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范蠡人生哲学的形成与分析

2019-07-08李明啸

赢未来 2019年13期
关键词:人生哲学越国范蠡

李明啸

摘要:范蠡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一位春秋時期的历史人物了,史学界对范蠡的研究也多有建树,几乎从各个方面都进行了研究分析,详细可以参考唐明贵先生的《建国以来范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本篇主要从《史记·范蠡传》入手,加之对江浙地区的实地探访,希望能在范蠡人生哲学方面的研究有一定突破。

关键词:范蠡;人生哲学

1个人成长经历与范蠡人生哲学的形成

根据《建国以来范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关于范蠡故里的说法,史学界存在着“徐人”说和“楚宛三户”说的分歧。他出生的时间大约与孔子相近,从小勤奋好学,曾被称为“楚国狂人”。和常人不一样的是,范蠡并不仅仅局限于某一家学派的著述,根据《史记》记载,他曾研习《诗》、《书》等理论经典,为他积累历史从政知识打下基础。他也曾研习姜尚的《六韬》、《三略》,为他积累军事计谋知识打下基础,其中必须要提到的是姜尚认为的军事是需要以农业、手工业、商业作为后备力量,这对范蠡人生哲学的形成有巨大影响。最重要的是范蠡在拜理财名家计然后学习到的经商之道给他日后经商提供了理论指导。文种访贤后,二人在楚国怀才不遇,在得知吴国已有伍子胥辅佐后,投奔越国,范蠡开始了他的人生旅途。范蠡成长的经历表明着他是一个“自由人”,有自身的兴趣爱好,从不在乎他人的眼光这为他人生的多元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2地理环境与范蠡人生哲学的形成

吴越的地理环境较中原诸侯国来说很特殊,水文化是他们的焦点。特殊的环境配合特殊的思想就会形成不一样的人生哲学,范蠡便是如此。我曾去苏州吴江和浙江绍兴观察吴越两国的地理环境,就虎丘(吴王阖阊所葬地)而言,和中原诸侯墓就大不一样,整体以险峻、陡耸为主,并且在巨石砌成的石墓门前就是著名的剑池,通体给人一种肃穆之感。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这样奇特的地理环境和风俗习惯来分析范蠡人生哲学的形成。吴越的文化会受到水文化的影响,带来的是水利交通的便利,更是为商业提供了便利,范蠡自身本就对商业精通,在越国既有地理环境的优势又有本来思想的支持,因此这为范蠡日后的经商道路奠定基础。

3从政勾践与范蠡人生哲学的形成

在范蠡未成为勾践的臣子时,虽有满腔抱负但也少经事实,在越过从政的经历给了他剖析他人内心的经验。《建国以来范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有关于范蠡的政治哲学和军事哲学的介绍,因此不再叙述。在对《史记》记载的范蠡形象分析之前,需要考虑作为西汉开国思想的根基即黄老之学对司马迁撰写的影响。根据《史记》记载:范蠡事越王句践,既苦身戮力,与句践深谋二十馀年,竞灭吴,报会稽之耻,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号令中国,以尊周室,句践以霸,而范蠡称上将军。表明范蠡并不是一个空口白言之人,而是愿意吃苦,但范蠡在越国从政直至勾践灭吴的动机,在我看来未必是对勾践的一片忠心,他并不愚忠而是将这种完成这种经历作为人生旅途中的一部分,以其在勾践成功之后便立刻隐身而退,换做常人是难以做到的,即使知道结局,常人也多会采取文种的做法,那便是半信半疑却仍居朝堂。因此,在不考虑黄老之学的“功成身退”思想的条件下,仅推测而言范蠡离开越国应当是其已有心理预估。其次,范蠡之所以能够抓住最佳离开时机,是由于观察了成功之后群臣欢庆而勾践面无喜色的现象,这对他以后经商道路上的细致观察环境条件也做了铺垫。

4商业成功与范蠡人生哲学的形成

范蠡被我们成为“商祖”,这个头衔并非虚妄,其“三徙而成名于天下”在《建国以来范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有所展现。但范蠡的人生哲学和他经商的成功最重要的在于对环境的分析和懂得取舍,对环境的分析主要体现在:“...止于陶,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范蠡能够快速辨别出是否适合他经商的环境,并且一旦确定就坚持下去,直至巨富。懂的取舍主要体现在能够离勾践而去、“逐什一之利”、散家财离齐而去、派幼子救中男都可以体现出。因此范蠡可以说是集儒道兵等各家思想之长而不拘泥于这些思想中,他读圣贤经典但不如孔子重本抑末;他读兵书战策而不如文种身陷荣华,这都表明范蠡商业的成功其实质是人生哲学的体现。

5慈善家头衔的分析

首先范蠡的“中华慈善家”头衔的由来是其在弃齐而去后“乃归相印,尽散其财,以分与知友乡党,而怀其重宝,间行以去。”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范蠡散尽家财的本来目的并非是做慈善,而是如弃勾践而去,隐姓埋名一样,懂的取舍、自敛锋芒。以此而称之为“慈善家”未免有些牵强,但毕竞对社会而言范蠡的做法已成事实,如此称之也有依据。

6总结评价

范蠡是在时代约束之下,突破时代思想的人,在他的身上我们可以学到许多对现在仍有积极意义的思想。“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这是他对自己的评价,也多是后人追崇的成功人生。但我们需要对范蠡的思想有更深刻的理解,明确时代潮流的需要,通晓功成取舍的奥妙,可能需要一生去实践。在历史方面不同时代的不同史家对范蠡都有评价,褒者如司马迁:“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名垂后世,臣主若此,欲毋显得乎?与时逐而不责于人。”刘向:“箕子弃国而徉狂,范蠡去越而易名,智过去君,弟而更姓,皆见达识微而仁能去富,势以避萌生之祸者也。”等,贬者如韩愈:“为人谋而不忠者,范蠡其近之矣。”苏轼:“以吾相蠡,蠡亦鸟喙也。”有不同评价的原因是评价者自身就居于不同的时代环境下,难以做到客观公正,而正如范蠡的人生哲学一样,是与时俱进的,每一个时代都能从中领悟到不同的人生哲学,只要符合时代的发展能够在积极的方面有所作为,这也许就是对范蠡人生哲学最好的诠释。

猜你喜欢

人生哲学越国范蠡
出土铭文“蕃禺”新解与区域文化移植——以南越国为中心
范蠡卖牛
董楚平《越国金文综述》手稿
范蠡还钱
所长无用
用洒脱之笔诠释简静生命哲学——读王蒙随笔《不烦恼:我的人生哲学》
范蠡故里疏议——从三十里屯遗址的发现看范蠡籍里
浮石绘话
——《青瓷》作者的人生哲学
范蠡与西施毫无瓜葛
贺麟人生哲学的精神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