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15-04-10孙雅静
张 玉,孙雅静
(1.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锦州121013;2.渤海大学经法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创业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张 玉1,孙雅静2
(1.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锦州121013;2.渤海大学经法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目前,面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单向性、低效性、滞后性等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创业教育为切入点。创业教育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采取的方法与对策,即转变思政教育理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优化思政教育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营造思政教育环境,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
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创业教育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总量为749万,人数再创新高,而在这之中只有1%的毕业生选择创业。有专家指出,“创业是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1]。对大学生实施创业教育,引导他们走自主创业道路,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措施。但许多高校在创业教育中更多注重对学生的创业技能培养,忽视创业精神品质和道德素质养成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根据教育部近期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强调“各地各高校要把思想教育作为促进就业创业的先导性工作”的要求,坚持把创业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让思想政治教育为创业教育提供正确方向和精神动力,从而更好地保证大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
一、创业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状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单向性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长期存在着重视教育主体、忽略教育客体实际情况的问题。对于一些教育者来说,往往也只扮演着传道、授业和解惑这三种角色,使教育活动仅仅局限于课堂之上,而在课堂外则缺乏和学生的心灵沟通,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变得单向和枯燥。同时,在教育内容上,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于强调书本知识的机械式灌输,缺乏必要的情感基础,没有把整个教育过程当作是一种含有生命情感和生活实践的过程,把思想政治教育从社会实践中独立出来,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生硬、空洞和抽象。在教育方法上,只注重疾风暴雨的“瀑布式”灌输方式,而忽略润物细无声的“喷泉式”交互探讨;只强调外在规范的灌输与被动认同,而忽视启发个体的理性自觉,不能很好引导学生重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预防问题。
创业教育应树立学生主体意识,革新教育方法,进而使学生实现自觉地提升自己。一是要在教学方法上与时俱进,实现多样化发展,不仅要有教师系统化的讲解,更要在这个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意识。二是教学形式上多样化,配合课堂教学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三是教学手段上现代化,借助信息化的多媒体设备为学生们打造立体化的声影课堂,使学生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知识,从而在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低效性
受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办学的影响,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出发点和落脚点并不是学生自身,而是以服务社会需要为目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于理想化、圣人化,不注意一般性思想教育,在教育过程中错视大学生的正当利益需要,片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认同,过分热衷于政治层面的教育,忽视教育活动真正蕴涵的人文价值、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教育的政治功能被突出和放大,会逐步限制学生的言论、思想和行动,使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慢慢处于弱势地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把长远目标与现实目标统一起来,重视教育目标的可实现性,而不是学生空学了一大堆思想政治理论的名词概念,却不知道怎么样面对社会现实中的道德生活,致使他们很难从实践层面上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
创业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主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和政治三方面。经济上,我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和结构调整的转型期,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创业型经济作为重要的经济发展战略,是顺应历史潮流之举。社会上,创业中大学生将自己的技能、特长同社会需求相结合,坚持为社会奉献的远大理想,由知识的拥有者转变为社会价值的创造者。政治上,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决定,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基。大学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关乎国家的发展大计。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滞后性
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教育者绝对权威性和受教育者完全服从性”[2],忽视现代社会对人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呼唤,背离人的实践本质相关规定。它只是单一地把人培养成为国家、社会、阶级需要的工具,人的需求不能够满足,主体性不给予肯定,创造性不得到施展,个性不充分发扬,受教育者被简单地看作理论知识的接受容器、可以训练甚至驯服的工具。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缺陷性在于过于追求学生的统一发展而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并进而产生了对学生教育方法的固化和僵化,难以将晦涩难懂的教育理念真正地带进学生心理。由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走出固化思维,摒弃工具化的倾向,抛弃以往用单一的绝对标准来“裁剪”和“抹杀”学生个性,打造个性差异的培养模式。此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现实、贴近学生,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朴实化、平民化、具体化,呈现出强大的时代特征,从而更好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
创业教育如果只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权宜之计考虑恐怕是不甚恰当,但就业却是学子展现才华、实现理想抱负、成就辉煌事业的重要途径。它涉及相关者的多方利益,事关民生根本,关系到人才强国战略的进程,意义之大,不言而喻。大学生个体性的实现是自我实现的前提,把创业教育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引导学生把握就业规律,提前准备,长远打算,在创业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才华,实现自身目标,突破个体极限,成为中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共同点
(一)二者在教育目标上,方向一致,互为渗透
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把“人的全面发展”定为目标,这使得培养学生的目标愈加宽泛和深远。而创业教育着力于面向未来,关注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着力培育学生的思想、精神等,反映了国家社会发展对未来人才素质构成提出的种种要求。“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就是对创业教育本质与目标的最好诠释,其中它所重点强调的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等也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不谋而合,它们都是以创新、创造、创业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对教育对象进行创新精神、创业思维的开发,善于把握独立性和合作性,具有敢为性和坚忍性,具有克制性和适应性等个性品质,二者在目标上相互融合。
(二)二者在教育内容上,融会贯通,相互包容
