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现代文教学实用策略浅议

2015-04-10常玉荣

关键词:现代文祥林嫂教材

常玉荣

通俗地讲,高中语文中的现代文是相对于文言来讲的白话文。现代文不仅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占很大的比重,在高考中也有着很重的分值,而且跟人们的生活、工作密切相关。如果现代文学不好,古文学习吃力不说,甚至连日常的交流都成了问题。因此,中学语文的教学必须重视现代文的教学。而教材不仅是联系师生的纽带,是教师开展教学的主要凭借,也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觉悟的重要工具,本文依据认识过程的普遍规律及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以高中人教版语文必修教材现代文部分的教材使用为例,在对必修教材现代文部分的选文进行科学的文本分析的基础上,针对高中语文教学中重文言、诗歌教学,轻现代文教学的现象,在对学生本位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进行思考,充分分析了高中必修教材(人教版)现代文部分的选文之后,结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以自主学习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为载体,提出了高中语文现代文的教学策略。

一、品文悟读策略

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慷慨激昂地、尽多尽快地给学生讲解与分析,无形中剥夺了学生“读”与“思”的权力。现代文因较易读懂,更易忽视学生的品读环节,而教材中所选的文章大都是专家精挑细选出来的,每一篇文章都是鲜活的,字里行间闪烁的是一种“大文化”,文字背后潜藏着丰富的内容,如果缺少了品读的环节,学生很难真正把握文章的思想精髓。

品文悟读要给学生留足充分的阅读时间,用圈点批注法督促学生关注到文章的每一个细节。教师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最初是一定要给学生布置圈点批注的任务,比如,在阅读某篇文章时,至少应该有两处以上的批注,阅读完后,每个同学拿自己的批注与其他同学汇总交流。刚开始教师一定要亲自指导学生做批注,然后逐步地提高要求,直到学生养成使用圈点批注法阅读的习惯,慢慢地学生就会拿自己的批注和同学们一起交流分享,在交流分享中达到对文本深入解读的目的。

如在《祝福》的阅读中,要求学生对文中所涉及的关键词语、句子琢磨之后进行批注。有学生在小说第一段的“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中的“还是”处做了批注:此处可见鲁四老爷的守旧。就此批注,让学生谈谈为什么,这样就带出了与本文相关的很多内容,学生首先结合小说的写作时间1924年,康有为的戊戌变法是1898年,辛亥革命已经过了十三年,鲁四老爷骂的“还是”康有为,可见其守旧。但是,对文章做了一定程度的解读之后,又有同学提出了“还是”的问题:“鲁四老爷是封建思想浓厚的人物,康有为的改革并没有动摇封建的根基,鲁四老爷为什么依旧要‘大骂’他呢?”

“是呀,为什么呢?”

反应快的同学一下子就明白了:这不更说明鲁四老爷的守旧么,因为不要说彻底推翻封建制度,对这一制度稍加改革,他都觉得很可恶啊。可是,为什么不骂辛亥革命呢?这又说明了鲁镇的封闭,同时也对辛亥革命的不彻底进行了批判,小说的主题于此都可以窥见一斑了。就“还是”一词,在阅读中,敏锐的学生发现了,可引导其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解读,使学生能品有所悟,感受到品文的快乐。

品文悟读还要关注文中的大有深意的语段。还以《祝福》为例,有学生认为“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处写的不够简洁,可以改成“我和四叔见面寒暄之后,说了一些‘胖了’、骂新党的话”。这样,又可以让学生将两段进行比较,比较后学生发现不可以,因为改了的语段,“我”的情感似乎淡了些,就不能表达出“我”对四叔的厌恶之情。

