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患者Hp感染情况及胃、结直肠息肉之间的相关性

2015-04-04杨振吴战军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济南5006济南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山东医药 2015年37期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

杨振,吴战军(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济南5006;济南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患者Hp感染情况及胃、结直肠息肉之间的相关性

杨振1,吴战军2
(1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济南250062;2济南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患者Hp感染情况以及胃、结直肠息肉之间的关系。方法1 316例患者均接受胃镜检查,对175例胃息肉患者进行幽门螺杆菌(Hp)检测,分析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患者Hp感染情况; 对170例胃息肉患者(观察组)行电子结肠镜检查,取同期行结肠镜检查的50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其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率。结果175例胃息肉患者中,炎性息肉148例,占所有阳性病例的84.6%,其次是增生性息肉16例(9.1%)、胃底腺息肉8例(4.6%),腺瘤性息肉3例(1.7%)。胃息肉患者Hp感染阳性率32.6%(57/175),炎性息肉Hp感染率较其他类型明显高,且与增生性息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结直肠息肉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所占比例65.1%(71/109)明显高于对照组29.9%(66/221)(P<0.05)。结论胃息肉中炎性息肉最多,炎性息肉Hp感染阳性率高于增生性息肉;胃息肉阳性的患者发生结直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的可能性较大。

关键词:胃息肉;幽门螺杆菌;结直肠息肉;腺瘤性息肉

胃肠息肉主要由胃肠道黏膜上皮增生,向腔内局限性隆起形成。临床症状常缺乏特异性,可因其他症状行胃肠镜检查时发现,常被认为是胃肠肿瘤的癌前病变,故提高胃肠息肉检出率,利于降低胃肠肿瘤的发生率。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研究机构将幽门螺杆菌(Hp)定为Ⅰ类致癌原。目前研究已证实,胃肠息肉形成与Hp感染有密切联系。因此,本研究对胃息肉患者进行筛查,探讨不同类型胃息肉患者的Hp感染情况,并探讨其与结直肠息肉之间的相关性,对防治胃肠恶性肿瘤有重要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收集2013年12月~2014年11月在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内镜中心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1 316例,患者以上消化道症状为主诉如上腹痛、恶心、呕吐、腹胀、纳差、反酸、烧心、胸骨后烧灼感等症状就诊,平均年龄58岁(23~88岁),确诊为胃息肉175例(13.3%)。其中男67例、女108例,男女比例1∶1.61;年龄<50岁40例(22.9%),≥50岁135 例(77.1%);单发息肉62例(36%),多发息肉113 例(64%);息肉直径≤1 cm 150例(85.7%),>1 cm 25例(14.3%);胃息肉位于胃窦81例(46.2%),胃体36例(20.6%),胃底14例(8%),贲门4例(2.3%),胃角4例(2.3%),多部位同时发病36例(20.6%);炎性息肉148例(84.6%),增生性息肉16例(9.1%),胃底腺息肉8例(4.6%),腺瘤性息肉3例(1.7%)、其中3例腺瘤性息肉直径均>1 cm。175例胃息肉患者中行肠镜检查170 例(观察组),发现肠息肉109例(64.1%)。另外,同期以下消化道症状为主诉如中下腹痛、腹泻、便秘、便血等,行肠镜检查共506例,确诊为结直肠息肉221例(43.7%)(对照组)。

1.2息肉的确定患者均常规行内镜前准备,由有经验的内镜医师进行操作,并仔细观察息肉周围黏膜组织,不同形态的息肉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取材,所有组织标本经10%甲醛溶液固定、包埋、切片、HE染色,经两位有经验的病理医师共同阅片后确诊。

1.3 Hp感染的确定胃息肉患者均行13C尿素呼气试验,其中DOB≤4为Hp阴性,DOB>4为Hp阳性。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不同病理类型胃息肉患者Hp感染情况175例胃息肉患者中,炎性息肉148例(84.6%),其次是增生性息肉16例(9.1%),胃底腺息肉8例

