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哲学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启示——以西方经济学课程为例
2015-04-09班蕾
班 蕾
(武昌首义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64)
中国具有悠久的教育传统,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这些土生土长的教育思想更适合我国的国情,有着天然的本土化优势。纵然西方国家有着很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与实践,但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又无可避免地产生出诸多水土不服的问题。发扬本国文化的传统优势,吸收古代教育哲学思想的精华,改进自身缺陷,合理借鉴外国的经验,结合当前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教学体系,才能更有效地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王阳明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他的一生经历坎坷,少年得志,因不满朝政昏暗,义愤上书,得罪权宦,被贬贵州龙场,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在那偏远之地,他开创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心学,其后调任江西,在短短35天之内,平定宁王叛乱,堪称军史上的奇迹。他的一生著书立说,广收门徒,其教育活动遍布其为官之地,培养了一大批弟子,王艮、徐阶都是王阳明心学的传承人。他创建了一整套教育思想,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原则、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儒学传承,认真挖掘王阳明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取其精华,对构建当代本土化的教育体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一般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是其哲学思想的精华,他的知行合一思想运用到教学中就是主张“知”与“行”的统一,认为学习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取知识,检验知识,只有亲身的勤学苦练才能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这与现在教育部所倡导的新课程改革有异曲同工之妙。新课改要求在教学目标方面,改变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强调技能与方法;在教学内容方面,改变“繁、难、空”的内容,让学生学习与生产生活相联系的“活”的知识;在课程实施方面,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亲身实践。这与王阳明的教育思想惊人的一致,先贤的智慧有效地指引着后人前进的方向。
西方经济学是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对培养合格的财经人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很多不适应现代教育理念和经济发展要求的问题,如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陈旧,理论脱离实践等等,本文正是立足于王阳明的教育思想和实践,重新审视我国当代大学教育,以西方经济学课程为例,探析阳明哲学对现代教学的有益启示。
一、教学原则:明伦成圣、科学借鉴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目标,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教学原则是否合理直接决定着我们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确立正确的教学原则,对把握教学方向,提高教学质量发挥着重要的保障性作用。
兴起于西方的认知主义认为,学习过程是认知过程,以通过感觉和知觉获取系统化的知识为目标,学习者把各种资料加以储存及组织,形成知识网络,并提出学习是依靠顿悟,而不是依靠尝试与错误来实现的。传入我国之后,表现为学生仅把掌握知识和原理作为学习目的,追求很高的分数,而教育界也把知识和原理的掌握程度作为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标准。虽然多年来我们一直喊着“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口号,但从未落到实处,智育始终处于压倒一切的中心地位,于是,我们培养了一批高学历的专门人才,但他们中的很多人内心空虚、精神压抑,经不起挫折,道德防线薄弱,知识和技能只不过是谋生的手段,他们缺乏强大的内心,缺乏崇高理想的指引,并不符合新时代德才兼备的人才标准。
明代教育家王阳明提出,教育的目的是“明伦成圣”。他指出:“夫三代之学,皆所以明人伦。”又说:“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家齐国治而天下平矣,是故明伦之外无学矣。外此而学者谓之异端,非此而论者谓之邪说,假此而行者谓之伯术,饰此而言者谓之文词,背此而驰者谓之功利之徒。”他极为反对功利之学,认为求学的过程应该内外兼修,某人如果没有高尚的道德,再大的学问也是虚伪之说,他主张尊德性与道问学统一起来,要求将掌握知识融入人生的修身德行之中,而不是让知识去掩盖人生的德行信仰。同时,王阳明主张身通六艺,全面发展,他本人就是文武双全之人,不但精通文章学问,而且骑、射、兵法亦十分精进。在教育弟子的过程中,提出“教人为学,不可执一偏”,他在《教约》中规定:每日功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德育为先,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只有把几者结合起来,才能德才兼备,“明伦成圣”。此外,王阳明在教学实践中提倡学贵自得,对取自别人的思想和经验要批判借鉴,反对全盘吸收或全盘否定。他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王阳明认为,学习要独立思考,不能迷信权威,某段话即使出于孔子之口,也不能认为一定是对的,对于来自他人的论述和经验,需要认真剖析,取其精华,弃其糟泊。
西方经济学是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研究社会经济问题的一门科学,会无可避免地颂扬西方的经济体制和道德观念。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为“理性人”,即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人在利己动机的驱动下行动,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我们的晚餐,并非来自屠宰商、酿酒师和面包师的恩惠,而是来自他们对自身利益的关切。”并且认为,人在利己主义指导下的各种活动,是增进社会利益的最有效的方式,“每个人都力图利用好他的资本,……。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和所得。但在他这样做的时候,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着他去帮助实现另一种目的,这种目标并非是他本意所要追求的东西。通过追逐个人利益,他经常增进社会利益,其效果比他真的想促成社会利益时所能够得到的那一种要更好”。