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外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现状和启示

2015-04-10廖敏于良杰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工业园工业园区园区

廖敏于良杰

(1.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农艺系安徽·宿州234101;2.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安徽·合肥230036;3.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公共教学部安徽·合肥230011;)

国外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现状和启示

廖敏12于良杰3

(1.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农艺系安徽·宿州234101;2.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安徽·合肥230036;3.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公共教学部安徽·合肥230011;)

国外生态工业园发展迅速,模式多样。通过介绍国外发达地区生态工业园发展状况,总结分析国外生态工业园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尝试提出我国生态工业园发展建设几点建议。

生态工业园发展现状启示

当前,随着我国工业的飞速发展,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大力发展可持续循环经济,合理解决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社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大量实践证明,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园是解决资源与环境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1]。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生态工业园发展迅猛,建设模式得到不断升级和完善,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因此研究国外生态工业园发展历程和模式,借鉴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我国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工业园的内涵和特点

美国Indigo发展研究所Lowe教授在1992年首次提出了生态工业园(Eco-industrialPark,EIP)概念[2],随后很多学者都对工业园区进行了定义。当前较为统一的定义为:生态工业园区是工业生态系统的重要实践形式,由若干企业构成,物质和能量在系统成员之间有计划地进行交换,资源高效分享,实现资源和能源消耗最小化与废物产生最小化,力求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关系[3]。具体来说,生态工业园内若干工厂或企业通过工业共生链条连接起来,各成员之间共享信息、能源、基础设施、管理等资源,园区内部资源、能源利用最大化,外部排放最小化,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双重优化与协调得以实现[4]。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生态工业园发展日新月异,形式多样,特色各异,呈现不同特点。总体来看,发达国家的生态工业园发展建设目标明确,依托区域资源环境,因地制宜,确定发展方向;以企业为主体,形成生态产业链,循环利用资源,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注重园区建设管理,政府引导,利用政策、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制度制约,推进多主体参与,对园区、企业、产品等进行生态管理,提升循环经济效益;重视技术研发,创新建设模式,促进产学研合作。

二、国外生态工业园发展现状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工业生态学的提出和应用,特别是在全球日益高涨的保护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呼声中,西方国家不断探索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生态工业园应运而生,涌现出一批具有不同特色的生态工业园区。

欧洲是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的起源地,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是其典型代表,自20世纪70年代卡伦堡的生态工业园初步形成以来,其发展经验日益受到关注,也被联合国作为成功的典范向全世界推广。它主要依托炼油厂、发电厂、石膏板厂、酶生产厂、制药厂和废物处理公司等6家优势企业,自发形成,邻近互补,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企业成员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一系列双边合同,围绕优势企业自主经营管理,相互依存。卡伦堡市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政策扶持参与园区管理,与6家优势企业一起致力于能层叠利用能量、循环利用水资源、副产品及废料,逐步形成了完善的工业生态系统,资源消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减少,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投资回报高[5]。除此之外,诺尔斯蒂生态工业园区(英国)、瓦利生态工业园区(德国)和约恩苏生态工业园区(芬兰)等典型生态工业园区都为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成功实践经验。

北美地区的生态工业园区发展较早,主要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开始了对生态工业园的概念、设计原则、方法等方面的研究,1994年,美国建立4个生态工业园区的示范点,经过多年发展建设,目前美国已有50多个生态工业园,涉及到生物能源的开发、废物处理、清洁工业、固体和液体废弃物的再循环等多个方面,并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如布朗斯维尔生态工业园、乔克托生态工业园区和早期的开普查尔斯生态工业园区。布朗斯维尔生态工业园区是虚拟生态工业园区的一个典型代表,与其他实体生态工业园区相比,它的主要特点是一条新的生态工业链在废物交换和重新加工的基础上形成,根据产业链需要,不在同一位置的若干企业联系在一起,与产业链密切联系的相关企业也不断引进,补充到整个生态产业链中,产业链相关企业的生产效率都得到了提高。

加拿大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生态工业园区研究,目前,全国大约有40多个生态工业园区,涉及到的核心工业有化学工业、生物燃料、苯乙烯、发电、聚氯乙烯;蒸汽发生器、包装业、造纸厂;造纸厂、发电、钢铁、刨花板厂等多种组合,其中波恩赛德工业园区和艾伯塔工业园区影响最大。伯恩赛德工业园以轻工业、物流和商业服务为主,约有1300家中小型或微型企业,建立了各种各样的产业生态链及废弃物循环系统。园内企业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在构建绿色化产业链和废物循环利用的过程中形成了平等共生的网络生态系统。政府不直接参与园区建设,主要通过政策、法律、经济等手段来间接影响园区的发展,园区内的生态效率中心扮演了园区服务者、管理者和协调员的多种角色,向企业提供了一个触手可及的信息平台,充当了政府和园区企业的协调机构,使得研究机构、政府、企业都能更有效率的运作。