当然,在对文本品读的过程中,方式也是各种各样的,比如诵读、分析、比较、揣摩等。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堂应以语言训练为主”,品味文章的语言,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解读,这才是真正地回归了语文的本质。相信经过多次的品味,语言文字的规律、含义、情味等就会在头脑中逐渐地固定下来,在大脑皮层的细胞与细胞之间形成了牢固的联系系统,形成了阅读的技能化、自动化,也就形成了语感;在品文的过程中,学生充分体验到了收获的快乐,调动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的终身的阅读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巧问质疑策略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和文言文教学相比,现代文学习过程中,学生似乎一看就懂,学习中学生就不愿也不能很好地发现问题,阅读中不能生疑,对文本的学习便不能很好的深入下去,这时,教师如果能针对文本巧妙地设计一些问题,恰当的问题的提出,就象平静的湖水里扔一块石子可以顿时激起思考的波澜,通过问题来带动选文的学习,则能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1.找准设计问题的最佳切入点。找准设计问题的最佳切入点,不仅能将问题设计得更加巧妙,甚至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巧妙问题的设计更能带动更多的问题的产生,从而将学生引进对文本的更深层面的思考。那么在教材使用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一些问题,这样会大大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效率。

如对《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和《飞向太空的航程》这三篇选文,进行分析和对比之后,发现选文的标题内涵深刻,都分别有它的表层意思和深层含义,另外,学生在阅读新闻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关注到文中的插叙部分,我们称之为新闻的背景材料,而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也是本单元学习的要点之一,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选择以新闻的标题和新闻的背景材料为切入点来设计问题呢?设计问题如下:

这三篇文章的标题分别有什么含义?新闻中回忆性的材料,即历史材料(新闻背景)分别在三篇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通过“标题含义”这一问题的设计,在激发了学生兴趣的同时,带动了学生的阅读,更重要的是学生对新闻类的文章的标题有了深刻的认识,显然凝练而又丰富的标题是新闻写作的关键之一。

2.设计问题要立足学生实际。设计问题时,还要考虑到学生已具备的知识,立足于已有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太难,也不能过于简单,忌空泛,尤其是那些具有学生并不理解的隐含信息的作品,可能会因为这些隐含信息的存在,导致学生对作品不能理解或理解的偏差。那么我们可以使用假设法设计问题,使得学生的结论不成立,从而引导学生返回来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再次进行探究、理解,达到让学生深入体会作品的目的。让设计的问题能促使语文课堂真正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全方位而又高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祝福》一文,思想深刻,要想让学生理解到提到祥林嫂的死是因为社会的根源,因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周边人物的毒害,无形中逼迫祥林嫂一步步走向死亡,对学生来讲恐怕有难度,即使明白的同学也仅仅是停留在表层,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1)祥林嫂第一个丈夫死后,她能否不改嫁?(2)祥林嫂第二个丈夫和儿子死了以后,又有很好的人家她能否再改嫁?(3)她可否不去捐门槛?(4)如果将世上没有鬼神的事告诉她,她可不可能就不会那么快地死去了?同时再让学生查找一些有关古代女子地位的资料辅助理解,学生潜意识中会用现在的女子或古代女子同祥林嫂去作对比,慢慢就发现了二者之间真正的质的区别 ,同时也就明白了其实鲁镇的人们并不比祥林嫂强多少,悲剧的发生归根结底源于悲剧的社会。

比较好的问题设计是一定能促使学生更主动、更深入地理解并分析当前的问题的,通过积极的分析又促进学生产生了新的理解、新的假设,这样学生的学习活动便真正融入到了自己的认知世界中,有感悟、有体验,阅读能力的提高就不再是一句空话了。

3.教师要会设计问题,更要会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陆九渊也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于漪老师也曾说过:“对所学的内容产生疑问,则是思考的开端,怀疑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激发学生的动力,实践反复证明,这种方法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确实是行之有效的。”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能激活学生原有的认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达到个性化阅读的目的。那么教师就应当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引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比如在《祝福》的学习中,学生在自学后交流自己的阅读收获时,有学生谈到祥林嫂具有反抗精神时,教师可以抓住这一契机,追问“祥林嫂为什么要反抗?反抗的是什么?”,带着这样的疑问学生进行讨论,最后发现,原来祥林嫂的反抗并非彻底地反抗,无意中又在对“一女不嫁二夫”的封建礼数进行着维护,无意间充当着封建礼教的帮凶,可是要买祥林嫂的人,也就是她的婆婆也是女人啊,这时学生自己就会发现问题,“祥林嫂的婆婆也是女人,她的观念中难道就没有“贞洁观”吗?那为什么还要逼自己的儿媳妇改嫁?”如此一来,学生不仅认识到了封建的家长制对妇女的迫害,而且认识到了封建卫道者的虚伪。

