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铭贤学堂乐歌的审美意蕴

2015-04-02赫雪侠李卫朝

关键词:审美美育

赫雪侠,李卫朝

(山西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铭贤学堂乐歌的审美意蕴

赫雪侠,李卫朝

(山西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摘要:铭贤学校作为山西近代教育的先驱之一,受到中国乐教传统和西方乐教思想的双重影响,重视“乐教”等美育形式,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以《铭贤歌集》为代表的铭贤学堂乐歌。这些学堂乐歌在铭贤学子接受美育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引导铭贤学子在自然审美中学会仰观俯察、生爱向善;在社会审美中学会爱国乐群、尚德励志;在艺术美中传承翰墨,最终达到陶冶性情、完善人格的美育目的。铭贤学堂乐歌的审美意蕴及其美育价值在今天仍然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铭贤学校;铭贤学堂乐歌;审美;美育

收稿日期:2015-06-30

作者简介:赫雪侠(1987-),女(汉),山西太原人,硕士,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方面的研究。

通讯作者:李卫朝,副教授。E-mail:sxauliweichao2013@163.com

基金项目:2015年山西农业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ZXSK1503)

中图分类号: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6X(2015)12-1290-07

Aesthetic Implications of Oberlin-Shansi School Songs

HE Xue-xia,LI Wei-chao

(CollegeofMarxism,ShanxiAgriculturalUniversity,TaiguShanxi030801,China)

Abstract:As one pioneer in modern Shanxi education, Oberlin-Shansi Memorial Association paid attention to music education under the double influenc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ountries. Represented by"Oberlin-Shansi Song Book", Oberlin-Shansi school songs were born during the long-term growth process of the school. These song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aesthetic education: Students learned to observe and love the world from the nature aesthetic view; They learned to love their country and friends and developed the value of morality and strong will; They inherited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lding sentiment from the aesthetic of art. Obviously, Oberlin-Shansi Memorial achieved the purpose of cultivating temperament and perfecting ego personality. Nowadays Oberlin-Shansi school songs still have positive reference value.

Key words:Oberlin-Shansi Memorial Association; Oberlin-Shansi School Songs; Aesthetic; Aesthetic Education

清末民初,中国近代教育发轫,梁启超等有识之士积极主张在新式学堂中设置“乐歌课”以作为美育的方式之一,“学堂乐歌”就是专为该课程编创的歌曲。从早期多选择欧美、日本曲调重新填词,到后期中国音乐家逐渐自行作曲填词,学堂乐歌文化蔚然成风。作为山西近代教育先驱之一的铭贤学校也不例外。

铭贤学校不但继承了中国源远流长的“乐教”传统,而且深受西方乐教思想的影响,对“乐教”等艺术教育非常重视,并将本校学堂乐歌汇集出版为《铭贤歌集》,经过增删调整先后形成1936年(46首)和1937年(25首)两个版本,后者普及程度达到学校师生人手一本。[1]抗战爆发后,铭贤学校在由太谷至四川金堂的南迁过程中仍自编歌曲不辍,出版的《铭贤歌集》的第二辑和第三辑虽已散佚,但我们从《美洲铭贤校友会简报》和《百年回眸》等校友回忆文章中还能看到一些经典歌曲的全貌。铭贤学堂乐歌乐雅词美、包罗万象、适于吟唱,凝结了词曲作者的心血和智慧,渗透着教育者们的美育理想和审美情趣;滋养心灵、完善人格,在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心中播洒下真、善、美的种子,其丰富的审美意蕴和美育价值在今天仍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一、惠风和畅含暖意,星月皎洁倍有情:自然审美中的仰观俯察、生爱向善

自然是人类公认的最好的美育老师。孔子非常注重引导弟子在自然中寄托理想、陶冶性情;柏拉图也主张通过艺术家描绘的自然景物培养青年们融美于心的习惯;丰子恺说:“对于自然美的真实的爱护心,尤为美的教育上的要务。自然是美的源泉、艺术的源泉、亦可说是人生的源泉。”[2]梭罗经常带学生“在户外上课、野餐,让学生受到以大自然为讲堂,万物为课本的生活教育。”[3]铭贤学堂乐歌的创作者们深谙自然美对于美育的重要价值,创作了大量表现自然美的歌曲。

