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先后三套高中语文教材看鲁迅作品的选用情况及引起的思考

2015-04-02萧兴国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记念鲁迅高中语文

萧兴国

笔者案头有上世纪以来人民教育出版社先后出版的三套高中语文教材,现将鲁迅作品在这三套教材中的选用情况介绍如下:

第一套即1990年版《高级中学课本 语文》共6册,选鲁迅作品10篇,计有《记念刘和珍君》《拿来主义》《〈呐喊〉自序》《为了忘却的记念》《祝福》《药》《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阿Q正传》(节选)《杂文二篇》《范爱农》等。

第二套即2002年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语文》共6册,选鲁迅作品7篇,计有《﹤呐喊﹥自序》《祝福》《拿来主义》《记念刘和珍君》《灯下漫笔》《药》《阿Q正传》。

第三套即2007年版的现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5册、选修2册,共7册,选鲁迅作品3篇,即《记念刘和珍君》《祝福》《拿来主义》。

上述情况清楚地说明一个事实:鲁迅作品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篇目数量被逐次压缩减少,尤其是在现行教材中已只有三篇之数了,就连生动表现鲁迅当年弃医从文心路历程的《〈呐喊〉自序》也都给删减了。前些时间,面对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大撤退”的强烈质疑,有关方面人士回应说:“只是非常小的微调,事实上没有作太大的调整”。据笔者所知,初中语文教材可能是“微调”,高中语文教材也算是“微调”吗?还有一种解释是,现行高中语文教材课文篇目减少了,所以鲁迅作品也相应减少,这一解释更是掩耳盗铃。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加选修共7册,两册选修课本其实在许多地方也都作为必修了。课文篇目究竟从哪减少的呢?可见,不论如何解释,都掩盖不了鲁迅作品在高中语文教材中被大量压缩减少的事实。

中学语文教材大幅缩减鲁迅作品而遭到广泛强烈地质疑,这表明当今社会对鲁迅及其作品仍是十分认同的。其原因即如钱理群先生所言:“鲁迅不是一般的文学家,而是具有原创性的、民族思想源泉性的思想家、文学家。这样的作家,每一个民族都不多,比如英国有莎士比亚、俄国有托尔斯泰、德国有歌德等等。”“他们的作品,总是成为国民教育的基本教材,他们作品的教学,是培育民族精神的基础性工作”(《长江日报》2014年10月28日)鲁迅作品,不论小说还是杂文,所给人的都不是一些阿猫阿狗、花哨消闲的东西,而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反思和对社会丑恶的揭露批判。例如,《祝福》中就有一个让人追问的问题,“祥林嫂究竟是被谁逼死的?”这其实不只是一个阶级压迫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伦理文化的问题,它形象地揭露了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以及对民族和社会的深重危害。所以,就连著名美籍文学评论家夏志清也说:《祝福》“是小说中研究中国社会最深刻的作品”(《中国现代小说史》第32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又如,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许多有正义感的作家都发表了文章,揭露段祺瑞执政府的残暴和罪恶,这当然是非常可贵的,但所有文章中感情最强烈、思想最深刻、态度最鲜明、文笔最犀利的还是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可以这样说,别人是声泪之文,鲁迅是血泪之文。他的文章不仅充满了对烈士的悲悼,对反动派的声讨控诉,而且响亮发出了唤醒民众挽救民族命运的呐喊。没有像鲁迅这样的许多有仁人志士的呐喊奋斗甚至牺牲,中国社会真不知还要在黑暗中摸索多少年!中国作家不少,但能有鲁迅这种思想、情怀和批判精神的究竟又有几人呢?事实上,鲁迅作品不仅在中国教育了几代人,即使在国外教育界(文学界不用说)也是有影响的。他的《阿Q正传》就曾被苏霍姆林斯基作为150部世界重要书籍推荐给前苏联的学生阅读。(《帕夫雷什中学》第287页,教育科学出版社)这150部书籍中,中国作家的书籍仅此一部。大家都知道,1936年鲁迅去世后,他的灵柩上覆盖着“民族魂”三个大字,这可是当时中国文化界、中国社会对他的盖棺定论!这样一位伟大的民族思想家、文学家的作品,竟然在现行高中教材中一挤再挤,一减再减,甚至有被一脚踢出的危险。这究竟是为什么呢?难道不令人质疑吗?

