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人物绰号的维吾尔语翻译探析
2015-04-10甘露
甘露
(新疆师范大学语言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54)
《水浒传》中人物绰号的维吾尔语翻译探析
甘露
(新疆师范大学语言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54)
文章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首先,检索出《水浒传》中108将的绰号在维吾尔语译本中的对应翻译,着重探析了译者的翻译方法与翻译技巧;其次,统计出每种译法在译文中所占的比例;再次,运用归化和异化策略分析了译者在不同情况下对原文的处理情况以及采用这种策略的原因;最后指出在翻译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文章从翻译理论与实践专业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在总结维译本翻译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印证了翻译学理论,加深了对翻译的认识,更有助于加深译文读者对汉维两种语言文化的理解和欣赏。
水浒传;维汉对比;翻译理论;归化异化
一、引言
绰号,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外号。”①也有学者在其文章提到“绰号”一词的意义:“绰号,又称浑名、外号,是人的姓名、自号和字之外的特别称谓。古语云:‘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除了针对体貌特征的绰号而外,一般来说,一个绰号就是一幅漫画式写照,它凸显出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准则和人格形象的本质与特征;一个绰号就是一支民意晴雨表,它清晰地标示出一个人在众人心目中的荣辱意向及其指数;一个绰号就是一面灵魂的显像镜,它准确地映现出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与志趣情操,绰号是他人施予并为众人所认可的一种异称,是一个人在公众中口碑的一个标志或缩影。从一个人的绰号可以看出他在众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看出其价值取向与志趣情操。”②绰号不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称谓,它在汉民族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绰号文化,并不是汉民族所独有的,在现代维吾尔语中,“绰号”叫lεqεm,《维吾尔语详解字典》对lεqεm一词作了如下解释:miʤεz-χulqi χususijiti jɑkiʤismɑnijʤεhεyyiki birεr bεlɡisigε ɑsɑsεn ki∫il∫r tεripidin qojul-ʁɑn nɑm;tεχεllus.③前者是根据人的性格或者身体方面的某个特征取的名字;后者则为笔名、别号、艺名。同时,维吾尔族民间起绰号的习俗在各历史阶段的生活、生产和社会关系中都有其特有的表现形式,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在维吾尔族民间有这样的谚语:“没有绰号的男人,就如无顶针儿的女人”“谁起外号是赫孜尔”等。④甚至在哈密地区还有家族成员世代沿用同一绰号的现象,因此可以看出绰号在维吾尔族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作者以北宋末年的农民起义为主题,语言使用精炼,文化内容丰富,人物形象生动。作者匠心独运,为小说中人物冠以绰号,以此来传扬此人物的长相、品性、武艺、出身、才智等。这些惟妙惟肖的绰号对全书人物的塑造、情节构思和主题深化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这部小说也是翻译成维吾尔语最为成功的汉文著作之一,译者在翻译这些绰号时运用了哪些手法使译本既能不失原民族的文化信息,又能促进不同语言文化间的交流,就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因此对《水浒传》中人物绰号的维译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对维译本的翻译方法、技巧和策略进行归纳并探索其理据,有助于加强译文读者对原文的理解程度,有助于将维译本中的翻译经验运用于更广阔的语境之中,更有助于读者加深对两种语言文化的理解和欣赏。
二、《水浒传》中人物绰号的翻译方法分析
《水浒传》这部小说中的很多绰号都是根据人物的外貌、性格等直接命名的。采用直译法,译文读者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作品中还有一些人物的绰号是以汉民族的神话传说或著名的历史人物为原型而命名的,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若不加解释直译出来只能增加译文读者理解上的困难。为了确切地再现原文的内容与思想,译者采用了相应的翻译方法。
(一)直译法
直译就是在翻译时要尽量保持原作的语言形式,包括用词句子结构、比喻手段等,同时要求语言流畅易懂。直译的方法追求忠实原文,主张如实反映外民族事物,以及通过直译丰富译文语言。⑤
译者在翻译人物绰号时,主要采用的是直译法。以108将为例,运用直译法的有77处,占全部绰号的71.29%。如“豹子头”:qɑplɑnbɑ∫“豹子的头”;“没羽箭”:pεjsiz oq“没有羽毛的箭”;“浪子”:ɑliqɑnɑt“浪子、恶少、不务正业的人”;“百胜将”:jeŋilmεs sεrdɑr“常胜将军”;“金毛犬”:seriq tɑjʁɑn“黄毛犬”等。
