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幼儿想象力培养研究的分析
2015-04-10郭姣
郭 姣
(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长春 130103)
近年来幼儿想象力培养研究的分析
郭 姣
(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长春 130103)
本文通过对所搜集到的文献进行数量统计和分类后,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幼儿想象力培养的研究进行总结,发现当前研究的一些不足,概括如下几方面:与想象力理论联系较弱、想象力培养缺乏目标性、较少考虑个体差异、对生态环境利用不足等。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几点相应的建议:合理结合理论、明确想象力培养的目标、充分考虑想象力的个体差异、合理利用生态环境因素,旨在为幼儿想象力培养研究提供参考。
幼儿;想象力;幼儿想象力培养
一、想象力的相关概念及文献来源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这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林崇德认为,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幼儿的想象力正处于发展阶段,以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出现较晚并逐渐发展。无意想象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产生的想象。有意想象是有预定目的的想象,包括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本文关注最近十年的研究状况,以幼儿想象力为主题并含培养作为高级搜索条件,时限为2005年1月1日至2015年1月1日,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搜索,经主题筛选,获得相关文献共72篇。文献作者来自幼儿园的有62个;来自师范学院的有8个;来自教育研究院的有2个。按照文献发表的年份来看:2005年4篇;2006年1篇;2007年2篇;2008年4篇;2009年4篇;2010年1篇;2011年5篇;2012年14篇;2013年16篇;2014年22篇。文献内容被分类为:综合培养类和具体培养途径类(美术教学活动、音乐教学活动、绘本故事教学、游戏活动),其中综合培养策略有23篇,具体培养途径有47篇。
二、对幼儿想象力培养文献内容的分类分析
(一)综合培养类文献的分析
综合培养是指不单一在某一幼儿教学活动领域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而是以幼儿的整体发展为中心结合各种有利于幼儿想象力发展的方法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对综合培养策略类文献的具体分析如下:
1.注重环境的创设
(1)精神环境创设,包括心理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创设。心理环境创设要求教师为幼儿营造民主、自由和放松的心理环境。许玲玲指出幼儿的心理素质较低,他们对成人和教学环境有依赖性,对新鲜的事物和环境具有敏感性,教师的言行、情绪和态度都会影响到幼儿的心理环境。[1]教师是幼儿班级情感氛围的调动员,如果教师严肃,不苟言笑不爱鼓励和表扬,会给幼儿造成心理压力,影响幼儿的积极情绪。文化环境有两方面:一是大的园所文化环境,例如品德文化、阅读文化、艺术文化或者人本文化,不同的文化建设会产生不同的感染力,引起不同的想象活动。二是小的班级文化环境,不同的班级有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不同的幼儿发展特点各异。小班的幼儿生活特色强,中班幼儿可以接受一定的科学知识,大班幼儿道德水平发展较好,教师可以依据幼儿的发展特点创设适宜的班级文化环境。
(2)物理环境创设。一方面是班级的布置,包括在教室的墙上贴有艺术特色的图画;设立“想象角”,提供幼儿想象成果的展示场所;设立“阅读区”,为幼儿提供开阔思维的图画读本资源;班级布置可以富有童话气息,在无形中感染幼儿的想象。另一方面是园所布置,无论是园所的设计、娱乐设施的外形、道路的铺设、花圃、墙面还是宣传栏都可以进行具有想象特色的布置。[2]
2.对幼儿内在资源的调动
幼儿想象力培养的综合策略注重激发幼儿的兴趣、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帮助幼儿积累感性经验、鼓励幼儿情感的自由表达。