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范蠡的人生与思想境界

2015-04-10董清宇

关键词:范蠡

董清宇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34)

论范蠡的人生与思想境界

董清宇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34)

范蠡是春秋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实业家。他的人生经历和主要思想启示我们:应该具备刚柔相济的风格;要自觉地以天下为己任;以利国利民为荣,以自私自利为耻;要善始善终地做好所有大事小事,包括治国与齐家两结合;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不居功自傲,不唯利是图,修身进德;善于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等有利条件;唱响爱国爱民的主旋律;热衷于公益事业,只求奉献,不求回报。

范蠡;利国利民;治国齐家;爱国爱民

古人认为,“莫美于教,莫神于化。”[1]即没有比教化活动,能带来风俗淳美的结果,能产生一种神奇变化的力量的。古人重视教化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比如《周易·大畜》提出:“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2]主张君子开展教化活动,不妨采取如此方式:多记前圣之言、往贤之行,促使自己见多识广,以此蓄积美德。如今,我们也可以借鉴这种方式,从范蠡前圣往贤的言论、行动、风格、气派上获得有益的启示,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好新时期的各项工作。

一、范蠡其人

在前圣往贤的行列里,范蠡是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范蠡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实业家,后人尊称他为“商圣”。记载其事迹的典籍主要有两部,即《国语》和《史记》。

《国语·越语下》记载了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雪耻的经过:勾践即位三年,不听范蠡劝告,兴师伐吴而大败。在危急存亡关头,范蠡献策,并与勾践一同入吴做奴仆。三年过后,他们才得以重返会稽,与百姓休养生息。从第四到第七年,勾践均欲兴兵复仇,范蠡屡屡劝阻。第四年进谏言:无早图吴;第五年进谏言:人事至矣,天应未也;第六年进谏言:先为之征,其事不成。第七年进谏言: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直到这一年九月,君臣才携手拉开伐吴的序幕。从战争伊始,范蠡就采取坚守五湖营垒的策略,耗时三年,最终拖垮吴军,使之不战自溃。躲进姑苏之宫的吴王夫差,派使者讲和。任凭使者往而复来,范蠡则一再劝阻勾践与之讲和。当勾践“难对其使者”时,范蠡挺身而出,以犀利的语言,驳得使者哑口无言。随后,“范蠡不报于王,击鼓兴师以随使者,至于姑苏之宫。不伤越民,遂灭吴”[3]。

《史记》的《越王勾践世家》和《货殖列传》,均补叙了范蠡“既雪会稽之耻”后的事迹,如后者说:

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4]。

二、范蠡的思想境界

(一)应该具备刚柔相济的风格

相传越王勾践是葬于会稽的大禹之苗裔[5]。在《论语·泰伯》里,孔子赞叹大禹:不顾衣、食、住等条件的恶劣,“而尽力乎沟洫”[6]。他忍受艰苦生活的煎熬,表现出女性式的阴柔之美;全力以赴兴修水利,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又表现出男子汉的阳刚之气。勾践、范蠡君臣恰恰发扬了大禹这种刚柔相济的风格。据说勾践由吴返越之后,卧薪尝胆,养精蓄锐,刻苦自励,发愤图强。尤其是范蠡,连续四年要求勾践:静观其变,伺机而动。这是何等的忍辱负重的气魄?何等高妙的后发制人的战略?何等淋漓尽致的阴柔之美?一旦天时、地利、人和条件齐备,则协助君主两次拒绝吴国使者讲和;又不待君命,兴师直捣吴王老巢。这又是何等的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表现出何等不可阻遏的阳刚之气?不可动摇的钢铁意志?后来,唯有圯上拜师的张良,与范蠡彼此所具备的阴柔之美,有异曲同工之妙。当时,圯上老父五难张良:一则“直堕其履圯下”,并直呼“孺子下取履!”二则命令“履我!”三则拖延时日:“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四则故意斥责其平明来晚。五则斥责其鸡鸣来晚。最后第五日,张良“夜未半往”,老父才“出一编书”[7]。依据苏轼《留侯论》的说法,范蠡、张良都是“有过人之节”的豪杰之士,我们可以引用该文的话赞美二人:“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8]从中我们不难感悟:两人刚柔并蓄的风格、志存高远的气派,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之中。这种传统,无论在哪一历史阶段,都值得传承。我们应该把它视为传家之宝,一代一代地传下去。其实,早在红军长征刚刚结束时,毛泽东就发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提到这一优良传统:“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9]进入21世纪,我们发扬中华民族的这种优良传统,目的在于:抓住一切机遇,迎接任何挑战,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以刚柔相济的风格,坚韧不拔的毅力,百折不挠的精神,完成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

