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语言接触研究综述

2015-04-10赵江民李洁

双语教育研究 2015年1期
关键词:借词维吾尔语双语

赵江民李洁

(1.新疆师范大学语言学院;2.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中心,新疆乌鲁木齐 830054)

新疆语言接触研究综述

赵江民1,2李洁1

(1.新疆师范大学语言学院;2.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中心,新疆乌鲁木齐 830054)

新疆是四大文明和三大语系的交汇之地。自古以来,各民族之间频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极大地促进了语言的接触,为语言接触研究留下了丰富翔实的语料。文章以时间为主线,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汉民语言接触的研究成果分为三个阶段进行了回顾、总结和述评,以求能够为语言接触的研究者提供文献指南和研究参考,为进一步推进新疆语言接触研究和构建和谐进步的语言生活服务。

新疆;语言接触;研究综述

新疆,古称“西域”,是四大文明和三大语系的交汇之地。民族之间频繁的经济往来、和谐的民族关系、悠久的文化交流极大地促进了语言的接触,为语言接触研究留下了丰富翔实的语料。

从历史上来看,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汉民语言接触主要表现在双语翻译和双语学习上;对语言接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吸收外来语并进行本土化改造和借用外来语成分以丰富西域各语言。西域僧侣鸠摩罗什、惠琳等翻译大师在进行翻译时,汉民语言的互借和吸收现象就屡见不鲜。如龟兹语sɑmɑne、bud,汉语音译为沙门、佛。宋元时期的汉民语言接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语言接触研究主要表现在描述由语言接触导致的语言变异、语言兼用以及鉴别区分外来词。如11世纪语言学大家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就曾论述了语言接触和语言兼用情况:凡是通晓两种语言并和城市居民有交往的人的语言是不纯的,即语言发生变异;粟特、坎切克、阿尔古等部落就是通晓两种语言的,即语言兼用;秦人和马秦人虽各有其不同的语言,但他们的城市居民均通晓突厥语。①明清时期的汉民语言接触更加深入,语言接触研究主要表现为双语或多语词典的编撰。如成书于永乐年间的《高昌馆杂字》、清朝政府编撰的词典《五体清文鉴》、人名地名辞书《西域同文志》、双语辞书《西域尔雅》、孙寿昶编写汉语-维吾尔语对照词典《汉回合璧》等既列举了两种语言的词语对应形式,又指出了词语借用现象等。

新中国成立后,在开放进步的语言政策的指引下,新疆汉民语言的接触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时期。由于积极发展双语教育,提倡汉民互学,汉民语言接触程度之深、范围之广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并表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除词语的相互借用范围不断扩大外,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已经扩展到了语音与语法层面;产生双语现象的方式也从口语接触途径扩大到学校教育的书面教学途径;从部分人的接触扩大到群众性、全民性的接触。汉民语言接触的研究随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纵观我国汉民语言接触研究,通常都是以时间或研究内容为线索进行划分的。比如袁焱在《语言接触与语言演变》一书中就从20世纪50年代、80年代、90年代三个时间段出发,概括了我国对语言接触问题的关注。彭嬿的《语言接触研究述评》一文则是根据国内外语言接触研究现状,从语言接触有界还是无界、语言接触是否会产生系统的同构和对应以及语言接触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因素还是结构因素三个根本问题介绍了国内外学者的观点,并重点介绍了陈保亚的观点。由于本文着重介绍不同历史阶段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特点,因此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语言接触研究的综述是从研究史的角度出发。回顾60多年来汉民语言接触研究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一、初始发展阶段(1949年至1976年)

新中国成立后,伴随新中国理论语言学的初步建立和对少数民族语言的调查,新疆汉民语言接触的研究进入了自发的初始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无意识地进行语言接触的调查,并对语言接触导致的词汇借代现象进行了初步研究。由于词汇借代是语言接触的浅层表现,因此这些词汇借代的研究也停留在语言接触研究的表面上,尚未深入下去。