这些歌曲或用白描勾勒,或用写意渲染,展开了一幅自然风光的美丽画卷:鸟语虫鸣生机盎然、朝阳晚霞光影变幻、香花碧草缤纷绚烂、日月星云四季流转,“树笼烟,山润雨,东风吹遍。”(《春到铭贤》)[5]“煦煦朝阳坼地开,柳沾新露倍含情。”(《踏青歌》)[5]“晨光瑞,晓风吹,百鸟齐鸣声远近,也像是颂清晨的美。”(《早晨》)[5]

除了描摹自然风光之美,歌曲还用含情之笔描绘出在美景中年轻学子的青春面影和行动轨迹。柳宗元说:“美不自美,因人而彰”,铭贤乐歌中的人物总会与自然景物发生美的遇合和强烈的互动,由此产生的天人和谐之美展现了铭贤学校的生机勃勃、趣味盎然,也洋溢着铭贤学子的蓬勃青春和充沛生命力:“拂疏林,穿仄径,过溪桥,寻芳逐伴,一卷凭栏。”(《春到铭贤》)[5]“无数面前青山,微笑对我启颜,快去卷帘,让春光到眼边。”(《早春》)[4]学子们在赏心悦目的校园中吟唱这样充溢着自然之美的歌曲,在心旷神怡中,从生理到心理都得到释放、振奋和净化,会油然生发探索自然、珍爱生命、生爱向善之心。

自然审美意蕴中的风光美不仅能引发热爱自然和生命的情感,还能引导学生超越具体自然物象的局限,思考无限的宇宙、历史和人生,体会自然中蕴含的更深刻的思想和情感。《铭贤夕阳歌》中,夕阳西下、鸟归花香、惠风和畅、星月皎洁的自然美景,引发了傍晚在寂静舒适的校园内独步的学子的人生思考:“夜阑人静警国步,囊萤映雪志已成。闻鸡起舞国耻雪,枕戈待旦奏肤功。河山破碎同饮恨,清夜深思独纵横。”[5]其思维由学校扩展至社会和国家,由自身联想到读书习武、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孙康、祖逖、刘琨等古代人物,对比宁静舒适的校园小环境和“河山破碎”的国家大环境,感情由爱校升华为忧国,在安逸闲适的自然环境中砥砺出囊萤映雪、闻鸡起舞、枕戈待旦、“奏功雪耻”的人生理想和精神追求;《秋》则描写在一派秋高气爽、稻粮满仓的自然景象下,仰观俯察、心胸大开、自我砥砺,提醒自己珍惜时光、努力进取:“暑退凉生天高气爽,大好时光。度过中秋又重阳,佳节邀吾赏。痴人不努力,空自暗悲伤!不见农家曾浴汗,新稻自盈仓。月白风清雁阵长,秋虫振羽忙。七尺昂藏宜自励,何事枉悲伤!严霜百草枯,篱菊自孤芳。七尺昂藏宜自励,莫负好时光。”[4]这首歌将美的教育融入自然景物,以达到启智引真、寄托理想的美育效果。

通过歌唱这些充满自然审美意蕴的铭贤学堂乐歌,学生们能够感知自然的形式美和神韵美,品味美的风格,选择适当的审美时间和审美地点,结合动态审美和静态审美,把握审美距离和审美角度,展开联想想象,倾注自身情感,寻求人生感悟,充满生活热情并积极进行审美实践,逐渐学会从审美而非实用的角度和心境观照审美对象,体会其中的情味和精神境界,获得审美享受,达到美育的效果。自然美育对于学生的人格完善有着极大的作用,可以愉悦身心,振奋精神,陶醉自然,忘尘绝俗,开阔心胸;可以生爱向善,砥砺品性,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优化伦理结构;可以增长阅历、丰富知识、启智引真、增强修养;可以培养热爱自然、亲近自然、敬畏自然、回归自然的生态伦理思想,在审美中享受“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