在以上例子中:林冲豹头环眼,故得“豹子头”一名,qɑplɑn“豹子”,bɑ∫“头”,译者直接将原文词语译成在译文中的等值词语,方便译文读者理解;张清善用飞石打人,速度之快、百发百中,飞石在他手上就像没有羽毛的箭;除此之外,“浪子”“百胜将”“金毛犬”这类词都是根据人物的性格、外貌等命名的绰号,这些绰号浅显易懂,在维吾尔语中均有对应的词语,采用直译法可以较完整地再现原文的意思,使译文通顺达意。由此可见,直译法既忠实于原文,又易于为读者所理解。
(二)意译法
意译从意义出发,只要求将原文大意表达出来,不注重细节,译文自然流畅即可。⑥意译的方法主张传达原著的意义内容和话语风格,译者必须仔细阅读原文,正确理解原文的含义,才能在译语中找到意义大致相同的表达。以108将为例,运用意译法的有24处,占全部绰号的22.22%。如“镇三山”:yʧtɑʁχoʤisi“三座山的主人”;“井木犴”:ilɑhi hɑpiz“神的代言者”;“一丈青”:ʁunʧεboj“苗条,风韵”;“摸着天”:χdɑ boj“竿子个儿”;“一枝花”:ɡyl qisqɑq“插花”等。
在以上例子中:黄信在上梁山前是青州知府慕容彦达手下的兵马都督,管辖着清风山、二龙山、桃花山,所以被称作“镇三山”,译者将此译为yʧtɑʁχoʤisi“三座山的主人”,清楚地展现了此绰号的意思;“井木犴”是一种动物,它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走兽,又传是龙的九子之一,郝思文的母亲梦井木犴投胎后生此人。在维吾尔族的神话传说中,并没有这样的故事,所以在维吾尔语中也没有对应的表述,译者将此处理成ilɑhi hɑpiz“神的代言者”,与原文想表达的意思相同;“一丈青”是一种大蛇,扈三娘因爱穿青色的衣服且身材高挑而得此绰号,译者没有根据词义将此译成je∫il jilɑn“青蛇”,而是抓住扈三娘身材高挑这一特点,将此译成ʁunʧεboj“苗条,风韵”,读者眼前立刻跳出一位蛇蝎美人的形象,既不失原意,又充满美感。“摸着天”“一枝花”都是译者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运用意译法的体现。
译者在翻译108将的绰号时,使用意译法的频率没有直译法高,这与原著作者在给这些人物命名时所采用的命名方式有关。以上几个绰号如果采用直译的方法,很难找到对等的词语。遇到这种情况,如果非要找到与原文词语对等的词语而进行生搬硬套,必定无法准确翻译出绰号的内涵。用意译法表达这类绰号既能保留原文意义,又能使读者产生共鸣。正如美国著名翻译家、翻译理论家奈达说:“人们天真地认为语言就是词语,所以都心照不宣地觉得,翻译就是用乙语的词代替甲语的词。译者愈是持这种观点,问题就愈严重。”翻译仅仅看成了语言的移译,一味抠字眼,结果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这便是传统翻译法的一大弊病。⑦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适当地采用意译法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直译加音译法
所谓音译,是指用译语的发音法将原语中的词语表示出来的翻译方法。⑧
108将中并不存在单一运用音译法翻译的绰号,都是结合直译法一同使用,共7例,占全部绰号的6%。如“小李广”:kiʧik liɡuɑŋ“小李广”;“病关索”:qεhrlik ɡuεnsu“像关索一样暴戾”;“病尉迟”:qεhrlik jyʧi“像尉迟一样暴戾”;“赛仁贵”:renɡuj ɑ∫ɑr“超过薛仁贵”;“小尉迟”:ki∫ik jyʧi“小尉迟”等。
直译加音译法多用于出现人名的时候,“小李广”“病关索”等这些绰号中出现的人名不仅仅是一个代号,他们也是汉民族崇敬的骁勇善战、充满正义的英雄,作者以这样妇孺皆知的英雄人物的名字来给梁山好汉命名,能使原语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译者在翻译时,出现人物姓名的以汉语标准音为依据,按维吾尔语通用的拼音法音译,反映人物特点的词语采用直译的方法。采用这样的方法从表面来看的确忠于原著,但在译语读者的文化体系中并不存在这样的英雄人物,译文读者也许很难产生共鸣。可如果都一一加以注释来解释说明这些人物,又会使文章的篇幅变得更长,注释太多,文学著作读起来更像是一本工具书,难免会使读者失去兴趣。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促进了汉维间语言文化的接触与交流,译文读者多多少少都对文中出现的人物有所了解。综上,我们认为采用直译加音译翻译方法较为恰当。
三、《水浒传》中人物绰号的翻译技巧分析
(一)加词法
加词法在《水浒传》人物绰号的维译过程中运用的不多,只有两处,分别是“没遮拦”:tosqunsiz jiɡi“t无所阻挡的后生”;“船火儿”:qejiqʧi jiɡi“t船夫”。jiɡit一词有小伙子、后生、男子汉的意思,运用加词法主要是为了对前面的定语加以补充,也表达了作者对水浒好汉的敬佩之情。
(二)减词法
减词法指在翻译实践中有时需要在译文中省略原文的个别词,否则行文显得唆,不合译文表达习惯,有时甚至会影响原义的确切表达。⑨减词法在译文中运用的比例较加词法多,共有6处。如“入云龙”:bulutεʤdihɑsi;“扑天雕”:ɑsmɑn byrkyti;“美髯公”:kørkεsɑqɑl;“九纹龙”:εʤdihɑ jiɡit;“紫髯伯”:søsyn sɑqɑl等。
在以上的例子中“入云龙”“扑天雕”是动宾短语,如果要将动词的意义也翻译出来会使绰号变得冗长,读起来既不朗朗上口,也不方便记忆;“九纹龙”一词如果逐字翻译词组太唆;“美髯公”“紫髯伯”中的“公”和“伯”都是敬称,译者虽然对词义作了一些省略,但总体上并没有改变这些绰号的核心内容,反而使译文绰号简洁明了。