这一阶段,新疆汉民语言接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对少数民族语言的调查和零星的学术论文中。前者代表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大纲》(最初采用油印本形式内部发行,后冠以《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刊印发行),书中在论述各少数民族语言时,均提到有关语言接触的具体事实。后者的研究主要是从发掘突厥语中的汉语借词出发,以论证两种语言的关系和民族间历史文化的联系。代表性的论文有岑仲勉的《突厥语及其相关外语之汉文译写的考订表》,其主要是将北朝末年至中唐所见突厥译语加以还原,实质是对汉语、突厥语的对音研究,即汉文史籍中的突厥语借词。

二、恢复发展阶段(1977年至1989年)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文革期间我国的语言接触研究处于停滞状态。文革后,随着语言学,特别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渐进展开,新疆汉民语言接触研究进入了恢复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的研究特点是对语言接触的研究已经从无意识转向有意识,从词语借代延伸至语言关系,从借词搜集扩展到借词规范,从语言接触现状到语言历史发展。因此研究成果主要立足于语言的浅层影响,着重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探讨了词语的借代,进而探究汉民语言关系和民族关系。同时亦涉猎了语音借代的问题以及借词标准形式的制订和规范。

(一)词语借代

从历时角度探讨借词,其中代表性的论文有陈宗振的《关于维语中早期汉语借词的探讨》和赵相如的《维吾尔语中的古代汉语借词——从语言看历史上维汉人民的密切关系》《哈萨克语中古代汉语借词初探——兼论kɑzɑk(哈萨克)一词的源流和涵义》等。这些文章的主旨是从词语借代出发,尝试建立汉语同维吾尔语及汉语同哈萨克语的联系,进而试图揭示汉语同维吾尔语及汉语同哈萨克语的同源关系或建立北方原始祖语,为研究民族关系提供佐证。从共时角度研究借词,首先主要体现在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一系列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中,如耿世民和李增祥编著的《哈萨克语简志》、赵相如和朱志宁编著的《维吾尔语简志》、程适良与阿不都热合曼编著的《乌孜别克语简志》等都在词汇一章列出了汉语借词,探讨了词语借代的方式,并对借词的来源和分类进行了初步研究。其次体现在一些学术论文中,主要的代表性论文有朱志宁的《维吾尔语中的汉语借词》、王志国的《谈谈新疆吐鲁番地区维语口语中的汉语西北方言词》、巴合提努尔·达尔坎拜的《关于哈萨克语中的汉语借词》等。上述文章对汉语借词进行了综合研究,主要集中在汉语借词的借用方法、语音变化、借词归化、借词作用、语法变化等方面。比如巴合提努尔·达尔坎拜就认为,无论从汉语普通话还是从方言中借用的词,都要遵循哈萨克语的语音、语法规律,都为丰富哈萨克语词汇作出贡献。

(二)语音影响

语音借代及其影响方面的研究主要体现在语言接触所导致的音位增加或减少和音位变异、借词语音形式的规范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赵相如的《维吾尔语的音节结构和借词拼写法的关系》《汉语“氐”和维吾尔语“tεɡ”的关系初探——兼及汉语阴声韵的辅音尾》、陈宗振的《关于维语中早期汉语借词的探讨》等。赵氏系列论文的研究基础是语言接触所导致的语音变异,目的在于总结接触语言的共变规律,即借出语言和借入语言的语音同时发生相应的变异,进而阐述汉语和维吾尔语的历史渊源。

(三)语言历史演变

语言历史演变的因素主要有两个:语内因素和语外因素。语内因素是指语言内部各要素发展的不均衡;语外因素是指社会因素的影响。语言接触是由社会因素所引起的不同语言之间语内要素的连锁反应,因此从语言接触的角度研究语言历史演变是有利于揭示其发展规律的。这一方面的代表性论文有耿世民的《试论维吾尔语书面语的发展》、乌铁库尔的《古代维吾尔文学语言的形成和发展》、魏萃一的《维吾尔语词汇演变的规律性》、王远新的《试论突厥语族语言连接词的发展》等。②这些论文的研究目的是描述语言现象的形成过程,进而为新词术语的制订、规范语言的推广提供参考。同时,这也为研究语言关系(语言接触和同源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耿世民从历史发展角度论述了不同时期维吾尔语书面语中的借词及其对书面语尤其是词汇发展的影响,如用汉语借词yuŋ(用)+古代维吾尔语构词附加字lɑ构成新词yuŋlɑ(用)。

三、深入发展阶段(1990年至今)