二、切磋琢磨共黾勉,赴敌御侮捍河山:社会审美中的爱国乐群、尚德励志

社会审美主要指在社会公共生活、日常生活、人际关系中体现的美,包括社会生活美(劳动美、变革美、风尚美、人情美等)、日常生活美(服饰美、饮食美、闲暇美等)、人之美(外在形体相貌风度美、内在理想品德智慧美)。[6]对于铭贤学子而言,在社会美的各个方面中,“真知力行、学以致用”中的劳动美、“上下亲爱、切磋黾勉”中的人情美、抗日战争时期的抗争美及其所激发出的人的内在理想道德之美,是体会最深、影响最大的。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发现并体味到这些美,并将美的体验转化为建构新社会、创造新生活的热情,对于社会进步和人格完善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真知力行、学以致用中的劳动审美

铭贤学堂乐歌收录了许多反映劳动生活的歌曲。生产劳动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自由自觉的劳动和创造凝聚了人类作为“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所具备的才能、智慧、品格、意志和情感。在劳动中,人类体力、智力等本质力量得以显现和外化,可以产生强烈的美感和自豪感。铭贤学堂乐歌收录了赵元任作曲的《劳动歌》:“做工几点钟,休息几点钟,教育几点钟,大家要求生活才劳动……大家要求教育才读书……大家要求休息才劳动。”[4]这首歌将劳动、休息、教育和谐地组织在一起,以轻松畅快的口吻和热爱本职工作的自豪感,尽情歌颂劳动之美,引导学生对劳动产生欣赏、尊重、亲近、自豪的感情。

对于铭贤学校而言,劳动美育具有特殊的地位:学校不仅仅倡导一种对劳动实践的尊重和热爱,更将其上升到校训的高度。孔祥熙在创办铭贤学校之初,就明确提出了“学以事人”的校训,并多方阐述了铭贤学校“培养博爱济公、服务社会的人”的办学宗旨,这一宗旨也反映在了校长贾炎生填词的《铭贤校歌》中:“高山仰止,太行东延,成仁取义,铭我前贤。真知由力行,工读无间。学求致用,志务贞坚。国步颠连,民事维艰,建业更始,共负仔肩。乐居天下后,忧在人先。学以事人,永矢弗谖。”[5]

“学以事人”,是指学习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个人前途,更重要的是用学得的本领为社会和人民服务;既然要服务社会,就不能为学而学,而是要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知由力行,工读无间”;“事人”者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不仅要“乐居天下后,忧在人先”,还要“志务贞坚”“永矢弗谖”,有远大的志向、坚贞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肩负起国家稳定进步、人民幸福的重担。[1]正如孔祥熙所言:“求学之最终目的,不在利己,而在事人,然则以此目的而教育青年,何一青年能非国家社会之栋梁!”。[7]

铭贤校歌作为铭贤学校的精神旗帜和有声名片,在全校师生的歌颂吟唱中潜移默化地渗透进每一个铭贤学子的人格结构,使他们意识到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是美的享受,是责任和荣耀,是学以致用的自我实现,从而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劳动,热爱劳动、享受劳动、尊重劳动者,彻底抛弃轻视劳动、好逸恶劳的观点,用实际行动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上下亲爱、切磋黾勉中的人情审美

与劳动相对应,对于学生而言,生活之美更多体现在学校集体生活的乐趣和人情之美,这是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的情感和美感。

闲暇时间中的人处于自由状态,精神得到解放和充实,生活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可能性,最能体现本性和价值审美状态。铭贤学校非常重视用歌曲来引导学生用积极的生活态度和理想来获得闲暇时的自在美、充实美,根据自己的兴趣发挥创造力,发现人的价值,在享受生活的同时全面地发展自己,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很多歌曲通过描绘和歌颂美好的闲暇时光,展现了诸多可供选择的健康活动,如旅行:“侵晨列队出东郊,听我鼓角萧萧。夹道平畴经雨润,出山红日照城高。绿树才黄桃李笑,鸟亦似我逍遥。万叠青山来眼底,谷风习习吹衣。”垂钓、下棋:“柳荫溪畔堪垂钓,佛殿阶前好著棋。”还有歌唱:“高歌一曲千峰里,惊醒多少幽栖。”(《旅行歌》)[5]“高声唱踏青之歌,歌声颤荡,荡碎柔波。”(《踏青》)[5]体育竞技:“瞬时将天翻地覆,青年精神最贵尚武,观众能不加油……功夫老练,技艺纯熟,犹善协力合作,操胜无难处,攻取迅速防守巩固。老哥们努力生征莫让步,虎般健将是我。”(《铭贤Rah》)[5]等等。

