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伦理剧中的丁克文化研究

2015-04-10刘智

视听 2015年12期
关键词:丁克夫妻伦理

□刘智

家庭伦理剧中的丁克文化研究

□刘智

进入新千年后,家庭伦理剧虽佳作云集,却遭遇了内容单一、情节老套的瓶颈。2008年,“丁克文化”被编剧引入电视剧创作中,并以其新颖性和话题性成为备受瞩目的切入点,在众多家庭伦理剧中脱颖而出,取得了可观的收视率。本文从丁克文化在家庭伦理剧中的表现入手,通过几部代表性的电视剧分析家庭伦理剧切入丁克文化的原因和丁克文化对家庭伦理剧的意义,并探讨现有家庭伦理剧表现丁克文化的局限性。

电视剧;家庭伦理剧;丁克文化

家庭伦理剧最早可以追溯到1913年郑正秋与张石川导演的电影《难夫难妻》。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电视剧《篱笆·女人和狗》《家教》《上海一家人》等已经逐渐把目光转向了家庭生活,最为突出的是1990年由北京电视剧艺术中心录制的50集大型室内连续剧《渴望》,揭开了我国家庭伦理电视剧创作的序幕。进入21世纪后,家庭伦理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2004年,涉案剧被国家广电总局下令撤出黄金档,家庭伦理剧以温暖的亲情、绵长的爱情,塑造了标准的“家”形象。与此同时,婆媳战争、三角恋、离婚、小三等话题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2010年以后,北漂、裸婚、蜗居等反映现实生活的主题出现在家庭伦理剧中,逐渐倾向80、90后观众,其中最耀眼的要数“丁克文化”。

一、丁克文化及其在家庭伦理剧中的表现

(一)丁克文化

丁克一词是舶来品,即英文Dink——DoubleIncome NoKids,特指双收入,无小孩的夫妻。丁克一族在上世纪80年代出现,他们往往具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和教育程度,其家庭的社会地位也高于一般居民。他们倡导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打破了传统的“丈夫—妻子—孩子”模式,追求自己的事业和夫妻之间的爱情,不愿因“子女债”而降低自己的生活品质。让自己的生命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内得到有效的发挥,充分实现自我价值,是丁克们的共识。

在中国,最早研究丁克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的女研究员李银河。1989年师从费孝通时,她就对丁克展开研究。她认为,丁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并将成为一种文化而引领社会思潮。

丁克之所以可以称之为文化,是因为丁克具有现代意识,代表了一种全新的理念,他(她)们敢于冲破传统伦理道德的束缚,摒弃世俗眼光,活出自我,用自己的成功重新定义生命的价值。丁克是一种态度,不管是自愿不育,还是主客观条件导致不育,他们都能以良好的心态享受生活。丁克是一种新思潮,他们摒弃了几千年来传宗接代和“养儿防老”的思想,不再辛苦自己忍气吞声做孩奴,他们用别样的生活方式阐释着另一种快乐和轻松。

“丁克”可以分为三大类:铁丁、白丁、丁狗。所谓铁丁,就是不要孩子,只过二人世界;白丁,就是过了一段丁克,后来又来了孩子,所以白丁了;丁狗,就是不要孩子养狗过日子。

(二)丁克文化在家庭伦理剧中的表现

2010年以后,倾向80、90后的电视剧越来越多,一些时髦的名词融入电视剧中,《裸婚时代》《奋斗》《蜗居》《北京爱情故事》《屌丝夫妻》《蚁族的奋斗》等以裸婚、北漂为主题,不仅吸引了正在经历或即将经历这些生活的80、90后,还吸引了80、90后的父母,他们也想通过电视剧看看自己孩子的生活。这些新鲜的主题为家庭伦理剧老套的婆媳战、三角恋、婚外情注入了新鲜血液,而“丁克文化”的切入角度,又将家庭伦理剧推向一个新的视野。