直至20世纪末,语言接触的研究焦点一直着眼于语言接触的结果。按照部分学者观点,语言接触大致有四种结果:一是语言的同化;二是语言的借用,以词汇的输入和输出为主;三是语言的融合,即产生洋泾浜语和混合语;四是双语或双言现象的产生。近年来,语言接触所导致的语言结构变异、语法化、语言干扰等现象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世纪之交,有关语言接触机制和语言演变过程成为研究的新视点。其中陈保亚的无界有阶说、袁焱的语言演变过程论、李心释的影响机制顺序论、江荻的语言感染假设说、意西薇萨·阿错的混合语言异源结构说、托马森(Thomason)的接触性演变机制理论、海涅和库特夫(Bernd Heine&Tania Kuteva)的语言接触而诱导的语法化学说均引人瞩目。

受国际和国内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至今,新疆汉民语言接触影响的研究也呈现多样化、全方位、深层次、科学化的态势,即语言接触的研究不仅局限于语言影响,开始探讨语言接触所导致的语言兼用和语言转用;不仅局限于语言接触本身的研究,开始探讨语言接触的规律和演变过程;不仅局限于共时层面上的语言接触研究,开始扩展到历时层面的语言接触历史研究。新疆语言接触研究进入深入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较多著作的出现和学术论文研究内容的多样化上。

(一)研究著作的不断出现

这一时期出现的著作主要有《西域翻译史》《语言的接触与影响》《现代哈萨克语词汇学研究》《维吾尔词汇学简论》《不同历史时期维吾尔语中的汉语借词》《文化的绿洲——丝路语言与西域文明》《新疆的语言现状及推广普通话方略研究》《新疆民汉双语现象与社会发展之关系》《新疆民汉语言接触及其对世居汉族语言的影响》等。

由热扎克·买提尼牙孜主编的《西域翻译史》虽名为翻译,实际上是宏观论述了西域各个时期的语言接触状况。徐思益的专著《语言的接触与影响》的出版揭开了新疆汉民语言接触研究新篇章。该书通过深入到维吾尔族聚居区喀什市及乌鲁木齐城乡,对维吾尔族使用汉语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分别对维吾尔人说汉语的语音特点、语法偏误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同时对维吾尔族家庭三代使用汉语的情况及维吾尔族学生使用汉语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由于此课题的研究宗旨是为自治区实施“双语制”、帮助少数民族学习和使用汉语提供依据,故多着墨在少数民族学习汉语的偏误上。换而言之,该书主要立足于从应用语言学角度,描述维吾尔族使用汉语的特点,即语言接触所导致的语言干扰,没有对汉民语言之间语言结构的相互影响进行研究,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此后成燕燕的《现代哈萨克语词汇学研究》、马德元的《维吾尔词汇学简论》,不仅罗列了汉语借词,还对借词种类及进入方式进行了分析。高莉琴的《不同历史时期维吾尔语中的汉语借词》用描写的手法,将不同时期的维吾尔语中的汉语借词一一罗列出来,这为其他学者研究借词的历史分期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材料。牛汝极的《文化的绿洲——丝路语言与西域文明》是新疆学者的集大成之作。尤其是该书的第二章“丝路绿洲上的汉语和民族语:接触与互动”不仅论述了两汉时期汉族和其他民族的联系及语言接触,而且论述了汉语对维吾尔语的渗透、维吾尔语对汉语的语法影响。此外,该书还着力论述不同文化的接触,这为我们今后深入探讨语言接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陈世明的专著《新疆民汉双语现象与社会发展之关系》非常值得大书特书。该书运用翔实的史料和社会调研材料,准确地分析和论述了新疆双语现象的发展对新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所产生的促进作用及其具体表现形式。其中第二章从历时和共时两个平面较详细地描述了维汉—汉维、哈汉—汉哈、蒙汉—汉蒙语言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的影响结果,展望了语言接触的发展前景。

(二)学术论文研究内容的多样化

学术论文研究内容的多样化主要表现为:研究语言接触对语言结构的影响,从词语借代已扩展到语法渗透、语音干扰;研究语言接触对语言使用功能的影响,主要是语言的兼用;研究汉民语言的接触历史及规律;研究语言接触带来的与语言使用有关的问题,主要包括双语教育和语言态度;文化交流和双语、双文化现象。

