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西方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2015-04-10李茹娴
李茹娴
一战后的欧洲各国,各种社会矛盾激烈冲突,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俄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饱受战乱的各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开始将革命的道路转向社会主义方向,但20世纪20年代初期,欧洲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相继失败,但苏联通过新经济政策使得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显著成就。西方共产党人总结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经验,匈牙利共产党人卢卡奇、柯尔施等人指出无产阶级革命意识的丧失是导致无产阶级革命失败的原因。20世纪初,卢卡奇和柯尔施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分别在《历史与阶级意识》和《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中为马克思主义赋予了新的解释,法国人梅劳-庞蒂在其1955年出版的《辩证法的历险》中用一个章节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专门进行了论述,他总结了卢卡奇和柯尔施二人的观点,并继承了柯尔施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张,并首次确立卢卡奇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他极力推崇《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的观点,将此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自此,西方马克思主义进入人们视野。
1930年至1960年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高潮期,出现了法兰克福学派、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实证主义马克思主义等流派纷呈的现象,他们的研究主题是文明、哲学问题。70年代后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主题不再局限于批判资本主义发达的工业文明,开始转向现实社会问题的研究,出现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等诸多流派纷呈的局面。虽然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诸多,但始终未能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1.现实性。西方马克思主义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当时欧洲各国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接连失败,人们急于寻找新的理论指导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遭遇了重大挫折。特殊的历史背景使得西方马克思主义更具现实性,能够更加实事求是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从不同的角度结合当时欧洲各国的各种思潮对马克思主义作出符合实际的新解释和新发展;反对第二国际、第三国际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在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功能的同时,强调并逐渐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主题转向当代资本主义的现实社会问题,探讨时代热点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开放性,只有在现实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丰富,实现发展,这也为马克思主义者们所坚信。但随着时代的进步,许多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无法给出理论指导,各流派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在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中,不断用资产阶级的理论思潮丰富和修正马克思主义,使其更具现实性,同时更加符合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实情。
2.批判性。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前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苏联东欧式的社会主义模式在西方革命实践中不断失败,正如我国学者胡大平和张一兵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逻辑》一书中明确指出,西方马克思主义“它代表以青年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为标志而兴起的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的一种理论思潮”,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就强调,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如卢卡奇在提出“总体革命”时强调,如果忽视了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无产阶级革命就不会胜利;霍克海默,开创了法兰克福学派,将自己提出的“社会批判理论”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在他看来,马克思的原著的主线索是批判,“应当恢复马克思主义作为批判理论的本质,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统一的批判整体。”马尔库塞提出的“一体化”理论等,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都从不同角度批判地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弊病。
3.发展性。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具有开放性,在革命、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地实现发展,但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现代工业化和富裕的阶段,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越来越强调尤其是在面对各种现实问题时,马克思主义哲学逐渐显得“贫乏”和“过气”,他们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在发展中开放地吸收现当代西方社会各种资本主义的哲学理论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宝贵因素才能实现现代化;马克思主义要保持其真理性只有不断吸收、借鉴各种新思潮。如萨特提出,只有把他提出的存在主义填补进马克思主义中,才能真正恢复人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弗洛伊德主义在忽视人的社会性的同时将人的人得心理和本能两反面结合起来提出了人的“本能结构的理论”;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卢卡奇,他将马克思唯物主义的辩证法等同为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辩证法;德拉·沃尔佩、科莱蒂等人将康德追溯为马克思的先驱。也正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们促进不同时代以及不同流派的思想成果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借鉴,进而衍生出了诸多的流派。正是他们的做法使马克思主义呈现出与资产阶级哲学流派相结合的特征。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1.西方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对立。
首先,在哲学的立场上,马克思主义者坚持唯物主义,将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物质世界的唯一特性是其客观实在性。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则从唯心主义立场出发,坚持主体性原则,用主体的主观和感性来考察客观世界发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最终马克思主义应被归结为一种哲学、一种历史观。在自然观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坚持和否定独立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之外的自然的存在,强调人的社会实践创造了自然界和自然现象。因此,自然是从属于实践的“第二性的东西”。卢卡奇就率先反复将自然论证成为一种社会范畴,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们继承了这一观点。在社会历史领域,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者否认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只承认其唯物史观,忽视了正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共同构成了其哲学部分的整体。他们坚持用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原则将社会历史的发展解释成为一个整体,用卢卡奇提出的“主客体辩证法”否认历史有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规律性,最早由柯尔施提出的“实践哲学”将人的社会实践解释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强调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否认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把整体社会与普遍人性间的对立当作社会的主要矛盾。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力图建立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历史观。认识论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极力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规律和矛盾分析法,强调用总体性观念和综合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他们崇尚人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实践被纯粹解释为人的主体性活动,进而凸显出人们实践活动决定性的作用,最终使得人的主体作用与列宁的反映论相对立。