这就旗帜鲜明地宣扬了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如果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加以正确的解释和引导,就会对正处于价值观念形成过程中的学生产生错误的指引。由于西方经济学学科的特殊背景,明人伦、尊德性的教学原则就显得尤为重要,教育部部长袁仁贵在一次座谈会上指出:加强对西方原版教材的使用管理,绝不能让传播西方价值观念的教材进入我们的课堂;决不允许各种攻击诽谤党的领导,抹黑社会主义的言论在大学课堂出现。因此,科学把握西方经济学的本质,正确认识和理解,批判借鉴是所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不要让西方的不良价值观念污染学生的头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祖国建设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从另一个角度,西方经济学包含着许多科学的知识,不能因为意识形态的区别而全面否定,这就涉及到了另一个教学原则:科学借鉴。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市场经济,西方经济学是发达国家几百年市场经济的经验总结,其中的很多理论可以拿来为我所用,如价格、供求、市场、竞争、财政、货币、贸易、投资、经济增长等。我国自实行市场经济以来,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合理吸收西方国家市场经济运行中的经验,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应本着科学借鉴的态度,吸收其中的合理因素,教导学生领会市场经济的精髓,按市场规律办事,解决经济生活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真知真行,与时俱进
教学内容是教与学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教材和课程等等。目前正值新课程改革,人们对于教学内容有了新的看法,“教学内容,系指教学过程中同师生发生交互作用,服务于教学目的达成的动态生成的素材及信息”。按照新课程改革的原则,学校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可以直接指导学生毕业后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有用的东西,而不是又难又空的大道理。可惜的是我国目前的教学活动并不能完全实现学以致用,教学内容陈旧、繁难。教师教学以理论为主,以理论事,其任务在于向学生传输已经系统化、逻辑化、经典化的纯理论知识,而学生就像是一名观众,在观看老师的演出,很少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等课程结束,留在记忆里的只是老师反复强调的几条定理、公式,至于这些定理和公式有什么实际用处,则茫然不知。多年来,我们培养了很多纸上谈兵者,他们满腹经纶,却不知如何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价值,从而得出学习无用的结论。曾经有人说过,“一次惨痛的教训抵得上千百次苦口婆心的说教”,学习也是如此,学生会对自己亲身实践的内容有第一手的体验,才会记忆良久。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极具价值的思想,在具体的论述中,把“知”和“行”做了进一步的细化。关于知,可以分为真知、假知,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或言语说辞,未曾亲身体验过的知便是假知;反之,亲自实践过、体验过,并知道了行动之后的结果,才是真知。“又如己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来自于书本或别人那里的知只是表面层次的,最多只是个了解,真知是身体力行得来的,懂得如何行动,才是真知的本质,便如,知痛,来自于己痛一般。由真知假知,王阳明进而提出了真行假行,他认为,真知必行,真知所发之行便是真行,真行是获得与检验真知的过程;假行是一种模仿,是对别人行为和道德标准不假思索的复制。在王阳明看来,如果把真知和行分开,行就不是真行,而是假行。“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已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弟的话,便可称为知孝弟”。真知必定行,不行就证明内心没有悟得真知。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已经诞生200多年了,亚当·斯密从经济现象入手,经过深入探索,发现了“看不见的手”,也就是市场机制,经过后人不断地补充和完善,辅之以高深的数学演算,形成了今天的西方经济学教材中的各项内容。无可否认,西方经济学内容严谨,结构完整,但却脱离了实实在在的生活实践,就像海市蜃楼,美则美矣,却伸手不可触及。概括来说,当代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内容有以下几个特点:(1)内容高度抽象,大部分定理和结论建立在严格的假设条件之上,然后采用图形和模型的方法对经济问题进行高度概括和简化;(2)分析工具众多,如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个体分析和总体分析,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分析;(3)充满数学工具的运用,现有的课程体系基本上沿着18世纪流行至今的自然科学思维和研究方法进行,高深而呆板。我们曾组织过一次问卷调查,其中有一项问答“降低你对经济学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94.5%的学生选择“内容复杂,不易理解”。这是一直令人感到困惑的事情,为什么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上完美无瑕的模型和图表提不起学生的兴趣?为什么学生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社会问题的时候往往显得不得要领,只能把经济原理停留在书本和课堂里?看到了王阳明关于真知真行的论述才发现,按照中国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获得的是假知,是浮于书本,不接地气的知,容易导致实际上的“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让我们回想一下学校教育中真正感悟我们心灵的一次次体验,它都是发生在一定情境中的某种生活化的经历,而绝不是教师的空洞说教。经济学的美妙在于它的理论,经济学的力量在于它的运用。经济学教学需要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接近真实经济环境的情景,让学生成为经济舞台上的一名角色,让其参与市场交换,价格制定,甚至政策抉择,学生就会对经济原理有身临其境的感悟,通过构建学习参与机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所谓在“行”中获得“知”,此时的行便是真行,知便是真知。
同时,21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各个领域都有着新的实践,也必然产生新的理论。而国内的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基本上还是20世纪形成的新古典经济学的体系与框架,在西方世界,有层出不穷的新理论、新思想、新的生产方式,这些内容并未融入到我国的经济学课堂,学生学到的知识过于陈旧,这也是另一意义的假知。因此,我们应与时俱进,大刀阔斧地改革,结合中国国情,抛弃那些落后的,加入新颖实用的,探索出顺应时代、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