1.词语借代

词语的借代,即借词研究成为了语言影响研究的热点。袁生武的《50—80年代现代维语中汉语借词的发展及借用形式》、彭嬿的《维吾尔哈密土语中的汉语词》、黄中祥的《哈萨克语中的汉语词》等,具体探讨了新疆少数民族语言中的汉语借词现象。喻捷的《略谈汉语中的突厥语借词》、张洋的《论新疆汉语方言中的维吾尔语借词》、刘俐李的《焉耆话的借词系统和人文背景》等论述了新疆汉语对少数民族语言的借代。

2.语音变化

从语音角度考察语言接触对语言产生的影响,代表性的文章有廖冬梅的《新疆汉语方言中维吾尔语借词的读音》、努尔哈毕的《谈汉语借词在哈萨克语的正音问题》、范祖奎的《新疆汉话中维吾尔语借词的汉化现象》等。这类文章立足语言接触,揭示了借词通过音素替换、增加音素、减少音素等手段进入目的语后的语言变化,这种变化是双向的,而且是有规律的。

3.语法渗透

语法渗透是语言深层次接触影响的必然结果。李祥瑞的《维吾尔语对新疆汉语的一些影响》、闵爽的《新疆维汉语言接触中部分语法现象探讨》等探讨了民族语言对新疆汉语语法的影响,主要是否定副词的变序、补语用作状语、把字句的泛化等。这些语法现象其实就是语言干扰的表现,即中介语的语法特征。

4.语言使用的影响

研究语言接触对语言使用功能影响的代表性论文主要有丁石庆的《新疆达斡尔族语言使用类型及相关因素分析》、陈世明的《清代新疆双语现象及其对各民族语言的影响》、王远新的《影响新疆哈密地区各民族语言使用特点的主要因素》等。上述论文主要探讨语言接触所导致的语言功能的变化,即强势语言(使用人口多)语场的上升和使用范围的扩大、弱势语言(使用人口少)语场的降低和使用范围的缩小。

5.语言接触史和规律研究

除了语言结构和语言功能的研究外,一些学者依据民族学理论和翔实的史料,论述了新疆各民族语言的接触历史,如武金峰的《新疆各民族之间的语言影响略探》、张洋的《新疆语言的多元和交融》、牛汝极的《西域语言接触概说》等。语言接触是语言影响的先决条件,语言影响是语言接触的必然结果,二者均是语言演变的外在因素。探讨其中的联系、作用、分类和规律是研究的亮点,如徐思益的《试论语言的民族变体》、高莉琴的《接触影响吸收趋同》、洪勇明的《论语言影响的若干规律——以新疆语言接触为例》等。其中,洪文借鉴了语言联盟的理论,以新疆语言为例,探讨了语言接触的圈层规律。洪氏指出:汉语处于接触的中心,它在对外圈语言的结构、功能产生影响的同时,根据语言传播的波浪特点,也会受到外圈语言的反作用。这一研究成果的产出为研究新疆语言接触规律提供了可借鉴的视角。

6.与语言使用有关问题的研究

有些学者还对语言接触带来的与语言使用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围绕双语教学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如葛丰交的《试论新疆锡伯族双语教学问题》、梁云和秦燕的《浅析语言接触与双语教学》、刘惠彬的《新疆民、汉“双语教学”实践之初探》等。对语言使用的态度问题,也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如王洋的《新疆乌鲁木齐和吐鲁番地区维吾尔族语言态度探析》。在目前的研究中,由语言态度所延伸出的语言情感问题已经成为热点,母语维持和学习汉语的矛盾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7.双语双文化现象研究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伴随双语现象出现的就是双文化现象。当不同的语言互相接触的时候,不同的文化也随之产生交流。笔者认为语言接触是指不同语言的相互接触;这一接触可以发生在不同语言使用者之间,也可发生在双语使用者自己身上;其特点既有语言本体的,如语言成分的借代和语言结构的趋同,又有语言功能的,如语言兼用和语言转用;不但可以从普通语言学的视角研究语言接触,而且可以从社会语言学,特别是双语学和双文化的角度考察语言接触。

