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低成本微电影的创作思路——以微电影《蚂蚱》为例

2015-04-10张浩然

视听 2015年12期
关键词:蚂蚱笔者创作

□张浩然

浅谈低成本微电影的创作思路——以微电影《蚂蚱》为例

□张浩然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我们的生活已经进入到了微时代,微信、微博、微刊、微电影等一系列的新型信息传播方式占据着我们的生活。微电影成为热爱电影的人士争相创作的对象,大多数年轻人通过微电影来表现思想,体现人格,无论是否科班出身,也无论是否有强大的经济支撑,只需一台相机、一部电脑和一款剪辑软件就可以将想要表现的影像输出。当然,在微电影高速发展的这几年里,很多微电影已经变得相当成熟,制作尤为精良,金钱的投入也相当高,这给想要创作微电影的草根们造成很大压力。下面以笔者自创的微电影作品《蚂蚱》为例,谈一谈低成本微电影的创作思路。

剧本;创作团队;拍摄;关注度

一、如何构思剧本

从寻找灵感到剧本创作,从演员选拔到实地拍摄,再从艺术加工到最终的成片,这是一部微电影正常的创作流程。虽然不同题材的微电影创作流程大致相同,但是里面的酸甜苦辣却各不一样。对于创作者来说,这里面不但有艺术创作的那份激动和喜悦,而且也有很多现实的问题和考验。尤其是对于低成本微电影来说,如何构思剧本是决定一部片子艺术高度的关键因素。

《蚂蚱》是一部乡村教育题材的微电影。一直以来笔者对乡村教育题材的影片都特别感兴趣,比如张艺谋导演的《一个都不能少》,电影中的情节和笔者上小学时的一些情节是相似的,孩子们对待事情的视角和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令笔者感同身受。2013年的一次偶然机会,笔者发现了《蚂蚱》中的场景、人物及人物身上发生的故事,创作欲望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蚂蚱》剧本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酝酿。

所以在剧本的构思选材上,有切身体会的生活感受才能真正激发创作者们的潜能,在创作的过程中也才能灵活变通,游刃有余。目前很多打着高投入、大制作旗号的微电影,追求画面酷炫的效果或者是刻意模仿别人的表现形式,出来的片子整体效果看起来有几分潮流感,但是经不起内部细致的打磨,在创作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最后草草收尾。分析其原因,最终问题还是出现在了剧本创作上。

对于低成本微电影来说,在片子开拍之前把剧本做扎实是成功的关键,把剧本中的人物关系、情节的走向、场与场之间的脉络理顺了,在心里落实一个理性的坐标。这样,在现场就不会被各种各样的偶然因素搞得晕头转向。

二、学会运用非职业演员

相比较职业演员昂贵的费用,启用非职业演员无疑是低成本微电影节省开支的有效途径。在中外电影界,导演启用非职业演员最后影片获得成功的例子数不胜数。比如姜文导演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用一个普通的中学生作为影片的男主角,也正是因为在影片中的突出表现,夏雨一举成为威尼斯电影节最年轻的影帝;张艺谋导演的《一个都不能少》里出演代课老师的魏敏芝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学生,结果她的表演折服了所有的观众,这部片子也让这个不起眼的农村女孩一夜成名;除此之外,还有参演贾樟柯导演的《站台》和《小武》的王宏伟,参演《三峡好人》的韩三明……正是这些非职业演员的帮助,影片在国内外的电影节上拿回了一个又一个奖项,取得了巨大成功。

使用非职业演员,对导演来说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帮助他们消除对现场的恐惧感,这需要尽量在现场创造一些条件。譬如在拍摄的过程中尽量不打灯或者少打灯,用自然光去拍摄,从而消除非职业演员的心理障碍。此外,非职业演员最怕的就是上场之后不知道何去何从,一下子僵在那里,应该事先想一些办法,帮助他们找到一个动作的支撑点。例如,找一个小道具,或者设计一个小动作,辅助他们找到感觉,整个表演的节奏就会顺畅起来。

微电影《蚂蚱》启用的全部都是非职业演员,而且最后起到了不错的效果。他们当中大部分都是笔者比较熟悉、有一定了解的。同时笔者也试验过一种比较即兴的办法:就是凭直觉在现场临时去挑选一些演员,在他们还没有完全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正在做一件什么事情的时候,就让他们开始表演。严格地讲,与其说他们是在表演,不如说他们只是按要求用日常经验和习惯模式做出一些动作。像《蚂蚱》中黄樱坐在拖拉机上,路上背着柴火迎面走过来的那位老奶奶就是在开拍的时候正好遇见的,而这样的场景画面就是最真实的。