综合利用美术活动、音乐活动、语言活动、科学活动、游戏活动和日常生活活动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美术活动中的绘画活动是幼儿自由表达情感和思想的主要手段,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名画欣赏来扩大幼儿的视野,拓宽幼儿的想象思路;教师在音乐活动中鼓励幼儿创编舞蹈动作和歌谣,激发幼儿想象力以并保持幼儿思考的积极性;教师在语言活动中给幼儿讲述生动的故事,调动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自己续编故事,甚至让幼儿自由编故事讲述给大家听,充分提供给幼儿想象的空间;科学活动要求教师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依据科学主题自己选择材料,同时教师以启发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活动,帮助幼儿的利用想象思维学习科学知识;游戏活动被认为是最有助于培养幼儿想象力的活动,无论是建构游戏、角色游戏还是娃娃家游戏都给幼儿提供发挥想象力的机会;日常生活的经验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被认为是幼儿想象力的源泉,注重在生活中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观察社会生活的现象和自然景物从而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使幼儿在头脑中积累丰富的想象加工材料。[3]
3.对教师素质提出要求
王荣提出“在培养幼儿想象力的实践中有一个不容忽视的要素,那就是教师本身创造性因素的开发。”刘风梅指出“为师童心更可贵,只有走进孩子们那片童心世界,我们才能感受他们世界的多彩和雅趣。”有创新精神的老师能够捕捉幼儿有新意的想法,及时鼓励幼儿,有童心的老师能够理解幼儿们充满想象的内心世界,及时给予理解和保护。教师要给予幼儿独立、自主的机会,马克思从哲学、美学角度出发,把人的“创造性”看作是与人的“自由活动”等价的范畴。幼儿在游戏中自由的操作各种材料,他们虽然不能发现什么科学规律,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幼儿自由探索的过程中发展着创造性的智慧。[4]许多文献都提到陈鹤琴在 “活教育”理论中“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自己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的观点。此种观点反映出幼儿教师要有要有较高的调控能力,既要保证幼儿的健康安全又要注重对幼儿独立自主性的维护。
4.家园合作
近几年的文献中关于家园合作的有2篇。依据《纲要》中强调的家园同步、优势互补的重要性,禚英在研究中,向家长介绍宣传幼儿想象力的重要性和方法,制定培养计划要求取得家长的配合。孙克梅的研究中提倡家园联动,为幼儿想象力培养提供软件环境。提出创立家长学校,有计划的举行家园联谊活动,为家庭想象氛围创设提供合理化建议,并对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虽然有关文献较少,但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家园合作对幼儿想象力的培养重要性正在受到关注。
(二)以美术教育活动为途径的文献分析
以美术为培养途径来培养幼儿想象力是指把美术教学活动作为培养幼儿想象力的中心方法。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想象力的文献有35篇,占具体培养途径文献的74.5%,占所有文献的约50%,可知利用美术教学活动来培养幼儿想象力是最为主要的途径。
据分析,美术教育活动之所以成为培养幼儿想象力的重要手段,与美术能自由表达情感、形象思维主导和操作方便有密切关系。研究者们普遍意识到幼儿语言能力晚于幼儿的动作发展,幼儿在绘画过程中更容易自由表达情感思想,能够自然而然地展现幼儿的想象内容,进而发展幼儿的想象力。何银花认为,“情感交流和发泄是想象力发展的永恒动力”并且“儿童绘画是幼儿情感的必要表达方式”[5]。对以美术途径来培养幼儿想象力的文献具体的分析如下:
1.教学活动中的直接培养
美术教学活动内容的选材要贴近幼儿的生活,适合幼儿活泼爱玩的特点。幼儿熟悉生活,在生活的基础上容易产生再造想象,幼儿凭借对生活的熟悉和个人生活经验有利于培养他的想象力。[6]具体的教学内容中,主要是绘画方面的介绍较多。有人指出不同的绘画内容可以培养不同的想象能力。临摹画添加元素,是幼儿在教师范例上联想相关的事物进行补充,培养幼儿的联想力。半开放思维的主题画,给幼儿一个命题,进行绘画创作,调动幼儿的记忆表象进而培养想象力,发挥幼儿的再造想象能力。全开放思维的意愿画,让幼儿自由绘画,内容主题完全由幼儿自己设定,发展幼儿的创造想象能力。[7]另外,名画赏析活动也是幼儿绘画教学的重要内容,并被看成是开拓幼儿想象思路的重要方法。
在教学环节上,包括导入、观察、操作、结束和评价,都有培养幼儿想象力的机制。教学活动内容导入多样化,以吸引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易于激发幼儿想象。导入的手段可以是故事、歌曲、音乐和游戏,目的是让幼儿自然轻松地计入美术活动中,为幼儿发挥想象创造感情基调营造放松的心理氛围。教学活动开展注重先观察后操作,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要进行的与美术主题相关的事物。在教学活动指导操作方面,提倡给予幼儿机会,使幼儿有选择材料和表达形式的权利。教学活动结束也主张多种形式,诸如鼓励形式、故事形式、游戏形式和展览形式,这样有助于是保持幼儿的兴趣,使幼儿的积极性可持续化。关于幼儿作品的评价也主张多元化,即非结果式评价,要求教师尊重幼儿的差异性,发现幼儿不同的想象水平,对于能力较低的幼儿给予关爱和鼓励。[8]
此外,在活动组织形式方面,金静主张在美术课堂中开展集体活动,让幼儿们合作完成一个题材作品,她认为个体的想象力是有限的,集体互动会激发更多的想象。
2.教学活动外的间接培养
