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能力研究述评

2015-04-09张月花薛平智

生产力研究 2015年11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

张月花,薛平智

(西安理工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

新一轮的全球性科技革命和创新浪潮催生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一国或地区实现未来经济持续增长的先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美国推出“能源新政”,正推动一场以新能源为主导的产业革命;欧盟强调“绿化”的创新和投资,将低碳产业列为新兴产业的重点;日本特别重视对以新材料、新能源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的扶持;韩国将低碳与绿色发展作为重要主题,综合推进新兴产业发展。我国在2010年9月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从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出发,确定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明确了重点培育和发展方向;随后我国各地纷纷出台有关贯彻落实该《决定》的意见、通知或其他政策文件,确定各地发展重点,出台发展策略,各地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2011年一些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幅均在20%以上,并形成了一批上千亿元规模的产业集群,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力地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智力、技术的密集区域,离不开知识产权的支撑,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知识产权布局将决定一国或地区在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条中的位置。2012年,为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我国推出《关于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2013年又推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工作计划》,这些政策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知识产权能力的提高以及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才刚刚起步,自主创新能力还严重不足,关键领域知识产权发展和保护还面临着很大的挑战。面对各国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加快对新兴技术、知识产权和产业发展布局的竞争态势,如何运用知识产权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为我国当前科技、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能力研究进行了回顾梳理,以为推进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及实践对策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能力内涵

知识产权能力一词由原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王景川2002年首先提出,在2008年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里进一步明确了其对我国经济建设的重大意义及其战略地位,该概念由此为理论界重视并逐步成为研究热点。目前对知识产权能力的理论研究正从知识产权能力的内涵、知识产权能力评价、知识产权能力构建、知识产权能力对策等各角度全面展开,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能力研究提供了丰厚的理论基础。

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能力内涵研究目前理论界还鲜有涉入,但知识产权能力内涵研究却很丰富。虽然知识产权能力目前还是一个较新的概念,学术界还没有对该名词做一个较为全面的、准确的界定,但研究普遍认为知识产权能力是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的综合能力。国外学者对知识产权能力内涵的研究更多的与核心能力、知识资源等要素紧密相连,并认为这才是企业最终形成竞争优势的关键。Prabuddha Ganguli(2000)[1]从技术创新角度、ErikA.Borg(2001)[2]从市场拓展角度研究了知识产权与企业核心能力的关系,结论是以专利为核心的知识产权是企业核心能力评价中非常关键的指标。还有学者如Teece(2000)[3]从企业知识资产的管理战略角度、Rivette、Kline(2000)[4]从专利的战略管理和有效运用角度、Aoki、Schiff(2008)[5]从专利联盟的角度研究都认为,知识产权要作为参与竞争的核心资源,必须要与企业知识管理、经营战略相匹配,具有创造、运用、保护和组织知识产权的能力,这才能赢得创新所得、获得竞争优势。而我国学者对知识产权能力内涵的研究则更注重从构成要素以及资源整合的角度出发,内容更为具体。郭秋海(2007)[6]提出,知识产权能力是指组织对界定为知识产权范畴的智力成果,有效控制、保护、运用并加以整合的能力,为组织所拥有,能为组织带来利益。姜楠、朱国华(2011)[7]进一步对该概念做了拓展,认为知识产权能力是组织内部对知识、技能、资本的集合,是以知识产品的创造、知识产权的确权为核心,围绕知识产权转移、运用过程而形成的,在组织控制下的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等综合能力的集中反映和体现。李伟、谢雪凯(2010)[8]首次系统地讨论了知识产权能力的内涵和外延,认为在区分资源和能力的基础上,对企业知识产权能力的内涵应界定为依据内外部环境形成的创造知识产权、运用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和管理知识产权,并将知识产权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整合的一种累积性知识,外延上应重视知识产权能力在企业能力构成中的作用,实际上知识产权能力已经成为企业能力的一种构成要素。由此可见,对知识产权能力的内涵研究国内外学者都正从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四维度出发,由纵横两方面做深入的探讨,这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能力内涵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必须注意,知识产权的巨大价值源于智力创造,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智力创造能力与知识资源积累又直接决定着其核心竞争力和市场竞争优势,所以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能力内涵的研究必须联系知识产权能力的构成,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从智力创造能力、知识资源整合能力、核心能力等要素出发对其全面、科学的界定做出进一步的探索。

