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儿童自我刺激行为干预综述
2015-04-11赵真
作者简介:赵真(1990-),女,安徽宿州人,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研究生,研究方向:特殊儿童发展与教育,早期干预等。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0438(2015)07- 0094- 04
收稿日期:2015-04-04
自我刺激行为(selfstimulatorybehavior)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是自闭症谱系障碍和精神发育迟缓儿童的所具有的问题行为。这些行为往往会阻碍儿童的适当行为,使他人感知到儿童的行为怪异 [1],进而减少儿童在自然环境中与人进行积极的社会互动的可能性 [2]。
自我刺激行为目前尚无明确的定义,Epstein, Taubman, and Lovaas (1985)认为,自我刺激行为是指适应后果不会立即显现的高度一致和重复运动的行为,并通过加强该行为产生的感觉刺激得以维持。一般来讲,个体都有保持适度兴奋的倾向,通过感觉刺激和感觉调整,以求达到生理上的愉悦及舒适感。自我刺激行为可以为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提供某种感觉刺激和感觉调整,使儿童获得感官舒适,产生自动化强化功能,进而维持自我刺激行为 [3]。
针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自我刺激行为有多种干预策略。1990年之前,干预者主要使用结果策略,包括感觉消退策略满足儿童所需的某种特定感觉需求,减少自我刺激行为,甚至包括惩罚等消极的干预策略。1990年以后,随着应用分析技术的发展和推广,积极行为支持技术开始兴起,主张提供基于功能分析的积极的行为支持策略。基于两种不同的干预理念,已有研究者对自我刺激行为的干预策略进行了研究。本文基于以往的研究,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自我刺激行为进行介绍,并对相关干预策略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自我刺激行为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常常出现自我刺激行为,包括刻板行为(如不断反复的摇晃身体)、自我伤害(如频繁用头部撞击物体)和啃咬自己等行为,他们大多是通过这些行为获得某种感觉刺激或者感觉调整,从而获得相应的某种感官上的舒适 [3]。
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出现自我刺激行为往往与他们的生理特点密不可分。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有其特殊的感觉统合特点,如触觉防御过度、难以适应新事物等 [4]。大多数自闭症儿童通常有一些独特的、固有的仪式化行为,他们通过这些仪式化行为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一种感官感受的输入和加工上,并屏蔽掉其他的感觉输入,从而避免
过多感觉刺激共同作用带来的不适感。这种独特的感觉统合特点也是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自我刺激行为出现的主要诱因。
二、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自我刺激行为的干预方法
行为干预策略对普通儿童的问题行为有较好的干预效果,自闭症儿童的问题行为与普通儿童的问题行为有许多的相似之处,所以也有研究者使用行为干预的方法对自闭症儿童的问题行为进行干预,并取得了一定的干预效果。目前常用的自我刺激行为的干预方法主要有:感觉消退、匹配性刺激替代法、过度矫正、积极行为支持、强化、感觉统合训练和早期预防7种。
(一)感觉消退。感觉消退作为一个创造性的实验过程,旨在确定自我刺激行为作为一种可操作行为是依靠感觉强化维持的,也被作为一种有效的干预方法,用来减少依靠感觉刺激维持的行为。感觉消退策略,是假设自我刺激行为会带来某种感觉刺激,屏蔽这种感觉刺激,以确定自我刺激行为是否依靠这一特定的感觉刺激维持 [5]。
在早期进行感觉消退的研究中,Rincover(1978)发现在感觉消退阶段,增加一个额外的刺激,这个刺激会消除刻板行为带来的某一特定的感觉刺激。比如,一个男孩重复不断的把自己的头倚靠在旋转板的硬表面上。假设他的行为是由听觉反馈维持的,那么就可以在旋转板的硬表面上铺上一层毛毯,消除旋转时头和硬板摩擦产生的声音后,把头依靠在旋转板表面这一行为也随之消失。这一研究表明,被试的自我刺激行为是由感觉强化维持的 [6]。
