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于细微处显精神

2015-04-02郑双双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永州西山品味

郑双双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有明确要求:“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这些要求不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还体现了文本细读的重要理念,即对语言的品味与感悟以及对语言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审美价值、思想意义等方面的领悟与接纳。对于语言的品味,本来应该是语文学科教学中的核心内容,尤其是文本阅读的核心内容。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时下许多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语言品味明显被忽视了,甚至可以说是有意无意的被语文教师遗忘了。

正因为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这种重知识梳理轻语言品味的现象,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就更应该在组织学生进行文本阅读的时候,强调语言品味,譬如对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这样一篇非常优美的游记散文,就非常值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进行文本细读,去仔细的品味语言中所蕴含的深意。

一、品味涵蕴丰富的景物描写

作为《永州八记》之一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写于柳宗元被贬永州的第五年。作为当时的荒蛮之地,永州的自然环境却十分优美,永州的佳山秀水为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养料。

在作者笔下,与作者平时游览的其他山水相比,西山是“特立”的,不是一般的高大,雄伟,险峻,而是独特卓立,出类拔萃,在作者的心目中,西山是其他山水无法比拟的。先前所游的山,有“深林”,优雅别致;有“回溪”,萦回曲折;有“幽泉”,清澈幽深;有“怪石”,绚丽多姿,这已可算是尽得山水之妙了。在这里,作者通过“深”、“回”、“幽”、“怪”等形容词的巧妙运用,把游西山之前的其他山水写得相当准确传神,收到了独特的表达效果。

但是,作者写这些其他山水的优美景色,并非目的所在。作者这样写,只是为了反衬西山景色的独特卓立,只是为了反衬西山之游给自己带来的精神愉悦。为了表现西山之景,作者在这篇短小的文章中,用了两个独立的句子来进行描写:“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岈然洼然,若垤若穴”两句,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的描摹出西山的独特形势。“尺寸千里”,则是以小见大,尺寸之界中饱含了千里景色。“攒蹙累积”,还是在作具体的描写,而“莫得遁形”一句,则把作者自以为尽得西山形胜的快意之情和盘托出。

在后一句中,“萦青缭白”四字,作者运用借代的手法写出青山白水相互萦绕的姿态。而“外与天际,四望如一”,则表现出天地山水相交会,四望如一,浑然一体。作者不仅是在写景,写西山景色之优美,更是写出了此时作者面对西山风景的心情,在不知不觉之中,作者已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已经进入天人合一的忘我之境。

在这里,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去品味,去领悟,去感受,去体会作者是如何去描摹景物的,去领悟作者这样写景的目的,去感受作者在写景过程中所体现的山水之乐。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自己对于文本的阅读、品味,明白作者在这里运用对比的手法是为了反衬,突出游玩西山给自己带来的愉悦。在文中,作者笔下的景色已经不是单纯的现实世界中客观的自然景物,而是充满了作者主观感情色彩,饱含作者审美意识的高于自然的客体存在。如果学生能够在对文本中景物描写的文字进行深入的,细致的品读,则对于字词句的掌握反而是次要的了。连作者从山水之游中得到的心理愉悦都能领悟了,都能感受到了,对于字词句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品味作者真情的自然流露

作为一篇山水游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去品味作者饱含情意的景物描写,更应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认真品味文本中那些最能体现作者当时作为一个被贬之人,面对山水时,心内深处真情的自然流露。作为“僇人”,一个有罪之人,作者的心情“恒惴栗”,常常忧惧不安,一个“恒”字,凸显出作者当时那一种不安的心情是久长的,是挥之不去的。由此也可看出,仕途上的不顺,对作者的心理打击是显而易见的。但即便是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只要有空闲,作者总是“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在山水面前,作者缓步行走,毫无目的的游走,随意任性的游山玩水,使作者的心情得以充分的放松。在这里,通过“施施”与“漫漫”二词,读者可以深切的感受到作者在自然山水面前的那一种随意游玩之情。

而当作者发现西山之后,有必要让学生通过对于文本语言的品味来深入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过程。作者对于西山的感情首先通过“指异”一词得以体现。“指”还是一个指指点点的动作,而一个“异”字,则是情感的真实呈现了。作者对西山感到奇异,感到西山有异于先前所游的其他山水,一种偶遇的惊喜就在一个“异”字之中流淌出来了。

为了完成西山宴游,作者让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虽然所有游山的准备工作都是仆人完成的,但是在作者笔下所出现的“过”、“缘”、“斫”、“焚”、“穷”等动作却是在作者的见证之下完成的。作者通过表现仆人为了上山而作的准备的艰辛,把自己急于游玩西山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等到领略到西山景色之美以后,作者以“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表现出自己对于西山的感情。如果说“引觞满酌”是手段,那么“颓然就醉”就是结果,而“不知日之入”则让作者陶醉于山水之间,乐而忘忧,流连忘返的情感展露得一览无遗。

三、品味作者精神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柳宗元在被贬永州的几年里,一直悠游于山水之中。但作者并非单纯为了游山玩水,作者悠游山水的真正目的在于忘忧。所谓乐而忘忧者是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对于文本,尤其是对于具体的文句的仔细品味,领悟到柳宗元的西山之游,真正可喜之处在于让自己实现了精神与自然的两相融合,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乐而忘忧,这是教学的重要目标。所以,需要让学生在对文本的阅读与品味中,明确领悟到这样的道理:当作者登上西山,拿西山与其他山水比较,发现西山的独特之美之后,才会有“游于是乎始”的感叹。因为在西山,作者的心有了安放之所,魂有了寄托之地。因此作者才要“为之文以志”。

在本文中,最能体现作者精神与自然完美结合的句子有两句;“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悠悠乎”,说的是渺远的样子,“洋洋乎”,说的是广大的样子。什么才是渺远的,才是广大的?是作者在山水面前,或者说在大自然面前自己的心,也就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是作者虽受挫折却不甘沉沦的人格之美。因为“莫得其涯”与“不知其所穷”,也就是无边无际的天地宇宙与自然之气与作者的神思,与作者的情怀完全融为一体,因此才有作者的“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至此,作者已经陶醉于西山美景之中,身心都得到了充分的解脱,精神与自然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总之,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文本进行仔细阅读,需要对语言进行认真品味,这才能达成文本阅读,尤其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最终目标。当然,也不能为了对文本进行仔细阅读与对语言进行认真品味而使得语文教学过程变得支离破碎。我们需要的应该是一种有大局观,教学目的明确,又包含思想性的具体而微的文本阅读与语言品味。

猜你喜欢

永州西山品味
安奇奇与小cool龙(本季最终回)
安奇奇与小cool龙(第五回)
永州滨江新城营销中心
永州至新宁高速公路即将开建总投资152亿元
观西山
品味桂峰
此声彼声来品味 仔细聆听有不同
柳宗元“永州八记”新考
西山闲笔
拒绝撞包的好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