在这样健康活泼、充满朝气、自在充实的集体活动之美中,学生的精神境界和文化修养得以提高,文明、健康、科学的兴趣爱好和休闲方式被树立起来,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品格得以养成,同窗之间的友谊非常深厚。铭贤学校一向以“精神家庭化,上下亲爱,管教谨严”的和谐人际关系著称,铭贤学堂乐歌中有许多歌颂同窗友谊之美的歌曲:

友谊是志同道合、倾心相待、长久坚固之美:“你同我在一群中,感情意志都相同,我有快乐给你分,你有忧愁我与共,彼此情谊契金石,日月明照此寸衷。你我同在一群中,事业年纪虽不同,服劳侪辈俱负责,效力邦家共担承,交游最贵倾心腹,才能达到大成功。”(《朋友》)[4]友谊是苦乐与共、互帮互助、并肩前行之美:“前行携手同前行,一步一步莫留停,正是此时友谊精,莫使韶光一旦空,快乐同享苦共容,效力国家共担承,成仁取义前贤勉,努力捷奏肤功,前行前行,高呼我铭贤歌声雄。”(《前行》)[5]友谊是沟通交流、彼此悦纳、互相砥砺之美:“直谅多闻并坐好言欢,脱离索居若共聚德星团。如金如锡,如圭如璋,既切磋更琢磨兮,日就月将。敬业乐群,良朋相得益彰,家之宾,国之光!”(《乐群》)[4]

通过歌曲来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和体会友谊的美好,使学生发现、珍惜、享受、建构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并能够汲取友谊美带给人的精神力量,打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甚至将友谊升华成为一种集体凝聚力、自豪感和归属感:“居铭贤我同窗固结,结个聚乐团;誓天地齐心造幸福,卓越口能言;记脑业与我心密接,接连永无间;使回忆所行诸事迹,赏心我回欢;肄业时披星而戴月,月日快如梭;让我侪以善言美行,光表我铭贤;敦虔诚铭心深铭心,纵居天涯地角;长逝时心毅然不摇,友谊结固牢。”(《居铭贤歌》)[1]

(三)同仇敌忾、杀敌御侮中的抗争审美

和平时期的校园生活中充满着流畅、和谐、纤柔、典雅、纯净、细腻的典雅美和优美,但是当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之间处于尖锐对立与严峻冲突时,主客体之间就呈现出冲突中的崇高美。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战火纷飞、敌寇入侵的战争年代,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砺和血与火的考验,在全民族抗战的形势下,平静的日常生活迅速被卷入战争之中,日常生活中和谐欢乐的友谊的优美,迅速转化为袍泽战友之间同仇敌忾、积极抗争的崇高美。

铭贤学校在举校南迁、颠沛流离、艰难办学的过程中,不仅从未中断过校歌的创作和吟唱,而且进一步发挥了学堂乐歌在美育上的巨大作用。《赴敌》《学生军》《御侮》《爱国歌》《满江红》《厉壮士行》等大量的抗日救亡歌曲被创作出来,与遍及全国的群众性爱国歌唱活动“全国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同声相应。

