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社会中的党群关系:现状分析及路径探讨
——以X省的实证研究为基础

2015-04-10

探索 2015年1期
关键词:阶层公务员利益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江苏南京 210046)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权力结构、利益格局正进行深刻调整,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各种矛盾集中凸显。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试图把握党群关系的现实状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同时探讨这些因素对改善党群关系的启示。

1 样本的基本情况

本文所用资料来源于课题组开展的系列实地调查,选取工人、农民、公务员、企业主及企业管理人员作为调研对象,这是基于对阶层结构、国家性质、党的性质的理论分析。资料收集采用自填问卷、访谈等方式进行。样本的采集选取了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相对滞后的地区,不同地区每一阶层的样本数量均大体接近。选取的样本规模为1 350份,回收1 138份,实际回收率为84.3%。在系列考察指标中,较有代表性的两项是“您认为当前党员干部与群众的关系怎样”(以下简称“党群关系”)及“您认为谁能够代表您的利益”。这两项直接反映被调查者对党群关系的感受与判断,反映人们的政治认同和社会归属感。

样本的分布情况(n=1 138)%

2 党群关系总体概况

2.1 党群关系总体良好

2.1.1 党的代表性比较广泛

关于“谁能够代表您的利益”这一项,41.5%的受访者选择了“所在单位或村组”,44.4%的受访者选择了“党组织和政府”,选择“新闻媒体”和“民间组织”的分别为10.2%、3.9%。而单位或村组有的直接在“党组织和政府”的领导之下,有的书记即是第一责任人。可见,党和政府在人们心目的地位和作用无可替代。

关于“党代表哪一阶层的利益”这一项(多选),56.1%的被调查者认为,党代表“中等收入阶层”的利益,选择代表“高收入阶层”利益的占42.9%,选择代表“低收入阶层”利益的占19.8%。关于“如突发重大社会危机,您认为谁能处理好”这一选项,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占所有被调查者的88.3%。这些数据说明:其一,中国共产党秉承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执政理念;其二,中等收入者阶层正日渐成长壮大;其三,低收入者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与保障;其四,一定程度上存在利益团体,但这一状况尚处于可以控制和改善的程度之内。

2.1.2 民众的信心显著提升

一是对反腐败和共同富裕的信心迅速攀升。将2014年6月的调查数据与2013年6月的做对比,可以发现一些明显的变化:被调查者对反腐败“很有信心”和“有点信心”的分别为26.4%、59%,比一年前上升了6.5%和12.5%;对共同富裕“很有信心”和“有点信心”的分别为24.5%和55.2%,分别上升了7.6%和9.5%。二是腐败对官员的意见集中度显著下降。在2013年的调查中,关于影响党群关系的主要因素这一选项,86%的受访者选择了“干部贪污腐化”,认为纪检监察机关在反腐败斗争中“作用很大”的仅为18.5%,一年之后,前一数值下降了21.1%,后一数值上升了12.3%。三是敢于监督干部的比例显著上升。关于“对于少数领导干部的不法行为,您敢监督吗”这一选项,在2013年的调查中,仅22.6%的受访者选择了“敢”,在“不敢”的原因中,“害怕打击报复”高居榜首,占73.7%,时隔一年,选择“敢”的比例上升为30.4%,“害怕打击报复”则下降为42.3%。机关工作人员选择“敢”的比例则从13.9%升为29.3%。各方信心的提升直接得益于一年多来中央坚强有力的反腐倡廉工作。

在所有被调查者中,选择党群关系“很好”和“比较好”的分别为8.4%、56.8%,选择“一般”的占26.5%,认为“比较紧张”的占8.2%。调查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党群关系的现状,其结果既有令人欣慰的一面,也反映出一些让人担忧的问题。

2.2 党群关系中的突出问题

2.2.1 主要责任归因官员

在“您认为破坏党群关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这一选项中(多选),选择“干部贪污腐化及与民争利”的占74.6%,选择“形式主义与政绩工程”的占57.8%,依次是“干部能力不足”(38.7%)、“政策不合理”(29.9%),认为“群众不顾大局”的仅占4.5%。从各选项所占比例来看,无论公务员还是其他阶层,均认为破坏党群关系的主要责任在官员群体。

2.2.2 “关系社会”急需扭转

构建和谐党群关系的关键在于选人用人。在“您认为干部升迁主要靠什么”选项中,37% 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有关系”,59.8%选择了“有才”,依次为“群众认可”(35.4%)、“有德”(23.3%)、“有钱”(23%)。“有关系”选项占的比例不小,与党“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存在较大差距,选人用人不仅关系干部队伍建设的好坏,而且关系民众权益的实现程度如何,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成败。

