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同法式
2015-04-10石文甲
石文甲
摘 要:本文试图通过对同法式进行研究,比较揭示其与三段论的联系以及其自身内部的结构关系。
关键词:同法式;自性因;果性因;三段论
在藏传因明中,代表人物法称论师在其主要因明著作《正理滴论》中,已将“不除宗有法”的思想贯穿始终,这就使得在法称的因三相中,第二相和第三相已经实现了等值,并且二者可以缺一。从这点可以看出,法称因明的逻辑体系已达到演绎的水平,其因三相也上升到了三段论的高度。
一、同法式与三段论
法称论师发展了陈那论师的三支论式,在《正理滴论》中首创三相正因,即自性因、果性因以及不可得因。其中自性因和果性因被称为“能立因”,不可得因被称为“能破因”。同时又提出了同法式和异法式。顾名思义,同法式就是因与同品组合而成的论式,异法式就是因与异品组合而成的论式,而且“此二依义差别实为都无。”这句话直接证明了同异法式其实是在表述同一内容。
我们举一个由同喻结合果性因组成的同法式:
同法喻支:若是有烟,见彼有火
因 支:此山有烟
宗 支:此山有火
再举一个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第一格中AAA式的例子:
大前提:所有的动物都是有生命的
小前提:所有的人都是动物
结 论:所以,所有的人都是有生命的
从对比以上两组式子中可以直观地看出,此因明论式的论证顺序是喻、因、宗,即将所要证明的观点放到了最后,这与西方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的论证顺序如出一辙,所以会有专家和研究者将其与三段论作比较,并将其比作三段论的第一格AAA式。杨百顺先生在其著作《比较逻辑史》一书中,在讲中世纪印度逻辑部分时提到:“法称认为为他推理这两种形式(同法,异法)‘除论式不同外(前者相当三段论第一格AAA,后者相当第二格EAE)二者之间,都无少许实质差异”。但是,这种直接将法称的因明论式描述为“等同”或者“相当于”亚氏三段论AAA式的说法是否一定正确,我觉得还有待商榷。在这个由同喻和果性因所组成的三支论式中,其因支“此山有烟”,可以看作为三段论中的小前提,而此命题是否为全称命题,我认为应该不是。因为在上述因明论式中,因支“此山有烟”,如果能等同于三段论中的小前提的话,那么就必须是全称命题。而“此山”只表示“这座山”,并不表示“那座山”或是别的什么山,也就是说在这个小前提中,对“山”的外延已经作了限定,即使这座山再高再大,也只能是这座山,并不能述及到所有的山。但是以现有的研究资料来看,每每被提及时总是会被认为是三段论AAA式。我认为有以下原因:首先,在研究因明的专家和学者中,对藏传因明尤其是法称因明的研究和挖掘的确比较少;其次,对法称因明中的逻辑思想的把握可能有偏差,还不是很到位;再者,在将法称逻辑思想与现代逻辑、西方逻辑相比较时,不少研习者可能或多或少受到了汉传因明的影响。
二、同法式中的喻支
法称论师在对同法式举例时说道:“如是自性之成因随应构成者,谓若是有者,一切无常。譬如说言‘犹如瓶等,即纯自性之随应构成。言‘若具有生,即此、无常者,即由成为自性之法差别,说成自性随应构成。” 纯自净性因也就是纯粹的自性因,这句话是说:凡是存在的都是无常的。在对此论式的因支解释中,刚晓法师认为:“纯自性因是大前提中的有法(存在)和法(无常)外延完全相等。”这样的解释是否合理,不妨先来分析一下:在这个论式的因支中,“有法”(存在)相当于大前提的中词,“法”(无常)相当于大词,那么如果按照这个说法,这两个词项的外延应该是完全相等的,即“存在”与“无常”为全同关系。在这里就会产生疑问:对于这个由同喻和纯自净性因所组成的同法式中的喻支,中词与大词之间的表述关系是否准确?
我们再从定义上来分析一下词项的外延。在《普通逻辑》中,词项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对象。”像无常、勇敢或聪明等诸如此类的形容词,从语言角度来讲的确可以表示普通概念,但是“存在”和“无常”的外延是否完全相等呢?这样讲恐怕欠妥。“存在”这在同法喻支中一定是在指代“存在的东西”,应当理解为名词,“无常”也可以理解为形容词,而“无常”是否只能形容存在的物体,应该不是。如果从这个角度上讲,“存在”与“无常”便不应该是全同关系。
结语:通过上述对同法式的分析可以得出,其不仅与三段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将其内部进行剖析时,仍然不难看出逻辑思想贯穿始终。逻辑是一门基础的学科,也是一门较为严谨的学科,我们在用逻辑这把钥匙来开启因明这个古老的锁时,应尽可能抓其重点,切准要害,对其进行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尤其对一些关键词的处理和把握上,更应该从客观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看待,以便作出科学的判断和评价。《正理滴论》作为法称因明的主要代表作,整部著作都与逻辑密不可分,故而应对其加大研究力度,真正将其精华部分展现世人面前。
参考文献:
[1] 杨百顺.比较逻辑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2] 释刚晓.正理滴点论解[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