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聋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2015-04-11崔芳芳,李爱珍

绥化学院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聋生自然段材料

作者简介:崔芳芳(1983-),女,山东微山人,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教,硕士,研究方向:特殊教育学。

收稿日期:2015-03-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0438(2015)07- 0044- 03

阅读是一种高级的心智活动,是人类通过大脑接收外界视觉符号信息,并对其接受的视觉信息进行思维加工,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理解视觉符号信息意义的过程 [1](P57-59),也是个体获取知识、增加技能、相互理解、相互沟通和适应环境的重要方式。阅读能力是个体认识和理解书面语言,并将书面语言转化为自己所能理解的有意义的言语的能力。

阅读是个体学习、生活和发展的必备技能。一般来说,阅读通过书面材料呈现,其形式是可以为聋生所利用的。聋生由于听觉功能缺陷,导致其生活经验不足,感知信息不完整,知识范围狭窄,而影响了其学习认知的广度和深度,同时还会给生活带来不便。因此,对于聋生来说,阅读不仅可以辅助他们学习、获取相关的知识技能,还是他们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必备能力。目前,国内外很多学者对聋生和普通学生的阅读能力做了大量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与普通学生相比,聋生普遍存在阅读水平低、发展速度慢和阅读能力差等问题。我国学者刘卿(2007)对报考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的2004到2006级的255名聋生的语文入学考试试卷分析表明,聋生的阅读理解平均得分率仅仅为47%,相当于普通学生小学五、六年级的阅读水平 [2]。国外学者Pintner &Patterson(1916 )使用《伍德沃斯和威尔斯测验》()量表评量聋生,结果发现,14—16岁聋生在阅读方面平均分数只相当于7岁普通儿童。Wrightstone,Aronow 与Moskowitz(1963)对5307名10至16岁的聋生进行研究发现,只有8%的聋生阅读水平在4年级程度以上。Trybus与Karchmer(1977)研究发现,在阅读理解方面9岁聋生只有普通小学二年级的程度,20岁的聋生达到普通小学五年级的程度。此外,Trybus又于1985年以同样的方法施测,发现8岁聋生的阅读成绩大约是小学二年级的水平,其阅读能力相当于小学三年级水平。

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看出,聋生的阅读能力远远落后于普通同龄儿童,从其学习需要和生活的需要出发,研究如何提高聋生的阅读能力是特殊教育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创设阅读大环境

阅读大环境不仅包括在学校教育中为聋生创设阅读环境,还包括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为聋生创设阅读环境。

在家庭生活中,轻松的生活氛围对聋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无意识的,随机的。例如让聋生阅读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或者阅读一些物品的使用说明书等等,这样不仅在生活中锻炼了聋生的阅读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增加聋生的生活技能。家长和其他家庭成员还要有意识增加聋生参与阅读的机会。例如可以根据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为聋生订阅或者购买适合聋生阅读的书籍、画册等文本资料,然后鼓励聋生多阅读、勤阅读,使其养成爱好阅读的好习惯,这样不仅能使他们从中获取知识,还可以促进其终生学习,终生发展。另外,家庭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鼓励聋生进行网络阅读,网络能带给读者多姿多彩、图文并茂的信息,若将这些信息作为课外阅读的组成部分将有助于聋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同时还能拓宽聋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有助于培养聋生的阅读兴趣、审美情趣,还将有助于引导聋生学会生活,享受生活。

在社会生活中,提高聋生的阅读能力既是培养聋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方式,也体现了现代社会对他们的接纳和尊重。目前来说,最好的佐证是字幕工程的实施和推广。字幕工程是聋人博士生唐英倡导的,希望在公共场所、公共文娱活动和公共信息等方面实现字幕显示,给聋人提供一个无障碍的社会环境,在其倡导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下,字幕工程在全国各地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目前,许多的电视节目、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大部分都配上了字幕,这不仅增加了聋人与主流社会的沟通交流,也为广大的聋人融入社会,适应主流生活提供了保障,也是彰显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二、培养阅读兴趣

阅读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悦读”,是一种愉悦、轻松的学习过程,是读者对精神自由空间的拓展和追求。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尽力创设一种愉悦、轻松的阅读环境,同时通过新颖别致的教学手段,将课文内容与聋生感兴趣的知识相结合,将枯燥无味的文本知识与生动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将平直朴素的语言性描述与生动形象的实物、图片或者动画相结合,来培养聋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在教学实践中还要加强各学科之间、课堂内外、甚至学校内外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力求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阅读的内容,体现阅读的乐趣,培养学生多角度的观察、思维和理解能力,进而激发聋生的阅读兴趣。

