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解放后企业基层工会建立方式论述

2015-04-02贺宝玉

关键词:北京市总工会企业

贺宝玉

(运城学院 思政部,山西 运城 044000)

北京解放后企业基层工会建立方式论述

贺宝玉

(运城学院 思政部,山西 运城 044000)

摘要:北京解放后,北京市总工会依据以往革命年代的经验首先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在企业建立各级工会组织。这种建立工会的方式虽然基础扎实可是建立的速度比较慢,与中共的要求不相符,组建起来的工会也容易出现宗派主义倾向。为此,北京市总工会转而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建立工会,这种方式速度快但不易稳定,难以巩固。虽然这两种建立工会的方式各有不足之处,但是北京市总工会吸收这两种方式的优点,仅仅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在北京市的主要私营企业中建立起各级基层工会组织。 [16]朱德、李立三同志在全国工会工作会议及华北电业工作干部会议上的报告[Z].北京市档案馆,1949年,档案号:1-6-16.

关键词:北京市总工会;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企业

收稿日期:2015-09-21

作者简介:贺宝玉(1974-),男(汉),山西岢岚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政治史方面的研究。

中图分类号:D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6X(2015)12-1245-05

Investigation of the Established Ways of the Grass-roots Trade Unions after the Liberation of Beijing

HE Bao-yu

(DepartmentofSocialScience,YunchengUniversity,YunchengShanxi044000,China)

Abstract:After the liberation of Beijing, the Beijing Municipal Federation of Trade Unions tried to adopt a "bottom-up" approach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trade union organizations at all levels. These organizations were established on a solid foundation but with a slow speed, and prone to sectarian tendencies. So "top-down" approach was employed to establish trade unions. This way was fast but difficult to stabilize. Although either of the two ways had its shortcomings, Beijing's major enterprises had established trade unions at all levels only within a year.

Key words:Beijing Municipal Federation of trade unions; Bottom up; from top to bottom; Enterprise

中共成立之后的革命年代里,它领导下的各级工会组织积极支持工人与资本家进行政治、经济斗争以维护工人的切身利益,工会“成为无产阶级向统治阶级斗争的有力工具”。[1]

1948年下半年,国共内战的形势已经非常明朗化,工人阶级即将成为整个国家的领导阶级,“党领导的工会工作也必须适应这种历史的变化”。[2]为此,8月份在中共中央的号召下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于解放了的哈尔滨召开。这次会议通过的《决议案》中强调:“职工们必须很好地组织起来,并很好地进行学习,提高自己的觉悟”,“以便很有组织地很自觉地去积极参加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政权、军队、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建设工作。”[3]1949年4月,根据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精神,北京市委召开会议讨论当前中心工作时强调指出:“工人是我们恢复和发展生产的主力军和最基本的依靠,他们的组织程度和觉悟程度如何,乃是决定恢复与发展生产及其他建设工作成败的第一个关键。”[4]

很明显,如何迅速有效地把北京市全体工人组织起来进行生产建设是北京市委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对于工会组织建立的相关研究只有黄利新《解放初期北京市城区基层工会组织的创建》(《北京党史》2010.3)一文,但很显然它的研究重心在于基层工会的运作模式和工会的作用上。

一、入城之初创建基层工会的条件分析

由于北京所处的特殊政治地位,还在北京市解放之前中共中央就向全国总工会党组发出指示:“北平解放后,全总即应迁至北平”,“准备参加北平的接收工作。”[5]而相较于解放前中共在北京市筹建工会,这一次重建工会组织既有有利条件也有不利因素。

它的有利条件主要有两点。首先,解放前,中共主要是靠地下党组织或个别党员来秘密地筹建工会,秘密地开展工运活动,这次是在北京和平解放,中共即将成为全国执政党的情况下建立工会组织,它为建立各级工会组织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时移势易,情况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其次,北京市有大量的中共地下党成员潜伏在各工厂、企业,长期坚持“隐蔽精干”的方针,战斗在敌人的心脏。“到北平解放前夕,全市地下党员已发展到3376人”,[6]“市工委进城以后,立即吸收了一批地下党员参加工会工作”,[7]他们对北京市的情况比较熟悉,非常有利于就地开展工会工作。