(二)要自觉地以天下为己任

范蠡在国难当头之际,勇敢地承担起挽救国家与民族灾难的责任。他以大禹为榜样,兴百姓之利,除百姓之害,以天下为己任。此后,每当国难当头,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都自觉地以大禹、范蠡为榜样,以天下为己任,为民兴利除弊。我们仅以一两个典型人物为例:

据《后汉书·陈蕃传》介绍,陈蕃年十五,就确立了“扫除天下”的远大抱负。终其一生,他都在努力地施展这一抱负。为了扭转“百姓匈匈”的局面,他谋诛“操弄国权,浊乱四海”的宦官。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是,仍与范蠡拯救越国的壮举相媲美。曾上疏申辩:山民造反,根源在于官吏贪虐;指斥“封赏逾制,内宠猥盛(众多)”的弊端,汉桓帝“为出宫女五百余人”;揭露小人诳时惑众等斑斑劣迹,营救遭遇不幸的天下善士[10]。

再看《三国志·诸葛亮传》:刘备抱恨黄泉,大伤元气的蜀国,其形势接近于当年面临灭顶之灾的越国。作为范蠡的追随者,诸葛亮不避任何艰难险阻,肩负起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重任。他屡次兴兵北伐中原,最终病逝于军营里。用“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实际行动,谱写以天下为己任的壮丽篇章。

对于范蠡、陈蕃、诸葛亮这些英雄人物,我们往往不论其事业的成败,而是交口赞扬他们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精神,高度重视体现在他们身上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光荣传统。时至今日,各方面形势需要我们发扬这种精神和传统。比如,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尽到一份责任、一份担当。实现人类最崇高的理想共产主义,需要我们每个人为之终身奋斗。由此不难领悟:学习前圣往贤,人人都有紧迫的时代责任感,光荣的历史使命感,自觉地以天下为己任,是至关重要的!

(三)应以利国利民为荣,以自私自利为耻

范蠡前半生志图邦国恢复元气,就是孔子所说的“行义以达其道。”[11]后半生由发家致富到散财济贫,正是孔子所说的“隐居以求其志。”[11]套用范仲淹《岳阳楼记》的话,则是进亦利国利民,退亦利国利民。他恰好具备该文探求的“仁人之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此,我们联想到王符《潜夫论·遏利》提出的原则:“贵廉让而贱财利。”范蠡没有违背这样的原则,我们没有理由不遵循之。该文又说:“之于人徒知彼之可以利我也,而不知我之得彼,亦将为利人也。”[12]这简直如同范蠡向世人发出的告诫。我们应该引以为戒,不能只贪图一己之私,一心想从别人身上赚钱,忘掉别人的利益,应该多做利国利民的事情。我们最应该牢记该文得出的经验教训:“无功庸于民而求盈者,未尝不力颠也;有勋德于民而谦损者,未尝不光荣也。”[12]我们必须效法范蠡,只求为民建功,不向民众索利;以利国利民为荣,以自私自利为耻。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更不能忘记中国共产党的宗旨,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广大群众谋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由此,我们联想到元末大画家倪瓒的轶闻趣事。据《新元史·倪瓒传》记载,元顺帝至正初,“忽散其财给亲故,人咸怪之。未几,兵起,富室悉被祸,瓒扁舟箬笠,往来江湖上,独免于难。”[13]倪瓒准确判断客观形势,做出散财的决定,最终只是达到“独免于难”的目的。与范蠡散财济贫之举相比,就大为逊色了。

(四)必须善始善终地做好所有大事小事,包括治国与齐家两结合

《老子·六十章》说:“治大国若烹小鲜。”[14]抛开其原意,我们只要将治理国家与烹煎小鱼两者联系起来,就能体悟到:不论做大事还是做小事,都要采取慎终如始的态度,把这些大事小事处理好。范蠡正是如此:他干出一番治国安邦的大事:为越王勾践深谋远计,打败强敌吴国,使之因辱为荣,使时局转危为安,使越国以亡为存。他又做好兴家立业的小事:在他乡异地,在短短十九年之内,竟然多次积累财富致千金。从中警示我们:不能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或者做事有始无终。应该既能做大事,又能做小事,进一步说来,不论做什么事,都要善始善终地将它们做好。

