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微时代”境遇下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方法

2015-04-10孔祥慧

关键词:微时代培育微信

孔祥慧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石工学院,辽宁抚顺113001)

论“微时代”境遇下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方法

孔祥慧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石工学院,辽宁抚顺113001)

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为代表的“微时代”,不仅实现了人类信息共享方式的革命性飞跃,催生了新的文化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也逐渐占据了社会公共精神的引导地位。在此背景下,运用新兴媒介平台,使微博、微信成为传播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促进大学生精神生活健康发展是研究的主要目的。利用文献法对“微时代”的相关概念进行了解读;利用调查法对“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公共精神现状进行了深入了解,发现当前大学生的公共精神存在公共意识缺失、权利意识过重、缺乏自律精神、行为能力缺失等问题,在培育大学生公共精神的方式主要采取抓好课程体系建设、加强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增强教师的公共意识、发挥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功能、加强制度建设等措施。针对当前大学生公共精神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方式方法的非适切性,提出了利用具有"微时代"特征的手段和方式对大学生公共精神进行重塑的教育方法,具体包括:环境创建法、技术应用法、心理咨询法、社会实践法,另外,为了保障教育方法的有效实施,提出了培育网络“交互式”评价环境,建立专家集体评估体系等建议。

微时代;公共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一、“微时代”的解读

“微时代”就是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作为主要代表,在互联网技术与移动业务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以实时、互动、高效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微博、微信等作为新兴起的传播媒介,在较短的时间里发展成为中国颇具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媒体之一。它以海量化、便捷化的信息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将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彻底受到颠覆,现在在社会的各个层面掀起一番“微博热”“微信热”。而大学生是最善于接受新事物、最活跃的一个群体,无疑对“微时代”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

近期,通过开展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注册微博、微信的大学生目前达到了80%以上,还有45%以上的大学生每天使用微信。他们可以关注新闻热点,浏览各方面关注的话题,转发自认为有价值的内容和发表个人观点。通过微信建立了朋友圈、同学圈进行日常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交流,共享心灵鸡汤、转发社会上包括全球最新的动态等信息的“微信控”已在大学生的群体中形成了较强大的阵容。

最近一项权威调查显示:我国十八岁到七十岁人均日手机阅读时长大约16.52分钟。2012年比2011年的13.53分钟增加了2.99分钟[1]。随着新兴阅读媒介兴起,社会大众在电脑上阅读习惯正在慢慢改变,时间也在逐步缩短,而通过手机在线或下载阅读的人数却在迅猛增多、时长也在增加。作为网民中规模最大的群体,大学生占到三成半以上,所以说微博、微信的兴起对当代大学生产生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也预示着“微时代”已经到来。

二、当前大学生的公共精神现状及培育途径

(一)大学生公共精神的现状及问题

1.公共意识缺失

“公共精神是在公众生活的范围内具体呈现的一种思想认识与行为观念,是维护公共价值与利益的要求[2]。”当今公共活动范围内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关系,个体对上述关系与自身是否相关的问题很难确定,对于能给自身带来什么样的利益就更加模糊了。当个体处在一个不熟悉的环境,自身很难确定能从中获得什么样的利益,这一不确定性导致人们在心理和行为上出现“任性”,自律意识不强,这一现象在大学生中表现得特别明显。我们不难发现,在高校校园或社会公共场合中,一些学生失范的行为时而出现,而他们还没有意识到其行为对他人已构成了影响。

2.权利意识过重

公共精神对个体的要求是,要以利他的原则处理自身同所处环境的关系,它强调的是公共利益的优先性,大力提倡的是权利与责任的统一。当前大学生群体普遍注重自身的存在感,自主意识明显增强,但对自身应尽的义务和所要承担的责任却知之不多。主要表现为自我中心意识较突出,捍卫自我权利愿望较强烈,以至于不惜采取一些极端的手段来维护自我权利。还有一些大学生奉行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在遇到与国家、集体、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总是表现出不断追求个人权利、名誉,在面对公共与群体利益时,经常把自己的利益看成高于一切,以自我为中心[3]。

3.缺乏自律精神

遵守规定与规范,不仅要求借助外力的强制执行,还需要个体内力的克制。这其中,外力是外因,内力是主因。只有个体具备了自觉与自律意识,才能发自内心省审和遵守公共生活规则、规范。由于受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和熏陶,许多人在自己熟悉的环境和范围里,都能在一定的程度上进行自律与自制。而一旦离开或超出了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和范围时,就很容易出现各种行为的失范,这是一种普遍性。比如,一些大学生外出游玩时随地乱丢垃圾,在就餐时任意插队,在图书馆随意嬉笑、打闹等,这些行为都是自律精神缺失的具体表现。