2.2.3 利益协调任务艰巨

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82对问卷各项的选择背后,也可发现被访者的利益动因。统计结果表明,52.6% 的“企业主”认为,党的政策更倾向于工人阶层,这是所有阶层中最高的,说明新《劳动法》的实施、最低工资的上浮直接影响企业的净利润,也影响了他们对党的利益调整政策的感受和认同。77.4%的公务员认为工作压力大,随着公民权利意识的增长,更有一些公务员认为自己属于弱势群体。改革是各方利益的再调整,而“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动灵魂还要难”。

3 党群关系影响因素分析

3.1 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的影响

以“党群关系”为自变量,“年龄”为因变量,进行双变量分析,发现两者的相关系数r=-0.24,显著性p=0.427>0.05,没有统计学意义。这一结果说明,在普遍意义上,性别、年龄与人们对党群关系的认识并不相关。文化程度对人们党群关系判断的影响也不显著,但在初中以下和硕士以上学历层次中两极分化现象较为明显,即认为“很好”和“比较紧张”的比例都相对较高。

3.2 政治面貌的影响

课题以党群关系为研究对象,那么个体的政治面貌是否会影响他们对党群关系的判断呢?将不同政治面貌群体与其党群关系认识做交叉分析,发现人们对党群关系的认识与其政治面貌有一定相关性,但尚未构成显著差异。

再将党员和团员归为一组,将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归为一组,情况如何呢?数据显示,党团员对党群关系“比较好”的感受明显高于非党团员。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政党和共青团是有政治倾向的组织,其中可能融入个人情感、政治偏好、价值判断等种种因素。这也提醒我们,走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关系,不能仅凭主观判断,也要站在非党人士角度,到群众中去了解实际情况,绝不能想当然。

3.3 身份的影响

身份与党群关系认识之间相关性极其显著。企业主与企业管理层的认可度最高,公务员次之,工人、农民的认可度较低。公务员认为党群关系“比较紧张”的占16%,约为平均值的2倍,可见公务员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大大高于其他群体,这是值得欣喜的一面。

3.4 收入水平的影响

传统观念认为,经济水平与人们对党群关系和谐度的感受成正比,即收入越高,认同度越高。调查结果又是怎样呢?将人们对党群关系的认识与其收入水平进行交叉分析,得出两个变量之间有着显著的相关性。12万元以上的高收入群体对党群关系和谐度的认可显著高于其他收入群体,这也恰好可以解释企业主与企业管理人员认可度较高的原因。

而将收入水平与身份交叉分析后,发现两个变量之间高度相关。低收入群体集中于工人农民阶层,相比之下,在公务员、企业主与企业管理层中,高收入者的比例相对较多。再以“收入水平”为自变量,“生活满意度”为因变量,进行双变量分析,发现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297,显著性p<0.01,在统计学上显著相关。由此可见,收入水平与生活满意度之间高度相关并直接影响人们对党群关系的判断。

3.5 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影响

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与人们对党群关系的感受进行交叉分析,在党群关系“很好”和“比较好”两排选项中,对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负面评价依次递减,如在认为党群关系“很好”的受访者中,选择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非常好”“大部分做得好”“少数人做得好”“不如普通群众”的比例分别为50.0%、11.2%、3.4%、1.9%。而在党群关系“一般”和“比较紧张”两个层面中,这四个选项的比例则依次递增。也就是说,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越好,人们对党群关系的评价越高。

3.6 纪检监察机关反腐作用的影响

纪检监察机关的反腐作用与人们对党群关系的感受高度相关,在党群关系“很好”和“比较好”两个层面,被调查者对纪检监察机关作用的负面评价呈现出依次递减的趋势,而认为党群关系“一般”和“比较紧张”两个层面,负面评价则又依次递增。由此可见,人们对清廉政治抱有较高的期望,反腐力度越大,对党群关系的评价越高。当然,反腐力度与政治清廉密切相关,但两者并不能等同。

3.7 选举意愿实现程度的影响

关于是否按自己意愿行使选举权利,有的被调查者选了两项,既选了“按自己意愿”或者“按组织意愿”,又选了“无所谓选谁”,即便如此,依然可以看出其中存在的一些关联,比如“按照自己意愿”选举的,选择党群关系“很好”和“比较好”的比例均大幅高于“按组织意愿”或者“无所谓选谁”这两组,同时选择党群关系“一般”与“比较紧张”的比例,又显著低于这两组。选举是人民当家作主最直接的表现,在民主选举过程中,程序是否符合规范,选民能否真实表达自己的选举意向,直接影响到他们对执政党代表民意程度的认同与否,影响到对党群关系和谐程度的判断如何。

3.8 村干部与村民接触频率的影响

这里以农村为例,群众与村干部接触的频率是否会影响他们对党群关系的看法呢?使用SPSS进行双变量分析,发现两者的相关程度极弱。这说明其他因素的影响超过了村干部与村民的接触频率,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说明干部下基层的实效性远比形式更重要。

