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学作品中价值导向作用的教学途径探究

2015-04-10卓如程瑞赵生飞董广钧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文学作品价值观文化

卓如程瑞赵生飞董广钧

(1.3.4.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安徽·蚌埠233030;2.蚌埠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学作品中价值导向作用的教学途径探究

卓如1程瑞2赵生飞3董广钧4

(1.3.4.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安徽·蚌埠233030;2.蚌埠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在全球信息流通日益复杂、各种文化互相碰撞和杂糅的多元文化背景下,思想尚未定性的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很容易不辨是非,不懂得去糟取精,教师在教学文学作品时应顺应形势的需要,依据学生不同的文化经验,社会背景等进行适应性教学,帮助学生重视对不同文化种类、不同文化现象进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导向教育,使学生面对不同文化的冲击,能够有效辨识其中不同的价值观,择优去劣,去伪存真。

多元文化文学作品价值导向教学途径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与深入,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融合也空前广泛。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呈现,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中,无论是作为母语的语文课还是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课,都义不容辞地承载着文化传播的功能,因此,在帮助学生进行语言知识的学习、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的同时,重视对不同文化种类、不同文化现象进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导向教育,使学生面对不同文化的冲击,能够有效辨识其中不同的价值观,择优去劣,去伪存真,这应是教育工作者关注和践行的课题。

一、多元文化论与多元文化教育

虽然多元文化现象一直存在,但多元文化一词最早出现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由于地理、历史、语言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方面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各种不同文化同时并存丰富和推动着社会的发展。随着全球化速度的日益加快,地球村中的人们在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领域都出现了空前的交流和融合,这些领域的交流融合体现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局面。多元文化的交锋与碰撞给新时期的学生提供了价值多样性的选择空间和自由,反之也会让人无所适从,时时陷入不知如何是好和无法选择的困惑和尴尬。在学校教育中,无论是作为母语的语文课还是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课,基本内容都包括两大板块:语言教学与文学教学。语言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而文学教学侧重的是培养学生想象力、感悟力和创造力,尤其注重对学生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的影响和建立。

在多元文化作为一个学生价值观养成的时代背景的今天,就文学作品教学而言,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文学作品的价值观念、避免与社会主义主体价值观出现偏差,正确解读文学作品中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这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正视的问题。

二、对文学作品价值取向解读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育中,对文学作品解读的弊端

在1978年的《全日制十年语文教学大纲》中,语文教学目标定位是“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增强无产阶级感情,逐步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具有现代语文的读写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选文标准是将政治标准放第一位,艺术标准放第二位。受这种观念的影响,到了1991年,语文的政治教化功能还在加强。传统的教育思想从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文学作品价值取向的多角度解读,这种既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又有可能误解作品的做法,显然无法满足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直到1996年,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才正式提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

(二)新时期以来,对文学作品解读的政治倾向仍然存在

新时期以来,尽管文学教学日益受到重视,但由于历史的惯性和现实的功利追求,对文学作品解读的政治化取向仍然存在、文学作品教学的工具化趋势严重。因此,杨朴在《欲望时代的文学教育》中认为文学教育最严重的问题是:缺少灵魂的文学教育和缺少解读能力的文学教育。

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面对仅囿于文学作品政治性的价值取向,很多教师在教学时也就惯性地沿用已有的观点,注重作品中思想品德的培养,忽视情感和审美方面的价值提取和对学生的熏陶。

(三)多元文化背景对学生价值观取向的影响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我国在吸收世界先进技术和理念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伴随一些错误思想的流入,对于价值观尚未定性的大学生来说,在文学教学中,如果仅仅是单纯地政治说教,容易造成他们抵触或逆反心理,反而达不到正确的教育目的;如果不能及时正确地进行价值取向引导,也会使他们轻易受到某些错误价值观的影响而信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

三、文学作品的价值导向作用的教学途径

随着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现如今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一个时代性的主题。教师有这个责任来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和文化素养,使学生能够在多元文化的冲撞融合中保持正确的是非标准,理性取舍其中的价值观念,同时,要积极鼓励他们时刻保持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体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