虽然非职业演员不能像职业演员一样在影视行业里占主流位置,但是他们在某些方面取得的效果却是职业演员没办法达到的。往往是这些非职业演员的精彩表演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整部影片大放光彩。

三、拍摄过程中要学会不放弃

在微电影创作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卡机”的现象,所谓的“卡机”就是影片拍到一半就暂停了,拍不下去了。出现这种状况除了天气、场地、交通等外部因素影响之外,还有很多是受到内部因素影响,比如影片开拍前的准备工作做得不充分、剧组分工配合不够娴熟等。对于低成本影片来说,发生这样的事情无疑是雪上加霜。为了避免“卡机”,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拍摄思路清晰

在影片正式开拍之前,我们必须对拍摄方案有一个细致的了解和构思。比如拍摄《蚂蚱》时,想表现山里孩子的贫困和艰苦,我们就得在拍摄前去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有了这些作为铺垫才会找到一些感人的细节,往往就是这些细节才会刚好触动观众的内心。

(二)拍摄心态良好

每一次拍摄都将是一次艺术创作的过程,每一次按下录制键都要让镜头画面产生价值。剧组成员在拍摄过程中调整好心态,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拍摄主题上,各个岗位高效率配合,是提高拍摄进度节省开支的最好方法,对于低成本来说至关重要。

(三)工作态度细致

对于摄影师来说,摄像机就是自己的生命!我们要时时刻刻保护好拍摄设备,如果在拍摄过程中,机器出现了问题,创作将无法完成。另外,拍摄的辅助设备也都是非常贵重的,例如灯光、录音系统、轨道等,一旦操作失误造成损坏,将会造成巨大损失。因此,细致的工作态度对于微电影创作者来说至关重要。

四、怎样获得最大的关注度

任何形式的电影都需要投资,微电影也一样。现如今很多微电影的投资已经高得惊人,筹备完善,集宣发于一体,很有长篇电影的味道。而低成本微电影要想在这样的环境下寻得生机,那只能使用适合自己的营销宣传方式。一般来讲,低成本微电影的营销宣传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参加微电影大赛,依靠比赛获得媒体、影迷的关注,达到传播的效果

这也是众多低成本微电影的一个首选策略。参加微电影大赛不需要什么成本,只需要填一份报名表,一份视频拷贝,然后在比赛截止日期结束之前邮寄到大赛组委会就可以了。微电影大赛本身是一个强势的宣传平台,其特性决定了其能吸引媒体(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电台)影评人、观众的注意。对于低成本影片的创作者来讲,在微电影大赛上获取荣誉是积累自身创作资历的一个有效途径。

(二)小范围的放映,积累口碑,依靠口头传播

虽然低成本微电影没办法像高投入制作的微电影一样在各大宣发平台进行宣传造势,但是创作者可以选择小范围的场所进行放映。比如酒吧、校园、艺术影院等,进而期待观看过的观众能够口耳相传。

(三)依靠网络媒体传播

相较传统媒体,现如今的网络平台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甚至它的传播力度和辐射范围要比传统媒体还要大。

在当代,手机APP、客户端这些新兴的事物也成了宣传影片的主要方式之一,我们可以通过电脑或者手机就可以上传自己的作品,而观众也只需点击一下链接就可以欣赏到,不受距离和地域限制,这无疑给低成本微电影带来希望。微电影《蚂蚱》就是通过上传到视频网站,在短短的一周内就获得了三万次的点击播放量,大大增强了笔者的自信心。

结语

如今,微电影在为观众带去观影乐趣的同时也正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对于低成本微电影的创作者来说,它为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快乐,更多的则是感动。因为热爱所以创作,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所以我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寻找最适合我们的创作方式。当我们的作品呈现在观众面前的那一刻,回过头来发现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1.多米尼克·帕朗-阿尔捷.电影剧本的创作[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2.贾樟柯.贾想1996-2008[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系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蚂蚱笔者创作
老师,别走……
快活的小蚂蚱
捉蚂蚱真有趣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我的粉蚂蚱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蚂蚱武士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