“创业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和健全的人格教育,”[3]更是一种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它与思想政治教育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共通性。例如,创业教育强调要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团队互助意识以及助人意识等,同时,还要求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观念,提高他们的使命感和事业心以及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畏艰难的信念。这些方面的内容都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找到共同点。此外,创业教育不仅仅是讲授创业的知识和技能,而是在更深层次去激发大学生内心对于创新创业以及开拓进取的精神,并努力促进其各方面创业素质的形成和提升,使大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学会做人和做事,让国家创业人才特别是高水平高素质创业人才不断涌现,进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的目标。因此,二者在内容上相互贯通。
(三)二者在教育方法上,知行合一,重在实践
在任何一项教育活动的教育方法方面,都是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于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更应如此。创业教育的首要工作环节即是各高校通过建立创业创新教育实践基地、开办创业实训试验班,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将创业计划书的内容付诸实践,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在实践中长知识、增才干,让实践来检验所学知识是否正确。大学生要发挥聪明才智,把书本知识转化为智力成果,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提高科技成果产业转化率,创造出新的需求,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因此,二者在方法上相互依托。
三、创业教育视域下如何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转变思政教育理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高校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的就业制度从以往“统分统配”向“自主择业”方式转变。可以说,我国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全民创业的时代。然而,相比于已经形成的创业社会大环境来说,高校的内部环境却仍缺乏丰厚的土壤,一些高校的管理者和教师还没有形成创业教育的意识,更难以对这种大环境的变化做出积极反应。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只有先进、正确的理论才能有效地促进实践、指导行动,所以要明确创业教育观念,“高等教育必须实现‘四个转变’:即由注重专业对口教育向注重创业素质转变;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能力培养转变;由单一培养模式向因材施教、注重厚基础之上个性发展转变;由注重书本知识向注重实践能力培养转变,进行创业教育为正确解决教育方针并找到合理的育人途径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切入点”[4]。高校创业教育要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以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素质为基本价值取向,培养大学生的主体精神,切实体现以人为本,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创业教育观念的传播和发展,必然有助于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切实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二)优化思政教育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首先,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在创业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即是通过有步骤地开展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这包括触发他们对于创新的动机、信念和信心等。在培育创业意识过程中,贯穿着正确的三观教育尤其是理想信念教育,这些内容本身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要发挥创业意识的先导性作用,一方面培养学生对就业、择业和创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引导他们形成科学的就业择业观以及创业观;另一方面,还要提高大学生的奉献意识,将其聪明才智在创业的过程中发挥出来,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其次,促进创业意识的养成。冲破传统是树立创业意识的前提,当今在校的大学生面对就业困难,在创业的问题上,存在着两种错误思想观念:一是等、靠的思想;二是固步自封、骄娇习气。创业意识的实质是创新精神,我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需要一大批创新人才,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改革创新精神,体现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理念,易于使得教育内容落于实处。
再次,开展创业心理品质教育。创业活动对创业者最基本的要求应该就是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承受能力,良好过硬的心理品质是重要的内在条件。从根本上来说,大学生创业能否取得成功,并不是取决于创业者的智力差异,而是在于创业者内心是否拥有坚忍不拔的品质和克服困难的决心。由此,我们要通过创业技能实践培训、锻炼顽强的意志品质、乐观积极的情绪情感和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为健全大学生健康心理,切实展开教育奠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基础。
(三)营造思政教育环境,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
国外创业教育活动之所以开展得有声有色,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创业文化氛围的熏陶。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5]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人才培养实践中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一种精神,它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对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激励和同化作用,而创业文化氛围则存在着大学生接受慢、教育氛围难形成等劣势。因此,应当在校园中积极地营造创业的文化氛围,并将其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工作中,在工作中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影响学生,使他们树立勇于创业、敢于创业、乐于创业的心态。此外,还要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教师和学生之间一种广泛讨论和平等交流的氛围;要广泛宣传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社会要形成合力,帮助他们解决创业过程中存在的实际困难,以大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提供制度支持、机会给予、资源共享、资金扶持等全方位的帮助。通过开展多样形式的实践活动,营造良好有序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突出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使创业教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顺应时代发展大势。
综上所述,把创业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范畴之中,充分运用好创业教育的新阵地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的新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充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2]宇业力,何苗,邵海军.论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J].学术论坛,2009(3):191-195.
[3]彭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前沿,2012(19):172-174.
[4]张炳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为推进创业教育服务[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3):49-52.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93.
【责任编辑赵颖】
G641
A
1674-5450(2015)05-0022-03
2015-06-05
201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BGL021)
张玉,女,辽宁大连人,渤海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孙雅静,女,辽宁阜新人,渤海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和创业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