(4.6%),腺瘤性息肉3例(1.7%); Hp阳性57例(32.8%),其中炎性息肉46例(占80.7%)、增生性息肉10例(17.5%)、胃底腺息肉1例(1.8%)、腺瘤性息肉均阴性。炎性息肉Hp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病理类型(P均<0.05),与增生性息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38,P<0.05)。

2.2胃息肉患者结肠息肉发生情况175例胃息肉患者中170例患者接受结肠镜检查,发现结直肠息肉109例,发病率64.1%(109/17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3.7%(221/506)(P<0.05)。其中腺瘤性息肉71例(65.1%)、增生性息肉32例(29.4%)、炎性息肉6例(5.5%),恶变8例(7.3%)均为腺瘤性息肉。对照组腺瘤性息肉阳性66例(29.9%)。观察组腺瘤性息肉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胃息肉属于上消化道息肉,发病率国内外报道不尽相同,胃镜下胃息肉的检出率国内1.1%~6.49%[1],西方国家6.35%[2],女性多于男性(男∶女=1∶1.7~2.5),且随年龄增大发病率升高,西方国家胃息肉患者50岁以上者所占比例高于80%,恶变率0.4%,以胃窦部多见。本研究中胃息肉的检出率13.3%,高于文献资料,可能与研究对象社区人口老龄化,受检人群年龄普遍偏大有关,并且发病年龄50岁以上者占77.1%,男女比例1∶1.61,胃窦部最多,占46.2%,其次胃体、胃底、贲门、胃角等部位,此结果均与文献报道一致。

胃息肉恶变不仅与p16、ki-67、p53等基因的异常表达有关,也与息肉的病理类型、大小、形态结构等密切相关。胃息肉的主要病理类型有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胃底腺息肉、腺瘤性息肉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为目前公认的癌前病变。炎性、增生性息肉属非肿瘤性病变,以往认为它不会癌变,随着胃息肉发病率增高,其癌变的报道增多;同时细胞动力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显示,炎性、增生性息肉在缓慢更新过程中,超微结构发现有细胞成熟过度及衰老征象存在,因此其同样具有癌变可能。有学者研究表明,增生性息肉的癌变率约2%,且绝大多数发生在最大径>2 cm的息肉[3]。赖晓嵘等[4]研究7 320例患者中,恶变息肉中直径>1 cm的占76.6%,其研究中也发现直径<0.5 cm息肉恶变病例。胃息肉的恶变与其形态结构也有一定的关系,带蒂息肉的恶变率低,无蒂或广基息肉的恶变率高[5]。

到目前为止,胃息肉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但大量研究表明胃息肉的发生与Hp感染有密切关系。近年来,欧美国家增生性息肉由原来占息肉类型的70%下降到20%,认为可能与Hp感染率下降有关[6]。文献报道,根除Hp后有80%的炎性及增生性息肉可以消退,且随诊1年的复发率极低,而未根除Hp治疗者有一定的复发率[7],我国的共识报告将增生性胃息肉列入根除Hp的适应证[8]。本研究中胃息肉患者Hp感染阳性率32.6%,其中炎性及增生性息肉占98.25%(56/ 57),说明Hp是炎性、增生性息肉的重要致病因素,因此积极根除Hp对于胃息肉的去除、防治复发及预防胃癌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随着胃肠镜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胃肠息肉的检出率越来越高,同为消化道息肉,胃息肉与肠息肉之间有着密切联系。Cimmino等[9]研究结果提示,胃息肉患者中结肠息肉的发生率高于非胃息肉患者,在这些肠息肉患者中结肠腺瘤性息肉发病率68%,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如增生性息肉25%,充分表明胃息肉为结肠腺瘤或高级别肿瘤发病的高危因素。Hp感染是胃息肉尤其是炎性增生性息肉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有研究[10,11]表明,Hp感染性胃炎、胃息肉增加结肠癌及结肠息肉的发病风险。在本研究中胃息肉阳性患者中肠息肉的检出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的检出率,并且腺瘤性结直肠息肉占65.1%。在韩国,一项关于胃息肉和结直肠肿瘤关系的16年的回顾性研究表明,所有胃息肉患者中结直肠肿瘤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建议对胃息肉患者进行结肠镜检查[12]。2014年一项关于上消化道息肉、腺瘤、癌症和结直肠息肉、肿瘤风险关系的荟萃分析表明,在胃息肉患者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率高于未患胃息肉的患者,患有胃息肉、肿瘤、十二指肠肿瘤的患者中结直肠肿瘤的发病风险显著增加[13]。因此,胃息肉患者建议行肠镜检查,以提高肠道息肉、肿瘤的检出率,对防治肠道息肉及恶性肿瘤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林泳,聂玉强,王红,等.近15年2643例胃息肉临床病理学特征和变化趋势分析[J].中华消化杂志,2014,34(5): 247-2502.