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吴称霸,又将这一强国之道,施之于家,成为发家致富的典型。范蠡的实践活动,恰恰证明了《礼记·大学》的观点的正确性:欲彰明美德于天下,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同时客观上证明他是治国齐家的楷模。我们应该效法范蠡的做法,把治国与齐家两者紧密地联系起来,争做治国齐家的先锋。此外,推而论之,仍然是《礼记·大学》说得好: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每个人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前行,由格物到知至,再到意诚、心正,直至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各个目标。

(五)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范蠡的眼睛,并非只是盯在一个“富”字上,他的落脚点则放在“好行其德”上。事实上,他虽然曾经多次家致千金,可是,又多次“分散与贫交疏昆弟”。这样做,不论他的主观意图如何,客观上已经起到带动大家共同致富的作用。我们知道,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条根本原则。人们常说,自己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为了实现两个百年的宏伟目标,我们应该借鉴范蠡的做法,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尤其是党员干部,必须具备带领大家发家致富的气魄和勇气。我们欣喜地听到这样的新闻报道:一些党员干部走出关机,甚至辞去职务,抛弃优厚的待遇,来到厂矿、农村,带领群众创业,改变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还有退休的领导干部,发挥余热,带领乡亲们治山治水,造福一方。“谁言古今殊,异代可同调。”[15]完全可以说,这些人是范蠡的同调。应该相信:只要我们发扬古人的优良传统,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就不是一句空话,复兴中华民族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实现。

(六)不可居功自傲、唯利是图,要修身进德

据史料介绍,辅助越王勾践灭吴称雄的功臣还有大夫种。他“功成不去”,“勾践终负而杀之”。相反,范蠡知道勾践是个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同富贵的君主,因此,功成、名遂、身退。我们姑且不论范蠡是“远见于未萌”的明者或“避危于无形”的智者,直须换个角度看,他不是躺在功劳簿上,也不是迷恋于名利场,而是志在重新创业,开辟新的领域,闯出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当然,他万变不离其宗,无论从前创业还是重新创业,都坚决去掉功利主义思想。重复说来,他不居功自傲,不唯利是图。如此正是修身进德的具体表现。时至今日,发扬修身进德的优良传统,仍然是每位领导干部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相反,完全站在范蠡的对立面上,彻底抛弃修身进德的传统;或居功自傲,滥施淫威;或唯利是图,欲壑难填;或飞扬跋扈,无恶不作;由逐步蜕化变质到走向身败名裂的下场。这类千古罪人,自古以来就不乏其例,如指鹿为马、垄断朝纲的赵高,专擅威柄、凶恣日积的梁冀,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构兴祸乱的杨国忠,残害忠良、以固其宠的秦桧等。他们造下的重重罪孽从反面告诫人们:必须发扬范蠡等人的好传统,三省吾身,日新其德,创新立业。唯有如此,才能拒绝功名利禄的诱惑,防止蜕化变质。

(七)要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等有利条件

“与时逐”的范蠡,就是“随时而居货”。他占尽天时。又选择居于“天下之中”的陶山从事商业活动,那里四通八达,是各诸侯国货物交易的理想场所。他占尽地利。《老子·七十九章》说:“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据说“左契待合,右契责取”[16]。看来,“不责于人”的范蠡,正是以圣人为学习对象,仅凭合同契约,与交易对方,建立互信互助的关系,最终达到互惠双赢的目的。一句话,在商品交易过程中,他占尽人和。从范蠡身上,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治国安邦,兴家立业,要占尽天时、地利、人和。联系当今的现实,从正面说来,我们要善于抓住天时、地利、人和等有利条件,充分利用国际、国内的有利环境,与时俱进,乘势而上,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好,把我们的家庭建设好。从反面说,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不管国内的情况如何错综复杂,我们都要从容不迫地应对,游刃有余地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

(八)必须唱响爱国爱民的主旋律

如前所说,国家濒临灭亡,范蠡“以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的气概,奋起而拯救之。他爱国。邻里乡党之人,亲戚朋友之门,缺吃少穿,则多次散财济之,自然是饥者则食之,寒者则衣之。他爱民。这种爱国爱民的精神,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我们仅举两个例证如下:

