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湿解毒通络汤治疗湿热郁阻型缺血性脑卒中120例*

2015-04-05安洪泽孟亚军刘士刚张志良

中医研究 2015年7期
关键词:阻型中风病黄连

安洪泽,孟亚军,刘士刚,槐 瑾,张志良

(1.容城县中医医院,河北 容城 071700; 2.徐水县中医院,河北 徐水 072550)

化湿解毒通络汤治疗湿热郁阻型缺血性脑卒中120例*

安洪泽1,孟亚军1,刘士刚1,槐 瑾1,张志良2

(1.容城县中医医院,河北 容城 071700; 2.徐水县中医院,河北 徐水 072550)

目的:观察化湿解毒通络汤治疗湿热郁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40例湿热郁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2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服化湿解毒通络汤(陈皮、半夏、甘草、黄连、枳实、竹茹、胆南星、红花、桃仁、杏仁、茯苓、鸡血藤、薏苡仁、忍冬藤、玄参)治疗,1 d 1剂,水煎2次后混合,分2次口服。两组均以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结果:治疗组基本恢复29例,显效53例,有效35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7.50%;对照组基本恢复17例,显效39例,有效48例,无效16例,有效率为86.67%。两组疗效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化湿解毒通络汤能明显改善湿热郁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缺血性脑卒中/中医药疗法;湿热郁阻型;化湿解毒通络汤/治疗应用;临床观察

缺血性脑卒中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语蹇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其发病较为突然,进展较快,病程较短,几小时至几天达到高峰,如失治误治可导致严重的功能障碍,约占所有类型卒中的85%[1],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2013年6月—2014年10月,笔者采用化湿解毒通络汤治疗湿热郁阻型缺血性脑卒中120例,总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湿热郁阻型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2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证候评分参照《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2],根据患者神识,语言,面瘫,眼征,上肢瘫,手指瘫,下肢瘫,趾瘫及其他症状进行评分,各项评分相加为证候评分分度标准。证候评分: 1~13分为轻度,14~26分为中度,>27分为重度。治疗组120例,男62例,女58例;年龄40~76岁,平均(57.6±0.8)岁;病程最短0.5 h,最长31 h,平均(8.1±2.3) h;轻度56例,中度39例,重度25例。对照组120例,男61例,女59例;年龄41~77岁,平均(56.8±0.9)岁;病程最短0.5 h,最长30 h,平均(8.0±2.2) h;轻度55例,中度40例,重度2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 病例选择关标准

2.1 中医诊断标准

按照《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2],通过四诊辨证,病因为湿热郁阻所致。临床表现为猝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语蹇,恶心呕吐,头疼,肢体麻木,形体偏胖;舌红,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

2.2 西医诊断标准

按照《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3]。①常于安静中发病;②多数患者发病时有预兆性脑缺血症状,伴或不伴有头疼和呕吐;③起病较急,呈阶段性进展,发病后意识清楚或轻度障碍,其症状表现与脑缺血部位功能范围相一致;④伴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⑤均经CT或MRI检查,符合脑缺血诊断。

3 试验病例标准

3.1 纳入病例标准

符合西医和中医诊断标准者;发病时间0.5~31 h;发病年龄40~77岁;中医辨证为湿热郁阻型缺血性脑卒中者。

3.2 排除病例标准

急性严重昏迷、脑出血、脑肿瘤、高血压未有效控制及有其他出血倾向者。

4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参照《中国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指南2010》[4]标准,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即脱水降颅压防治脑水肿、调整血压、降血糖、调血脂、抗凝、血液稀释、清除自由基、营养脑细胞、扩张血管、改善脑血管微循环等措施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服化湿解毒通络汤,药物组成:陈皮15 g,半夏15 g,甘草15 g,黄连15 g,枳实15 g,竹茹15 g,胆南星15 g,红花15 g,桃仁15 g,杏仁15 g,茯苓30 g,鸡血藤30 g,薏苡仁30 g,忍冬藤20 g,玄参15 g。加减:意识障碍严重者,加石菖蒲10 g、郁金10 g;便秘者,加熟大黄10 g;呕血者,加白及20 g、三七粉3 g。1 d 1剂,水煎2次后混合,分2次口服。

两组均以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5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2]。基本恢复:中医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81%。显效:中医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56%~80%。有效:中医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11%~55%。无效:中医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11%。

6 统计学方法

7 结 果

7.1 两组疗效对比

见表1。两组对比,经Ridit分析,u=3.70,P<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疗效对比

7.2 两组治疗前后证候评分对比

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证候评分对比 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1。