1.丁克文化在家庭伦理剧中的初步表现

2008年,尚敬导演的作品《无敌三脚猫》讲述了80后“丁克夫妻”赵小午和关健的生活。赵小午年轻漂亮摩登时尚,关健窝囊胆小怀才不遇,他们约定比翼双飞做一辈子的丁克,却因姐姐赵小晨的孩子董行而动摇。这部剧围绕“结婚还是同居”“要不要孩子”等热点话题展开,虽然没有把丁克文化展示得淋漓尽致,却也把丁克文化带给观众,引发人们的思考。

2.丁克文化作为一对人物关系在家庭伦理剧中的表现

同样是2008年热播的大型电视剧《祈望》,也演绎了时尚的丁克文化。剧中万妮恩饰演的芦溪崇尚自由,高品位,从事着人人羡慕的时尚职业,思想开放,敢于创新,享受着只有二人世界的丁克生活,成为现代都市时尚女性的代言人。

2010年热播的家庭伦理剧《家有爹娘》表现了一个当下社会普遍存在的矛盾——父母想要抱孙子,子女却要当丁克族。剧中的王建宁和田一是一对丁克夫妻,结婚后一直采取避孕措施,愁煞了一心想抱孙子的父亲王起孟。王起孟采取各种攻势诱导儿媳怀孕,当田一无意间怀孕以后,王起孟一家重男轻女的表现让她压力很大,最终,向往自由的田一决定堕胎,重回丁克生活。

与《祈望》中的芦溪、《家有爹娘》中的王建宁田一夫妻一样以丁克文化为一条人物关系线索的家庭伦理剧还有很多,如2015年新剧《我为儿孙当北漂》中的都市白领冯丽丽、2012年《宝贝战争》中的夫妻柳志文和叶如馨等。

3.丁克文化在家庭伦理剧中的深度表现

2012年《小夫妻时代》塑造了一对“白丁”夫妻,剧中由隋俊波、潘泰名饰演的80后小夫妻叶莹、李楠原本是坚定的丁克一族,妻子叶莹内心彪悍、做事果敢,丈夫李楠心理不成熟,是个典型的“奶嘴男”。二人的丁克生活幸福快乐,却遭到婆婆的不满。婆婆在计算安全期的日历上做了手脚,导致叶莹意外怀孕。面对突如其来的孩子,夫妻俩关系不再像从前那样亲密,大小矛盾不断,火药味十足。最后,孩子帆帆的出世宣告了两人丁克生活的结束,也宣告了两位主人公正视现实,开始新生活的决心。这部剧中的丁克文化十分鲜明,体现出丁克一族乐观的处世态度,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地享受生活,也可以乐观面对抚养孩子的现实。

另一部“白丁”电视剧是《夫妻那些事》,由黄磊和陈数饰演唐鹏与林君夫妻。由于在马尔代夫度假归来的飞机上被邻座的小孩尿了一身,林君决定40岁前做一个丁克,享受生活。剧中,聪明干练的林君事业有成,是一个内心坚强又不失温婉的丁克,她说:“自由的反义词就是孩子”,她在事业上尽情发挥自己的才华,在家庭中与丈夫和和美美,更能随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因此,她推崇的丁克文化得到了一批观众的积极响应。

二、家庭伦理剧中丁克文化出现的原因

(一)克服审美疲劳的需要

从2004年涉案剧退出黄金时段开始,家庭伦理剧就一跃而起,闪耀荧屏。《母亲》《中国式离婚》《激情燃烧的岁月》《金婚》《北风那个吹》等优秀的家庭伦理剧真实反映现实生活,恋爱的美好、婚后的波澜、垂暮之年的珍惜成为这类电视剧的表现主题,并引起了生于或长于六七十年代的人们的共鸣。与此同时,清宫古装剧、谍战剧、民国大戏也抢登荧屏,与家庭伦理剧分一杯羹。为了脱颖而出,家庭伦理剧摆脱厚重温情的套路,从人们敏感的话题“婆媳战”“婚外恋”“三角恋”入手,成就了一大批优秀的家庭伦理剧,如《媳妇的美好时代》《当婆婆遇上妈》《婚姻保卫战》《李春天的春天》等。之后,许多家庭伦理剧跟风,不断消费婆媳家长里短、小三横刀夺爱等主题,使得家庭伦理剧千篇一律,每部剧必有婆媳战、婚外恋和三角恋,观众审美疲劳,纷纷指责家庭伦理剧俗套,看到开头就想到了结局。