注重丰富幼儿感性经验,扩大幼儿的表象储备。许多研究者提倡让教师带领幼儿欣赏自然景物,指导观察。根据陶行知的“六大解放”的思想,让幼儿思考、行动、述说、观察,给予自由的实践和空间,释放幼儿的能动性,从而使幼儿自然而然地丰富了生活经验,获得了充足的表象储备。另外,也有人提出在园所外,让家长带领幼儿体验和关注生活中的现象,家长带幼儿远足、参观博物馆、观察建筑物、展览会以及节假日旅行扩大幼儿见闻。
强调教学环境创设,硬环境方面:精心地布置教室,用具有艺术张力的图画和作品装饰教室,为幼儿创造想象的氛围。软环境方面:教师要为幼儿提供民主自由宽松的教学环境,使幼儿能够自由自主地抒发情感,进行想象表达。
(三)以语言、音乐和游戏活动为途径的文献分析
利用语言教学活动培养幼儿想象力的文章有7篇,教学内容主要是故事教学,包括民间故事和绘本故事。运用到的主要手段有:利用故事内容鼓励幼儿猜想故事情节发展,对故事结尾进行续编、根据故事情节进行情景表演。同时关注幼儿的感官感受与理解,要求教师有感情的朗读激发幼儿的想象,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中展现的具体形象进行绘画,实现幼儿想象的表达。[9]这种方法强调教师的开放式的提问和启发式的引导。同时有1篇文献提到了与家长合作的重要作用,张黎黎进行了以早期阅读为载体,家园合作培养幼儿想象力的个案研究。研究历时一年,经过幼儿老师对幼儿家长进行幼儿阅读方法指导,并在家长的努力和坚持下,该幼儿的想象力通过早期阅读有了良好的发展。
运用音乐教学对幼儿想象力进行培养的文章有3篇。主要方法有音乐欣赏、音乐律动和音乐游戏。从心理环境感染、动作表达和游戏的形式来促进幼儿自由的表达想象进行想象活动。张灿灿等人认为,“幼儿舞蹈能培养幼儿想象力:儿童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想象力……舞蹈中大多动作都是孩子自己想象出来的,也更富有表现力”[10]。
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想象力的文章有3篇。赵慧玲的《想象力主题游戏的指导策略》(2008),是唯一一篇以想象力为主题进行的幼儿游戏活动的文献。她指出教师作为积极干预的引导者的作用,在活动前教师是鼓励者,活动中教师是观察者,活动中介入时,教师是帮助创设环境的支持者,是在幼儿出现疑问时,给予建议的推动者,是在活动出现困难时的引导者。洪瑞提出在自由游戏中,教师要注意倾听幼儿在游戏中的对话,捕捉幼儿想象的瞬间进行积极引导;在游戏中利用玩具发展想象,促进制作具有想象力的产品;教师要注重对幼儿想象的鼓励,并引导想象力较低的幼儿积极参与。[11]蔡莉关注区域游戏,认为娃娃家游戏有助于促进幼儿自由想象发展、主题游戏在教师适当的启发提问下,有助于发展幼儿的有意想象。[12]为了更好地发挥游戏的作用,要求教师捕捉幼儿的内部动机,并以此为契机把握外部动机,保持幼儿对游戏的持久性,不断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三、幼儿想象力培养研究存在的不足
(一)与想象力理论联系较弱
所搜集到的文献普遍体现出,培养想象力可以培养幼儿的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创造力以及有利于幼儿智力和身心健康。然而关于幼儿想象力的特点,为什么幼儿想象力有重要作用,怎样看待幼儿的想象力等问题的探讨比较缺乏,这些问题都是幼儿想象力理论探讨的核心问题。研究想象力的培养的文献共58篇,其中有56篇的培养想象力的内容是幼儿教师对日常教学经验的总结,缺少实证的研究证实,因此所提出的培养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很难有说服力。搜集的文献有1篇采用了社科研究方法中的个案研究法,对相应的幼儿想象力培养的效果进行了具有一定客观性的证明。想象力培养经验总结的成分过大,缺乏对经验的高度概括性总结,容易导致幼儿想象力的培养流于经验交流层面,致使幼儿想象力培养的方法难以推广和普及。
(二)想象力培养缺乏目标性
所收集到的关于想象力培养的文献以方法为中心进行研究,先验性地直接将有利于幼儿发挥想象的活动作为幼儿想象力培养的方法,较少围绕不同培养手段究竟更适合什么发展水平的幼儿,更有利于哪些方面想象力的培养等核心问题进行讨论。虽然在文献内容分析中柏萍在《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中提到过不同的绘画教学有利于不同想象力的发展,安齐伦和唐河在《不断创新激发和培养的幼儿想象力》中提出游戏有利于幼儿有意想象的培养,但讨论的核心和基点不是想象力特点而是先验地认为相应的教学活动能够提高幼儿的想象力。事实上更有效地培养原则要以问题为中心,即依据不同类型的想象力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培养方法。无论是综合培养幼儿想象力的策略还是具体的培养幼儿想象力的教学手段都缺乏针对不同想象力的培养方案。幼儿期在3-6岁,这是幼儿发展的关键时期,每一年龄段的幼儿想象力水平都有相对稳定的特点,无意想象占主要地位,有意想象不断发展,有意想象中的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的内容在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身上都有不同的表现和发展。幼儿的迁移能力有限,不同的想象力有不同的培养方向和方式,不同类型的想象力需要契合该想象力特点的培养目标。若没有明确的目标,那么想象力培养方法,培养的效果也就无法判断,没有效果的判断与反馈,即使进行了想象力的培养也是有始无终的过程。最终导致想象力培养陷入盲目状态,人云亦云。
(三)较少考虑个体差异
