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情入文、披文入情
2015-04-02闵璇
闵璇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内涵丰盈的学科,其最大优势和特点就在于,课程本身所具有的丰富的情感资源人文美感。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使命,它亦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必要手段。”高效的语文课堂应是富有语文特色的有情怀有深度的课堂、高效的语文课堂应是在培养学生语言方面基本功的同时也能够对学生的情感有所熏陶有所感染的课堂。
德国著名文化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在教学实践中,我不懈地探求更有效的教育方法,尝试着利用语文学科优势,用心研读课本教材挖掘德育启悟点,用情营造诗意而富有人文情趣的课堂,以语渗德、以言载道、以文化人。将此作为切入点,打造灵动高效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采撷智慧的馨香、获得心智的启迪、得到情感的浸润。
一、“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材中一篇篇美文妙诗饱含作者的爱憎情感,浓缩了作者的人生体验,那语言文字中所蕴含的自然美、社会美、人情美,字字句句皆关情。让学生在诵读中酝酿情感、感悟情思、涵养性灵,让文字流淌出的汩汩之音清澈心扉。《涉江采芙蓉》,撷取依依芳草,悲切着离人的悲切——黯然销魂之情洞彻心扉;览“兰亭”胜景,喟叹于右军的喟叹——“死生亦大”的生命忧思拨动心弦;《登岳阳楼》远眺,忧患着少陵的忧患——国衰之忧、家破之愁、“老病孤舟”之伤齐涌心头,牵动情思;寻访“阿房宫”遗迹,叹惋于杜牧的叹惋——历史兴亡的沉痛教训、居安思危的警世之钟长鸣于心;泛舟“赤壁”之下,超脱着子瞻的超脱——浴火重生的成熟之光照彻心灵;游赏“褒禅”名山,所得于介甫之所得——那高远的志趣与深邃的思索叩响心门,让理性之美大放异彩;《过大孤山小孤山》观秀丽山水,陶醉于放翁的陶醉——幽奇绝境的壮阔不凡让人心驰神往;漫步于柔美的《荷塘月色》之下,苦闷着自清的苦闷——忧国之思挥之不去;走进《故都的秋》那无际别样的北国清秋,悲凉着达夫的悲凉——怀乡之念萦绕心头;参观“奥斯维辛”那残酷的美丽,沉痛着它的沉痛——屠戮之恨铭心刻骨。文学是人学,也是情学。千种风情、万般情思就这样在反复吟咏中深情款款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在与文字的对话中情有所牵、心有所动。
语文课堂是人与文情感碰撞之所在,亦是师与生交流对话的空间。诵经典之章,教师可率先垂范,以师情激生情。教学《雨铃霖》时,我先播放乐曲《琵琶语》,学生刚刚进入课堂的一颗颗浮躁之心立刻安顿下来。凄婉缠绵的乐音萦绕耳际,“未成曲调先有情”。接着我倾心投入、深情演绎,念至凝噎处,学生也被深深地打动了。那柔软的情绪与柳词所传达的离愁之悱恻绵缈、客情之冷落凄清的感情基调达成了共鸣。程少堂老师说:“语文教学要陶冶学生的浪漫情怀,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感伤情绪。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有魅力地流泪。”学生心有所感,情有所动,阅读的欲望油然而生。在一遍又一遍入情入境地诵读中感知意象、感受作者的情怀,思维得到激活、情感亦得以丰富。
在《故都的秋》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挑选出体现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特点的语段,配以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秋日的私语》自由诵读并交流展示。学生在诵读中感悟语言所承载的细腻情感和隽永意蕴,优美乐曲的融入又令语言的感染力倍增。以曲衬文,相得益彰。这样的课堂,学生兴致盎然地参与、一往情深地诵读、自我陶醉地展示,情感所受到的熏陶,思想所获得的启迪是不言而喻的了。
心灵的深处便是语文的深处。而“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当学生的心弦被拨动的时候,也正是我们的教育水到渠成的时候。语言的美感令人乐此不疲,而当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激发,课堂也便会闪现出灵动与高效的智慧之光了。
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课堂中教师的启发、点拨与引导是一门教学艺术也是一种智慧。不同的文学作品,由于作家生活的时代背景、思想个性、文化修养等差异,表现出的情感特征、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也不尽相同。教师引领学生比较阅读,或同中求异或求同存异,既拓展了思维,又强化了情感体验。
在教授《礼拜二午睡时刻》,学生们对作者笔下母亲的言行不以为意,认为母亲爱自己的儿子天经地义、不足为奇,无法深切感受到母亲那份克制而毫不张扬的爱。我于是在授课时引入《药》中夏瑜母亲为儿子上坟的场景描写,文中母亲为以造反之名被杀的革命者儿子上坟时的羞愧令人心痛悲哀,母亲与儿子心灵深深的隔阂令人扼腕叹息!在“曾参杀人”故事中,曾子的母亲因众人的以讹传讹竟然对自己贤德的儿子产生怀疑,并因为羞愧害怕逾墙而逃。相形对照之下,学生终于心领神会:《礼拜二午睡时刻》中母亲对儿子的深信不疑是多么的难能可贵,而她那超越世俗与道德藩篱的勇气又多么令人敬佩!