因此,在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自我刺激行为进行干预时,我们可以先通过观察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问题行为表现,确定可能强化该行为的是哪一感觉刺激,进而为儿童提供或减少该感觉刺激,达到减少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此类自我刺激行为的发生。
(二)匹配性刺激替代法。研究表明,采用感觉消退和惩罚方法对问题行为进行干预,可以取得良好的干预效果,然而,一旦撤销干预,儿童的自我刺激行为就会出现反弹。在某些情境下,可以用替代性刺激代替惩罚 [7]。Rincover et al. (1979)的研究表明,可以通过替代性的和更恰当的方式为儿童提供感觉刺激,但是要注意,该刺激必须与自我刺激行为提供的刺激相同,即选择匹配强化的替代物,该方法通常要结合自我刺激行为的感觉消退功能。
采用匹配性刺激替代法时,首先考虑的是要采用可以有效减少刻板行为的形成和发生频率的强化物 [8]。例如,如果儿童为获取视觉反馈迷恋旋转物体,可以为他提供自我旋转。另外,如果儿童为了获取听觉感官功能出现言语刻板现象,可以给他提供音乐玩具,这和功能性沟通训练有许多相似之处[9]。
然而,对于行为所产生的某种特定的感觉结果来说,阻碍自我刺激行为的感觉强化可能会导致某种感官功能的缺失。对此,研究表明,只要能够达到相同的感觉刺激,替代的匹配性刺激就可以和自动化强化的行为相媲美 [8],也就是说,在对自我刺激行为进行干预时,选择的替代性强化物提供的刺激一定要和自我刺激行为的行为功能保持一致。
在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进行自我刺激行为的干预时,相对于为儿童提供可任意选择的刺激或者玩具而言,为儿童提供和感觉结果相匹配的刺激或玩具时,干预会更加有效 [10]。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对于儿童偏好的某一物体而言,不管是否强化,该物品的刺激都可以减少儿童刻板行为的发生频率 [11]。因此,在干预时,我们也要注意根据儿童本身的偏好,以及儿童所需的感觉刺激或者感觉调整的不同选择替代性刺激。
(三)过度矫正技术。减少问题行为的传统行为干预技术
较多,也越来越多被应用到自我刺激的问题行为上,但收效甚微。暂停程序、区别强化其他行为是干预问题行为常采用的干预策略,但并非十分有效 [12];研究表明,把过度矫正技术和区别强化其他行为的策略相结合就成为了自我刺激行为的有效干预方法 [12]。过度矫正技术包括身体拒绝目标行为的发生,也促使个体采用替代的或者更适当的方式发起同一行为。
过度矫正技术是通过身体限制或者反应限制,阻止或者强行制止儿童的不恰当行为,同时教授儿童如何用恰当的行为表达或者获得某种需求,即对问题行为进行限制,对恰当行为进行强化。例如,采用该技术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身体摇晃行为进行干预,在儿童出现身体摇晃行为时,就立刻抓住儿童的肩膀限制身体的活动范围,把他的双手放在腿上保持一定的时间,然后松开,重复进行干预。
行为改变的即时性是惩罚方法最大的优点 [13]。然而,过度矫正和其他惩罚程序一样具有局限性,比如厌恶自然环境、社会排斥以及撤销干预后干预效果的低维持率。因此,在应用过度矫正技术时,应补充功能性替代干预,比如匹配性刺激的替代强化法。尽管惩罚方法的有效性已有实证研究,但对儿童来说,前面提到的积极行为支持的方法才是首选。
(四)积极行为支持。积极行为支持强调使用行为功能分析,分析行为的功能和引发行为问题的环境因素,改变儿童所处的环境,从而减少问题行为的发生或预防问题行为的发生。基于积极行为支持的理念,干预者在干预方法上更倾向于使用前奏事件的干预策略和环境的改变,包括提供给儿童选择的机会,改变环境,改变日常安排和课程,对教师进行培训等 [14]。一般来说,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行为疗法,可以包括基于功能分析上的环境改造、效果调控以及技能训练等。
对于一个被认为有问题行为而转介的儿童,要想对其进行积极行为支持,需要经历三个阶阶段:确定需要干预的问题行为、实施问题行为功能评估和确定并验证问题行为功能。问题行为功能分为行为功能合理、行为功能不合理两个方面,对于问题行为不同的行为功能有不同的干预方式:
1.行为功能合理。是指个体在某些前奏事件条件下发生某些问题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即功能)是合理的。这一干预思路的前提就是认可自闭症儿童的问题行为功能,认为应为满足他们的功能需求,错误的仅仅是问题行为而已。在对自闭症儿童的自我刺激行为进行干预时,首先要通过功能评估过程确定他们的问题行为功能,然后教他们功能性替代行为或技能来代替原有问题行为,也就是通过功能性技能训练或者功能性交流训练来减少或者消除自闭症儿童的问题行为。采用此干预方法时要确定:替代行为与原先问题行为的功能是相同的 [15]。