三、教学模式:知行合一,双主互动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在我国主要采用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对外部刺激的接受和反应,教学设计主要面向教师的“教”,较少考虑学生如何“学”,欧美等国采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认为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教学设计围绕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协助者。1997年,何克抗教授结合两者之长,提出“主导-主体”模式,简称双主模式,即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双主模式提出之后引起很大轰动,并日益获得重视。
早在明代,王阳明就把其知行合一思想运用于教学实践中,这与前面提到的双主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妙。在王阳明的哲学体系中,知和行乃同一事物的两面,如手之正反,鸟之两翼,不可截然分开,知包含着行,行包含着知,知与行互相渗透,循环往复,知落到实处便是在事物上的磨练和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体会。王阳明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节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知行合一说。”知与行的关系简单说就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有人重知轻行,穷尽一生都在书本中钻研,自诩学富五车,其实一无用处,有人重行轻知,认为唯有实实在在的做事才是有意义的,不重视理论上的总结与学习,最终一生碌碌。王阳明把知行合为一体,“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阳明主张的“知”,就是真理,“行”就是体验,“知行合一”强调知识的创造过程和知识的应用过程是一致的。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工业经济时代把知识创造的过程理解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发展三步。这三步在王阳明看来就是“知先行后”,是不对的。当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硅谷呈现出了“知行合一”的最新趋势,即基础研究越来越和应用研究,和终端产品一体化了。硅谷很多创业者都是从基础研究出发,并且把基础应用和概念验证不分家,有了新想法马上试试看行不行,从而使得硅谷保持了不竭的创新动力,为无数青年实现了梦想。所谓“一念发动之处便是行”,为了把祖国的青年培养成怀揣理想,敢想敢干,勇于创新的人才,必须对当今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我国目前的教学模式是以“教”为中心,老师向学生传授已经系统化、条理化的理论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很少去思考这些理论有什么实际价值,尽管有部分课程开设了实验课或者实训课,但大多流于形式,学生也不够重视,考核也是采用试卷,主要考核学生是否能够深刻记忆书本上的定理和概念,对此,我们提倡今后的教学模式改革,应充分领会知行合一带给我们的启示,重视体验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西方经济学本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主要内容,如供求理论、市场结构、通胀与失业、宏观经济政策等均是对市场运行的总结,在现实中都可以找到鲜活的案例。遗憾的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看成是固定的容器,教师按照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把知识灌进这个容器,学生学了很多概念,诸如供给、需求、利率、投资等,但这些概念是僵化的,没有生气的,他们缺乏对这些概念及原理的第一手感悟,同时,这样的课堂没有生机,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打破呆板的教学过程,建立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有效模式,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双主互动的体验式教学是我们比较推崇的新模式,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主动思考与探索,教师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指导。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1)双重学习目标:认知目标和实践目标。(2)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征灵活选择教学分支,设计适合他们的学习单元。(3)将体验式教学落到实处。教师想方设法,借助于各种现代化的资源和工具,在教室这个有限的空间内人为地创造出与客观世界相一致的“经济情景”,在这种人为创造出的“经济情景”中进行体验式教学。(4)教学策略多种多样,可以采用任务驱动式、探究式、案例式等等。(5)变换考核形式,保留原有的试卷考核之外,还可以采用调查报告、论文、任务完成测试等。这种双主互动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把知与行结合起来,把知识的领会过程与应用过程融为一体,整个教学活动要求自主性、亲历性、经验性,让学生感受知识的生成过程,学生通过探索、实践、总结,获得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创造,这种模式培养出的人才不仅具有宽厚扎实的经济理论基础,而且头脑敏锐,善于思考,勤于创造,懂得市场规律,实践能力强,是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素质型人才。
当代社会飞速发展,市场竞争残酷激烈,“少年强,则中国强”,教育的成败直接决定着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我们大量引进西方国家教育理念时,应充分重视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国情相结合。阳明哲学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他提倡的“知行合一”、“致良知”对现代教育教学依然有着积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本文将王阳明的教育思想运用于西方经济学课程,对教学改革做了一些有意义的探讨,推而广之,王阳明的教育思想同样适用于其他课程,愿广大教育工作者都能深刻领会,自觉运用,为祖国培养出德才兼备,理论扎实,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人才。
[1]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薛茄立.王阳明教学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王通.王守仁知行合一思想浅析[D].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胡宁,李贝.《管理学原理》达成“实行合一”教学效果的策略[J].企业家天地,2011(4).
[5]毛启鉴.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6]董平.王阳明哲学的实践本质[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