但是在实际组织工会过程中还是遇到一些不利的因素。

第一,工人分散、不集中,有左倾思想。据1948年统计资料显示,当时北京的人口大约200多万,大小工厂、作坊总共有13 286个,其中有44个是官僚资本企业,产业工人8万多,仅占全市人口的2.8%。[8]为数众多的是私营商业、手工业、小作坊等小型企业,这些企业分散在市内各个街区,这给中共组织和教育工人带来很大的困难。而且翻身解放的工人大都有左倾思想,中新印刷厂工人对资本家“不尊重,不听说,怠工,到时间也不上班,说话态度不和蔼,有仇视态度”。[9]部分工人还有“庸俗的近视的经济观点”,[10]只要求资本家提高工资。

第二,有些资本家对中共在企业里建立工会持有很强的抵触心理。资本家受解放区土改及解放石家庄、天津时工人左倾行为的影响,对中共组织工会内心害怕且抵触,担心自己几十年打拼的财产被“共产”掉,也担忧工会建立以后,工人自恃有工会撑腰难以管理。海淀区西直门外元顺祥油盐店经理面对工会工作组找工人了解情况时,经理却说他们的店工人少用不着组织工会,而且工作组走到哪里,经理也跟到哪里,不让工作组单独与工人接触。[11]泰和兴鞋店资本家对工人参加工会或上夜校也很不满意,甚至有仇视态度,如果工人参加了工会就专门找工人的毛病,以营业不好为理由,遣散工人。物彩华鞋店资本家认为成立了工会,自己“在厂内的权力就少了”,“我的工作为什么要叫职工代表商议?”[9]

第三,虽然工会工作组对建立工会满腔热情,但是许多与工会相关的政策法令并没有及时制定出来,自己也不甚清楚,很容易造成混乱现象。对此主持全国工会工作的李立三在全国工会工作会议上直言不讳地指出,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虽然对工运的方向有规定,但是对工会的具体制度,如组织、教育、编制、系统等问题都没有订出制度,“因而形成各地的混乱状态,许多工作的进行都非常困难,不能有条理有计划地去做”。[12]

综合以上情况可知,工会工作者在重建工会组织时虽然有政治上的优势,但在实际工作中又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以何种方式把企业里的工人有效地组织起来是工会工作者首先面临的一个重大考验。

二、“自下而上”地开始建立工会组织

北京市总工会根据中共以往革命年代创建工会的历史经验,首先选择了“自下而上”的方式建立基层工会组织,因为这种方式对于中共来说是非常熟悉的,“尤其是在白色恐怖之下或战争环境中,只能如此”。[12]另一方面,共产革命是群众革命,通过发动群众运动的方式实现既定目标符合自身的革命逻辑,那么发动与组织工人群众最好的方式就是“自下而上”。事实也是这样,北京解放后,工会工作组走街串厂对工人进行启蒙教育,使积极分子队伍迅速扩大,“工人们和家属们组成了一支支秧歌队、宣传队,经常走上街头游行宣传,造成解放后万众欢腾的热烈景象,劳苦群众笑逐颜开、欢声飞扬。大众的热烈情绪,加速了人民政权和工会组织的建设工作”。[13]因此,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筹建工会既符合中共的历史经验,也观照了现实建立政权的需要。

所谓“自下而上”地组织工会,就是“在各个小单位,先搞小组,然后组织分会,再组织总会”,比如产业工会,就是先把一个一个工厂的工会组织建立起来,然后再建这种企业的总工会;手工业工会也如此,“就是先一街一街的组织,后一区一区的建立,最后才组织全市的组织”。[12]具体来说它有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组成工作组作为开路先锋进行工作。首先由军管会抽调人员组成工会工作组,人员并无具体分工,是“一揽子”工作方法。“一揽子”工作法就是工运工作组把建立工会组织与筹建新政权活动结合起来同时进行。工作组根据各区的不同特点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例如十三区是旧北京贫困地区之一,工作组最早接触到的就是三轮车工人、建筑工人和各种手工业工人,“工会活动首先是从这些人中开始”。[13]

第二步,发现并培养积极分子。要组织工人,必须先向资本家、工人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使工人热心参与工会组织。于是工作组通过走街串户、找人谈话、开小座谈会和召开大会等方式来对工人进行启蒙性的宣传教育,提高工人的思想觉悟,由此培养并发现最早的一批积极分子。然后依靠这批积极分子去联系更多的工人群众,串联其他工友。

第三步,成立工会筹备会。等到掌握一定的积极分子,工会干部就开始召开座谈会教育积极分子:为什么要组织工会筹委会、筹委会是干什么事的、怎样选出筹委会的委员等。积极分子有了明确的认识以后,通过他们再向下传达给全体工人群众,使成立工会筹委会成为大部分工人的共识。最后通过选举成立工会筹委会。