《山羊兹拉特》是一篇情节并不扣人心弦、几乎无甚阅读障碍的浅显易懂的外国小说。学生极易产生阅读疲劳。那么如何在课堂上抓住学生的心,引领他们深入文本探究呢?我在教学设计时着意将“情”字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为了让学生对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情感有更深的体会,我先配乐诵读了林清玄的散文《一只咬舌自尽的狗》,学生情有所感、心有所动,接下来的课堂交流讨论表现得非常积极投入。讲课间我还播放了《忠犬八公》的感人片段,进一步渲染氛围,调动情感。从这篇课文的学习中,学生获得了弥足珍贵的情感体验:那就是要以一颗善感之心感知周遭的世界,以一颗博爱真诚之心去融入社会、关爱生命、理解他人。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为众多揭露纳粹罪行的文学作品之一,被选入中学教材,自有其脱颖而出的独树一帜之处——纪念馆外明媚的阳光、孩童的微笑,对噩梦般历史的冷峻审视、深沉描述;看似平静的叙述语言蕴藏着的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无不以迫人的力量震撼读者的心。对情感克制地表达有时反而会给人更深刻的震撼与思考,甚至带给人更为长久的影响。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一表现手法的理解,我播放了影片《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让学生对比鉴赏,并记录下自己的思考。学生在影评中这样写道:“银幕上描述纳粹暴行题材的影片早已屡见不鲜,但这部温情的反战片却给人别样的感受——采用独特的视角,采用唯美的画面,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有异曲同工之妙,客观、淡定地叙述故事,没有暴力和血腥,却让人感觉到罪恶无处不在。在比较鉴赏中,学生对文学表现技巧的独特魅力有了更加深刻的领悟。
《热爱生命》和《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是盛放在思想沃土上的两株绚丽奇葩。是睿智哲人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深层解答。为加深学生对主旨的理解与感悟,我又在课堂上推荐学生阅读了周国平的《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使学生在震撼于作者博爱无私心灵的同时,思考并追寻自我价值的所在。
教师在备课时对生情合理预测,在课堂上对学情明察秋毫。及时捕捉到学生的困惑,并趁热打铁、点到为止,巧妙而灵活地激活学生思维。学生的思维含量和学习效率提高了,课堂自然高效了。更多文学样式的介入、更丰富文学作品被引入课堂使学生不仅收获了丰富的文学知识,更从那些感人至深、清新激越的文字中收获了丰盈睿智的思想。“传道、受业、解惑”也正是语文高效课堂追求的佳境。
三、“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教材是丰富美好情感的重要载体。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感知,获得情感体验,进而有所悟有所得,情操得以陶冶、思想得以升华,这正是语文学科表情达意、载道明理的优势的体现,也正是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理想情操和行为意志教育的过程。语文学习的过程理应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
在《离骚》中,我们可以听到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叹息,感受到他那矢志不渝的令人敬仰的伟大心灵和圣洁耀眼的人格光辉;在《荆轲刺秦王》中那义薄云天、舍生取义、侠肝义胆的伟丈夫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歌,仍会穿越千年的时空,激荡着我们的心灵;《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先生嫉恶如仇、为民请命的刚直正义,目光如炬、振聋发聩的深邃睿智至今令人仰望;《沁园春·长沙》中一代革命先驱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一代热血青年劈波斩浪、破旧立新的壮志豪情和炽烈情怀,无论何时读来,都激荡人心。正是因为有了《囚绿记》中不屈的民族脊梁对黑暗囚笼的顽强抗争和对自由光明的不懈追求,才迎来《别了,不列颠尼亚》中那神圣庄严的时刻的到来,读来如身临其境。一雪前耻的自豪与喜悦、扬眉吐气的自尊与豪情荡然于胸,是多么令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啊!自古而今,无数仁人志士怀“家天下”之心,忠心报国,他们的形象如丰碑一般傲然矗立于读者心中,我们的学生从中汲取的不仅是知识的营养,更是不惮于前驱的勇气和力量,不竭的精神鼓舞和人格引领。他们“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爱国精神,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无疑将“爱”升华到了一个更高层次。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民族自尊心逐渐被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亦得以培养。而唯有这样热爱祖国、热爱世界的人才可能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才有可能去创造生命的奇迹,去创造美好的生活和丰富多彩的世界。
教材中的诸多美文名篇浓缩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们蕴含着仁人志士的高尚情操,积淀着人间真挚的情感,让我们仰望见高尚人性的光芒。教师在备课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情感资源,方能在课堂授课时适时对接渗透,实现学生与文本、教师等多方的有效对话,使课堂教学高效有深度。
曹操《短歌行》中“天下归心”的豪迈与霸气,志在必得的胸怀与气概让人不由得生出“大丈夫当如是”的感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铮铮傲骨、决绝与高贵,令我们击节赞叹;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里 “守拙归园田”超凡脱俗的高洁志趣让我们为之倾心;巴老在《小狗包第》中真诚的自省、深重的忏悔、坦荡无瑕的伟大让人心灵为之震颤;还有《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那位沉稳睿智、博闻强识、热情率真的近代风云人物梁启超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展示出卓尔不群的大家风范,令人折服。《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蔡元培先生匡正流俗、力挽狂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令我辈高山仰止。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为民请命的身影,我们抚摸到一颗颗滚烫赤诚的赤子之心;在这里,我们可以聆听到一曲曲生命的咏叹,吟诵出一首首人生的乐章;在这里,我们还可以领略到祖国山川的壮美,感受到人间至情的永恒……在语文课堂上学生们时而诵读感悟、时而交流赏析、时而沉思冥想、时而各抒己见,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心灵交汇与碰撞中,这一篇篇文质皆美的佳作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其间,诗性的光芒得以闪现、写意的情怀得以释放、理性之美得以彰显。在这里,精神的高度应成为语文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