也有人说,鲁迅作品中学生看不懂不喜欢,所以少选为好。我从事高中语文教学30多年,不论过去的学生,还是现在的学生,据我了解,他们中大多数都是喜欢鲁迅的。他们觉得读了那么多的课文,但真正能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鲁迅的作品。鲁迅作品不好懂,这暴露的主要是教师教法的问题,甚至是某些教师自己就没有真正读懂的问题。据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吴福辉发表的《当今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学生教育的调查报告》显示,学生喜欢的现代作家排在前五位的是鲁迅、冰心、朱自清、老舍、徐志摩。多数学生认为鲁迅对他们的语文学习是最有帮助的。(《语文学习》2014年第7—8期)当今,在现代文学史的研究中出现了一些重新评价鲁迅的声音,这对于纠正一定时期中神化鲁迅的偏向也是合理的,但鲁迅作品的思想内涵及其艺术价值,是无论怎样也贬低不了否定不了的。夏志清在其《中国现代小说史》一书中评价说:《狂人日记》《在酒楼上》《离婚》等等作品,“是新文学初期的最佳作品,也使鲁迅的声望高于同期的小说家。虽然这些故事主要是描写一个过渡时代的农村或小镇的生活,但它们却有足够的感人力量和色彩去吸引后世读者的兴趣。”(该书第36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不可否认,鲁迅作品中有些文字上存在一定的语病,其实这是早期白话文都带有的,需要历史地看待,如选入现行高中课本的梁实秋的《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不也有这样的问题吗?文字上的小疵,并不妨害其作品的价值和意义。中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关键的问题是:第一,不要把教学弄得太功利化、应试化,要有“立人”的理想情怀。第二,教师要真正读懂课文,热爱鲁迅,多读点课文以外的鲁迅作品。第三,教学方法要恰当,要紧扣文本语言和背景,有目标有选择地突破文本,进而把握其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

讨论以上问题,意图只有一点,那就是在我国教育界务必理性地认识对待鲁迅及其作品,要清楚地看到鲁迅在我国民族文化中、在我国现代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所发生的影响和作用。既不能像过去把他捧上神坛,也不能像现在似乎要将其淡化隐没。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语言的学习及其听、说、读、写等技能的训练,更是学生心灵的陶冶和文化的传承。语言是思想文化的载体,离开了一定的思想文化,任何语言文字就是一堆“乱码”。鲁迅作品在语言上有着洗练、形象、精辟、犀利的特点,在思想文化上有着源泉性、启蒙性的价值和意义。中学生读点鲁迅,不仅可以提高其语文素养,而且可以帮助他们历史地认识社会和人生。就上述三套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来说,第二套教材中鲁迅作品篇幅数量的安排还是比较合适的。那7篇课文有小说,有散文,文质兼美。这些课文既在鲁迅作品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又受到绝大多数师生的喜欢。按照新课程教材体系,至于几篇作必修几篇作选修,那就只是一个技术的问题了。

近年来,中小学语文教材多受诟病,这反映出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教材编写中的指导思想问题。教材内容要多元化、生活化,这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无可置疑;但是,任何多元都不能丢了自己的文化传统,不能轻视本民族的思想文化经典,否则,就失了“根”。譬如一棵大树,若没了根,即使一时还枝叶繁茂,但不多久总是会死掉的。只有立足根本的“多元”,才能使一棵大树真正的长久的枝繁叶茂。仅以小说为例,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加选修)共选中国小说4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边城》,而选外国小说竟达19篇之多。同样是二战题材的小说,孙犁的《荷花淀》怎么就一定不如卡尔维诺的《牲畜林》呢?不了解本民族人民的斗争生活历程及精神风貌,我们能真正走向世界吗?教材编写中若指导思想不明确或者摇摆不定,那么不仅会造成教材的反复变动,而且直接影响语文教学,影响一代一代人的教育培养。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认真思考。

猜你喜欢

记念鲁迅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记念”可写做“纪念”吗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鲁迅,好可爱一爹
曲折盘旋 欲吐还吞——试析《记念刘和珍君》的抒情特色
我国蔬菜科技发展的小心记忆
——记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
鲁迅《自嘲》句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记念刘和珍君》反讽策略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