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品课堂教学提问发展方向浅探
2015-04-10殷玉龙
殷玉龙
[摘要]课堂教学中,提问不能只满足于教师问学生答的单向流动,更应该培养、激发学生主动发问的意识和习惯。要将这个单向流动变成师问生答、生问师答、生问生答等多种形式多种流向的互动模式,才能使得课堂更加高效,也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故而提出从问导到导问的课堂教学提问发展方向。
[关键词]提问 问导 导问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070088
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因其具有交流直接,信息交换频率较高,反馈及时,灵活方便,师生情感活动丰富等特点而备受教师的青睐。也正因为如此,它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被不断地丰富、充实、发展,使得提问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并起到诸多功效。“问导”正是在这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所谓问导就是教师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已有知识结构特征等将教学内容设置成一个个由浅到深、由粗到细、由分到总的问题,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一步步解疑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期中,被各个学科结合自己的特点广泛地应用,但与此同时,我们不能不清醒地认识到这种方式本身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1.仅仅停留在问题的本身,重在教给学生一个个统一的答案,不能教给学生终身学习的系统方法。
2.一切都必须停留在教师预先设定的框框之中,学生只是忙于从书本找出答案以应答教师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注重了共性的问题,忽略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3.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忽视了一个最根本、最重要的部分——发现问题的能力。
4.长期的同一种提问的方式,易出现为提问题而提问题的现象,问题的呈现过于浅显、直白,不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就是要注意以“问导”为基础,发展“导问”。
所谓导问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具体的目标、内容自己去设疑,自己去提问,也就是首先要自己发现问题(或是对教师的问题提出问题),然后自我探索、追寻、求释。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质疑的习惯和能力,能有效地解决“问导”所带来的系列问题。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问导”和“导问”并非完全对立的两种方式,而是应该将“问导”与“导问”有机结合,以“问导”为基础,以“导问”为递进,为更高层次的目标,做到“问导”中有“导问”,“导问”中有“问导”。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度,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已有知识程度,教材的处理等情况,结合课堂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灵活运用。相对较为简单、浅显的内容,可以出示教学目标,让学生根据教学目标,自由阅读,自我编排问题(或递进式,或并列式),边编排问题,边寻求解决,看能否找出规律。周围的几个学生可作交流。比如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部分,学生通过自学,可以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什么,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法是什么等相关问题。这些问题是学生自己去总结提出并解答的,应该说到这里这个部分的基本内容、主要知识点学生已掌握解决,这就是“导问”。这时教师需要适当点拨:科学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科学发展对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社会建设有着怎样的影响?从而将这个内容与构建和谐社会以及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联系起来。完成知识之间的联系,这就成了“问导”。这里的模式为:
示标→自读书→自设疑→自探索→求真求实
__________↓ ↗__________↑ ↖
学生设标__________教师点拨→教师设疑
而当面对一些相对比较难、或较为专业的问题,可由教师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对于其中的一到两个问题从另一个层次或另一个角度换一种问法,再做深入一点的探讨,针对问题提出问题。也可以就某一个专项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去查阅、搜集、整理相关资料,提出系列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比如讲解“心忧天下,向往和平”时,教师只简单地引导一下:你认为当前世界形势如何?你能否举例说明中国当前面临的国际外交环境?学生马上就会冒出很多问题:关于钓鱼岛问题,我们为什么不动武?香港“占中”事件有无境外势力的支持?怎么没见到中央政府出手?南京大屠杀首个国家公祭对世界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这样既做到了将教材与时政热点的充分结合,又可以在学习中增强学生对祖国的光荣感和自豪感,还能激发学生建设更加强大祖国的使命感、责任感。更重要的是张扬了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尝到了自主学习的乐趣,为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这里的模式为:
示标→教师设问→学生提问→学生析疑学会创新
↘相互交流→以疑释疑↗
由“问导”向“导问”转变是一个过程,“问导”和“导问”融合是一个趋势。在这样的过程和趋势中,去实现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去实现教师“导学”与学生“悟学”相结合;去实现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张扬学生个性。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