在这样的背景下,北漂、蜗居、蚁族、裸婚等新词跳入人们的视野,这类以表现80后在大城市艰辛打拼为主题的家庭伦理剧摆脱俗套,收获了一大批观众,成功的有《奋斗》《北京爱情故事》《蚁族的奋斗》《裸婚时代》等。但是,随着跟风电视剧的增多,观众又不买账了。虽然这类主题并未失去市场,但也渐显疲软,前景让人堪忧。

2012年,以丁克文化为切入点的《夫妻那些事》悄然播出,却在众多家庭伦理剧中一跃而起,成为收视率的黑马,并借助丁克话题引发了全民大讨论。这部剧没有重墨渲染婆媳、小三,只是简单阐述一种生活态度,从“丁克”这一新鲜的生活方式出发,剧情紧凑,展现了丁克一族人性至上的文化理念和自由至上的生活观念,同时也表现了社会对丁克一族的不解和老一辈人面对丁克儿女的尴尬。这部剧是社会新潮流与传统观念的较量,是新世纪女性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它全新的切入视角使千篇一律的家庭伦理剧耳目一新,其节节攀升的收视率说明,新角度、新故事才是家庭伦理剧克服审美疲劳的突破口。

(二)顺应时代潮流的需要

在现代生活中,任劳任怨、倾其一生奉献子女的无私母亲形象和逆来顺受、包揽全部家务的全职家庭主妇形象越来越少,而追求事业、实现自我价值、享受生活的新女性形象越来越多。在家庭中,年轻人对老一辈的伦理道德越来越淡化,对生活的本质和人的权力越来越重视。在这样的社会语境下,追求自我人生价值实现的另类生活方式便成为吸引人们眼球的亮点,由此,丁克文化便成为家庭伦理剧编剧们的新宠。

丁克文化逐渐被中国大多数青年接受,许多人推迟生育年龄,特别是女性,不愿因过早生育而放弃自己的事业。如果说“铁丁”的人数还不够规模,那么“白丁”的人数却相当可观。35岁前丁克的夫妻比比皆是,他们生活在大中城市,有自己的事业,有思想有主见,懂得自己为什么而活。对于这类前卫的年轻人,俗套的家庭伦理剧已经无法引起他们的共鸣,而以丁克文化为切入点,讲述丁克故事的家庭伦理剧才能吸引他们的眼球,让他们在剧中找到自己的身影,产生情感共鸣。

(三)满足人们好奇心的需要

美国社会学家卡茨在其著作《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提出了“使用与满足”理论,摆脱了“传者中心论”的局限,从受众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认为受众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他们接触媒介的活动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从而使自己的特定需求得到“满足”。①丁克文化成为一种潮流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席卷中国,使追求个性解放的年轻人心弦撩动,希望加入丁克一族,却不能不顾老一辈传宗接代的家庭传统。他们渴望从电视剧中窥探这类人群的生活,以满足自己对这种可欲不可求的生活的好奇。

基于受众心理,家庭伦理剧的编剧们在丁克话题上大动脑筋,把丁克的生活研究得详细透彻,无论是丁克的自由自在,还是他们遭遇的社会尴尬,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在电视剧中,情节跌宕起伏,大大满足了丁克一族的共鸣需求和非丁克一族的窥探需求,从而获得了可观的收视率。

三、丁克文化对家庭伦理剧的意义

(一)开拓了新的创作空间

丁克文化积极迎合当代生活主流,可以成为一条总线索,有机贯穿婆媳战、三角恋、婚外恋、北漂、裸婚等话题,在丁克文化这个大框架下,编剧人员可以随意发挥,挖掘一切可能的情节进行填充,使一部剧既有新奇看点,又不失经典桥段。

另外,丁克文化是一种前卫的思潮,大部分人尚未完全接受,而选择这个全新的视角切入,很可能拍出一部媲美《断臂山》的佳作。

(二)提供了新的宣传造势途径

在电视剧开播前,主创单位都会进行多轮宣传造势,丁克文化作为一个新鲜敏感的词汇,能够充分引起人们的关注。由网络造势专家针对剧中的丁克文化发起论坛、贴吧、微博平台的“丁克文化”大讨论,会成为新剧开播最好的话题造势渠道。