(一)多角度解读作品

1.从社会角度解读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必然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存在,但要避免单纯地从社会政治形态的角度去分析作品。比如在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资本主义恶性发展,大资产阶级当权,对人民巧取豪夺,政府中贪污风行,社会上道德沦丧,资产阶级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和唯利是图的道德观念影响到整个社会,追求享乐追求虚荣,成为一种恶劣的社会风气。这种社会风气在小资产阶级当中同样盛行。但如果对莫泊桑的《项链》单纯解读为对小资产阶级虚荣心的批判,不免流于狭隘。但有的学生在阅读作品后,会和马蒂尔德有共鸣,觉得女人就要追求那样的生活,这时就要求我们教师去剖析这种享乐主义价值观的错误,及时引导学生树立自立自强的价值观。

2.从文化角度解读

文学作品的产生离不开特定的文化环境,从文化系统的角度来解读作品,能更深广地品出作品的内涵与深意,从而加深对作品的认识。同样是解读《项链》,从西方小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地位极不稳定,他们总想摆脱这种处境,跻身于上流行列,追求内心体验、物质和精神享受的文化文化角度出发,则更容易使学生理解他们追求安逸、纵情享乐的心理文化烙印,并自觉抵制这种不良的文化熏染。

3.从道德角度解读

文学作品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对伦理道德的倡导和宣扬。比如从道德的角度去解读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看到的就不单是一个社会群体的生存窘况,它就是讴歌了主人公贝尔曼老人的善良、关爱之心。而心存善良、懂得关爱恰恰是我们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使学生养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一环。

4.从作者角度解读

文学作品是作家人格的外化,作家的思想深度和人品高低直接影响到作品的质量。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作家人生经历、人格个性、价值观念等角度去解读作品。比如唐代诗人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如果不从作者的角度出发,单从诗面来看,那就只是一首闺房诗,就会使学生的理解流于偏狭。只有从作者的角度出发,才能体味本诗巧妙地表达了一名应试举子在面临关系到自己仕途的一场考试前那种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心情的奥妙。

(二)学生自主性与教师导向性相结合

有一句广为人知的艺术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它所强调的是读者对文学作品的个性理解。因为不同的读者有着自己不同的的生活阅历和生命体验,在欣赏文学作品的时候,这个性便不免投射其中。在阅读作品时既要以学生自己的研读为主,要把阅读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过程,让学生在阅读时积极思考,自己来把握、分析和鉴赏作品,又要注意教师的导向作用,特别是对作品中所体现的价值观的是非判断上,学生容易误解,甚至是被其中错误价值观误导。强调作品阅读时学生的自主性并不是要教师放弃对于阅读过程的指导权,教师的作用是要设置一些开放的情境,提供一些线索,及时对阅读活动进行点拨,重点是让学生自己阅读文本,把握文本,理解文本。

(三)学生批判性与教师导向性相结合

要从文学作品的阅读中明辨是非,提升思想,还应培养学生批判意识,使其学会批判性阅读。一是敢于批判作品的观点和内容,并能陈之以理;二是敢于批判教师的观点和错误,能向教师提出质疑,对作品的理解能与教师展开的交流和讨论。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目的性地树立一些靶子,让学生提出质疑,展开讨论,多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这样,学生的辩证思维才有可能得到培养,辨别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文学作品的教学是对原著的一次再创造。因此,在讲解文学作品课时,一定要讲究方法,引导学生对作品的主题、人物、内容等方面作多样性的解读。只有这样,才能够既探索作品的精髓,又拓展学生的思维。

四、结语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师应该既是多元文化的理解者和多元文化教育的实施者,又是学生多元文化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学生学习内容的指导者。文学作品是对世界意义的揭示,是对生命意义的阐释,它影响着人们对于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判断与认知。在文学作品教学过程中,教师最终是帮助学生建构文化发展意识和用批判的眼光评价异质文化的意识,既要引导学生用积极宽容的态度评价各种文化,尊重异质文化,又要懂得批判性地评价不同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根源,去伪存真,吸取精华,摒弃糟粕。

[1]詹姆斯·班克斯.多元文化教育概述[M].李平绮,译.台北:心理出版社,1998.

[2]沈银珍.多元文化与当代英语教学[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3]杨朴.欲望时代的文学教育[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7,(2).

[4].余虹.文学作品解读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G642

A

1009-8534(2015)06-0132-02

2015-10-03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K2014A171);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K2014A308);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ADZY1407)。

卓如(1974-),女,安徽灵璧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文学作品价值观文化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的价值观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谁远谁近?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