这些歌曲的音乐语言简洁生动,风格明快有力,常采用战斗性的进行曲和富于激情的大众化的抒情歌曲形式,通过歌颂我中华历史之悠远、文明之灿烂、山河之壮美激发学子的爱国热情:“尧舜禹汤文武孔孟,历代君王哲士英雄,肇造华夏启迪亚东,江山成一统。四干万里丰饶疆土,三四万万优秀民众,天府之国岂容侵凌,恢复旧光荣。”(《爱国歌》)[5]“文化灿烂好山河,地大物产博。我们还有四万万的人民,精诚团结共一心。无论祸福,无论荣辱,我爱我的国家,我爱我民族。每当深夜寂静,繁星布满天,想起半壁好山河,沦陷犹未还。不由心中更加意志坚决, 誓与青年齐相约。共同奋斗,无尽无酬,为民族争光荣,为国争自由。”(《唱啊中华同胞》)[7]通过描写敌寇之凶残狂暴激起学子们同仇敌忾的斗志:“敌人最凶猛,铁骑蹴踏凭陵,鲸吞豕突太纵横……敌人最强悍,铁骑寇我边关,攻城略地太凶顽。”(《赴敌》)[4]“喧宾夺主公理今安在,帝国主义流毒九垓。今兹之变兮天地烟霾,恶兽张牙兮流血世界。”(《御侮》)[4]通过哀叹民生之多艰使学生感同身受:“鸠占鹊巢,东北半壁倭寇扰。极目锦辽,人民哭鬼神嚎。”(《厉壮士行》)[9]“命若朝菌兮冤沉海,视若牛马兮践同土芥。”(《御侮》)[4]呼吁国人保家卫国、奋起反抗:“赴敌要奋勇努力保关城!浴血里创斗争,千秋史册留名,弹雨枪林酣战,肯教守土缺残。”(《赴敌》)[4]“全国同胞俱当速醒,强邻压境寇我提封,岂容逐鹿势必剪鲸,保我金汤城。”(《爱国歌》)[5]“速脂我车言迈,速具我舟共载。来来!速来!好将热血洗乾坤重光世界!”(《御侮》)[4]通过渲染战斗之惨烈、牺牲之悲壮,激发铭贤学子发扬蹈厉、尚武救国的昂扬斗志:“收拾收拾河山一担担,长空远望正无拦。十年帷下书生苦,百万军中凯歌还。”(《铭贤儿女》)[4]“长征兵十万,逢敌血肉相抟白雪声干,白刃光寒,莫遣沙场匹马还。”(《赴敌》)[4]“志冲九霄,中华男儿惯征讨。气壮山河,跃马荷戈长啸。家庭轻抛,何计妻娇儿女小。头颅拚却,收复失地是吾曹。露营荒郊,剑光透帷刀出鞘,运筹帷幄,杀敌何待晨晓。黄沙白草,掩映赤血染战袍,是好男儿,尸需马革包。送君今朝,从军远征显英豪,不歼强獠,誓莫还见父老。碉斗频敲,妾今伴君束装早,莫辞辛劳,为国为家为同胞。”(《厉壮士行》)[8]

这些爱国抗日歌曲不但使学生们能感受到亡国灭种的危机和国家沦亡的悲痛,也能感受到沉雄有力的民族脉搏和乐观豪迈的爱国情怀、顽强不屈的斗争意志。歌中的豪迈激越、顽强不屈之美如此具有感染力、号召力、战斗力,道出了多少青年学子的心声,引发了多么强烈的共鸣;其慷慨激昂之美激发了多少学子重整河山、投笔从戎的渴望;使多少学子热血沸腾、慨然赴敌、视死如归、不恤以身报国!这些歌曲中激荡着的悲壮强悍、气壮山河的抗争之美,激发出铭贤学子爱国尚武、锤炼意志、发扬蹈厉的豪情和精神,对于铭贤学子爱国情操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和完善具有巨大的作用。

除了“爱国”这一美德,《铭贤歌集》中还处处充溢着崇高的理想之美、励志之美:“夜阑人静警国步,囊萤映雪志已成。闻鸡起舞国耻雪,枕戈待旦奏肤功。”(《铭贤夕阳歌》)[5]“效力国家共担承,成仁取义前贤勉,努力捷奏肤功。”(《前行》)[5]“平险阻,除患难,展经纶……心胸抵万人……天下兴亡皆系我,一身频自警。”(《铭贤进行曲》)[5]“乐居天下后,忧在人先。”(《铭贤校歌》)[5]“世界大同大道行焉,追纵先道先贤……兼善天下机关。”(《铭贤母校》)[4]“人群进化,世界大同”(《国旗歌》)[4]“干国栋家群相瞩。黾勉日就月将,矢志威武不屈,建业立德熙殷庶,民生亟待救济,国力尤切充实,彪炳青史赖自强不息。”(《励志歌》)[5]这些歌曲慷慨激昂,颂扬先人后己、关注国事民生,饱含建设国家、建功立业的热忱,倡导“戮力上国、流惠下民”、追求天下大同,远远超越了“趋利避害”的生物本性,崇高壮阔而富有号召力和感染力,对于学子们理想的塑造和人格的完善有巨大的引导作用。

