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中语文互动教学应该坚持的三个导向

2015-04-02汤倩倩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屈原导向师生

汤倩倩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普及,我们不难看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互动越来越多,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意识明显增强,无论是师生互动还是生生互动,都开展得有声有色。然而有些语文课堂教学的互动,只是看上去很美:有简单的文本内容问答、应景式课堂设计的情况,也有教师组织不到位、学生参与不均衡的情况,等等。总之,不少语文教师将课堂互动教学看成是一个显示新课程教学理念的环节,而不是因为教学需要而去精心设计和组织,自然也就使得课堂互动教学成为一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营造的是那种表面热热闹闹、内在玩玩笑笑的“虚假繁荣”。也有不少老师已经认识到其中的问题,进而作出一些改进,也取得一定效果。本文笔者就结合实践,谈谈高中课堂互动教学应该坚持的三个导向。

一、坚持问题导向

互动教学形式可以多样,但是核心本质是对问题的探讨和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寻求问题的最终答案。可以说,互动教学的第一步不是互动本身,而是对问题的认知和科学设计。如果由于互动教学的目的不明、定位不清,就很容易导致对互动教学内容设计,特别是问题设计不到位,出现为互动而互动的情况。比如,有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组织一个互动前后要花将近15分钟左右的时间,而设计的问题却是非常简单的,学生完全可以从教辅用书,或者稍加思索就能得知答案,那么这个问题的设计就是失败的,因为这并不需要学生之间互相研究、探讨,也不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来获知,这样的问题就应该是由学生自主掌握的,或者简单通过提问形式予以解决即可。再如,有的语文教师把互动教学当成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法宝”,缺乏对问题难度的预估和学生学情的了解,在互动组织中引导也不完全到位,进而出现互动教学中学生探讨不下去,陷入沉默的尴尬,最终也只能是教师直接告知学生问题答案,造成互动教学的失败。

因此,在语文互动教学中,要坚持问题导向,合理确定互动教学的目标、定位,科学预估学情,准确设置问题,精心组织引导。如笔者在教学《离骚(节选)》一文时就发现,如果只是就诗句讲含义,就意向谈内涵,那么学生虽然能够大体明白诗歌的意思,也能够概念地感知屈原的爱国情操,但是毕竟不能很好地对屈原这种写作手法的认知,更不能深切感受到其中诚挚的赤子之情。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都很讲究谦逊,一般很少自己夸赞自己。但是诗歌中屈原一而再、再而三地“炫耀”自己出身高贵、装饰精美等等,要知道出身也好,装饰也好,其实并不能说明什么,只能说明地位还不错、生活环境还不错而已,那么屈原为何如此“庸俗”地来大写特写这一切呢?请结合屈原此刻的地位和生活环境来思考,其写作用意及其中内涵。这样的问题设计,教辅书上没有现成答案,但是学生也能够通过讨论,发现屈原不会是这么庸俗的人,结合其现实中的地位、生活环境对比,慢慢就能得出屈原自叙楚国王室后裔身份,是为了强调自己身负的责任,自叙装饰的高贵是为了彰显自己高尚的德操,这些都能够从屈原自豪并痛心的语句中得出,这样的问题引导也让学生互动有的放矢。

二、坚持过程导向

互动教学的过程有很多种,既可以由师生之间通过一问一答、一问多答的互动形式来实现,也可以由学生之间互相探讨、最终提交最优答案的互动方式来实现。师生互动的好处在于,教师完全中控了互动的整个流程,使得互动基本上是在教师既定的教学轨道上运转,教师可以通过问题预设,将问答互动过程变成问题引导过程,使得回答问题的学生和其他听问答内容的学生,都能清晰地感知到问题思考、解决的全过程,从而收获新知。

但是其弊端在于,参与的学生毕竟有限,只能是那么几个学生,而且如果不采取点名问答的形式,那么参与较多的可能还是学习成绩较好或者课堂积极性比较强的一群学生,长期下去就会固化回答问题的名单。如果简单地采取点名方式互动,也并不是最佳最合理的方式,因为点名的学生可能都是教师认为不怎么愿意主动回答的学生,这些学生要么对问题认知不到位,没有形成合理的答案,要么就是个性使然,不愿意或者说并不习惯于回答问题,那么点名这些学生回答问题,就可能出现沉默、偏题等等不受控制的情况,最终还是得选择主动积极回答的学生来“救场”,这样就造成了课堂教学的无序和时间的浪费,也对那些点名学生的积极性、自尊心造成挫伤。

因此,就互动教学有效性而言,我们更多的是希望采取先生生互动、再师生互动的方式。生生互动其好处就在于学生能够全员参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理解虽然有一定的落差,但是基本上是处于“阶梯式”的,一组学生5-6人,基本上各种类型的学生都会包含其中,有积极主动的,有敏感胆小的,有语文素养高的,有语文素养低的,有善于组织的,有习惯默听的,这些不同类型的学生,如果在平时一对一的互动教学中,往往并不能充分表达意见,但是在这样阶梯式的互动小组中,就可以各负其责,善于组织的组织互动,语文素养高的负责解释说明,积极主动的负责整合沟通,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能融入到互动教学之中去,从而真正实现有效互动。

三、坚持结果导向

互动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对文本的解读、对问题的破解、对知识的掌握。但对于整体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这一内在目的而言,这样还不够,还需要教师进行把控和设计。坚持互动教学的结果导向,一方面要着眼于课堂教学本身,实现互动教学的目的性、流畅性,另一方面还要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实现互动教学下学生的整体提升。

那么,在具体教学中,在生生互动结束、师生互动开始这一节点上,就要开始把控。一般而言有三种模式可供选择参考。一种是学生自由作答,也就是当生生互动结束后,学生可以直接拿小组讨论的答案来与教师互动,这样的好处在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缺点在于依然有学生参与不到师生互动中来;第二种是指定学生作答,教师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应该通过观察、巡视,对各组互动情况进行一定程度的了解和预判,从而根据教学需要来指定参与师生互动的名单,这样的好处在于教学的高效和流畅,缺点在于依然有部分学生和小组参加不了师生互动;第三种是轮流作答,就是要求各互动小组、小组成员按照顺序、互动次数必须进行一定顺序的轮流作答,参与互动的学生只是作为一个小组的代表,其好处在于学生都能参与进来,缺点在于比较僵化。

当然,很难说有十全十美的方法,需要教师结合学情加以选择。个人认为可以综合采用,比如笔者在教学鲁迅杂文《拿来主义》一文时,就针对不同的问题和互动情况,综合采用了这三种模式,效果很好。针对“拿来主义”在文中的具体表现和内涵这一相对简单的问题,在生生互动后由学生自由作答,在两个学生的作答中就得以解决,节约了教学时间;针对“大宅子”这一类比由于问题相对较难,为了教学的流畅与高效,我根据生生互动中的观察,确定了几个讨论较好小组中理解相对深刻的学生作答,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效率,也保持了课堂教学的流畅;针对鲁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和意图这一核心问题,则要求每一组必须选派代表来发言,这样不论哪一层次学生都有了表达的机会,在互补中得到提高,同时对问题的理解和记忆也因此得到强化。

其实,对于语文课堂教学而言,互动只是形式,其核心还是教师能否站在“平等的首席”这一立场,真正地采取沟通、交流的态度,让学生慢慢从已知到未知,在互动中合作、探究,在实践中摸索、总结,从而实现真正的素能提升。

猜你喜欢

屈原导向师生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偏向”不是好导向
梦见屈原
端午思屈原
屈原及其《离骚》(外三则)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犬只导向炮
屈原送米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