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整合的设计思路与实践
2015-04-12董战玲易西南马志健林英姿谢协驹
董战玲,易西南,马志健,梁 平,林英姿,谢协驹
(海南医学院,海南 海口 571199)
地方院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整合的设计思路与实践
董战玲,易西南*,马志健,梁 平,林英姿,谢协驹
(海南医学院,海南 海口 571199)
随学科间课程内容的整合模式是医学院校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是一种培养人才新的课程模式。海南医学院组建了五年制临床医学院专业的改革试点班,该班将生物医学课程整合为“基础医学综合板块”和“器官系统板块”,增设“创新能力培养课程板块”。在教学方法上增加PBL、临床见习、实行小班授课和学术型导师制等。
卓越医生;教学模式改革;课程整合
建立在生物医学模式下的以疾病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应用了一百余年[1],已经不能适应今天的医学生培养的要求。正如2012年我国政府有关文件中指出:“随着人民群众卫生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卫生服务模式的重大变革以及国际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面临着新形势和新问题”[1-2]。
在此背景下,国内许多院校已经开始了整合课程的探索(见附表)[3-4]。地方医学院校的学生起点较低、师资等各类教学资源均有限,如何进行课程模式的改革是一个严肃的命题。海南医学院从2013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中,根据学生自愿原则,组建了一个30人课程模式改革班,称之“卓越创新班”,至今已运行一学年。本文就“卓越创新班”的设计思路和实施计划作简要总结,仅供相互借鉴。
附表 我国部分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整合情况
一、“卓越创新班”设计的几项基本原则及思考
(一)“一体现、两符合”原则。
参考国内外医学教育模式改革的大方向以及根据国家关于“卓越医师培养实施意见”的原则要求。我们认为,设立改革班需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自主学习为导向的现代教育理念,符合综合素质培养的基本要求,符合国家对临床医学专业提出的“早临床、多临床和反复临床”的倡议。
(二)综合改革的原则。
设立生物医学课程综合改革班,探索课程整合模式,没有现成或与之配套的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的配套改革,难以达到课程整合改革的预期目标。因此,有必要进行课程模式、教学方法、评价模式和方法、教学体制等各方面的综合改革。
(三)分步实施原则。
课程整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国内外尚无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全面整合的成功范例可以借鉴,国内各校的做法可以形容为五花八门,各不相同,正因如此,也缺少规范的系统模块教材。实际上,改革课程模式不等于全面推翻和否定传统模式,传统模式毕竟是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模式,有符合学科自然发展规律的一面,我们的思维和行事惯性还不能完全脱离这个传统和经典。因此,我们先进行生物医学课程整合,适度整合临床课程的总论内容,仍保留传统的临床课程。等待时机成熟后,再进行基础和临床的全面整合,这也符合地方院校自身发展的特点。
(四)“卓越创新班”的培养方案。
在上述三大原则的指导下,我们借鉴部分院校的做法,形成我校的改革方案。
1.生物医学课程整合。将基础医学和生物学等11门课程进行整合。按照人体结构、功能、病因、病理机制等逻辑思路,设计成“以问题为中心”的基础医学综合板块,即人体的基本构成、生命基本单位(细胞)、物质与能量代谢、疾病基本病理变化、疾病基本病理过程、病原生物学、人类遗传与疾病,共7个导论,为后面各器官系统模块的学习打下基础。以人体机能系统为线条的器官系统模块:血液系统、循环系统、免疫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与男性生殖系统、女性生殖与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共整合为8个系统模块。每个系统又按照结构、生理、病理和临床逻辑关系组织教学大纲及教学内容,各板块内容又适度跨入相关临床学科的总论部分,并在相关系统安排少量临床见习,以实现“早临床”的倡议。
2.设立创新能力培养课程。与普通临床医学专业班比较,增加了创新性课程模块108学时,包括文献管理、科研设计讲座、创新技术和手段课程、创新性实验研究、循证医学课程等内容。以5人为小组单位,在两年半的学习期内需完成一个科研题目立项、研究、报告和暑期的临床见习两次,每次安排为期两周的早临床的临床见习。
3.实行小班教学和导师制。理论实践结合较强的课程多数模块尽量采用讲习结合方式,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加师生互动环节。每位学生都是导师负责制,每位学生按排一位导师。
