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州市李家岸灌区信息化建设探讨

2015-04-06葛孚强

山东水利 2015年3期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

葛孚强,冯 毅

(德州市李家岸灌区管理局,山东 德州 251500)

德州市李家岸灌区信息化建设探讨

葛孚强,冯毅

(德州市李家岸灌区管理局,山东 德州 251500)

【摘要】对李家岸灌区信息化建设基本情况、效果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提出灌区信息化建设意见,以期为下一步灌区信息化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李家岸;灌区;信息化建设

德州市李家岸灌区取水水源为黄河,设计引水流量100m3/s,灌溉面积21.43万hm2,年平均引水135d,引水量5.6亿m3。设有总干、干、支、斗、农五级供水渠系,总干渠全长110km,德州市李家岸灌区管理局负责总干渠地上部分的管理任务,地上部分自渠首至牛角店,全长47km,有一处引水闸,四处节制闸及一处泄水闸,70处分水闸。

德州市李家岸灌区于2009年启动了信息化建设,首先在宫家测水站安装了超声波水位计,半自动缆道测流平台,建设了SQL数据库,但没有完成到管理中心的远程传输。2010年,完成了谭策屯、崔许、王宝、宫家、牛角店5个水位观测点及12个关键建筑物监控点的数据采集建设,建成灌区水情数据库、数据库管理软件及应用软件各一套。2012年根据灌区管理工作需要,在营子口门建立了远程闸门启闭系统,同时,由于超声波水位计受温度、湿度影响较大,数据飘移严重,又将各超声波水位计全部更换为雷达式水位计。

为全面了解灌区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情况,查找存在的问题,提高灌区建设水平,李家岸灌区对此进行了调研与总结。

1 信息化建设特点

1.1管理结构清晰

李家岸灌区信息化着眼于岗位工作需要开展,总体结构包括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应用4个组成部分。在管理局建设了管理中心,在谭策屯、崔许、宫家、牛角店设立了4个分中心,分段范围内采集到的视频信息、水情信息通过DSN传送到分中心,再通过DCN公用网络传送到管理中心,有关领导、灌溉科、各站所根据职责需要从管理中心查询、获取灌区水情信息。这种分段负责、集中管理的建设模式有利于分清管理中心与分中心的责任,有利于灌区信息化系统建设管理与运行维护。

1.2设备安全可靠

由于采集设备大多安装在野外,长期的风吹、雨淋、雷击、日晒都会给设备造成较大危害,灌区信息采集设备研发必须要针对这一特点,在通讯条件方面,从传感器到分中心采用四芯电缆,其中两芯做电源,两芯传信号,从分中心到中心,租用联通专用光缆;在设备防雷方面,采取室外、机房、线路三级防雷,主要设备全部接地的措施,在电源管理方面,采取市电供电优先策略,个别距离较远的采用太阳能供电。

1.3建设内容适当

根据李家岸灌区管理现状,管理局确定了统一规划,逐步推进的信息化建设战略。灌区信息采集内容以水位、视频信息采集为主,由水位信息掌握灌区安全运行情况,并由水位信息根据建筑物测水的原理来推求流量,进而计算过水量,作为计收水费的依据,对于现在还不能数字化采集的含沙量测验,采用由值班人员手工录入的方法,保证了信息化系统的完整性,值班人员及有关领导可以从系统中查询到即时水情信息和传统的水情报表。

1.4应用平台科学

李家岸灌区信息化软件开发采用了Windows系统的.NET架构。对于管理单位内部人员,采用了C/S结构的客户端-服务器运行模式。对于管理单位外部人员,根据外网访问流量小,客户不固定的情况,采用了B/S结构的浏览器-服务器运行模式。

1.5运行管理规范

为保证灌区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减少对施工单位的依赖,灌区信息化工程运行管理与维护由灌区专业技术人员承担。为加强管理,灌区还制定了《李家岸灌区信息化系统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并将灌区信息化管理情况纳入基层站所的年终考核中。

2 信息化建设的作用及效果

灌区信息化建成后,水情测报的及时性、准确性大大提高,不仅改善了基层测水人员的工作环境,保障了灌区供水安全,同时也提高了灌区管理水平,促进了灌区管理工作向纵深方向、精细化方向发展。

2.1降低劳动强度

水情信息化系统能够实时显示水位和流量,实现了灌区水情管理的无纸化办公,并且充分发挥计算机存储、检索快捷、方便的优势,向最终用户提供历史查询和各种规范的水情报表,站所技术人员只要校测一下就可以,减少了工作量,提高了及时性、准确性。

2.2提高水量计算精度

水情信息化系统采用实时流量的累计,时间段精确到几分钟,大大提高了水量计算的精确度。同时,实现了管理单位内部与上级管理部门的数据共享,可通过水情信息化系统查看实时水情,通过视频监控了解站所院落及人员值班情况,为领导决策及远程管理提供了及时可靠的依据。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传输方式不尽合理

最初视频传输采用了普通的ADSL加花生壳服务,传输效果不尽人意,现场画面延迟严重。后改为ADSL专线,但现场画面仍存在拖尾现象。最后统一租用电信光缆专线接入,但存在着租用费用高昂的问题。

3.2系统防雷不完善

灌区信息化设备大多为低压设备,过高的电流或电压都会造成设备损坏,因此,每到雷雨期,安装在河道上的设备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损坏,信息采集不到或传输线路不通,就会造成整个系统运行不正常,甚至完全瘫痪。

3.3建成目标不够明确

灌区信息化是一项新兴技术,科技含量高、涉及专业多,很多单位的项目建成目标描述不够详细,没有可行性规划,导致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反复修改,开发单位疲于应付,甚至最后形成争议。

4 建议

4.1采取合理的传输方式

水位信息是灌区信息化最重要的信息来源,但其所占用的传输带宽较小,在通讯条件不太好的灌区,可以采用GPRS传输方式。视频信息数据量大,所需传输带宽高,但实际有价值的信息不多,在灌区管理对视频信息要求不太高的灌区,可以采用视频信息只传送到分中心而不向信息中心传送,这样可以节省不菲的传输费用。

4.2加强防雷建设

根据信息化系统的设备分布,对系统从室外防雷、线路防雷、机房防雷及接地保护4个方面进行了防雷处理。室外防雷主要是架设避雷针、避雷网对直击雷进行防护;线路防雷主要是对感应雷的防护,防止过高的电压通过电源线、信号线、视频线传送到设备;接地保护是系统防雷的最后防线,必须要保证接地电阻符合国家标准。

4.3进行充分调研

灌区信息化实施前,建设单位要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对开发单位的开发资质、投入力量进行充分的了解,根据灌区具体情况和发展水平,制定科学、可行的建设规划和完善、有效的开发策略,对系统升级地维护也要做出详尽地约定。

(责任编辑张玉燕)

【中图分类号】S2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6159(2015)-03-0041-02

收稿日期:2014-12-23

作者简介:葛孚强(1969—),男,工程师

猜你喜欢

信息化建设
浅谈集团企业财务的信息化建设
探讨电力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实践
通过完善单位信息化建设自动实现内部控制
数字化校园的整体构架及技术分析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策略研究
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
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