(三)为人们提供参考,实现社会价值

李普曼在他的著作《舆论》中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媒介虽然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却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对议论的关注的先后顺序。②无可厚非,在大众媒体运作中扮演主要角色的电视剧也具有议程设置的功能。

就目前来看,人们对丁克一族的了解比较少,如果没有公众话题的影响,他们可能不会去专门关注它。但是,一部电视剧的强势宣传,很可能会激发人们的好奇心而去关注丁克文化。就目前来看,观看电视剧的大多是非丁克族,他们可能向往这种生活,却不知道该不该选择。良好的剧情可以为观众充分展示丁克文化的精髓,让观众们看到真实的丁克生活,从而做出自己的判断。同时,讲述丁克文化的家庭伦理剧也就相应地实现了自身的社会价值。

四、家庭伦理剧表现丁克文化的局限性

虽然丁克文化为家庭伦理剧带来了新的春天,满足了观众的口味,但是,大部分家庭伦理剧中的丁克都是“白丁”,遵循着一条“向往丁克—成为丁克—告别丁克”的线索。在整个家庭伦理剧前半部分,丁克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众多男女青年向往和追求。但是,迫于父母的压力,丁克们往往“意外”怀孕,接着夫妻失和,小三插入,矛盾升级,甚至离婚。最后,孩子出世,丁克们感受到了另一种生活的魅力,纷纷转入奶爸奶妈角色,开启人生新模式。现有典型的丁克文化家庭伦理剧《夫妻那些事》《宝贝战争》《小夫妻时代》都是这个模式。而表现“铁丁”一族的家庭伦理剧往往只把“铁丁”夫妻设置为多条人物线索中的一条,而且是次要的一条,如《家有爹娘》中的田一、《我为儿孙当北漂》中的冯丽丽等。

电视剧,特别是家庭伦理剧,都是当下社会的折射反映,他们无法抛开传统的伦理道德,更不敢公然挑衅流传千年的家庭伦理道德。古语有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生孩子就是不孝,这种莫大的罪名下没有多少人敢“铁丁”到底。所以,家庭伦理剧中的丁克文化也只是一个切入点,其主流基调对丁克一族依然是否定的。编剧们大多让丁克一族服从于传统现实,以彰显电视剧对传统家庭伦理道德的弘扬。即使前卫的编剧敢于突破传统,塑造一对“铁丁”,也只能把他们设置为全剧的次要线索,来小小表达一下自己对丁克文化的支持。

小结

丁克文化为家庭伦理剧带来新的机遇,却也为家庭伦理剧的主流思潮敲响警钟。如果以后的家庭伦理剧依旧跟风这条既成的线索进行创作,依然会不可避免地遭到观众诟病,使丁克文化有朝一日也落入俗套。新时代,我们需要开放的思维和敢于突破的精神,美国可以出一个歌颂同性恋的《断臂山》,我们为何不能出一个肯定“铁丁”的家庭伦理剧呢?如果家庭伦理剧在讲述丁克文化时只能带着传统伦理枷锁跳舞,必然不能舞出永久的奇迹。

注释:

①胡正荣,段鹏,张磊.传播学总论(第二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226

②百度词条:议程设置

1.胡正荣,段鹏,张磊.传播学总论(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百度词条:使用与满足

3.百度词条:丁克文化

4.何佳.试论近十年国内电视剧的题材选择与类型化探索[J].当代电影,2013(7)

5.吴琼.从《渴望》到《双城生活》——我国家庭伦理剧发展之路[J].大众文艺,2012(23)

6.刘涛.新世纪家庭伦理剧的审美突破[J].电影评介,2012(23)

7.陈丽.新时期中国家庭伦理题材电视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作者系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

猜你喜欢

丁克夫妻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有趣的“影子戏”
80后小夫妻
80后小夫妻
80后小夫妻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及其立法延展
我们所期待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