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肝移植术后肝癌复发行放射性粒子植入患者的护理体会
2015-04-02王惠萍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天津市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天津300192
王惠萍(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天津市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192)
125I是20世纪80年代新型低能的放射性核素。基础研究证实,125I可以通过释放γ射线直接或间接损伤DNA双链,从而损伤肿瘤细胞[1]。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是一种组织间近距离放疗方法,是将放射性125I永久植入人体内,近距离照射杀伤肿瘤组织的一种新型治疗手段。与传统放疗方法相比,其具有靶器官定位精确、持续照射时间长(有效时间为180~240 天)、疗效高、放射能量能被完全利用、患者损伤小、无痛苦、生活质量高、住院时间短等优势。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器官移植中心于2013年10月对1例肝移植术后肝癌复发患者进行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现将护理体会进行总结介绍如下。
1 病例简介
患者男性,56岁,主因原发性肝癌于2010年于本院行肝移植术,肝脏病理报告为肝细胞癌,术后定期复查3年,未见复发及转移。2013年9月复查时B超显示肝内多发占位性病变,考虑肝癌复发,经CT检查后确诊。于2013年10月13日在局麻下行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无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1周顺利出院。
2 治疗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先行肝脏CT扫描,根据CT图像选取最佳穿刺部位、进针角度及预植区域。2%利多卡因定位点局麻后,以18G穿刺针1枚按定位路径及方向穿刺至靶区,重复CT扫描确定位置无误后,在此层面呈放射状逐层植入,同时用5.0 mm层厚CT扫描确认植入情况,操作完成后拔出植入针,包扎、压迫。术毕常规CT扫描,观察有无肝内出血、包膜下血肿等并发症发生,以及验证粒子数。此患者共植入放射粒子5枚。
3 护 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由于125I粒子植入术是一项新兴的微创治疗,患者及家属对治疗过程缺乏了解,往往担心疗效不佳,并且因为害怕辐射污染而感到紧张、恐惧。术前护理应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说明放射粒子植入治疗的安全性和局限性,以及介绍手术的目的、方法和过程,着重讲解术中配合、术后注意事项及射线防护知识,强调定期复查的重要性,解除患者的紧张情绪和恐惧心理。
3.1.2 术前检查:完善各项术前检查。放射粒子植入后局部形成放射源,间接影响患者的肝功能,因此,术前应使患者的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等各项肝功能指标在正常范围内,如有异常应及时应用保肝药物调整。术前应充分了解患者既往史,完善心电图检查,对原有心脏疾病及高血压患者应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使用药物控制心率和血压于正常范围。此患者术前肝功能检测示ALT 29 U/L,AST 36 U/L,凝血酶原时间(PT)10秒,D-二聚体0.2 mg/L,各项指标均处于正常范围,心电图报告为正常心电图。为了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应在术前训练患者呼吸,使其每次的呼吸频率及呼吸程度尽量一致,从而避免导致器官损伤。通常在术前两日对患者进行训练,每次20~30分钟,直到患者能熟练掌握动作要领。
3.2 术后护理
3.2.1 监测生命体征:术后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每30分钟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1次;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疼痛、肿胀;有无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腹膜刺激征。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急救处理。