(三)替代法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在《水浒传》人物绰号的维译中,运用替代法的共有13处。替代法是翻译中常用的一种手法,由于汉维两种语言的差别,汉语中有些词的意思在维吾尔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词语,或者某些含有强烈民族色彩的词语如果仅仅是词对词的翻译并不能使译文读者产生共鸣,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往往采用替代法。如“玉麒麟”:boz tulpɑ“r灰色的骏马”;“火眼狻猊”:ot køz ɑrslɑn“火眼狮子”;“智多星”:mollɑ tɑpqɑq“智慧的毛拉”;“活阎罗”:εzrɑi“l伊斯兰教四大天使之一,主掌死亡”;“活闪婆”:ʧɑqmɑq“闪电”等。
“麒麟”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性情温和,首似龙,形如马,状比鹿,尾若牛尾。中国古代用麒麟象征祥瑞;“狻猊”是传说中龙生九子之第八子,形如狮,古书记载是能食虎豹的猛兽;“智多星”“活阎罗”“活闪婆”这类词都是汉文化特有的,译者采用替代法,将绰号中最精华的特点用本民族的语言表达呈现,易于译文读者理解,能产生共鸣。
四、《水浒传》中人物绰号的翻译策略分析
翻译策略的运用直接影响到译作到底是充满别样的异族文化风情还是原汁原味的如同本民族的创作。维译版《水浒传》意义传达准确,兼顾汉民族与本民族文化,将归化与异化两种翻译策略进行了很好的结合。
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认为,归化法是“采取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使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言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进译入语文化”。以译入语为中心的归化翻译追求译文符合译入语语言及文化规范,较好地满足译入语读者较少异味的阅读需求,易于使读者在付出最小努力的情况下便可达到最佳语境效果。异化是“对这些文化价值观的一种民族偏离主义的压力,接受外语文化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这种通过异化处理而保留下来的原作中的异国情调,将在精神上给读者带来极大的满足。⑩
《水浒传》人物绰号中有许多独具汉民族的神话特色,传达了汉民族特殊的文化信息,汉族在看到这类词时不需要解释便能一目了然,但是对于维吾尔族人民来说,这些词语就比较陌生。如“活阎罗”:εzrɑil;“丧门神”:εʤεlmuεkkili;“神行太保戴宗”:jεl tɑpɑn∫εjχ;“井木犴”:ilɑhi hɑpiz;“玉麒麟”:boz tulpɑr等。
在以上的例子中:“阎罗”俗称“阎王爷”,在汉民族的神话中阎罗在地狱中审判押到自己殿上的鬼魂,译为εzrɑil“阿兹拉伊”,伊斯兰教的四大天使之一,专司死亡事宜;“丧门神”是阴间的一种凶煞,丧门临户,家人必有凶险之事。译者采用归化的策略巧妙地将其译为εʤεl muεkkili,十分恰当;“神行太保”这一绰号的由来是因为戴宗有道术,把印有彩色神像的纸绑在了自己腿上一日能行百里,“太保”是对绿林人物的尊称,译者把这样充满汉民族神话色彩的人物译作jεl tɑpɑn∫εjχ,∫εjχ是伊斯兰教内对有名望有地位者的尊称,用在戴宗身上也很恰当。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译者采用归化策略翻译的词语多为宗教用语和涉及汉民族神话传说的词语。为了使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使维译本所反映出的文化能被本民族文化接受,译者在处理时将这些词语纳入伊斯兰教的内容内,宗教信仰之间的相似相通之处也奠定了两种语言相互置换的基础,使得译语读者透过置换过的意象把握原文的主要内容。
同时,《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可以说汲取了民族文化的滋养,反映了民族的审美心理。译者在翻译108个英雄好汉的绰号时,基本上忠于原著,传递了原文的民族文化特征,读者可以从梁山好汉的绰号中感受到汉文化的特点,在传播汉文化的同时,也开阔了译文读者的视野。
在108个绰号中,以飞禽走兽命名的绰号多达40个,占全部绰号的37%。足见这些飞禽走兽在汉民族人民心中的地位。其中有7个人物的绰号与龙有关,译者将“龙”译为εʤdihɑ,而并没有用展现本民族特征的词语代替,使译文读者通过描写了解龙这种汉民族的神兽所反映的民族精神,给予译文读者无限遐想。
归化策略和异化策略看似矛盾但运用在翻译实践中时却是相辅相成的。归化使译作充满本民族的特色,原汁原味,读者容易产生共鸣。但由于译文缺乏相应的文化背景,译语读者不可能欣赏到原作中人物绰号的微妙内涵,对于富含民族文化特征的词语,以发展的眼光和促进民族文化交流的目的来看,异化忠于原作,保存异域情趣,拓宽读者视野,能满足读者对翻译文学的审美期待。因此只有正确地处理好二者的对立统一关系,才能做好文学翻译。
五、结论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翻译不仅是一种跨语际间的交流活动,也是文化传播的过程。首先,《水浒传》中英雄的绰号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深厚的民族渊源。要把这些绰号翻译成译文读者可以理解的语言,译者只知道绰号的字面意思是不够的,还必须深入研究绰号喻义、来龙去脉和文化背景,要力求做到准确理解、足额转换,尽量避免误译。其次,由于维汉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汉语绰号在维译的过程中很难做到各个都对等,除了部分绰号可以找到对应的词语以外,也有些绰号只能用一些功能与意义上对等的词语来表达。有人说文学翻译是戴着脚铐跳舞,既要着眼于原文又要再创作。近年来除了传统的翻译原则“信、达、雅”外,又有学者提出归化异化论、读者反应论、语言顺应论、创造性叛逆论等。