2.行为功能不合理。是指从个体长远发展的角度看,个体在某些情况下发生的问题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不合理的。例如自闭症儿童的自我刺激行为,从短期看,是为了获得某种感觉刺激或感觉调整,应该满足其需求,只是要教会儿童用恰当的行为获得。但是从儿童长远发展看,这一功能是不合理的。对于一些对某种生理刺激有特殊需要的自闭症儿童来说,也要学会恰当的自我控制。比如,在个体处于十分很嘈杂,吵闹的环境中时,环境的噪音水平已经远远超过自己的可接受水平,个体仍旧需要学会克制自己,让自己心情平静,而不是因为环境原因出现尖叫或者其他自我刺激行为 [16]。
(五)强化。许多研究表明,自我刺激行为是依靠感觉回馈维持的。尽管不能直接观察到特定的感觉刺激功能,但是自我刺激行为通常会提供一个明显的感觉输入源(如视觉、听觉、触觉前庭和味道或气味)。个案研究表明,干预措施,不管是消除机械重复的感官组件(如感觉消退),还是提供替代的适龄的感官输入形式(如功能匹配程序),都会使儿童的自我刺激行为明显减少 [8]。
也有研究表明,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在参与视其他目标而定的活动时,刻板行为就会增强,并且该现象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无消极影响 [17]。这种观点论证自我刺激行为的自动化强化功能,即行为本身就具有强化功能。因此,在干预时可以将个体所需要的某种感觉刺激作为强化物,通过强化的方式使个体增加适当行为。如对触觉刺激有特殊需要的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当儿童出现良好行为时,可以将触摸某种可满足其触觉需求的特殊物品作为强化物,强化其良好的行为。
(六)感觉统合训练法。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之所以出现自我刺激行为,很大程度是因为他们本身的感觉系统存在一定障碍 [4]。感觉统合训练疗法是一种较好的治疗自闭症的方法。感觉统合训练运用游戏运动的形式在加上特定的器材和合理的设计给患儿以大量的感觉刺激,然后作用于大脑,促进大脑感觉中枢的兴奋,从而有利于形成和改善大脑的感觉统合能力。
感觉统合训练是通过适当运动项目,来控制输入的感觉信息并帮助自闭症儿童启动感觉神经通路刺激大脑感觉中枢,从而改善脑功能,改善自闭症儿童运动协调、感知觉功能的目的。例如,在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进行知觉训练时,可以通过滚大球的活动或者游戏,让儿童在滚动大球的过程中获得知觉感受,从而获得知觉刺激。
(七)早期预防。正常婴儿的行为是重复的,有节奏的等,如摇摆,挥舞双手,砰砰作响,摩擦等。婴儿往往显示相同的高度参与单一行为。Thelen(1981b)发现,自我刺激行为在婴儿期就表现出极大的一致性的行为形成和发展规律,婴儿身体接触越少,他们的自我刺激行为持续的时间就越长 [18]。因此,在婴儿期就要注意多抚摸、拥抱婴儿,给他们足够的感知觉刺激,建立良好的感知觉系统,对儿童未来的感知觉的统合发展有重要作用。
三、讨论
目前所采用的7种干预方法各有所长,也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说感觉消退技术,虽然可以通过消退切断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达到减少或者消除问题行为的目的,但是也有可能在消退的过程中出现消退爆发的现象,进而加重问题行为;匹配性刺激替代法,需对问题行为的功能进行较为准确的判断,并且要寻求功能匹配的刺激物,一旦刺激物选取不恰当,则干预就无效;过度矫正技术作为一种惩罚方法,一般比较浪费时间,相对于积极干预策略而言,并非首选;强化方法则要求选择较为合适的强化物,一般对干预者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感觉统合训练理论上是有效的,但周期较长,干预的效果也并非明显可见。
因此,基于儿童长远发展的角度,我们在对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自我刺激行为进行干预时,无论选择哪种干预方式,都要清醒地认识到每种方法的优势和劣势所在,根据儿童问题行为的功能和特点确定干预方法。同时,干预者要仔细分析外界环境刺激水平与个体生理刺激需求水平之间的不协调状况,尽可能对外界环境刺激进行消除、调整,以达到改变问题行为的目的。当然,从长远看,干预者也需要通过干预来提高个体对外界不良刺激的容忍力,改变感觉刺激或者感觉调整功能,帮助其真正学会自我控制的行为,从而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