如此,教师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是至关重要的,问题设计的合理、有效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就提高了,新的问题会自然生成,以问题带动教学,才能真正实现将课堂交给学生,也才能真正实现思考的课堂、有效的课堂。

三、专题研读策略

研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成小组或独自研读文章,从中发现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后,收集、筛选、分析、归纳和整理与之相关的阅读资料,最后总结规律,形成创见,在班上交流学习所得的一种学习活动。这一策略与上文所提到的巧设问题策略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最初的问题是教师提出还是学生提出,专题研读策略更注重的是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教师主要是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发现新知,或切磋讨论丰富理解,或问难辩驳砥砺真知,组织评价交流活动,深化学生认识,学习多层次多角度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常读常新。研读突出的就是“研”,是依托教材形成的,是符合高中学生特点和需要的,具有着高中语文学科特点的研究。阅读中学生通过自己体会最深的内容形成专题,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合作探究中完成阅读任务。

研读的实施需要以感性的具体材料为基础,研读有效可行的前提是科学地选择材料。那么,教材自然而然的就成为了研究性阅读的首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的第一单元的散文有《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囚绿记》,尤其是《荷塘月色》、《故都的秋》这两篇文章既是可以用来作为例子的例文,又是内涵丰富的经典。单元的学习的方法及要点为“力求身临其境,感受作者心灵的博动,体会作品所描绘的美景由此进入一种审美境界。”“对那些美妙的段落,要反复朗读,熟读成诵,逐步增强对散文的鉴赏能力”,专题研读的过程如下:

第一步,把这三篇选文全部抛给了学生,要求让学生在不读任何参考资料的情况下阅读。使用的方法是圈点批注,阅读中要求学生以旁批的形式及时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

第二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交流,此次阅读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参看一些辅助资料。要求:(1)交流自己阅读后的收获、感受。(2)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并确定本单元的学习目标。(3)提出疑问。

第三步,班内进行大交流,教师将学生形成文字的收获与感受整理后展示给学生,问题和疑惑可以再次抛给学生,学生再次交流解决部分较容易的问题,相对有难度的问题由老师引导解决。

第四步,在充分阅读并深入研读选文的基础上,教师再从不同的角度给学生选择并补充文章,在扩大阅读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专题研究的内容。如:(1)学生联系初中所学的朱自清的《春》、《绿》、《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充分解读朱自清散文风格。(2)提供《江南的冬景》,深入体会郁达夫散文的风格。(3)提供季羡林的《荷塘清韵》、赵文英的《说荷》,感受一类写荷的文章。(4)提供宗璞的《报秋》、张晓风的《秋天?秋天》、罗兰的《秋颂》,感受大家笔下的秋天。要求学生用一周的时间来阅读这些文章,选取角度,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小论文。

第五步,小论文经老师选择后,优秀的拿到班内交流,当然,小论文的写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还应集中起来进行讲评。

研究性阅读中学生可以在对教材内容充分解读的基础上,通过阅读拓展,逐步形成自己的研究专题,这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也是一个注重学生感受和体验的过程,过程中,学生表现出的极大的学习热情,应该就是对这一教材使用策略的肯定吧。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现代文部分的的编排遵循了语文学习的规律,由“品味与赏析”到“思考与领悟”“沟通与运用”。注重了语文学习的方法,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富有极强的时代性。不论从选文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还是从选文的功能类型来看,本教材的编写都努力体现着新课改的“三维目标”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将学生放在了学习的主体地位,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而本文三大策略的提出也正是在最大限度的挖掘教材使用的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朱绍禹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周平,杨广收.“文选型”语文教材选文类型的鉴别对语文教学的指导意义[J].文教资料,2007(9).

[3]王荣生.语文教材中的“样本”类型与编撰策[J].全球教育展望,2002(7).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人民教育出版社,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2008.

[6]宁红彬.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7]于漪.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中学语文教与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8]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猜你喜欢

现代文祥林嫂教材
深挖文本
深挖文本
——祥林嫂的悲剧原因解读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专项训练 现代文阅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让概括思维成为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利器”
高考现代文阅读应关注的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