第四步,成立正式工会。一俟筹委会成立,便开始公开吸收会员,制订本厂工会章程,召开本厂或本行业会员大会,民主选举产生本厂工会委员会,则本厂或本行业工会正式成立并开始工作。

经过这四个步骤逐步建立起来的工会,工人基础比较好,工会组织比较扎实、稳固,能够很快开展工作。

但是,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组织工会最大的不足是建立工会的速度比较慢,这与中共及北京市委的要求并不相符。北京市第九区工会办事处1949年工作总结中就谈到“自下而上”的逐层组织各行业筹备会,“由于积极分子、骨干做基础,能及时发现些问题,敢于放手。惟因干部太少,组织非常缓慢,虽组织起来的较巩固,可是成绩不大”。[14]

除了组织速度缓慢之外,这种工会组织方式也容易形成宗派主义倾向。三轮车、洋车工会是“自下而上”的方式建立的,街里建立街工会,区里建立区工会,彼此之间没有联系。十二区一街分会和二街分会经常发生一些不应有的争执,“五一”劳动节当天,“双方为争一把旗帜,闹得几乎打起来”。[14]对此,北京市总工会的一份报告中也承认,“有的区在解放初便组织了工会,有的在6月底成立正式市工会时刚有了区筹委会,组织形式不一致,有的区以下是街会,有的是小组”,因为工会是“自下而上”的由积极分子作骨干搞起来的,便在干部中存在了“自打江山”各自为政的思想,“区与区不团结,街与街不团结,形成了闹宗派闹集团,一区同时存在着两个三轮车工会,统一时互争领导权,斗争的很厉害”。[15]

三、“自上而下”地大规模建立工会

面对上述问题,李立三在1949年5月份以后多次在不同的会议上要求改变这种方式。他认为,现在情况与过去国民党统治时期不一样了,过去是迫不得已只能用“自下而上”的方式,可现在如果仍然继续用那种方法,表面上看工作很细致,但实际上是破坏工会组织工作,是小手小脚的工作法,是手工业式的工作法。尤其是在店员、手工业中更不能再用这种方式。[12]

不难理解,北京解放初期建立工会组织的任务是十分繁重且工会干部又非常短缺,加之私营企业劳资纠纷此起彼伏,已经建立的工会组织又有宗派主义倾向,北京市总工会不得不放弃“自下而上”的方式建立各级工会组织,转而寻求一种既可以避免“自下而上”方式产生的弊端,又可以快速地建立起各级工会组织的方式。“自上而下”的方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提出来的。于是,北京市总工会自6月份以后开始实行“自上而下”的方式建立各级工会组织。

所谓“自上而下”的组织工会,就是先把工会的架子搭起来,然后再解决枝节问题,即先把工人纳入工会组织内,然后再设立工会机构,组织教育工人。比如,要建立全市性的某行业工会,北京市总工会先召集此行业工人代表会议,通过会议对工人进行工会基础知识教育,并利用这个会议来培养、教育工会积极分子。几次会议之后,就组织此行业工会筹委会,参加工会的代表当然作为工会的基本会员,然后再选举筹备委员,成立此行业工会筹委会。最初加入工会要发起人通过,会员多了就可以分成小组,以后发展会员工会小组通过即可,当会员达到全体工人三分之二的时候便开全体大会,在大铺子内设工会,小的设小组。

1949年8月,李立三在全国工会工作会议上为了阐明怎样“自上而下”地普遍建立工会,专门举了一个纺织业自上而下建立工会的例子。李立三说,“自上而下”地建立工会组织不是一家一家地去做工作,而是由各市的总工会统一给纺织厂发一个通知,要求各纺织厂通过选举而不是指定的方式派代表到市里来开会,通过开全市性的纺织工人代表会议来讨论章程、筹备各种事情。各厂代表会的代表可以自愿地成为基本会员,代表可以自由地发展会员,只要有50%~60%的工人加入了工会就可以开代表会选举并成立正式的纺织工会。建立起工厂的工会后,再去组织车间,最后编小组。[12]

中华全国总工会号召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组织工会,除了追求工会组织速度外,还有更深一层的考虑,也就是说,组织基层工会的速度还是次要的,主要的问题是如果采用一家一家的组织工人,会引起很多的劳资纠纷,这样不仅麻烦而且是纠纷愈解决愈多,使工会工作组每天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因此如采用“自上而下”的组织方式,一个行业一个行业地制订统一的解决劳资纠纷标准,一下子就解决几百家的,这里“自上而下的组织是最好的办法。”[16]例如在第三区“自五月底改为自上而下的组织工会后,以市为单位统一按行业组织工会,半年中手工业所组织的十二行其中包括建筑业、地毯业、织染业、洗染业、特种手工业、鞋业、缝纫业、弹棉、罗底、燃料、照相,在这些行业中大部已建立起本区的正式分支会”。[17]