8 讨 论

缺血性脑卒中属中医学“中风”范畴,前人多以虚、火、风、痰、气、血辨证论治。笔者认为:本病与脾、肝、肾关系最为密切,其病因与湿、热、郁密切相关。其发病机制为过食肥甘,饮食不节;或劳倦伤脾,脾失健运,脾气郁结,运化水湿功能受到影响;或水湿内停凝而为痰浊,痰湿郁阻,郁久化热,热聚成毒,滞留脉络内外缠绵难解,气血运行失常,血液瘀滞,痰瘀互结,致脉络不畅[5]。痰来自津,瘀本乎血,而精血同源,痰瘀同病同源又相互转化,化热化毒上犯于脑,清阳不展,蒙蔽清窍,流窜经络,脉络瘀阻;或肾阳虚衰,致阴阳失调;或肝阳素旺,暴怒伤肝,肝阳暴动,引发心火,风火相煽,气热郁逆,气血并走于上则心神昏冒,情志不遂,愤懑恼怒,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或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行不畅,凝聚成痰,痰气互结于经络;或气郁、血瘀、痰浊互为因果,交互为病。元代王安道在《医经溯洄集·五郁论》中说:“风病之起也,多由乎郁,郁者滞而不通之义。”明代医家王纶曾说:“盖气、血、痰三病多有兼郁者,或郁久而生病,或病久而生郁或诸药杂乱而成郁。”所以,湿/痰、热/毒、郁始终贯穿于缺血性脑卒中病程中,是本病的主要病理因素,痰热化毒是其病理过程,郁而化热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具有催化作用。从湿、热、郁病因着手辨证,施以化湿解毒开郁法,给予自拟化湿解毒通络汤治疗。

化湿解毒通络汤由黄连温胆汤、三仁汤和四妙勇安汤合方组成。黄连温胆汤出自清代陆廷,具有清热燥湿、理气化痰、健运脾胃之效。清代张秉成在《成方便读》中说:“胆为木甲,其象应春,今胆虚不能遂,其生长发陈之令,于是得木而达者,因木郁而不达矣,土不达则痰涎易生,痰为百病之母,所虚之处即受邪之处,黄连温胆汤亦以胆胃甲木,常欲其得春气温和之意耳。”方中黄连清热泻火,燥湿,解毒,清中焦湿热,使湿祛则痰无以生;半夏降逆和胃,燥湿化痰;枳实行气化痰消痞,使痰随气下;陈皮理气兼燥湿;茯苓健脾渗湿,安神定志;竹茹、胆南星清热兼去经络之痰。四妙勇安汤具有解毒、滋阴、活血、通络之效,可以促进新生血管的生成和缺血损伤组织的修复,具有扩张血管,缓解血管痉挛作用[6]。三仁汤宣畅气机,清热利湿,宣上畅中,渗下,使湿热之邪从三焦分消,调畅三焦气机;桃仁、红花活血化瘀;鸡血藤补血活血通络。纵观全方,健脾燥湿,清热化痰,解毒通络,开窍醒神,活血化瘀,使湿祛、热清、郁解,经通络畅。

本研究显示:黄连温胆汤可显著升高血清中SOD,减少脑组织中MMP-9的含量,具有抗氧化、抑制炎症反应、减轻脑水肿、保护神经元等作用[7]。药理研究表明:陈皮、黄连有直接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的作用,其含有的黄酮类成分可抗坏血[8];作用是维生素C的10倍。动物实验[9]已证明:其可防治脑血栓形成,是一种很强的抗氧剂,还可以改善脑血液循环,降低胆固醇,黄酮中的PAF抗凝因子大大降低了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还对糖尿病引起的毛细血管脆化有软化效果,对改善脑缺血起到了关键作用,与中医的化湿解毒开郁法有异曲同工之效。临床实践证明:化湿解毒通络汤治疗湿热瘀阻型缺血性脑卒中效果显著,不仅是传统辨证分型的补充和提高,也是湿、热、郁辨证理论的延伸和发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1]龙娜.黄连温胆汤加味配合西药治疗痰热腑实证缺血性中风病80例[J].陕西中医杂志,2014,35(10):1276-1278.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M].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3]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指南[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0,43(2):146-153.

[5]安洪泽,张景岳,陈旭梅,等.从湿、热、郁论治胸痹初探[J].新中医,2010,42(12):5-6.

[6]方宇辉.金银冠心口服液对异丙肾上腺素诱发小鼠急性心肌缺血的影响中国临床康复,2006,10(7):61.

[7]刘淑霞,石春明,任惠锋,等.黄竹清脑颗粒对急性脑出血(痰热腑实证)大鼠血清中SOD及脑组织中MMP-9表达的影响[J].吉林中医药,2009,29(9):818-819.

[8]吴立军.中药化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4:384-414.

[9]陈敬民,袁志林,吴超伟,等.榕树须总黄酮的抗血栓作用[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4,35(10):69-70.

(编辑 马 虹)

1001-6910(2015)07-0012-03 ·临床研究·

R22

B

10.3969/j.issn.1001-6910.2015.07.07

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2014年度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科研计划课题(2014336)

2014-11-27;

2015-01-29

猜你喜欢

阻型中风病黄连
隔姜灸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脾虚湿阻型肥胖并发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
“阴阳互引”隔姜灸治疗脾虚湿阻型肥胖症的临床观察
三伏贴贴敷治疗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缺血性中风病复发危险因素中西医的研究进展
不一样的“双黄连”
黄连及其有效成分降糖作用的研究进展及量效关系
寒湿痹阻及湿热痹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腕关节MRI表现的相关性研究
探析古今中风病的发病机制
黄连解毒汤对SAM-P/8小鼠行为学作用及机制初探
基于混沌和替代数据法的中风病人声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