不同的语言互相接触,不管是个人之间的直接接触,或是通过媒体的间接接触,都有一个共同的结果,就是文化跨越语言的地理疆界进行扩散。文化接触是以语言接触为先导的,对文化交流的研究实质是语言接触影响研究的延伸。朗樱的《论西域与中原文化交流》、王智娟的《“文化整合”语境下的西域文化》、贺萍的《新疆多元民族文化流变述略》等是从宏观上描述新疆文化的形成和特点。武金峰的《从借词看新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文化交流》、廖冬梅的《新疆汉语方言中的维吾尔语借词所体现的语言文化交流》等是从语言借用、语言使用的角度探讨文化交流。侯灿的《环塔里木盆地的早期居民及其文化》、陈国光的《伊斯兰教与古代新疆文化》、刘文锁的《汉文化和古代新疆》、南快莫德格的《试论西域文化对入驻蒙古人的影响》等则从历史、宗教出发,挖掘古代文化,描绘文化交流史。专名学,尤其是地名学,是文化语言学的重要课题。对地名,特别是双语地名的研究,不但能勾勒出文化交流、语言接触的历史,而且能构拟底层语言。诸如此类的代表性论文有牛汝辰的《新疆地名的语言考察》、牛汝极的《新疆双语地名的类型及其成因》、赵杰的《新疆多语地名的语言探析》、贺灵的《西域地名的文化意义》等。

纵观新疆汉民语言接触的研究史,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其一,有关汉民语言接触研究的专著寥寥无几,仅有的大都是从双语教学和推广普通话来着手论述;其二,研究方法上,共时描写多,历时研究少,将历时与共时结合起来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其三,在语言接触影响方面,汉语对少数民族语言影响的研究多,少数民族语言对汉语影响的研究少,特别是少数民族语言对新疆世居汉族语言的影响。总而言之,对新疆语言接触的研究,目前还处于表面阶段,研究只局限在某一个方面,很不系统。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研究成果在给我们提供丰富经验和宝贵资料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研究的空间。因此,汉民语言接触的系统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和美好的前景,它能指引我们从语言结构和语言功能两个角度来观察新疆世居汉族语言与汉语普通话的差异。

注释:

①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突厥语大辞典》,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4页。

②王远新:《中国民族语言学史》,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第275~289页。

[1]热扎克·买提尼牙孜.西域翻译史[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4.

[2]徐思益.语言的接触与影响[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

[3]成燕燕.现代哈萨克语词汇学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4]马德元.维吾尔词汇学简论[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5.

[5]高莉琴.不同历史时期维吾尔语中的汉语借词[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5.

[6]牛汝极.文化的绿洲——丝路语言与西域文明[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7]高莉琴.新疆的语言现状及推广普通话方略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

[8]陈世明.新疆民汉双语现象与社会发展之关系[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9]耿世民,李增祥.哈萨克语简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

[10]赵相如,朱志宁.维吾尔语简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

[11]程适良,阿不都热合曼.乌孜别克语简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

[12]岑仲勉.突厥语及其相关外语之汉文译写的考订·突厥集史[M].北京:中华书局,1958.

[13]赵相如.维吾尔语中的古代汉语借词——从语言看历史上维汉人民的密切关系[J].语言与翻译,1986,(2).

[14]赵相如.维吾尔语的音节结构和借词拼写法的关系[J].民族语文,1984,(4).

[15]赵相如.汉语“氐”和维吾尔语“tεɡ”的关系初探——兼及汉语阴声韵的辅音尾[J].延边大学学报,1984,(4).

[16]赵相如.新疆艾努人的语言[J].语言研究,1982,(1).

[17]朱志宁.谈谈新疆吐鲁番地区维语口语中的汉语西北方言[J].中国语文,1965,(5).

[18]王志国.维吾尔语汉语借词新探[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7,(3).

[19]巴合提努尔·达尔坎拜.关于哈萨克语中的汉语借词[J].语言与翻译,1985,(3).

[20]袁生武.50—80年代现代维吾尔语中汉语借词的发展及借用形式[J].语言与翻译,1998,(1).

[21]彭嬿.维吾尔哈密土语中的汉语词[J].民族语文,1999,(5).

[22]黄中祥.哈萨克语中的汉语词[J].满语研究,2002,(1).

[23]喻捷.略谈汉语中的突厥语借词[J].民族语文,1994,(3).

