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节奏体会法在心肺复苏教学中的应用
2015-04-12吴海东吴满辉黄子通
吴海东,李 毅,吴满辉,黄子通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广东 广州 510120)
时间节奏体会法在心肺复苏教学中的应用
吴海东,李 毅,吴满辉,黄子通*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广东 广州 510120)
目的:研究时间节奏体会法对心肺复苏教学中胸外按压质量的影响。方法:将医学本科学生30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人。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方法,实验组用时间节奏体会教学法。测试学生学习后在心肺复苏时的按压频率、按压深度达标率和复苏后的疲劳指数。结果:实验组的按压频率小于对照组,而按压深度达标率较高,疲劳指数较低,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时间节奏体会教学法可提高学生进行心肺复苏时的胸外按压质量。
心肺复苏;胸外按压;教学
对心脏骤停患者实施高质量心肺复苏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1]。心肺复苏过程中的胸外按压须消耗施救者大量的体力且容易出现疲劳,加上按压的频率和深度较难协调掌握,按压的质量难于保证[2]。本人在心肺复苏教学中发现用时间节奏体会法可让学生较快掌握正确的按压频率和深度,改善胸外按压的质量,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和分组。
中山大学医学本科四年级急诊医学见习学生30人,其中男生18人,女生12人。学生被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15人。
(二)教学地点和设施。
教学地点在中山大学北校区医学科技楼5楼示教室。练习测试用模拟人为带有电脑报告仪的半身复苏安妮模型。
(三)教学与练习方法安排。
教学内容基于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推荐的成人基础生命支持标准流程设计和安排。学生在完成心肺复苏理论学习、观看教学视频和教师现场演练和详细讲解后,由学生在模拟人上进行练习。对照组采用常规练习方法,每人最少完整演练2次以上并休息30分钟以上进行测试。测试时采用双人配合成人基础生命支持标准流程:按压与通气比例为30:2,在通气时停止按压,在约2分钟内连续进行5个循环的练习。测试时用Laerdal模拟人附带的电脑报告仪记录并报告2分钟CPR内的按压深度达标率(合格的按压次数/总按压次数×100%)。用秒表记录150(30×5)次的按压总时间并计算平均按压频率。实验组先采用时间节奏体会法练习胸外按压,方法为:先让学员进行30次的连续胸外按压,用秒表计算30次按压完成时间并估算按压的频率(30/按压时间(秒)×60)。如时间为15-18秒为合格,对应按压频率为120-100次/分;如按压时间少于15秒,则要求学员减慢按压频率;如大于18秒,则增加按压频率。经过多次练习和体会,直到按压频率达标(120-100次/分)后再进行正式心肺复苏测试(操作与记录方法同对照组)。
(四)受试者主观疲劳程度评估。
利用瑞典专家BORG发明的自认劳累分级表(RPE)进行自我评分。测试结束后立即向研究者询问受试者根据RPE进行自我评分并记录。总分为20分,评分越高表示疲劳程度越重。
(五)统计学处理。
二、结 果
操作者胸外按压表现和疲劳程度比较如下(见附表)。
附表 胸外按压表现和疲劳程度比较表
三、讨 论
心肺复苏术发明并推广使用50多年来,为提高胸外按压的质量、改善人工循环、增加复苏成功的可能性,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对心肺复苏技术不断进行优化,对胸外按压的频率和深度作了多次调整,按压频率由最初的“80次/分”,2005年调整为“约100次/分”,2010年调整为“至少100次/分”,按压深度由“4-5cm”调整为“至少5cm”,并强调“快速用力的按压”[3]。但指南对按压频率的上限并没有作出规定,通常认为100-120次/分为较理想的徒手按压频率,但对超过120次/分的按压频率是否会对按压质量造成影响尚未见有报道。另外,在心肺复苏中徒手胸外按压须消耗操作者大量的体力,操作者很快出现疲劳和肌肉酸软,难于长时间进行胸外按压,按压胸外按压的质量也随之下降。为保证胸外按压的质量,2010年指南建议当双人以上进行心肺复苏时,应每隔2分钟更换一次徒手胸外按压者[3],也有作者提出每隔1分钟更换一次[4]。
作者在心肺复苏教学中发现,由于心肺复苏的紧逼性可导致学员的过度紧张,加上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对按压频率为至少100次/分的强调,初学学员的按压频率大都远远超过120次/分,即使是身材较小的女学员按压频率也可达到150-180次/分,但按压的深度却明显不足。按压的深度和按压的频率是相互矛盾的,原因是过快的按压频率可导致操作者体力消耗过大,很快出现疲劳和按压质量的下降,最明显的表现是按压的深度不足和胸廓回弹不充分,最终导致按压质量的下降和无效按压的增多。因而纠正施救者过快的按压频率以保证足够的按压深度非常必要。
本研究表明,利用时间节奏体会法教学,在学员经过多次的校正和反复体会后,可形成较好的时间速度感,较易掌握胸外按压适当的频率,并可保证胸外按压的深度达标,胸廓回弹充分;同时可减少操作时的体力消耗,减轻复苏者疲劳程度,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保持胸外按压质量的稳定。
[1]Nolan J P.High-quality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J].Curr Opin Crit Care,2014,20(3):227-233.
[2]Sutton R M,Wolfe H,Nishisaki A,et al.Pushing harder,pushing faster,minimizing interruptions...but falling short of2010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targets during in-hospital pediatric and adolescent resuscitation[J].Resuscitation,2013,84(12):1680-1684.
[3]Field J M,Hazinski M F,Sayre M R,et al.Part 1:executive summary: 201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J].Circulation,2010,122(18 Suppl 3):S640-S656.
[4]杨正飞,陈昌卫,李 恒,等.利用模拟人研究操作者疲劳对心肺复苏质量的影响[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4,23(4):411-415.
G642.4
A
1002-1701(2015)07-0108-02
2014-07
吴海东,男,硕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心肺脑复苏。
广东省科技计划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2B031800084)。
*通讯作者
10.3969/j.issn.1002-1701.2015.07.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