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实效研究
2015-04-13来燕刘曼曼
来燕,刘曼曼
(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杭州310053)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实效研究
来燕,刘曼曼
(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杭州310053)
目的:探讨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心理健康必修课的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方法:以某高校4个新生班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组和对照组前后测试加追踪测试的实验设计,以症状自评量表、自尊量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为评估工具。结果:课程结束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症状自评量表的焦虑、恐怖、偏执三个指标显著降低,总体幸福感水平显著提升。结论: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的心理健康必修课能有效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心理健康;必修课;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在消极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强调用一种积极的方式对人的心理现象做出新的解读,以弥补消极心理学的不足。随着这一理论的引入,不少研究者开始探索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提倡“发展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如构建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1],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开展团体辅导[2]等等。但此类研究的绝对数量还较少,且多以理论探讨为主,较少涉及效果的实证研究。本研究尝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探讨其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为更好地提升心理健康必修课效果提供参考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在某高校2012级新生中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一半学生在2012年秋学期上课,另一半学生在2013年春学期上课。选择秋学期两个班的学生为实验组,进行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并抽取同年级相同人数两个班的未上课学生为对照组。实验组82人,其中男生23人,女生59人。对照组82人,男生25人,女生57人。
2.工具。(1)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90,SCL-90),涉及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九个因子[3]。(2)自尊量表(The self-Esteen Scale,SES),用以评定关于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3]。(3)总体幸福感量表(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GWB),用于评价被试对幸福的陈述,得分越高,幸福度越高[4]。(4)自编课程调查问卷,用于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水平以及对课程改进的建议等。
3.研究过程。(1)实验设计。在开课前统一施测症状自评量表、自尊量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实验组接受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授课。对照组则未安排心理课程,按常规上课学习。课程结束当天以及结束一个月后,对所有被试再次进行评估。(2)课程设计。积极心理学强调心理学要重视人类积极品质的挖掘与培养。Seligman也曾概述了人类的6种美德和24种积极力量。通过这些美德和品质的培养来塑造健康的人格是积极心理学的工作目标之一,而这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性目标”是相一致的。故此,课程设计的重点在于:①培养学生积极的认知,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性格优势并尝试运用他们,能用不同的视角看问题;②激发积极的情绪体验,并以此来促进学生积极认知的形成;③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课程共安排了探索大学、探索自我、探索人际、探索爱情、探索情绪、探索生命、学习反馈与分享等7个专题,由两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健康专职教师担任实验组的授课教师。
二、结果
1.症状自评量表、自尊量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干预前后结果比较。干预前,除强迫一个因子外,实验组与对照组所有指标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症状自评量表的总均分以及各个因子得分都存在明显的时间效应(见附表)。根据分组与时间的交互效应,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在焦虑、恐怖、偏执这三个因子得分上呈显著下降。两组被试的自尊水平存在显著的时间效应,随着时间的变化,两组的自尊水平得分均有提高。总体幸福感水平存在显著的时间效应和交互效应,实验组的提高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2.实验组自我评估与反馈。课程结束后实验组填写了课程反馈表。从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对课程满意度的评分为8.88分(总分10分),对课堂氛围的评分为8.54分,对课堂互动效果的评分为8.55分。在陈述自己的收获时,大多数学生都表达了感谢,认为通过课程的学习更加了解自己,发现自身的优势所在,能尝试从积极的角度看问题,感恩他人,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
附表 干预前后两组被试各项因子得分的差异比较
三、讨论
将积极心理学引入心理健康课程,旨在丰富和扩充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视野,使之不再局限于心理问题的解决,而将教育的重点侧重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本研究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非常重视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挖掘与培养。通过营造积极的环境氛围,激发积极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性格优势并尝试运用他们,以此促进学生认知的改观。
实验干预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所有指标都存在显著的时间效应,这可能与大学新生的特点有关。初入大学对每位新生来说都是一次人生转折,面临诸多压力与挑战,很多新生会出现各种负性情绪和心理困扰。但随着对大学生活的进一步融入,这些负性情绪和困扰会逐步缓解。干预后,实验组被试SCL-90焦虑、恐怖、偏执这三项因子得分呈显著下降,总体幸福感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相对于对照组的自然改善,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的心理健康课程对大学新生负性症状的改善更明显,能更好地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两组被试的自尊水平存在显著的时间效应,但未观察到显著的交互效应。这可能与自尊水平本身的特点有关,具有稳定性,需要一段更长时间的调整。
[1]戴吉,戴佳佳.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的构建[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教育科学),2011(6):250-252.
[2]何瑾,樊富珉.团体辅导提高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效果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3):397-402.
[3]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0-35.
[4]段建华.总体幸福感量表在我国大学生中的试用结果与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6(1):56-57.
The Effects of Mental Health Mandatory Course on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itive Psychology
Lai Yan,Liu Manman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University,Hangzhou 310053,Zhejiang,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mental health mandatory course based on positive psychology.Methods:Pre-post-follow-up measures of the Symptom CheckList-90,The self-Esteen Scale,and the 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 were administered to assess 164 freshmen.Results:After the experiment,the intervention group showed a rapid decline of Anxiety,Photic anxiety and Paranoid ideation scores of SCL-90.The scores of GWB increased significantly.Conclusion: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urse based on positive psychology can enhance the level of freshmen's mental health.
positive psychology;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urse;freshman
G444
A
1002-1701(2015)04-0061-02
2014-05
来燕,女,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2013年浙江省教育规划课题“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实效研究”成果(编号:SCG118);2014年浙江中医药大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课题资助。
10.3969/j.issn.1002-1701.2015.04.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