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边头颅超声检查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价值
2015-04-03广东省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516002曾曦黄剑毅邱艺琼窦笑
广东省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516002)曾曦 黄剑毅 邱艺琼 窦笑
在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围生期中,颅内出血非常常见,严重的颅内出血可进入脑室、脑实质,对新生儿的脑神经发育造成不可逆性影响,甚至能够导致新生儿死亡。临床上对新生儿颅内出血进行早期的诊断及合理的治疗,是提高治愈率及挽救新生儿生命的关键所在[1]。本文选取我院2012年9月~2014年11月来,新生儿科住院的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100例,常规行床边超声检查,并分析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2年9月~2014年11月来,新生儿科住院的新生儿颅内出血患儿100例。年龄集中于0~30d,其中男性53例,女性47例,年龄平均(6±5.6)天,所有出血均由CT检查确诊。临床表现:11例患儿主要表现为神经兴奋,8例表现为神经抑制;81例缺乏明显神经系统症状。
1.2 方法 仪器:仪器采用采用GE公司Vivide 床边超声诊断仪,探头为小儿腹部及头颅专用探头,型号C-8,频率为8~10MHz。检查方法:患儿仰卧位,探头置于前囟,按照冠状切面的方向由前至后作扇形的扫描,随后按矢状面方向由左向右作扇形的扫描,最后常规行脑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重点对比观察脑室的形态、大小、内部的回声及腑室周围的组织结构中的回声特点。
2 结果
100例新生儿颅内出血均行CT确诊,超声显示92例患儿有阳性超声表现,诊断符合率为92%;漏诊8例均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92例新生儿颅内出血超声表现及分级:①60例表现为I级颅内出血,即脑室管膜下出血,超声影像显示侧脑室的前角外下方出现局部灶性光团,内部回声表现多样,部分为强回声,部分为混合型回声,部分为无性回声,提示出血的不同阶段。②22例表现为II级颅内出血,即脑室内出血,超声影像显示管膜下出血进入侧脑室腔,双侧侧脑室内可见异常回声充填,脉络膜回声增粗,表面不光滑。③5例表现为Ⅲ级颅内出血,即脑室内出血伴脑室扩张。超声影像显示在II级颅内出血的基础上,双侧侧脑室不同程度扩张,严重的表现为脑积水,周围脑实质受压,脑中线移位等表现。④5例表现为Ⅳ级颅内出血,即脑室内出血伴脑室周围出血性梗死。超声表现为室管膜下出血或脑室内出血周围可见大片状扇形高回声区,伴发周围脑水肿、脑实质受压、脑实质出血等超声改变,其中2例合并脑白质软化。
3 讨论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由产伤或缺氧引起的新生儿脑出血,既可单独发生,也可作为HIE的一种表现,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或抑制。死亡率高,存活者常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由此带来的严重环境问题,已给我国的下一代带来不少负面影响,尤其这一段时间,我国各大中小医院中的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发病率在急速上升,一方面是小儿的身体素质不好的原因,更大的一方面是对新生儿的临床检查缺少必要的有效措施[2]。随着新生儿颅内超声检查的逐渐开展,能够尽早尽快发现出血成为可能,我院自2012年9月开展床边新生头颅超声检查,不需搬动患儿,不受仪器及疾病本身的影响,无绝对禁忌症,更能方便、快捷、有效地筛查出血患儿,为临床及时诊治患儿提供有力的支持。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由产伤或缺氧引起的新生儿脑出血,既可单独发生,也可作为HIE的一种表现,主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或抑制。在非影像学检查中,腰穿刺激新生儿较大,可能诱发新的出血,而且只能在蛛网膜下腔或者脑室内的出血阳性,才能够被发现,所以脑积液表现正常是不能够排除颅内的其他部位的出血。同时,新生儿颅内出血在早期通常欠缺神经系统的症状,并且新生儿的颅内出血常会与其他疾病混合在一起,就掩饰了颅内出血的病症,同时有部分颅内出血的新生儿在早期会出现缺乏性的神经系统上的症状,对于这些高危的新生儿,尤其是可疑的早产儿,应当实施常规性的超声检查,如果临床超声检查发现时阴性,就需要采取有效的CT检查,对此,采取如下的措施就可以有效的提高新生儿的颅内出血中的诊断符合率,可以为临床上的治疗提供比较可靠、客观的依据[3]。
床边行新生儿头颅检查,可以比较清晰的诊断出患儿的脑中线附近位于脑室及脑室周围的出血,对硬膜下出血相对不敏感,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显示率差,本组病例中,漏诊8例均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理论上颅内出血可分为四级:I级,室管膜下出血,70%~90%发生在尾状核和侧脑室室管膜之间,该部位血管呈U字形分布,血流以锐角方向注入大脑大静脉,毛细血管十分丰富,因此在缺氧缺血时,氧分压下降,呈高碳酸血症,毛细血管床扩张,当血压波动,脑血管自动调节机制损伤,脑血流量的改变,致使己损伤的毛细血管破裂出血,血流可流入脑室、脑实质,所以脑室内出血也是早产儿主要的出血类型。病变主要在尾状核头部及尾状丘脑沟,或侧脑室颞角顶和枕角外侧壁上,可见灶性出血,严重者形成小血肿。冠状面显示出侧脑室的前角下方团片状异常回声,矢状面表现为不规则形态,单侧或双侧出血均较常见。II级,脑室内的出血,室管膜下的出血突破室管膜,进入侧脑室,出血蔓延至脑室内及脉络丛周围,矢状面可较好显示病变范围,脑室内出现的强回声团块,脉络丛增宽,回声增强。III 级,脑室内的出血并伴有脑室的扩张。出血范围进一步扩大,继发性引起脑室扩张,部分严重的进展为脑积水,并周围脑实质受压,脑中线向对侧移位。Ⅳ级,脑室内出血伴脑室周围出血性梗死。由于脑室管膜下终末静脉阻塞,引起脑室周围静脉出血性梗死,其声像图显示除了有脑室内出血,还能够看到脑室周围出现大片状扇形高回声区,常伴发周围脑水肿、脑实质受压、脑中线移位,部分严重的伴发脑白质软化。后期部分吸收可形成疤痕收缩,脑萎缩、孔洞脑等后遗改变。
临床发现,脑室内的出血绝大多数发生在新生儿出生后的3d内,对此,这一期间是超声检查的黄金时间,最迟不要晚于7d。出现脑室内出血的患儿应当每1周复查一次,并对出血的进展和脑室扩张的幅度进行全方位的观测[4]。
对于新生儿颅内出血,虽然CT.MRI能够提供更丰富的诊断信息,但缺点是患儿需转运,CT需受X线辐射,MRI价格昂贵等。尤其颅内病变患儿早期病情多较危重,一般不便实施CT和MRI检查。因而CT和MRI均不宜作为新生儿颅内病变诊断的首选手段。应用超声仪器对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行床边头颅检查,对于诊断新生儿颅内出血有着经济实惠、可以多次操作、无创等优点,能够准确的为临床医治提供比较精确的信息,可作为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常规性筛查手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