通过文献内容分析,研究者普遍把培养对象定位为幼儿群体,较少探讨过幼儿想象水平的个体差异。虽然在通过美术活动培养幼儿想象力的文献中探讨对幼儿作品评价要关注幼儿的个性和差异习性,但仅仅在评价中关注差异性是不够的。想象力不是先天的能力,而是随着个体发展而逐渐发展的个体机能。因此想象力和其他个体机体能力一样是有差异性的。个体想象力能达到的水平是不同的,不同的想象力在不同的幼儿身上也有差异,有的幼儿再造想象水平高一些,有的幼儿创造想象水平高一些。在这种差异的作用下,不同的幼儿面对不同的想象活动必然会表现出不同的态度、情感和积极性。若研究中忽视幼儿个体差异性,则对幼儿想象活动过程指导缺乏针对性,就不能为幼儿构建有效的最近发展区,如此将会影响幼儿想象力培养的效率和效果。
(四)对生态环境的利用不足
人类的生态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虽然所搜集的文献里有提到丰富幼儿的直接经验,提倡带幼儿多多接触大自然,但幼儿也是社会化的个体,他所接触的任何环境都可以放到培养其想象力的资源中。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影响个体的环境包括四个层次:微观环境、中观环境、外层环境和宏观环境,即家庭、学校、社区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幼儿父母的文化水平、经济收入、教养方式;幼儿教师的教学风格、个人素养、学校的办园理念;幼儿生活的社区文化和人际关系;幼儿所处的社会文化主流形式都会影响到幼儿的想象力的发展,其中最为直接也是影响最大环境就是家庭。每一个幼儿都有特定的家庭环境和亲自互动模式,家庭环境是幼儿接触世界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关于幼儿想象力的培养仅仅依靠幼儿教师很难能完成。近几年的文献中有4篇涉及家园合作,其中仅1篇专门探讨在家庭教育中幼儿想象力的培养。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幼儿想象力的研究是一块亟待开发的研究领域。另外,关于运用的社会资源来对幼儿进行想象力的培养的研究也比较缺乏。幼儿生活的社区文化和社区硬环境是幼儿园外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幼儿群体比较聚集的区域,然而相关的研究文献极为缺乏。
四、对幼儿想象力培养的建议
(一)合理运用想象力理论
幼儿想象力的理论对幼儿想象力的现象、发生发展特点、想象力的作用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提取、归纳和总结。因此,依据想象力对幼儿的意义、想象力在幼儿期的基本发展趋势、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的优势特点、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在此期间的优势关系以及幼儿期各年龄阶段幼儿想象力的特点等理论,才能更好地形成幼儿想象力培养的系统分析框架和指导思路。例如,在3-4岁时期的幼儿以再造想象为主,幼儿的想象与记忆的没有多大的区别,因此幼儿的想象作品不会有什么新颖的特色,可能就是对经历过的事情的重复模仿,我们不需要对其想象结果的新颖性寄予太高的期望。如果这时期待幼儿有什么出奇的超出现实的想象表现,并以此为判断幼儿想象力就是不符合幼儿想象力发展的特点评价标准了。
(二)明确想象力培养的目标
根据不同的想象力的发展特点,有针对性的确立培养目标,以此为作不同想象力水平提高的判断依据。因为幼儿的迁移能力比较低,即使按照所提出的有利于想象力发展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也无法确定到底培养幼儿的哪方面想象力,所以以幼儿各种想象力的发展为中心来确定目标,有针对性的培养幼儿想象力,方能促进幼儿想象力的有效发展。例如,对于5-6岁的幼儿进行创造想象的培养,由于想象力任务本身是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将创造想象的表现特点作为判断幼儿创造想象力提高的依据。我们可以根据幼儿对任务操作的新颖性和不寻常性来判断幼儿想象力在相应的培养方案中是否得到了提高。早在1980年,苏联《心理学问题》中就记载了学者进行过的探讨“有目的地影响儿童创造性想象发展的可能性”的实验。其实验依据是:想象是各种客观形象的组合过程。实验结果证明:通过专门组织的教学,能够提高儿童创造性想象的发展水平。
(三)充分考虑想象力的个体差异
因为想象力是后天发展出来的能力,并且每个幼儿所处的生长环境是有差异的,所以想象力的发展也是有差异的。正是由于个体是差异性的存在,所以幼儿在想象力的不同方面会表现出不同的优势。那么在设计方案前,需要调查幼儿的个体特点,例如,分析幼儿是场独立性的还是场依存性的人格特点,可以调节集体活动或自由活动的比例来确定到用底怎样的方式更有助于幼儿想象力的发展;调查幼儿想象力发展的差异性,通过实地观察记录的方法了解幼儿哪方面想象力发展较好,估计在实施不同的想象力培养方案时预计会达到的效果;调查幼儿的情意特点,结合不同幼儿在情感、态度和积极性等方面的差异性反馈,调整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方式方法,不断完善想象力的培养方案。了解了个体差异性才能有的放矢,有效的达到培养目标。
(四)合理利用生态环境因素
幼儿是需要不断社会化的人,他们有一定的能动性,可以处理相应的生活问题。因此成人在保护幼儿的同时也要相信幼儿是可以安全地接触丰富的生态环境,有自我保护能力的智慧个体。基于幼儿的这种主体性的特点,就可以在想象力培养的方案中扩大可利用环境的范围。把幼儿带到生活中去,从家庭、学校到社区甚至城市文化,丰富想象活动的题材,但对环境的利用不只局限在静态的观赏和观察。幼儿是热爱活动的,其思维的主导仍是感知动作思维,所以可以把一些家庭的、学校的、社区的问题以幼儿可以理解的方式提供给他们,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和讨论,提出解决建议和办法。让他们参与到社会生活活动中,使他们有社会小主人的意识,这同样有助于他们进行想象内部动力的激发,是幼儿的想象力自主的和持续性的发展。