3.9 利益代表性的影响

调查数据显示,选择代表“低收入群体”利益的受访者,选择党群关系“很好”的比例显著高于代表“中等收入群体”利益以及“高收入群体”这两组。而认为党代表了“高收入群体”利益的,选择“一般”和“比较紧张”的比例又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因而,可以认为,如果政策能够更大程度上向“低收入群体”倾斜,则更有利于促进党群关系的和谐。

4 不同阶层视角的党群关系

调查发现,人们对党群关系的认识与个体的身份相关性极其显著,其相关性明显强于政治面貌的影响。这样的结果可能是因为当前阶层间的差别远远大于政治面貌之间的差异。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将机关公职人员或者代行政府机关职能的人看作是执政党的一员,而不论其是否是党员。因而,这里在讨论党群关系时,是站在公务员和公务员之外群体的视角,并且在各阶层之间做比较研究。

4.1 党群关系感受的差异

关于党群关系的总体认识,呈现如下几个特点:其一,从不同身份的比较来看,公务员的危机意识最强,相比平均水平,认为党群关系“很好”的比例低了7.2%,而“比较紧张”的比例高了7.8%。其二,农民的看法略好于工人,认为党群关系“很好”的比例比工人高了 3.6%,“比较紧张”的比例低了2.7%。其三,企业主和企业管理层感受到的党群关系最为和谐,认为“很好”的比例比均值高了5.3%,“比较紧张”的比例比均值低了8.2%。其四,无论是公务员群体还是其他阶层,均认为破坏党群关系的主要责任在官员,在党群关系出现问题时,公务员阶层往往被看作反面对象。

4.2 了解干部途径的差异

调查发现,无论哪个阶层,“媒体”已经成为群众了解干部的主要渠道,即便在农村,也占到46.9%。可见,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群众对干部的了解已不再局限于某一地域,而是在全国范围之内从整体上认识党员干部。因而,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党员干部理应更严格地约束言行,带头遵章守纪,在各领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树立良好形象,维护党的权威。

在“您拥护什么样的干部”这一多选选项中,“正派清廉”居于首位(73%),其次为“维护群众利益”(66.4%)、“工作出色”(53.1%),而选择“只要工作出色,贪点无所谓”的仅为2.3%,可见群众对贪腐的容忍度极低,也只有正派清廉的干部才能够维护群众的利益。

4.3 干部升迁因素认识的差异

当前种种不良政治现象与权力越轨、社会潜规则密不可分,关于“您认为干部升迁主要靠什么”这一选项,各阶层的选择大体可以反映“关系”在社会中的分量。当前我国正在建构法治国家,但“关系社会”依然存在,这与建设法治国家的方向是背道而驰的。

关于“群众认可”在干部升迁中的作用,若在阶层内进行比较,发现农民的认可度最高(39.1%),居于这一阶层的第二位,其他阶层对该项的选择百分比则分别居于第三或第四位。由于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已经普遍实施,村委会必须经过村民选举产生,群众的神圣一票在基层干部选举中至关重要,尽管在选举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缺陷,但村民的民主选举权利已经得到宪法和法律的保障。

4.4 党群关系破坏因素认识的差异

被访者在总体上认为,破坏党群关系的主要责任在干部,而“干部贪污腐化、与民争利”是破坏党群关系的首要原因,达74.6%,其次为“形式主义与政绩工程”(57.8%)、“干部能力不足”(38.7%)、“政策不合理”(29.9%)等。要密切党群关系,立场是首要问题。与民争利涉及范围较广,一方面是个体与民众之间直接的利益冲突,另一方面是少数机构和利益集团借助于各种资源进行利益垄断甚至掠夺,这是更为严重的与民争利。贪污腐化侵占的是人民的利益,事实上也是与民争利。要赢得群众长期信任与支持,前提条件是党的干部与各级机关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具体到不同阶层,看法又有所差异。比如在公务员中,“形式主义与政绩工程”(74.1%)排在首位,说明绝大多数公务员对形式主义感受更为直接、更为痛恶。而“政策不合理”在公务员的选择中居于第三位,高出平均值15.2%。公务员是各项政策的执行者,对政策的不完善之处体会更深,在调查中,不少干部对职务升迁、权力监督、完善法治、加强党建等问题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期待。

农民则将“干部能力不足”排在第二位,大体是因为农村要发展经济脱贫致富,干部的个人能力与引领作用至关重要。“形式主义与政绩工程”排在第三,低于平均值。

4.5 是否敢于监督的差异

让群众敢于监督、乐于监督对于构建和谐党群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既可以有效惩治和预防腐败,也有助于实现人民参政议政的民主权利。调查发现,各阶层敢于监督的情况已经有所改观,但依然顾虑重重。