在崇高的理想之下,道德的善就会呈现出美的光辉:诚实守信、博爱亲和、好仁重义、廉洁正直、坚韧忠诚、爱国爱民、勇敢刚毅、勤俭去奢等美德,都在铭贤的学堂乐歌中频繁出现。铭贤学子在群体中陶冶性情、相互砥砺,感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出健康的人生态度和积极的情感意志。

三、乐雅词美,弦诵铿然:艺术审美中的传承翰墨、陶冶性情

在各种艺术形式中,音乐和文学最直观地体现了铭贤学堂乐歌的美育价值:歌曲是词和曲紧密结合所形成的最终形态,曲所具有的音乐美和词所具有文学美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铭贤学堂乐歌的艺术审美意蕴。

音乐在各种艺术形式中最为抽象,却因其能给人以巨大的想象空间而最具情感力量。中国传统的“乐教”思想集政治、伦理、情感于一身。《尚书·尧典》曰:“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仑,神人以和。”中国传统乐教认为音乐感人至深,能够协调和平衡情感和理性的关系,潜移默化地陶冶性情,提高个人的内在道德修养,促进理想人格的形成。近代来华传教士从事音乐活动的主要目的也是用音乐来辅助传教,客观上却发挥了“抚育和表达年轻人纯真的欢悦、使黯淡的生活变得活跃而有趣味、培养爱国主义和真正的英雄主义精神、改正过错并吸取重要的经验教训、激励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并使之变得高尚”[10]等多种实际功用,并开创中国现代音乐教育之先河,促进音乐教育在中国的普及和发展。铭贤学校乐歌秉承了中华文化的乐教传统,又吸收了近代西方音乐教育的一些合理因素,逐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审美意蕴。

从音乐美育的角度说,铭贤早期的学堂乐歌多为在西方民歌曲调基础上用中文填词而成,中西方文化浑融后,中国人逐渐自行制谱填词,故既具备西方民歌之活泼流畅、纯真诙谐,又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古朴庄重、冲淡平和。铭贤学子不仅能演唱《满江红》等中国传统古乐、西曲中词的新音乐,还经常接触西方的外语歌曲和名曲民谣,学生的音乐视野开阔,审美热情高涨,欣赏水平和鉴赏能力得到了全面的培养。其次,在美育的过程中注重将提升理论修养和倡导参与实践结合起来,双管齐下,真正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铭贤歌集》不但收录了学堂乐歌,也将音乐基础理论知识附于书后,比较系统简洁地介绍了音乐的定义和性质,作曲、演奏、欣赏的理论和方法,五线谱读谱法等专业技能,还配以习题,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乐理训练,真正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鉴赏、创作能力使学生对音乐美的理解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层面,领悟到音乐美的真谛,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和教育。与此同时,以王文辅、马革顺、席恩伯(Albert Seely)、赵友梅、伊漾非、李抱忱为代表的音乐老师,在课外活动时间组建小型合唱队和乐队,举办夏季音乐会、歌咏比赛等大量音乐活动,打造浓厚的音乐氛围,鼓励师生运用学到的音乐理论和文学手法亲自尝试谱曲填词。这种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鼓励学生良好的审美品位与艺术追求、抒发泄导感情、加深审美体验等都有积极的意义和良好的效果。再次,歌中的景物、人物、活动、情感都是铭贤学校师生根据自身的社会阅历和生活体验创作出来的,培养一个学生的审美情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循序渐进、逐渐深化和提升:首先使之发现身边的友谊之美、群体之美、学校之美,继而感受到国家民族之美,最终体悟到为了国家和民族而不懈奋斗、抗争和贡献的理想之美,其关键就是源于现实、立足于现实、从现实中逐渐生发和超拔出理想信念之美,更容易使学生产生参与感、亲切感和精神共鸣。所以,铭贤学堂乐歌寄托着创作者们灌输先进理念、提倡文明移风易俗、培养审美情操的希冀,呼唤学子们建构崇高的人生理想,但绝不脱离现实、只停留于喊口号、做宣传的层面。歌曲的内容小至校园的点点滴滴、大至国家民族的命运,无不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在理想与现实交汇转化的过程中,巧妙地循序渐进,深化学生的审美情感。