[2]Carmack SW,Genta RM,Schuler CM,et al.The current spectrum of gastric polyps: a 1-year nation study of over 120,000 patients[J].Am J Gastroenterol,2009,104(6): 1524-1532.

[3]Shaib YH,Ruggem,GrahamdY,et al.Management of gastric polyps: an endoscopy-based approach[J].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3,11(11): 1374-1384.

[4]赖晓嵘,沙卫红,林焕建,等.结直肠息肉恶变的内镜下表现、治疗及恶变因素分析[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2,17(3):127-129.

[5]Wei JW,Xu CR,ZhengdZ,et al.Analysis on the content of TK1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polyps[J].Labmed Clin,2011,8(7): 769-771.

[6]Goddard AF,Badreldin R,PritcharddM,et al.Themanagement of gastric polyps[J].Gut,2010,59(9): 1270-1276.

[7]Enestvedt BK,Chandrasekhara V,Ginsberg GG.Endoscopic uitrasonographic assessment of gastric polyps and endoscopicmucosalresection[J].Curr Gastroenterol Rep,2012,14(6): 497-503.

[8]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全国幽门螺杆菌研究协作组,刘文忠,谢勇,等.第四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J].中华消化杂志,2012,32(10): 655-661.

[9]CimminodG,Mella JM,Luna P,et al.Risk of colorectal polyps in patients with sporadic gastric polyps: A case-control study[J].World J Gastrointest Endosc,2013,5(5): 240-245.

[10]Sonnenberg A,Genta RM.Helicobacter pylori is a risk factor for colonic neoplasms[J].Am J Gastroenterol,2013,108(2): 208-215.

[11]Rokkas T,Sechopoulos P,Pistiolasd,et al.The relationship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nd colon neoplasia,on the basis ofmeta-analysis[J].Eur 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3,25(11): 1286-1294.

[12]Hwang SM,Kim BW,Chae HS,et al.Gastric fundic gland polyp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colorectal neoplasia in Koreans: a 16-year retrospective study[J].Korean J Gastroenterol,2011,58(1): 20-24.

[13]Wu ZJ,Lin Y,Xiao J,et al.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colonoscopy in patients with upper gastrointestinal polyps and neoplasms: ameta-analysis[J].PLoS One,2014,9(3): 1810.

收稿日期:( 2015-04-13)

文章编号:1002-266X(2015)37-0055-03

文献标志码:B

中图分类号:R573

doi:10.3969/j.issn.1002-266X.2015.37.021

猜你喜欢

幽门螺杆菌
胃溃疡采用埃索美拉唑和奥美拉唑治疗的对比
含呋喃唑酮四联疗法与标准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效果比较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研究
湖州地区651例糖尿病患者幽门螺杆菌耐药情况调查分析
“幽门螺杆菌”那些事儿
胆总管结石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分析
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的近期疗效
维、哈、汉族体检者Hp感染危险因素的回归分析
疏肝和胃颗粒联合四联疗法治疗Hp相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含铋剂的四联疗法与标准三联疗法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性溃疡的疗效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