二、战略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能力内容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2009年在由我国政府主导确立新兴战略性产业的会议过程中提出的,是指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在战略性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A.O.Hirschman)(1991)[9]将处在投入——产出关系中关联最密切的经济体系称为“战略部门”;剑桥学者赫费南(Heffeman)等(2008)[10]认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演进的过程。而当新兴产业上升到国家(或地区)的战略层面,即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从现有的文献看,2010年以前,我国学者侧重研究战略性产业、新兴产业,2010年后将重点落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上,正从其内涵、分类、标准、培育模式、产业集群等各个角度进行研究、论证和细化。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灵魂”是创新,所以自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 Schumpeter)于1912年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创新的概念以来,知识产权、智力资源即与创新就紧密联系起来。普遍研究认为,知识产权激励、保护并加速创新,而创新推动企业竞争力的提升。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能力虽然是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但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命题,等待学术界破题出新。而且我国已有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命题进行了探讨,目的是从知识产权角度探索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动力。由CNKI检索的文献看,涉及到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的学术论文还不到10篇。虽然文献较少,但还是为我国打通知识产权之关、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能力内容主要体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管理能力、保护能力和运用能力,目前有些学者已由单一能力为触角尝试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能力建设进行初探。肖延高、李仕明(2008)[11]从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和管理能力角度对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及其知识产权管理策略进行了分析,得出四点结论:一是在不同的竞争环境下,知识产权在促进技术后来者创新能力提升和企业绩效提高方面的价值是不同的;二是技术后来者的知识产权表现为以实用新型专利和技术秘密为核心的知识产权组合;三是在创新的不同阶段,技术后来者的知识产权能力各不相同,管理重点也存在较大差异;四是由于知识产权制度特别是专利制度的地域性和时效性特征,后来者有机会掌握核心技术并获得知识产权保护,从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郭淑娟、常京萍(2012)[12]从知识产权的运用能力角度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运作及其政策配置做了研究,指出突破传统实物抵押模式的知识产权质押是一种创新的适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融资方式,进一步分析论证了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可行性、融资模式选择及其运作流程,并提出了相关的立法和政策建议。魏国平、黄亦鹏和李华军(2013)[13]从知识产权管理能力的角度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知识产权战略进行了研究,提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路径为轴线、以技术创新为导向和以知识产权运作为目标的“技术、市场和知识产权”三位一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战略要得到充分实施,必须要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法律和政策体系、运行机制和外部的市场环境。

除上述知识产权四大能力外,有些学者还从服务能力出发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能力的建设。毛金生、程文婷(2011)[14]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政策进行了探索,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知识产权布局将决定一国未来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条中的位置,正确的知识产权政策可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挑战和压力并存,要做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技术路线的预测和专利分析工作,尝试对相关产业的专利申请采取特别审查措施,制定有产业针对性的知识产权政策,大力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提升企业知识产权能力,积极推动知识产权国际合作,从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吴贤德、陈集春(2011)[15]以“泉州模式”为例,通过分析当前泉州市知识产权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对政府与企业如何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出建议。昝东海(2012)[16]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的金融支持的角度,指出知识产权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过程中,必须加强科技金融支持,以期推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知识产权成果产权化、市场化和产业化进程。金江军(2012)[17]探索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服务体系的建设策略,指出构建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是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迫切需要,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知识产权服务的需求,然后从政策、技术、人才、市场四个方面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能力评价与方法

知识产权竞争力的高低直接体现着知识产权能力建设的好坏,所以提到知识产权综合能力必然会涉及到对知识产权竞争力的测度、评价及其方法的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能力评价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不同学者对此问题涉入的角度不同,选择的方法也各异。萧延高、翁治林和唐丽娜(2010)[18]基于对75个四川IT企业调查问卷数据的挖掘,运用多元统计和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分析了IT企业的知识产权能力与绩效的相关关系及其影响因素,认为IT企业的知识产权能力对绩效具有显著的贡献,同时,企业规模和竞争力的来源对两者的相关关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陈燕娟、方红(2012)[19]从育种角度,运用层次分析法,从知识产权创新、管理、运营和保护4个层面构建了“4层面-17指标-48子指标”的种子企业知识产权综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对14家杂交水稻种子出口企业知识产权创新、管理、运营和保护的单项能力以及综合能力进行测评排序,结果认为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强,但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参差不齐,运营能力普遍不足。赵喜仓、杨星(2013)[20]运用单项指标从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4个方面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知识产权能力总体水平进行评价,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可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能力评价方面,我国学者还正在起步探索中。需要注意的是,对知识产权能力的评价研究成果已比较丰富,这可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能力评价提供很好的借鉴。如施学哲、杨晨(2010)[21]运用耦合层次分析法(AHP)和专家评分法,从知识产权竞争基础、竞争潜力、竞争实力三个层次出发设置了“3层面-17主因素-47子因素”的区域知识产权竞争力指标体系;李伟、陈青蓝(2011)[22]依据企业知识产权能力理论,确立了影响企业专利能力的专利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四个主要因素,运用Delphi法和层次分析法,提出一套基于知识产权能力的“4要素-9层面-29指标”企业专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常林朝、户海潇(2011)[23]运用层次分析法,从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及落实、知识产权培训及信息利用、知识产权存量和增量、知识产权运营与效益四层次出发,设计构建了“4准则层-23主指标-42子指标”的企业知识产权优势评价指标体系等等。这些知识产权能力评价模型的构建及方法的选择运用,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能力的决策提供了依据,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能力评价拓展了研究思路。