从调查数据看,“对于少数领导干部的不法行为,您敢监督吗”这一选项,农民阶层最敢监督,选择“敢”的占44.3%,而其他阶层在整体上均首选“不敢”。在不敢的原因中,64.2%选择“不起作用”,其次为“怕打击报复”(42.3%)、“没有监督渠道”(27.4%)。而在机关干部中,敢于监督的比例偏低,并且比其他阶层更怕打击报复。可见,在监督人保护方面,机关干部并不比普通群众占有多少优势,反而顾虑更多,这反映了检举人保护制度存在缺位的现状。

当涉及自身利益时,人们是否敢于抗争呢?在“如果有干部侵害您的利益,您会怎样选择”这一选项中(多选),37.6%的受访者选择了“默默忍受”,处于第一位。其次是“网络、媒体爆料”(30.3%)、“上访”(27.9%)、“打官司”(13.4%)、“找关系”(12.5%)等。

若要得到群众拥护,需要及时疏导各种矛盾隐患,而体制内渠道尤其是法治更有利于消除怨怒,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选择“网络、媒体爆料”的比例超过“上访”“打官司”,说明人们更倾向于选择体制外渠道,这有历史原因,但尤需反思和引起重视。

5 若干问题的讨论

当前的党群关系总体良好,但需谨慎乐观。改善党群关系需从宏观制度层面、中观机制层面以及微观实践层面进行整体设计、统筹规划。根据调查结论,当下尤其需要关注以下系列问题:

在宏观制度层面,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党内民主是保障。第一,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刚性监督实现权力制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其作用的充分发挥,也是党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调查发现,是否真实表达自己的选举意向,直接影响人们对党群关系和谐程度的判断。当然选举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现阶段自上而下的任命制与自下而上的罢免制相结合,应该是比较理想的路径,既可贯彻党管人才的原则,又能够把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表现都“交给群众评判”,使德才兼备、深得民心的干部得到提拔重用;对问题干部而言,罢免制也是必要的约束和爱护机制。第二,落实党代表大会常任制,以党内民主引领人民民主。“代表大会常任制的最大好处,是使代表大会可以成为党的充分有效的最高决策机关和最高监督机关,它的效果,是几年开会一次和每次重新选举代表的原有制度所难以达到的。”[2]233落实党代表大会常任制,推动形成闭环的党内权力制衡系统,进而推进人民民主。

在中观机制层面,可以有多种选择。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党员质量、反腐倡廉、官员诚信及社会保障等问题。第一,畅通党员出口机制,以坚定信仰凝聚全党之力。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与人们对党群关系的感受高度相关。纯洁党的队伍,除了把好进口之外,还必须畅通党员出口。第二,构建反腐长效机制,以清源正本提升反腐实效。十八大以来,民众信心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纪委反腐的实际成效。当前反腐败已经形成高压态势并深得民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反腐的边际效应将会递减,并且大面积塌方式腐败的出现,更需要反思现象背后的社会根源。因而,在拍“蝇”打“虎”的同时,完善反腐机制、铲除腐败产生的土壤显得更为紧迫。反腐败需从国家层面予以统筹规划,整合优化反腐力量,以科学系统的反腐体系以及良好的政治生态取信于民。第三,建立官员诚信机制,以严肃法纪引领社会风尚。“关系社会”与社会主义法治方向南辕北辙,建设法治国家需要彻底破除潜规则,如何破除?究其源头要规范执掌权力的党的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行为。要把“讲规矩”纳入党员干部的日常考核以及职务晋升之中,在全社会率先建立党员干部诚信机制。按照党纪严于国法的要求,内容涵盖党章党纪、社会规范、公务执行等领域,并要严格标准、设立底线、明确惩戒,以此约束干部带头“讲规矩”,进而引导社会风尚,完善社会规则。第四,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以扶弱济困促进社会和谐。低收入者相对集中在工人、农民阶层,这两大群体对党群关系和谐程度的看法相对较低。扶弱济困不仅关系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基本安全,并且也是体现党的执政理念和国家性质的内在要求。

在微观实践层面,需要完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具体环节。“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是良好党群关系的生动体现。此时,群众已经把党的政策内化为自身的主动选择,要达到这一阶段,需要相关制度体系的完善,以保证政策确由群众意见汇集转化而来。就微观来说,有三个方面居于基础层次:一是尊重。尊重个体的生命、个人的财产、个人的尊严和价值,唯有受到尊重,才有发自内心的认同;二是公开。决策、执行等各个公务环节的公开;三是参与。让群众参与决策、监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最广泛的代表性赢得群众的长久信任与支持。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阶层公务员利益
黄永峰:追梦互联网新蓝海 彰显新阶层新担当
当“非遗”遇上“新阶层”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篮球公务员
大众富裕阶层如何理财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利益调整要十分注重“稳”字
利益链与新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