在教学实践中,聋生习惯于在阅读学习中教师所采用的“提问———解答”的教学方式,主动阅读学习的积极性较差,且存在着较强的惰性思维或依赖性心理,不善于在阅读中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面对这样的情况,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来培养聋生的阅读兴趣,使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在实际教学中根据聋生的阅读兴趣,将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选择一篇组员感兴趣的文章,在阅读文章前,由小组成员各自提出几个不理解的问题,或者针对这篇文章提出自己较感兴趣的话题,阅读结束以后,由本组同学将问题解答、阐释给其他同学,同学们有不明白的地方还可以继续提问,由本组同学进行解答,若本组同学解答不了,则采取相互讨论的形式,若全班同学讨论了以后还是没有结果的话,再由老师出面解答。这种分组阅读———提问———解答———讨论的阅读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以学生的学取代了教师的教,有效地发挥了学生在学习中主体作用,体现了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动作用。同时阅读教学实践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动机,使学生有效运用已有的知识框架结构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还可以提高聋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灵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将阅读转化为“悦”读,有利于聋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形成。

三、加强阅读训练

(一)选择阅读材料。选择阅读材料是进行阅读训练的基础。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可供聋生选择的阅读资料浩如烟海,从加强聋生阅读训练,提高其阅读能力的角度出发,在选择阅读材料时应该考虑以下几点:第一,选择阅读材料时要考虑是否符合聋生的阅读兴趣,第二要考虑是否符合聋生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语言发展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第三还要考虑能否有效利用聋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和学习经验 [3]。实践证明,只有既符合聋生的阅读兴趣,又符合聋生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语言及思维发展水平,还能和聋生以往的知识体系和学习经验相结合的阅读材料才能有效促进聋生阅读训练。

(二)组织阅读策略。组织阅读训练时可以采用的阅读策略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是从阅读材料的整体感知入手,然后回到材料的细节分析,最后再整体感知并升华阅读材料。具体来说,首先让学生通过通篇阅读的方式从整体上来理解阅读材料,然后再具体分析阅读材料的细节内容,深究阅读材料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再回归到阅读材料的整体上来,更进一步理解材料的内涵。这种训练策略既能体现在学习过程中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还遵循了学生认知规律。例如在讲授阅读课文《海底世界》时,遵循以上的阅读训练策略,可以先让聋生通读全文,使他们获得整体的认识:海底世界是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然后帮助学生进一步分析课文内容,具体来说在教师的讲解下,使学生理解各个自然段的大体意思,即第一自然段说明海底世界就是“大海深处”,第二自然段说明海底的“宁静”,第三自然段说明海底的“声音”,第四自然段说明海里世界的动物,第五自然段说明海底的地形和海底的植物。第六自然段说明海底的矿藏,第七自然段点名主题,进一步强调海底是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详细地分析了课文的各个段落以后,最终再回归并升华本文的主体:海底世界是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地方,并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奥秘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海底世界和大自然的认识。

第二种是从先阅读材料的细节———词语理解入手,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含义,进而理解句子、段落,归纳中心思想。例如,在讲授阅读课文《荷花》时,可以先让学生从理解词语入手,文中第四自然段词语“翩翩起舞”,意思是:轻快地跳起舞来。通过理解词语,来体会“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舞动”的优美意境,进一步理解本段作者欣赏荷花入了神,有了和荷花融为一体的错觉。进而理解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荷花的多姿多彩无限美丽,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三)实施阅读评价。加强阅读评价机制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评价聋生的阅读数量,评价聋生的阅读能力及评价聋生的阅读效果 [4]。

评价阅读数量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对聋生阅读材料的数量给予横向和纵向比较,其中横向比较是学生个体之间的比较,纵向比较是学生在一定时期内自身阅读数量的对比,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热情,提高阅读能力。对聋生阅读能力的评价应该采用发展性评价,具体评价学生参与阅读的积极性、聋生的阅读方式以及聋生在阅读过程中如何解决出现的问题等,在这种评价方式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掌握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必要给予一定的指导。阅读效果的评价是灵活多样的,例如定期召开读书交流会、写读后感等活动,了解聋生的阅读收获,并将阅读和写作相结合,全面提高聋生的阅读能力。

猜你喜欢

聋生自然段材料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把握“三个基点”,助推聋生数学探究
培养低年级聋生看图写话能力的策略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最美材料人
在数学课堂中对聋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究
美丽的秋天
材料
浅谈聋校数学教学中语言能力的培养
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