《汉书·卜式传》记载:卜式是农牧领域里涌现的优秀人物,河南人,以耕田放牧为业。牧羊致富之后,始则“愿输家财半助边。”继之,“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接着,将汉武帝所赐十二万钱,“尽复与官”[17]。随后,内乱发生,则上书请求武帝允许自己的儿子等参加到平叛的行列里。正因如此,武帝曾下诏书表彰他的这些行为。卜式是如何学习范蠡的?他像范蠡一样爱国,他也爱边疆,支援前线,以巩固国防为己任,树立了坚强的抗敌御侮的民族自信心。他像范蠡一样爱民,爱流离失所的百姓,尽心尽力地资助他们,有一颗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他将应得的赏赐全部充公,希望国库充盈,怀有的仍然是一颗赤诚的爱国心。他不惜将儿子送上战场,他热爱和平,热爱生活。

《后汉书·马援列传》记载:伏波将军马援,早年流落北地、陇汉之间。他穷且益坚,全身心地从事农牧业生产活动,“至有牛、马、羊数千头,谷数万斛。”既而叹曰:“凡殖货财产,贵其能施赈也,否则,守钱虏耳。”[18]于是,将这些财产全部散给“昆弟故旧”,自己只是身穿皮袄、皮裤,过着俭朴的生活。请看,马援践行自己的慨叹之语,以“施赈”为出发点,以“济民”为大目标,亦步亦趋地仿效范蠡,彼此的做法如出一辙,他们都是“富好行其德”的样板。

范蠡、卜式、马援的爱国爱民精神,既息息相通,又相映生辉。从中我们又获得启示:古人尚且相互学习效法,我们没有不吸收古今中外一切好的东西的理由。在社会主义时代,爱国爱民精神仍然是主旋律,我们必须唱响主旋律,把古人的爱国爱民精神发扬光大。

三、范蠡的思想值得继承与发扬

在我国古代的工、农、商、学、兵、政等各个领域内,还有许多优秀人物,如廉洁自律“,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的汉之飞将军李广;永不蜕化变质“,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的宋代政治家包拯;为民请命,执法如山,却“葛帏敝(竹笼),有寒士所不堪者”的明代官员海瑞等。他们均与范蠡的品行,有相同之处。

除了范蠡之外,在大禹、张良、卜式、马援、李广、陈蕃、诸葛亮、刘、包拯、海瑞等人身上,也都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这些前圣往贤的事迹启示我们:为了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具备刚柔相济的风格;要有无比宽广的胸襟,自觉地以天下为己任,兴百姓之利,除百姓之害;只求为民建功,不向民众索利;以利国利民为荣,以自私自利为耻;不论做什么事,都要善始善终地将它们做好;把治国与齐家两者紧密地联系起来,争做治国齐家的先锋;以“富好行其德”为准则,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不居功自傲,不唯利是图;善于抓住天时、地利、人和等有利条件,做好各项工作;唱响爱国爱民的主旋律。

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潮中,我们应该效法前圣往贤的品行,学习他们的精神,发扬他们的优良传统,有助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有助于建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有助于我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品质的形成。

[1]王符.潜夫论笺校正·德化第三十三[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78:33.

[2]周文王.周易·大畜[M].朱熹,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5.

[3]傅庚生.国语选·越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264-275.

[4]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3:3257.

[5]谭坤.晚明越中曲家群体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10.

[6]孔子.论语[M].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84.

[7]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3:20034-2035.

[8]刘乃昌.苏轼选集[M].济南:齐鲁书社,1980:194.

[9]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147.

[10]启五.后汉书译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241.

[11]孔子.论语[M].张燕婴,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231.

[12]王符.潜夫论·遏利[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78:404.

[14]老子.老子[M].饶尚宽,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120.

[15]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213.

[16]朱谦之.老子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4:244.

[17]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3:2625.

[18]范晔.后汉书[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6:225.

【责任编辑赵伟】

B221

A

1674-5450(2015)05-0044-04

2015-05-15

董清宇,女,内蒙古赤峰人,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范蠡
范蠡卖牛
范蠡卖马
范蠡还钱
“知止”的天堂
范蠡人生哲学的形成与分析
范蠡故里疏议——从三十里屯遗址的发现看范蠡籍里
范蠡的私心
商圣范蠡故里是界中
范蠡生平大事年表
范蠡与西施毫无瓜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