可是,“自上而下”建立工会组织也有它的缺点。第三区采取大规模的、公开的自上而下的方式把全市工人很快就组织起来了,可是在工作当中又有一些新的问题,就是只图快搭了一些架子,对于具体情况并不了解,以致出现小组长代表不认识组员,组员不明白为何成立工会,就是在区工会办事处,也只知道几个代表和小组长,根本没有掌握全面情况。有些工人反映“共产党来了也不过换了几个头头而已。”有的工人连参加工会与交纳会费弄不清;有个别工人,不愿佩戴会章,认为这是丢人。由于是速成组织,没有骨干,基础不巩固,区办事处将组织起来的行业一交到市总工会即搞垮了。[14]第一区产业工会10月份工作总结谈到“自上而下”组织工会的经验教训时认为:“相信、依靠工人全面大力‘自上而下’推开,这一原则我们觉得很对,可是由于全区工人工作过去着重在点,忽略了面,工人的觉悟水平表现了很大的不平衡,因此在发动组织工作方面碰到了许多困难,如工人不了解工会,疑虑、犹豫、敷衍、欺骗、不到会、不愿做代表,结果草率从事,勉强产生几个代表,而代表不能代表大家,造成上下脱节,虽然现在尚是开始,但在这一方面,我们觉得架子是勉强搭起来了,要巩固的话是非得异常小心不可。”[9]

最后,北京市总工会在建立工会的过程中很快又发现“自上而下”的方式也不是万能的,它消除前一种方式的弊病的同时也产生了已经建立的组织不易巩固的缺点。总结经验教训后北京市总工会最终采取“自下而上”的发动群众与“自上而下”的领导组织相结合来进行。这样既能充分发挥两种不同工会建立方式的优点,又能避免单一方式所产生的不足。这是因为,“自下而上”的方式离不开上级工会组织的指导和帮助,“自上而下”也不能不发动工人群众,提高工人群众参加工会的热情。北京市第九区工会在总结一年来工会组织的经验中也承认:“组织方式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自上而下不宜过长,基本上是自下而上的,加强基层组织,如此才可以巩固。”[14]

这样,通过运用这两种建立工会的方式,截至1950年2月,产业工人中的工会会员比例达到78.3%,手工业工人为76.7%,搬运工人为90.6%,店员工人的比例最少为19.5%。[18]这表明,北京市的一些主要工商企业中已经建立起了各级工会组织。

参考文献

[1] 刘明逹,唐玉良.中国工人运动史(第2卷)[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248.

[2]林蕴晖.国史札记:事件篇[M].北京:东方出版社中心,2008:45.

[3]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工人运动史研究室编.中国工会历次代表大会文献[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4:463.

[4]北京市档案馆.北京和平解放前后[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452.

[5]中华全国总工会编.中共中央关于工人运动文件选编[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4:271.

[6]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北京历史(第1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639.

[7]冯军.北京市总工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文集[M].北京:工人出版社,1990:64.

[8]宋湛.北京现代工业基础的建立[J].北京党史,2005,38(4):48-49.

[9]北京市工会第一区办事处1949年月度、季度工作报告、行业调查报告、各工作组工作报告、宣传工作报告[Z].北京市东城区档案馆,1949年,档案号:4-1-1.

[10]北京市外二区工商业情况[Z].北京市档案馆,1949年,档案号:38-2-8.

[1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海淀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海淀文史选编:第8辑[C].北京:文史出版社,1999:35.

[12]中国工运学院编.李立三赖若愚论工会[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7:78.

[13]北京市朝阳区工会编.朝阳区工会志[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11.

[14]北京市总工会第九区办事处1949年工作总结[Z].北京市档案馆,1949年,档案号:38-1-16.

[15]关于建立产业工会、区办事处组织形式和基层改选等专题报告和请示[Z].北京市档案馆,1950年,档案号:101-1-52.

[17]北京市总工会第三区办事处1949年工作总结[Z].北京市东城区档案馆,1949年,档案号:4-1-61.

[18]北京市档案馆编.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北京[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16.

(编辑:程俐萍)

猜你喜欢

北京市总工会企业
北京市总工会十大服务品牌项目
企业
在京过大年 一起向未来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向劳动致敬
树起样板只是一枝独秀 北京市总追求遍地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