4.增加PBL比例。采用规范的PBL案例和开放式讨论,每个系统模块PBL学时不少于15%-20%,基础综合每个导论不少于10%。按10人/组,每个小组派出基础和临床各一位指导教师。
5.创新评价模式。实施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整合;各模块学习效果评价涵盖基础知识及理论评价、基本技能评价、PBL/CBL评分、学生互评等;学生整体能力评价包括创新能力、临床能力、社会实践能力、职业素养评价;学生基本知识评价通过两次基础医学综合测试形成所有评价结果,及时收集学生反馈,并收集学生对教学的各种意见或建议。
二、“卓越创新班”的管理
创新班由学校主导,实施项目管理制,项目责任人负责该班的教学实施管理。各模块教学的具体组织实行责任教授负责制,负责该模块的集体备课、学生评价。学生管理实行“两条腿走路”的管理模式,即日常事及班团活动由学工系统管理,学习事务由项目组秘书负责。
三、初步效果
该班经一个学年的教学实践,学生经历了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再到“感觉进步很快”的过程,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不断加强,经常会对教学和管理与实施提出改进意见。参与教学的教师责任心也在不断增强,从被动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到主动提出改进措施,对改革取得成效的信心不断增加。效果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减少知识重复。
减少了学科门类,降低了同一知识以往在不同学科的重复性(比如生理学、生物化学、血液检验的血液内容中的血液凝固知识点的重复),减少课程学时,从而减轻了学生们学习的负担,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符合课程改革的初衷。
(二)培养知识体系整体观念。
课程整合有利于对学生医学知识整体观念的培养,这显然是克服当今世界知识门类越分越细、越来越专门化的一条有效途径;在某一器官系统范围内将基础与临床综合系统的结合起来,能较大限度地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血液系统的生理、生化的内容与临床检验知识的有机结合),先从理论层次上感知再行实践,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进入临床学习时,更容易联系相关的基础医学知识。
(三)实现“早临床”。
改革班实现“早临床”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相关的总论和系统板块涉及到临床的相关疾病的,即安排2学时相关内容的临床见习,带教教师为临床医生。例如,学习运动系统时,去骨科见习后,学生学习到骨科常见病的基本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等,再结合整合课程教师课堂上所讲的理论知识,对学生知识的学习记忆有较大帮助;另一种是在两年半的时间里安排暑期见习,目前,学生已经进行一次暑期临床见习,因学生见习时还未进行各器官系统疾病的学习,故而,学生暑期临床见习后的颇多感受主要是对医生职业的认识上,见习后学生对做临床医生有更深刻的认识,深感将来的责任重大,他们普遍认为下次见习将会有更多收获。
(四)改革成熟后推广。
传统课程的管理模式由各学科转到各课程模块的管理模式,该管理模式有助于课程整合逐渐成熟,试行有较好成效后,得以在全校临床医学专业范围内推广。值得提出的是,2014年6月9号教育部临床专业认证专家组莅临我校观察该班的改革情况后,也给予了正面积极的评价。目前课程改革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
四、小 结
临床医学课程模式改革总是处于不断探索之中,旧的模式需要打破,新的模式又很难建立,需要不断探索。一种新的模式成功与否,不是说它是否符合某种理念,而是要经过长期的观察和评价,尤其是毕业生质量的评价。我们的教学改革模式还正在进行之中,谈不上经验,更谈不上成功,需要谨慎践行。
[1]孙宝志.全球视野下高等医学教育面临的挑战与改革出路[J].医学与哲学,2013,34(7A):1-4.
[2]李 明.改革创新培养卓越医生[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 (7):17-19.
[3]孙 鹏,黄继东,柏 杨,等.整合课程教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历程与展望[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5):62-63.
[4]Frenk J,Chen L,Bhutta Z A.Health professionals for a new century: transformingeducation to strengthen health systems in an interdependentworld[J].Lancet,2010,376(9756):1923-1958.
G423.04
A
1002-1701(2015)07-0063-02
2014-09
董战玲,女,博士在读,副教授,研究方向:生理学及基础医学教学工作。
海南医学院2013校级专项课题(HYZX201302)。
*通讯作者
10.3969/j.issn.1002-1701.2015.07.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