总之,幼儿的想象力是幼儿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并且与幼儿情意和社会性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对于幼儿想象力的培养需要适当的结合理论,不断地进行实践观察和调查研究搜集现实资料,明确幼儿想象力培养的目标,调动并利用幼儿的内部动力,给予幼儿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鼓励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幼儿的想象力发展带动幼儿各方面的发展。
[1] 许玲玲.培养幼儿想象力的策略[J].科普童话,2014(32).
[2] 孙克梅.培养幼儿想象力的策略[J].广西教育,2013(41).
[3] 杨晓瑞.论如何开发幼儿的想象力[Z].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四卷),2013.
[4] 禚英.开发幼儿想象力的实践探索[J].山东教育,2011(Z6).
[5] 何银花.科学合理富有情趣地发展幼儿想象力[J].学苑教育,2012(27).
[6] 陆红英.浅谈美术教育中幼儿想象力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14(Z1).
[7] 柏萍.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幼儿想象力的方法与途径[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2(10).
[8] 吉小艳.浅谈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1(13).
[9] 雷彩银.放飞想象:谈语言教学中幼儿想象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3(23).
[10] 张灿灿,刘艳玉,张桂媛.浅谈幼儿舞蹈在培养其创造力中的作用[J].科技,2012(24).
[11] 洪瑞.如何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A].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优秀课题成果论坛论文集[C],2012(12).
[12] 蔡莉.区域游戏教学中幼儿想象力的培养[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3(4).
[责任编辑 李亚卓]
Research on the Recent Training Methods of Children’s Imagination
GUO Jiao
(Jilin NormalUniversity , Changchun 130103,China)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quantity statistics and classification of collected literatures, uses the content analysis method, with summary of training methods of children’s imagination. It is found that some of the inadequacies of current research, includes the following several aspects: the lack of theoretical basis, the lack of imagination training target, the lack of attention to individual differences, the insufficient experience about outdoor environment.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analysi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combination of theory reasonably, clearing the training target of imagination, fully considering th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of imagination, touch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so on.
children; imagination; cultivate children’s imagination
2015-05-25
郭姣,女,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
G612
A
2095-770X(2015)05-007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