四、结论与趋势

现有的文献研究表明,知识产权能力的研究逐渐成为知识产权研究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已有的研究成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能力研究奠定了丰厚的理论基础。我国学者也认识到知识产权能力全面发展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性,并将知识产权发展作为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动力,在此基础上已尝试探讨并积累了一定的成果。但总的来说研究还很弱,表现在:第一,研究角度散,大部分研究选择开发、保护、运用、管理或服务一个角度单独展开,涉入层面分割,还远未形成完整系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能力研究体系。第二,描述性研究的多,缺乏从定量和实证角度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剖析。第三,研究文献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能力内涵、内容构建、能力评价、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知识产权能力互动机理、发展对策等系统研究较少,也缺少在知识产权能力对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方面的研究。

尽管目前对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能力理论研究非常有限,但随着我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等的推进,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能力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分析将会成为又一个研究热点,而且研究的重点将落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能力进行完整的、系统的理论研究。我国学者对企业的知识产权能力问题的研究现在已经相当的重视,并已探索提出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思路和观点,但缺乏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能力专门的、系统的、全面的研究。知识产权能力如何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竞争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如何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能力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能力如何构建、有哪些措施和策略等等,这都需要进一步做探索性研究。

第二,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能力的量化测度研究。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能力的定量分析研究还很弱。从实际应用的角度看,只有系统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能力进行量化研究,才能确定知识产权能力对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性和途径,进而才能提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能力的措施,做到有的放矢。

第三,对知识产权能力的相关理论如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行深入研究。从国际创新趋向和产业发展方向看,如何运用知识产权能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应该成为今后的研究重点方向,应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能力建设的规划研究,以及如何通过知识产权能力建设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实践问题的对策研究。

[1]PrabuddhaGangul,I“Intellectual PropertyRights:MotheringInnovations to Markets”[J].World Patent Information,2000(22):43-52.

[2]ErikA.Borg,Knowledge,InformationandIntellectualPropertyImplications for Marketing Relationships[J].Technovation,2001(21):515-524.

[3]David Teece.Strategies for Managing KnowledgeAssets:the Role of 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Context[J].Long Range Planning,2000(33):35-54.

[4]Rivette,Kevin G.,Kline,David.Discovering New Value in Intellectual Property[J].HarvardBusiness Review,2000(12):54-66.

[5]Aoki R.,Schiff A.Promoting Access to Intellectual Property:Patent Pools,Copyright Collectives,and Clearinghouses.R&D Management,2008,38(2):189-204.

[6]郭秋海.我国知识产权能力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J].科技法律,2007(5):85-88.

[7]姜楠,朱国华.加强中小企业知识产权能力建设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1(10):48-50.

[8]李伟,谢雪凯.企业知识产权能力的内涵和外延[J].科技管理研究,2010(21):155-158.

[9]艾伯特·赫希曼.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1.

[10]Hef feman p.,R.Phaal.The Emergence of New Industries[R].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2008.

[11]肖延高,李仕明.面向自主创新的中国装备制造企业知识产权能力发展策略[J].技术经济,2008(1):63-68.

[12]郭淑娟,常京萍.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模式运作及其政策配置[J].中国科技论坛,2012(1):120-125.

[13]魏国平,黄亦鹏,李华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知识产权战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12):164-167.

[14]毛金生,程文婷.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政策初探[J].知识产权,2011(9):63-69.

[15]吴贤德,陈集春.泉州知识产权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J].海峡科学,2011(12):47-49.

[16]昝东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的金融支持[J].重庆社会科学,2012(8):73-78.

[17]金江军.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策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30):198-215.

[18]萧延高,翁治林,唐丽娜.企业知识产权能力与绩效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四川IT企业的经验数据为例[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0(3):6-9.

[19]陈燕娟,方红.种子企业知识产权综合能力评价[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1):118-123.

[20]赵喜仓,杨星.基于单项指标的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知识产权能力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13(6):151-154.

[21]施学哲,杨晨.区域知识产权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的探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12):80-86.

[22]李伟,陈青蓝.基于知识产权能力的企业专利综合评价指标体系[J].科技管理研究,2011(12):146-154.

[23]常林朝,户海潇.基于AHP的企业知识产权优势评价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14):121-125.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as potential immunomodulatory players in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induced by SARS-CoV-2 infection
我国将24种矿产确定为战略性矿产
重庆五大举措打造知识产权强市
再造战略性大单品
关于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几点思考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大国崛起
新兴产业市场绩效提升的现状及建议
在新兴产业看小元件如何发挥大作用
党内民主:战略性的正能量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