从文学美育的角度说,铭贤学堂乐歌中每一首歌曲的歌词,都可以看做是一首诗、一阙词、一支曲或是一篇抒情散文。铭贤学子在吟唱这些歌曲的时候,不知不觉地浸淫于歌词的文学翰墨之美中。题材上贴近现实,融入新观念、新思想,洋溢着朝气蓬勃的美,寄托着创作者们灌输先进理念、提倡文明移风易俗、培养审美情操的希冀;语言上文白兼备,古今并包,中西融汇,“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浅易文言,清新活泼、通俗易懂却又不失古朴雅驯、英华内敛。这种从古典性的文言到现代性的白话文的转变和过渡,与白话文运动的影响和余韵相一致,为铭贤学子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榜样和范本,对铭贤学子语言文学的现代化转化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音韵上充分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学的合辙押韵之美,以韵律的流动表达感情的流动,无论是五言七言的骈俪之文,还是词曲歌赋的长短之句,所有歌词不论是回环曲折还是激昂铿锵,均能体现音韵优美、朗朗上口的特点,清心、悦耳、唇齿生香,具有很强的美感;修辞上娴熟掌握和纯熟运用中国传统文学技巧,将铺陈用典等传统修辞方法通过学堂乐歌这种现代的音乐形式得以复活,再度呈现古典意向的深邃意蕴和无穷魅力,为铭贤学子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榜样和范本,不仅能激发学子们对传统文学的欣赏、渴慕与继承,而且能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操和文化自信,对铭贤学子语言文学的现代化转向中也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铭贤校友张一诺曾在文章《歌声永伴——回忆在铭贤学唱的歌》中写道:“我一直认为铭贤教育的成功,在于她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及基础知识的培养,其中高质量的音乐教育对学生时期思想品质的熏陶,潜移默化,起着极为巨大的作用,使同学们受益匪浅。”[11]

四、结语

铭贤乐歌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开阔视野,培养审美能力;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普及知识,加深审美体验;在理想与现实的交汇中,循序渐进,深化审美情感。经过多方面审美面向的熏陶和引导,铭贤学堂乐歌这种艺术形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艺术敏感度、良好的审美趣味和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为他们带来了强烈的审美体验和精神享受,对于陶冶性情、完善人格都具有不可或缺的积极影响,最终实现完善人格、升华灵魂的目的。王文辅在1937年版《铭贤歌集》序中写道:“聚众同歌,不但可以冲破闷云,且能联络友谊,焕发精神,鼓励团结,激动志气,可歌可颂者心声相应,尤能引以自省,乐雅词美,引吭一歌更能怡性陶情,铭贤歌集之成其意义尚不竟止于此,能善用之可凿出无限力量。”[5]铭贤学堂乐歌的审美意蕴和美育价值在人文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对今天仍然具有启发意义和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 信德俭,温永峰,方亮,等.学以事人 真知力行——山西铭贤学校办学评述[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101,388.

[2]丰子恺.美的教育[J].教育杂志,1937(23):2

[3]梭罗.瓦尔登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309

[4]太谷铭贤学堂事务部.铭贤歌集[M].太谷:太谷铭贤学堂事务部,1936:21,54,44,19,20,18,55,55,18,55,4,18,9,15.

[5]太谷铭贤学堂事务部.铭贤歌集[M].太谷:太谷铭贤学堂事务部,1937:5,25,29,5,7,2,23,31,17,28,28,7,17,14,2,16,1.

[6]仇春霖.大学美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21-256

[7]刘振东.孔庸之先生演讲集[M].台北: 文海出版社,1972:615.

[8]张泽石,李长华,张一诺,等.山西农业大学百年亲览(1907-2007)[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3.

[9]李长华.铭贤歌曲汇集[J].美洲铭贤校友会简报,2006(33):7.

[10]基督教传教士有关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之主张与实践——以狄就烈为例[J].音乐探索,2014(1):72.

[11]张一诺. 歌声永伴——回忆在铭贤学唱的歌[J].美洲铭贤校友会简报,2005(30):9.

(编辑:武云侠)

猜你喜欢

审美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美育史料·天津美育社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敦煌艺术考察所感
中国手风琴作品创作探源与审美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