4.行为能力缺失

参与公共活动的个体要有充分的自控能力,符合道德与法治的要求,懂得尊重与自律,要对社会规则与规范有一定的认知与把控运用能力。当前,受因素的影响,许多大学生缺乏自律意识,且把握规则、规范的行为能力也不强。我们不难发现,在公共场地一些大学生非主流服饰、失范的行为举止,把自身与他人、与所处的环境对立起来,甚至出现了自身与他人、与所处的环境之间发生了冲突,导致其不能正确地处理好自身与他人,以及所处环境的关系。

(二)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主要途径

当代大学生的公共意识和公共精神的培育,事关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的培养,也事关“四个全面”大局的推进和落实。

1.抓好课程体系建设

培育高校大学生公共意识,与促进社会与高校发展密不可分。要把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课程纳入到高校日常教学课程当中,理论联系实际,要求课堂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切身体验培育公共精神的全过程。通过把公共精神的培育同日常课程有机结合起来,这项工作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2.加强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

因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加之一些教师创新意识不强,高校政治理论课往往采取单一灌输方式,从事高等教育教学的大学政治理论课的教师不在少数,有很大一部分老师依旧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灌输性教育,墨守成规,空谈大道理,念书本,抛实际,使得原本应该生气勃勃的课堂变得毫无生趣,毫无新意。因此,要培养一支专业的、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从事思政教育工作。

人是有思想意识的高级动物,只有使大学生了解和掌握了道德观念、道德规则、规则本身所具有的内在合理性,才能在内心构建起正确的道德观念,使其自觉遵守各种道德规范。比如对诚信问题的教育,大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和判断,他们不会仅凭教师们告诉他们,什么是不诚实的表现,什么是失信的,他们就变得诚信起来了。必须让他们弄清楚其基本道德观念的原因,他们才能反思失信所产生的后果,自觉做诚信的人。

3.增强教师的公共意识

我们都知道,育人是大事,是涉及到塑造和培养人的魂灵的大事。而广大教师是承担着育人的重担。学生在学校里模仿最多的是教师,也常常把教师当成自己学习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大学生来说,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不可小视的。我们教师一个不经意的行为或某些不良的习惯,对大学生的养成都会造成极大影响。所以,要把大学生的公共精神培育好,使大学生尽快成长起来,就应该采取有利措施,不断提升广大教师的公共意识的能力和水平,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

4.发挥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功能

这就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常规的学校教育与学生个人的自我教育。客观地讲,后者更为重要。因为公共生活领域中的规范、规则、制度等这些道德观念,特别是我们所倡导的价值信仰要求等,就当下高校政治教育现状来说,一些被社会长期默认的思想意识与规范都是外力强加在大学生身上的,而要让这些要求与规则能够在学生群体中产生真正的影响必须使用潜移默化的教学方式,言传身教。要激发大学生自身认识社会规范与社会制度的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用心去感悟。

5.加强制度建设

使大学生在思想与价值观方面趋同公共利益是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的主要目的。有两个要件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大学生应具备敢于追求新事物的精神;其次是要保证他们遵守规范与规则。需建立健全大学生公众意识培育的监督,落实长效机制,加大力度,强化制度建设。

三、“微时代”境遇下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方法的创新路径

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和关键任务,因此,对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培育主要依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前,互联网的兴起和广泛应用,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着越来越严重的影响。面对新挑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适应高等教育新常态。[4]在对大学生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上,传统的经验有许多做法值得我们汲取,要坚持“疏”“堵”结合,“疏”“堵”并重,以此来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而尽可能地避免其负面影响。通过不断研究和探索新方法、新形式和新途径,应对网络冲击,扬长避短,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推进教育方式方法创新[4]。笔者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教育实施方法的创新

第一,环境创建法。成长环境影响人一生,可以熏陶人、塑造人、感染人。健康、良好的教育环境,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石。对于个人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定环境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校园环境是大学生接触最多的,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配齐网络设施,完善和维护网络相关建设,引领好网络道德教育,加强网络监控和管理等[5]。