在亚洲,日本是最早探索和建设生态工业园的国家。由于自然资源极度匮乏,日本强调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工业共生,大力发挥地区产业优势,严格控制废物排放,实现生态城镇的零废物排放,现有的26个生态工业园区都以废弃物再生利用为主要内容。在推进生态工业园建设的过程中,主要由日本政府主导、学术支持、民众参与、企业化运作,企业、高校、政府以及国民紧密协作,共同实施。其中较为成熟的生态工业园区有藤泽生态工业园区和北九州生态工业园区等。

三、国外生态工业园建设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一)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园区统一协调与管理

在生态工业园建设过程中,通常由园区管理委员会进行园区建设管理,往往缺乏全面统一的规划和指导,能够扮演这一角色的只能是政府。目前,我国生态工业园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可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转变政府职能,强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生态工业园建设的支持和推动,加强对生态工业园区的管理力度和协调能力。一是成立强有力的领导组织机构,创新园区的领导管理体制,实行园区政企分开、管理与开发相分离,强化园区管理委员会的行政职能,在宏观上积极推动跨区域园区领导的高层互访,促进园区联盟与合作;二是成立生态工业园区的专门管理机构,创新园区体制机制建设,如建立推进生态工业发展的激励机制,鼓励园区建立各类废物回收利用制度;探索节能环保的市场机制,大力扶持清洁生产;建立生态工业园多元化投资机制,加大经济政策支持力度等;三是建立健全生态工业园区的政策支持体系。我国生态工业园建设存在政策滞后于实践、政策之间的协调性较弱等问题,政府应对现有的环境法规进行评估和完善,构建循环经济及生态工业法律体系和园区政策支持体系,加强中央宏观政策与地方微观政策的衔接;四是构建生态工业园区的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对物质减量与循环、经济发展、污染控制和园区管理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二)探索园区建设模式,促进园区可持续发展

在管理模式上,探索建立跨区域园区发展战略联盟,以区域的中心城市为龙头,建立由省市政府领导挂帅、相关管理部门组成的跨区域园区联盟领导小组,统筹园区的战略联盟与合作;建立跨区域的共建共管协调机制,发挥区域的中心城市在园区建设硬环境和软环境方面的优势,将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经验不断传输给周边省市的生态园区;创新采用兼并、并购股权等多种合作方式,建立园区基础设施的联建、资源要素的整合等多种长效合作机制;建立健全包括区域园区合作项目产生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营业税等相关利益分享机制,明确合作主体利益分配关系。这种模式适合在工业产业较为集中、地域相邻的生态园区,如长三角区域的生态工业园区。

在园区建设运作模式上,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加强政府引导,推进多主体共同参与,实施产学研一体化运作模式。园区建设应由政府推动、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以园区主导产业为核心,建立产学研基地,创新产学研一体化模式,以生态科技进步为导向,构建产学研合作目标,加快制度建设,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

在园区信息共享模式上,要整合资源,构建园区信息共享平台。园区建设主体,结合园区实际,不断整合区域间和区域内的政策、资金、资本、信息等各种要素资源,建立园区内统一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跨区域的虚拟系统,设立电子信息库和纸质资料库,集中存储信息资料,提供共享服务,形成既有效又灵敏的园区信息共享网络,实现园区建设主体间资源和信息相互利用的最优化。

(三)创新技术,助推园区企业生产转型

创新低碳与节能环保等关键技术,健全绿色经济政策体系,大力扶持新兴产业,引导园区传统企业向低碳经济转型,不断升级传统产业及其产业链;主动吸纳或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产业关联度高、产业聚集度强的龙头企业,促进特色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建设不断发展壮大,推动园区工业经济的赶超发展;针对园区中较为传统的产业,通过政策扶持、科技引领等方式,鼓励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先进技术,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1]Heeres R R,Vermeulen W J V,de Walle E B.Eco-Industrial Park initiatives in the USA and the Netherlands:first lessons[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4,12(8-10):985-995.

[2]Lowe E.Eco-Industrial Parks:a foundation for sustainable communities[EB/OL].http://www.globallearningnj.org/ global_ata/Eco_Industrial_Parks.htm.

[3]戴锦.生态工业园区发展模式与政策问题探讨[J].生态经济,2004(1):36~39.

[4]王海刚,黄伟丽,程旭.造纸生态工业园构建模式比较及选择[J].中华纸业,2015(1):65~67.

[5]洪璐,闵连星,王光玉.不同组织模式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的比较研究及启示[J].生态经济,2011(5):142~148.

X22

A

1009-8534(2015)06-0011-02

2015-10-16

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项目名称:皖北地区发展生态工业园区模式的研究,项目编号:(KJ2013B294)。

廖敏(1978-),男,安徽合肥人,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在读博士,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农艺系副教授,研究方向:生态建设。

于良杰(1974-),男,安徽宿州人,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副教授,从事文化传播研究。

猜你喜欢

工业园工业园区园区
工业园区的阴影
地下工业园
地下工业园
磐安工业园区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该不该在小镇附近建立工业园区
邮亭工业园区管委会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