无论是哪种理论,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达到较为完美的翻译效果和文化交际。译者在翻译时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最后,翻译没有绝对的可译和不可译,要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在翻译过程中,理解和表达是十分重要的两个环节,理解是表达的前提,表达是理解的结果。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源语言和目的语的各种因素,才能提高译作水平,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注释: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211页。
②刘立祥:《从绰号石人的价值取向和志趣情操》,《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第40~42页。
③阿布利孜牙库甫等编:《维吾尔语详解字典》,民族出版社,1994年版,第916页。
④依斯买提·卡斯木:《新疆哈密地区维吾尔族祖传绰号与社会功能》,《新疆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第91页。
⑤⑥⑧⑨史震天:《汉维互译实用教程》,新疆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1、12、34、110页。
⑦廖泽余:《翻译琐谈》,《语言与翻译》,2001年第1期,第38页。
⑩李瑞民:《浅析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理论》,《作家杂志》,2008年第5期,第182页。
[1]施耐庵,《水浒全传》翻译组译.《水浒全传》[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5.
[2]《水浒》研究会编.水浒争鸣[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7.
[3]施耐庵.水浒传[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
[4]塔西普拉提·艾拜都拉,吾买尔·阿皮孜.汉维—维汉词典[Z].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1.
Analysis of The Nicknames of Characters inStory of The Water Margin
GAN Lu
(College of Languages,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Urumqi Xinjiang 830054)
The paper is based on the past research findings,first,the paper categorises 108 nick names of the generals in the'Story of the Water Margin'in Uyghur translation.It focuses on the translator's translation method and skills.Second,it summarises the statistics of each type of translation as a proportion in the translation.Further,it analyses 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 strategies that the translator uses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to translate the original texts,and the reasons for such strategies.Last,it raises issues to address in translation.The paper summarises Uyghur translation experi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professional learner of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It verifies the translation theory through practice, enhances understanding of translation,and deepens comprehension and appreciation of Chinese and Uyghur languages.
Story of the Water Margin;Comparison of Uyghur and Chinese languages;Translation theory;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
I207.412
A
2095-6967(2015)01-076-05
[责任编辑:贺飙]
2014-05-30
本文系2014年度新疆师范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我国现代维吾尔语研究综述(90年代至今)”(20141003)的阶段性成果。
甘露,新疆师范大学语言学院2013级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