[24]张洋.论新疆汉语方言中的维吾尔语借词[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8,(4).

[25]刘俐李.焉耆话的借词系统和人文背景[J].民族语文,2000,(1).

[26]廖冬梅.新疆汉语方言中维吾尔语借词的读音[J].民族语文,2005,(1).

[27]努尔哈毕.谈汉语借词在哈萨克语的正音问题[J].语言与翻译,1998,(4).

[28]范祖奎.新疆汉话中维吾尔语借词的汉化现象[J].语言与翻译,2008,(1).

[29]李祥瑞.维吾尔语对新疆汉语的一些影响[J].语言与翻译,1995,(2).

[30]闵爽.新疆维汉语言接触中部分语法现象探讨[J].石河子大学学报,2005,(6).

[31]丁石庆.新疆达斡尔族语言使用类型及相关因素分析[J].语言与翻译,1994,(3).

[32]陈世明.清代新疆双语现象及其对各民族语言的影响[J].新疆大学学报,1995,(1).

[33]王远新.影响新疆哈密地区各民族语言使用特点的主要因素[J].语言与翻译,1998,(1).

[34]徐思益.试论语言的民族变体[J].语言与翻译,2000,(4).

[35]高莉琴.接触影响吸收趋同[J].语言与翻译,2001,(3).

[36]洪勇明.论语言影响的若干规律——以新疆语言接触为例[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7,(3).

[37]葛丰交.试论新疆锡伯族双语教学问题[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1995,(4).

[38]梁云,秦燕.浅析语言接触与双语教学[J].语言与翻译,1999,(1).

[39]刘惠彬.新疆民、汉“双语教学”实践之初探[J].民族教育研究,2006,(5).

[40]王洋.新疆乌鲁木齐和吐鲁番地区维吾尔族语言态度探析[J].新疆大学学报,2007,(3).

[41]朗樱.论西域与中原文化交流[J].西域研究,2001,(4).

[42]王智娟.“文化整合”语境下的西域文化[J].西北民族研究,2004,(3).

[43]武金峰.从借词看新疆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文化交流[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2,(1).

[44]侯灿.环塔里木盆地的早期居民及其文化[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2,(2).

[45]陈国光.伊斯兰教与古代新疆文化[J].世界宗教研究,1995,(2).

[46]南快莫德格.试论西域文化对入驻蒙古人的影响[J].西北民族研究,2004,(3).

[47]牛汝辰.新疆地名的语言考察[J].民族研究,1992,(2).

[48]牛汝极.新疆双语地名的类型及其成因[J].语言与翻译,1993,(3).

[49]陈国光.伊斯兰教与古代新疆文化[J].世界宗教研究,1995,(2).

[50]赵杰.新疆多语地名的语言探析[J].石河子大学学报,2003,(4).

A Comprehensive Research Explanation of Language Contact

ZHAO Jiang-min1,2LI Jie1

(1.College of Languages,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2.Xinjiang Ethnic Groups Bilingual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Urumqi Xinjiang 830054)

Xinjiang is the intersection place of four civilisations and three World language systems.Since ancient times,the ethnic groups'rapid political,economic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s have promoted language contacts and left rich and authentic language materials for research on language contact.Based on this,this article chronically reviewed,summarised and commented 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of Xinjiang Chinese and ethnic group language contacts of three time periods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 Republic of China.The aim is to provide a literature guide and research reference to researchers of language contact;and to further promote research on Xinjiang language contact and serve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and progressive language and living.

Xinjiang;Language contact;A comprehensive research explanation

HO

A

2095-6967(2015)01-058-07

[责任编辑:贺飙]

2014-09-11

本文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科基金项目“新疆民汉语言接触影响规律及其在双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11BYY111);新疆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中心”重点课题“人文应用型维吾尔语专业双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040412B03)的阶段性成果。

赵江民,新疆师范大学语言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新疆师范大学新疆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李洁,新疆师范大学语言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借词维吾尔语双语
阿鲁科尔沁土语的汉语借词研究
浅谈借词对维吾尔语词汇演变的影响
统计与规则相结合的维吾尔语人名识别方法
现代维吾尔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
维吾尔语话题的韵律表现
维吾尔语词重音的形式判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现代维吾尔语中“-0wat-”的进行体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