜移默化地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渗透职业素养的培养,让学生逐步树立专业的责任心、事业心、严谨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求索精神;在教会学生解决专业问题的同时,学会如何做人、做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认真抓好这些,对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养成应该有较大的帮助与促进。
四、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某一特定的客观存在的真实管理情景,作客观的书面描述或介绍,以弥补学生无法实际深入管理一线的缺憾。运用案例进行教学,可以在较短的时间中,帮助学生体验到较多的管理问题,使之有如身临其境,从而受到锻炼与提高。这种效果,一般的课程讲授做不到,学生单纯亲自实践也不可能,因为谁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去接触那么多的实际情况。
案例教学的目的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及职业素养。这个技能及素养有着广泛的内涵,概括了学生今后在管理职业生涯中所需的一切主要能力。因此,在开展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概念、原理、方法去分析案例,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从情感和理智上将自己置身于管理人员的地位,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在实施案例教学法时,教师应注重问题诊断型案例、判断决策型案例的讲解,设置针对现实问题的案例情景,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启发学生应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提出自己的对策。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的解决案例问题对策正确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在寻求解答过程中所使用的分析方法、基本理论、思维方式、逻辑推理等职业技能的运用,这才是具有长远的价值。因此,在案例讨论中,教师应引导开展积极讨论,鼓励不同意见的自由表达,并使学生在讨论中养成既学会阐述并坚持自己的主张,说服他人,又学会倾听、妥协、吸取别人见解的职业素养。
五、开展协作学习,组建学习小组,培养团队精神。协作学习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开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协作与交流,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到教学目标。在《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的学习小组的协作学习,主要是针对某个理论问题进行学习讨论,或结合教师提供的案例,联系实际,探讨现实管理问题的解决办法,每个学生必须参与其中,共同负责完成所承担的某部分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须积极调动各种思维技巧,如分析与综合、评价与协商,在连续不断的运用中提高了原有的思维水平。最后,各小组推荐代表归纳小组意见,参加课堂讨论。讨论的过程,学生、教师均可以各抒己见、引经据典,认真分析提出的问题,结合学习的理论,提出各种自己认为最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教师点评,学生与教师共同给定团队成绩。
这种协作学习的方式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契机和舞台,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满足学生获得友谊、人际情感交流、互助学习、相互鼓励、共同完成学业等需求,同时,提高了思维和与人沟通和交流的技巧,加深了学生对理论问题的认识,把理论学习应用到实践当中,解决了现实中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尤其是在这种学习氛围里能够逐步养成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团队意识,培养团队的协作精神。不过,在协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采取必要措施,注意避免“搭便车”现象的发生。
六、通过课堂中的“信息播报”,培养学生关注经济信息的职业素养。由于《管理学原理》中的理论涉及的面非常广,尽管课程教材内容也注意到紧密联系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但课程的介绍对于内容丰富多变的管理现象来讲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紧密联系当前的宏观及微观经济形势,其课程内容才更有生气与活力。这对教师的教学及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时刻关注宏微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企业目前改革与发展的动态,并把相关的内容引入教与学,才能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对此,可以在课堂上增加“信息播报”的内容,即不定期地把一些当前发生的经济信息或现象结合正在进行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交流分析。如:2014 年9月发生的“阿里巴巴在美国资本市场的上市”“青海奶牛养殖户倒掉牛奶事件”,在事件发生的当天或第二天就可以在课堂里发布并从管理的角度开展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要透过现象看到事件背后的东西即本质的内容,运用所学过的理论进行分析和评价。
“信息播报”在课堂的进行,一方面带来了新鲜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加清楚明了管理学与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的紧密联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经济信息的敏锐性与兴趣,并且在经济信息的分析过程中,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相关职业素养的逐步养成。
诚然,要抓好课堂教学中的职业素养教育,对课程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教师对高职教育事业的忠诚与热爱,需要自身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在学生面前起表率作用,而且要在教学方式方法上灵活多变,能够把枯燥的课堂理论教学变为丰富多彩课堂教学艺术。这就要求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应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各高职院校也应把建设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作为重要任务来抓。
职业素养教育是高职教育的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不是某门课程的课堂教学就能够解决问题。但因为学生在高职学习的3-4年期间,课堂教学所占比重最大,如果各科教学都能够重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职业素养教育,对于培养高职学生过硬的实践动手能力、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具有较好的职业素养和较强的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应该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责任编辑:熊江鹏
[作者简介]孔发弟(1954-),男,江西南昌人,教授,研究方向:远程教育、高等职业教育。
[收稿日期]2014-12-10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537(2015)01-0009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