3.2.2 放射防护:术后平卧6小时,减少活动,防止粒子移位。安排患者入住单人病房,在房门、床前张贴醒目标志。嘱患者尽量在本病房内走动,家属不要站在粒子植入的一侧,并尽量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防止长期受照射而影响身体健康。选派操作技术熟练的护士相对集中地进行各项治疗和护理工作,操作时不要站在粒子植入的一侧,动作准确、迅速。护士进行护理工作时,在不影响护理质量的前提下,尽量缩短接触射线的时间,尽可能远离放射源。临床检测发现,距离放射性粒子10 cm以外对人体无明显影响,距离30 cm以外完全无影响,无需特别防护。
3.2.3 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3.2.3.1 出血:监测患者血压的变化,术后每30分钟测血压1次,并观察患者伤口处有无渗血及血肿,有无胸闷、气促,心率加快、腹痛等不适症状。此例患者术前30分钟预防性给予了凝血酶1 kU(静脉注射),术后连续2天继续使用,患者局部穿刺点无渗血,血压、脉搏平稳。
3.2.3.2 疼痛:手术损伤可以导致穿刺点周围疼痛,护士应评估患者疼痛的性质、部位、时间、能否耐受等。还应指导患者听舒缓的音乐,以分散注意力。如果疼痛不能耐受,可遵医嘱使用止痛药。评估该患者后认为其对疼痛耐受性较差,故于术毕遵医嘱给予芬太尼透皮贴剂4.2 mg外贴于前胸壁,术后3天评估疼痛为1~3级,可耐受。
3.2.3.3 感染:保持穿刺点敷料清洁干燥,如有渗血、渗液应及时给予更换。监测患者体温,术后3天内低于38.0℃是粒子刺激肿瘤所致,可不予处理,指导患者多饮温开水。如果体温超过38.0℃,可遵医嘱使用退热药及抗菌药物。本例患者术后体温波动在36.3~37.8℃,穿刺点周围无红肿压痛。
3.2.3.4 局部放射性损伤:术后患者如果早期过度活动,会使粒子移位至皮下组织导致局部放射性损伤,表现为局部皮肤红肿、疼痛、皮温升高,甚至出现散在红斑和溃疡。应立即行CT扫描,以确定粒子准确位置。如确认移位至皮下,应立即由专业医师取出后放入特制铅罐内送核医学科处理。本例患者院内观察及院外随访均未出现皮肤放射性损伤。
3.2.3.5 肺栓塞及粒子浮出:粒子浮出可进入种植器官附近较大血管内,随血液流动进入肺部,栓塞肺动脉或其分支而致肺栓塞。因此术后要监测生命体征,观察患者的呼吸,当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咳嗽、咳血伴心率加快、紫绀等时,应立即报告医师处理。本例患者术后常规给予平卧4~6小时,6小时后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给予20°~30°半坐位,告知患者避免剧烈咳嗽、频繁变换体位等过度活动,以防粒子脱出。本例患者术后24小时经主管医生允许,经扶助坐起床边适当活动,未出现不适症状。
3.2.4 健康宣教:粒子植入后由于放射源对肝细胞的损伤,患者肝功能可能出现异常,表现为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转氨酶升高,以术后3个月升高最为明显。因此,应告知患者出院后每月复查肝功能1次,并注意观察患者皮肤、巩膜有无黄染,大便颜色是否正常,有无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不适症状,指导患者进食瘦肉、深海鱼、豆制品、西红柿等保肝食物。日常减少出入公共场所,避免与上呼吸道感染者接触。患者回到家中2个月内,咳痰时应使用滤网过滤痰液,谨防粒子浮出污染环境,如发现粒子咳出,患者及家属切勿徒手捡起粒子,应用长柄钳或镊子捡起,有铅罐时可放入铅罐中,并记录发现粒子和放入罐中的时间,然后送入医院核医学科处理;无铅罐者可将其深埋于地下。与应用利卡汀(131I美妥昔单抗注射液)防止术后肝癌复发一样,应加强对射线防护知识的宣教,并嘱患者自觉遵守距离防护[2]。2个月内避免与家人同房,尽量保持1 m距离,避免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3],术后如有胸闷、咳血等症状立即到医院复查。另外,需定期复查胸片或CT,以了解粒子的位置、清点粒子数量,以防粒子丢失,并明确其对周围器官是否有损伤等。
放射性粒子永久性植入人体治疗肿瘤是一种比较新的放疗模式。肝移植术后肝癌复发,无法进行手术切除或再次肝移植术,放射性粒子的植入显示了更多的优势。严格围手术期的各项治疗护理工作[4],加强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时发现、正确处理,保证治疗效果,可有效提高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