目前,高校普遍开通了校园网,其作用主要用于学校的宣传、行政办公之类的功能,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和载体的作用还发挥不够。因此,高校应充分挖掘校园网的潜力,依据自身大学文化特点和大学精神,设计出富有特色的网页,及时反映出学生工作的动态信息、学生资料和生活信息,并积极在网上开展例如网上讲座、网上辅导、网上心理疏导和热线服务等活动。

第二,技术应用法。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深化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拓宽了渠道和手段,人们可以通过网上各种便捷的方法如电子信箱、留言板、QQ等方式进行交流,尤其是博客、微博、微信等更迅捷的网络交流手段的广泛应用,更是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有效的技术平台。以博客技术为例,博客这种个人信息发布的网络平台,人们可以借助它,进行思想交流与感情的沟通[6]。目前许多高校要求辅导员、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工作者都拥有个人博客,主要面对的对象是大学生。借助这一平台将学校、学院、班级、个人的有关信息及时发布,掌握学生的思想和学习动态,打造有针对有实效的教育。在互联网的环境下,要开展各种网页主题的设计大赛、网上论坛、网上交流等活动,积极鼓励大学生和教师们一起研究、开发和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软件,在创新中加强教育。

第三,心理咨询法。心理健康辅导与咨询对大学成长十分重要,能够及时疏导问题。心理咨询要遵循平等尊重的原则进行,它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者和被教育的对象的交谈、咨询、启发和疏导,来达到解决心理存在的实际问题的目的[7]。在微时代,大学生网络成瘾,针对这一问题,采取建立心理辅导咨询网站等方式,紧紧抓住网络虚拟化的特点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同被教育的对象实际上也是一种医患关系,“医生”可以根据“患者”在网络上的成瘾程度,用形象、亲切、生动的方法使其认识到网络成瘾特别是网络游戏成瘾的危害,有计划作好心灵教育工作。

第四,社会实践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材的理论教育,还要融入到参观、访问、社会实践和青年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之中,深入到新媒体这一平台上,发挥网络及时、便捷、灵活、新颖等优势,做到网上与网下互动,无缝对接。例如,在网站上建立与学生学习、生活和就业相结合的栏目,将包括德育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的人文教育课程,还有课程视频资料都挂到网上,特别是对大学生实践有帮助的内容充实到网上[8]。

(二)教育评估方法的创新

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质量和效果评估,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包括原则、内容、手段、标准等环节。目前,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方式,一般采用的是专家集体评估法,就是由评估的主管领导成员和由各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组成,在评估之前对部门的整体教育水平、工作成果、教育模式和规章制度做一个全方位的调查,从而做出准确的判断。这种方法适用于定性评估,是对一些难以量化的指标体系以抽象概括的方式进行评价和评估[9]。

除了进行问卷调查、实地调查研究、查阅相关资料等,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在网上开设案例分析、难点解疑、热点追踪和焦点论坛等栏目。同时,随时随地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点击率、影响力、知名度和引用度等数据,以便更好地掌握新动态,增强工作的实效性。值得关注的是因网络的虚拟性和无界性,思想政治教育主管部门、主管领导、学生部门和相关领导、教师和学生等都可以成为评价的主体,这种互联网的“交互式”评价环境,使这种评估成为广泛参与、民主参与、共同参与的评估,更具客观性。

总之,“微时代”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集方便、快捷和参与度广泛等特征于一身,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们必须高度重视“微时代”的这一重要特征,利用具有“微时代”特征的网络平台,去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公共精神特征,发现公共精神培育中的新情况,发掘新问题,针对时代背景不断改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方法与模式,利用众多大学生喜爱的互联网模式进行公共精神培育模式、方法和途径的创新,建设起集创新性、实效性与长效性于一身的新型思政教育体系,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服务,为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健康发展护航。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2-01-16.

[2]袁祖社.“公共精神”:培育当代民族精神的核心理论维度[J].中国德育,2006(5).

[3]田媛,李梁.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再思考[J].社科纵横,2012(9).

[4]杨威.“微时代”中思想政治工作如何突破[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4):28-30.

[5]张新慧.微博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浅论[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75-77.

[6]郝胜杰.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应对微博的挑战[J].扬州大学学报,2010(2):48-52.

[7]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93.

[8]周维.基于互联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探究[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9(3):95-96.

[9]倪洪章.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述评[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06-110.

【责任编辑王凤娥】

G417

A

1674-5450(2015)05-0016-03

2015-04-16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20145230080045)

孔祥慧,女,山东曲阜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讲师,法学硕士。

猜你喜欢

微时代培育微信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微信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微信
微信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