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戏》写法虚实结合谈

2015-04-02丁美华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老旦赵庄社戏

丁美华

虚实相生,即虚写与实写相结合。在这里,解释“虚写实写”,可能大家难以理解,也难解释清楚。我们主要了解虚实结合到底包括哪些。下面结合鲁迅的《社戏》谈谈粗浅的认识。

第一 眼前与想象的虚实

虚实结合就是把眼前现实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实”就是实物、实景。眼见为实,心想为虚。比如《社戏》,我看社戏之前,叫不到船,不准和别人同去,总之去不了了。这是实写。“我”此时很沮丧。作者如果写“我心里难过沮丧”,这是叙述语言,给人的感觉空洞,而通过虚写,从感觉的角度去写,去想象,就不一样了。我们看原文如下:

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知道他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

在作者笔下,“我”的沮丧心情,是通过我的“似乎”这个虚字配合心理描写完成的。而“我”的心情可触可感。此时,“我”无法前去看戏,通过想象表现我盼望看戏。当一件事情没有如你所愿,在你下笔时,是否可以通过适当的虚实结合,调动感官来表达你的心情呢?突出你对某件事的渴望呢?可以用这些虚字引发想象:好像、似乎、仿佛、隐约……

第二 错觉与实际的虚实

如何把事情的发生与发展,与景物之间实中透虚,让情节铺展妙趣横生呢?我们知道,《社戏》接着事情有了转机,月夜行船,前往看戏。作者写了途中的见闻感受。有豆麦、水草、群山,这些与社戏有什么关联呢?不是可有可无,而是突出船行得快,而我的心情如何呢?嫌船慢,甚至产生了错觉。原文虚写如下:

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

此时的想象实际是错觉,后文实写,作者交代了实情: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

对于事前想象作前后照应,并作交代,使想象有了最终的结果。原来是我的错觉,这里的景与情交错,离不开作者的想象,突出“我”急切想早点到赵庄的心情。想象的内容像谜底一样终于被揭开了。此种虚实结合,不仅使文章妙趣横生,而且跌宕多姿,有点悬念的意味。

第三 正面与侧面的虚实

在具体描写场面的过程中,比如演出,除了正面描写演员的演出,而侧面通过观众的反应来写,是侧面描写。从另一个角度说,就是虚写。通过听众或观众的反应,虚写演出,实写观众的感受,虚实结合,以虚见实,侧面描写的方法,为我国古典小说所运用。例如《三国演义》关羽与华雄作战,虚写战斗,实写众诸侯的见闻感受。这种以虚写实的手法在而《社戏》中也可见。

比如整个月夜社戏的演出开始了。出场主要是铁头老生和老旦,作品没有多少笔墨描写老生与老旦的演出,什么服饰,唱什么戏文,都没有具体交代,细致描写的句子不多。而是大部分虚写演出,实写观众的观看感受:

“我最愿意看的是一个人蒙了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棒似的蛇头的神经,其次是套了黄布衣跳老虎。但等了许多时候都不见……”

“年纪小的几个多打哈欠了,大的也各管自己谈话。”

“全船里几个人不住的吁气,其余的也打起呵欠来。……骂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

事实上,作者将镜头对准戏台的不多,始终在说“我”的感受与同来的人的反应,将社戏演出置身于画面之外,社戏如何,未作多少描写,而是由 “我”最愿意看到是什么与众人的表现来烘托社戏并不精彩。没看完大家就返航了。作者用了以虚见实,侧面描写的方法。

第四 主题与详略的虚实

《社戏》要表达什么?篇末尾句作者才写下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深怀感触的语句。这是实写,表达的主题:怀念社戏。之前有没有虚笔在交代主题呢?

船离赵庄,回望戏台。作者写道:

戏台飘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实际已是月夜,不过是作者的想象,来表达自己对社戏的留恋之情。“我疑心老旦进去了”很想再回去看个究竟,可因为大伙儿都已无兴致,也不想再劳累小伙伴,所以“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假如没有这几句虚笔,一路就写回去了,就难以表现对社戏的怀念,前面的虚写是作者胸有丘壑,为后文末段直接交代怀念社戏埋下了伏笔,紧扣主题。这是主题虚实结合之一。

其二,作者更要表达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这个主题是虚笔,没直接说。如何表现这样的主题呢?

作者实写偷罗汉豆吃,以阿发、双喜等农村小朋友整个偷豆吃豆的过程,而虚写八公公,只通过孩子的口说“会骂”,后来没有听到,暗示八公公的宽厚。至于六一公公被偷了豆,实写了几句对话外,作者实写了“桌上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通过罗汉豆,间接虚写了六一公公的好客热情。通过吃罗汉豆,“却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虚写点明社戏那一夜偷豆的美味无比,实写六一公公送的都不如昨夜,“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虚笔,几乎处处突出社戏那夜值得怀念,实际上是怀念淳朴真挚的农村风土人情和美好的生活。这样主题的虚与实得到了有效的实现。

总之,整个文章,较好的采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以“社戏”为主线,详写实写看社戏的全过程。以农村小朋友的活动以及偷罗汉豆作为副线,简写略写。这样社戏与农家乐土的人好相互映衬,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使“看社戏”的故事情节既充满起伏的波澜,又经纬分明,顺情合理,意趣盎然,展现了诗情画意的农村儿童生活画卷,写出了江南农村社会美好的天地

猜你喜欢

老旦赵庄社戏
非洲之夜
非洲之夜
京韵
赵庄雄狮
怪鸟夺妻杀夫(上)
许仙人
定准语文课堂的出发点——丁卫军《社戏》教学实录评析
风景这边独好——丁卫军《社戏》教学课例深度研读
《社戏》:一篇布满矛盾的作品——《社戏》课堂实录
《社戏》唱的是哪出“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