其次,政治、经济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者对马克思的国家学说进行了新的构建并提出自己的国家学说。列斐伏尔提到要“根据国家的概念来重新研究马克思主义”。他们重新界定了国家机器的界限,葛兰西提出的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理论就颠倒了马克思的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强调要突出对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文化霸权和市民社会的作用,不少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还主张要逐步削弱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机器的作用等。否认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就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自动化的生产条件下,剩余价值和价值的来源是机器的自动化及其本身,而不是马克思主张的工人的劳动。
2.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继承。在分析二者差异性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的继承、发展。
首先,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坚持对马克思的经典著作进行重新解读,并以此为依据试图探索一条适合本国国情而又区别去苏联和东欧式的社会主义模式。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者们深刻研究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历史学笔记》、《德意志意识形态》等经典著作,重新解释了异化理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等,这些理论都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现代社会的发展。
其次,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在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生态环境、女权主义等现实问题进行思考和批判,以及对社会矛盾的分析和解决等问题的关注和研究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认识到发达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仍然存在促使人的异化、阻碍人的自由发展的因素,从而提出了符合西方实情的异化理论等。虽然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者批判现代的资本主义制度,但不对其进行否定的同时,也在极力宣传社会主义制度,努力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异化现象,最终为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努力奋斗,各流派的许多代表人物都是“要求社会进步的政治力量”。
最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延续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西方马克思主义自产生起就是为了探寻一条符合实情、具有西方特色的马克思主义道路,各流派代表人物更是积极投身到各国革命的实践中,如卢卡奇、科尔施等人。
这都从不同方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拓宽了研究领域,促进了其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新的发展。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作用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特定社会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成果,客观上以积极纠正第二国际的教条主义,并探寻适合欧洲实情的新的无产阶级革命路径为开端,最终却以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工人运动的背离为终结。在对待这一特殊思潮时,我们不能简单将其视为“宝贝”或“垃圾”,尽管我们不能完全认同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判断,但它对资本主义制度、西方政治意识形态和主流哲学的批判确为我们提供了某种借鉴。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现代发挥的社会功能的探究,二者具有一致性。同时,二者拥有共同的历史使命——为整个无产阶级解放服务。因此,深入对其进行解读是我们科学对待它的唯一方法。
西方马克思主义又被誉为“新马克思主义”,这是因为其理论者承认马克思主义价值的同时继承了其批判精神,反对对其进行教条式和封闭式的解释;在如何对待现存的两种社会制度上,其与资产阶级以及传统马克思主义者都不相同。西方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不容忽视的一种理论现实,我们在分析和对待二者关系时,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立场,具体分析在不同时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提出的不同思想,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不能局限于由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人创造的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境地。因为正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文化霸权、意识形态、政治上层建筑等方面的研究和数据揭示了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问题,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借鉴之处,也丰富和扩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领域,但同时不能忽略其局限性。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所建立的马克思主义,是一股将不推翻现存的社会制度作为前提条件的理论思潮,同时这种思潮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主流;他们强调理论与西方具体国情的结合,早期的理论家卢卡奇、葛兰西、霍克海默等人都积极参与到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中,但这种理论思潮一直未能付诸实施,缺乏实践的检验,并脱离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精神;并未认识到产生各种不合理现象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延续了马克思的实践观点,在新时代为了应对新情况,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行批判,并在吸收世界各类文化的同时,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更具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新解释,为我们提供了在现代资本主义制度下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新立场和新视角,使其更容易为人民所接受,也更具生命力,促进其在全世界的传播、发展。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促进作用是值得肯定的。
[1]陈学明.西方马克思主义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胡大平,张一兵.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逻辑[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王琪.西方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J].科技信息,2013,(21).
[4]崔海亮.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不是马克思主义[J].新课程研究,2012,(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