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近字替代:地名生僻字的退隐及其得失*
——以江苏老地名为例

2015-04-02吴汉江

关键词:生僻字用字词典

吴汉江

(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江苏苏州215009))

音近字替代:地名生僻字的退隐及其得失*
——以江苏老地名为例

吴汉江

(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江苏苏州215009))

老地名中生僻字的存在,给人们的交际带来诸多不便。而音近字的替代是地名标准化的主要方式之一,替代的来源又可分为换形、省形及其他等方面。当然,近几十年所采取的简单化操作也存在弊端,致使地名文化中断或湮没。地名本身所包含的深厚的地域、家族等文化内涵随之消失,是生僻字简化带来的一大损失。近年来,电脑技术水平的提高进一步强化了生僻字的输入功能,为部分生僻字的恢复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地名生僻字;标准化;江苏老地名;音近字;替代

生僻字,是指生僻难认的非常用字。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它们不被熟知,属于不常见的字,往往笔画较多,易读错或写错。老地名中多见有生僻字,其中方言用字占了绝大多数,也有少部分属于书面上的文言用字:多存在音难读、字难写、义难懂的问题。①本结论由笔者考察1978版、1983版、1996版、2002版、2005版、2012版《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得出。当今的信息化时代对地名标准化的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地名中生僻用字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日常的社会交际;也给计算机信息的处理带来了一定的麻烦。因此,老地名中生僻字的标准化问题,长期以来倍受社会关注。

从1956年到1964年间,经国务院批准,全国曾对8个省、自治区的35个县级以上的生僻地名用字作了更改,即替换为同音的常用字。但“十年动乱”的爆发使这项工作一度中断。1982年11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向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发出《征集更改县以上地名及山河等名称中生僻字的通知》。1987年,国家语委、中国地名委员会等还发布了《关于地名用字的若干规定》,并提出了相关具体要求。事实上,目前县级以上的地名用字,基本保持了文革前的现状;而乡镇级以下地名用字的标准化工作,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以及地名办等机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不少地名的生僻用字,得到了相应的简化或更改。

据初步考察,地名用字标准化的实施路径主要有三个:同音字替代、音近字替代和其他字替代。笔者曾有专文讨论同音字替代的问题。②吴汉江《同音字替代:老地名中生僻字的隐退路径之一——以江苏老地名为例》,《汉字文化》2015年第2期,第81-83页。这里,我们拟以江苏老地名为例,重点论述音近字替代的问题,深入探讨老地名中生僻字的退隐规律,全面总结汉字规范化及其整理的思路与方法。

一、音近字的界定

所谓音近字,是指读音相近而意义不一定有联系的字。这里所说的音近字,是就普通话层面而言的,在方言中,它们有可能读音是相同的。在地名的标准化中,音近字替代,往往是用常用字或笔画简单的字来替代笔画繁复的字,以便易认易写。音近字的来源,主要有三类:换形、省形及其他。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的语料来源主要是:江苏省各级行政区划的名称①参见国家统计局2010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的江苏省部分(网址http://ww w.stats.gov.cn)。,《江苏省地名录》及《江苏省××市(县)地名录》(共76本)②这套地名录是20世纪80年代初江苏地名委员会根据江苏省各市(县)地名普查的成果资料编写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江苏省》③单树模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江苏省》,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④崔乃夫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大词典·江苏省》,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等。

二、音近替代字的来源及类型

老地名中,用来替代生僻字的音近字,主要来源有三个方面:

(一)换形

换形,就是以声旁相同而形旁不同的字来替代原来的字。当然,由于语音的发展,今天,这两个字已属于音近字了。例如:

塂(jiǎnɡ)→港(ɡǎnɡ):港上镇,属徐州市邳州市。驻地是港上。明初设为集市,名兴隆镇;清代改称塂上。“塂”字,读jiǎnɡ,方言用字,即丘陵之义。因“塂”字生僻难认,后改作“港(ɡǎnɡ)上”。

需要指出的是,有时同一个生僻字,在不同地区的地名规范化中,也有可能采用不同的音近字来替代,从而形成不同的处理结果。请看:

1.“土仑”字的替代

“土仑”是个简体字,繁体字写作“埨”。“土仑”,读lǔn,为方言用字,即水边高地之义。在手写年代,“土仑”字尽管生僻,但书写还算方便。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由于信息化的需要,电脑逐渐普及,但因计算机字库的限制,简体字“土仑”面临着无法录入电脑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们对该字的使用。于是,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被迫将“土仑”字改为音近的“伦”字。当时,尽管“土仑”的繁体字“埨”是可以录入电脑的,但这无疑会违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法规,即应当使用规范汉字——简体字;而且这种“开历史倒车”的做法,当然也是人们所不愿看到的。一句话,这类地名用字的更改实属无奈之举。因此,“土仑”字的更换,也就是必然的了。关于“土仑”字的换形主要有两种处理方式:

(1)土仑→沦(lún)。如:

沈沦镇:属泰州市兴化市。原写作“沈土仑”。因众多沈姓人居于此,故名沈家土仑。后因“土仑”字生僻难认,改作“沈沦(lún)”。⑤《地名词典》第303页上写作“沈土仑”,《地名大词典》第1571页写作“沈伦”。

(2)土仑→伦(lún)。如:

鹤伦居委会:属盐城市东台市梁垛镇。原写作“鹤落土仑”。相传汉代七仙女跨鹤下凡,落村旁水中长垛,故名。也有传说,此庄形似仙鹤,故名鹤落土仑。因“土仑”字生僻难认,后写作“鹤伦(lún)”。

大伦镇:属泰州市姜堰市。镇名原写作“大土仑”。驻地大土仑庄,相传明代此地河中心有一条土龙埂,随河水涨落而隐显,称大岭庄,后谐音为大土仑庄。因“土仑”字生僻难认,后写作“大伦(lún)”⑥“土仑”字生僻,连相关地名词典标注读音都有误。《地名词典》第335页有“大土仑(lún)庄”条,《地名大词典》第1587页有“大土仑(lún)乡”条。以上都有误。。

2.“土夅”字的替代

“土夅”字,读ɡànɡ,意为山冈或狭长的高地。“土夅”字,以前一直不为各类辞书所收释[1],直到2005年面世的《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才见其身影。目前,该字尽管已在《通用规范汉字表》(2013年版)之列,但对于一般人来说,用电脑录入系统还是较为困难的,需要使用软件来造字,十分麻烦。因此,“土夅”字最终为常用字所替换,也是在情理之中。关于“土夅”字的替代主要有三种处理方式:

(1)土夅(ɡànɡ)→绛(jiànɡ)。如:

东绛社区:属无锡市滨湖区太湖街道。原写作“东土夅”,因地形及位置得名。“土夅”字,当地方言读gāng,是吴语中的方言用字,表示河边高地或带状小高地之义。因“土夅”字生僻难认,后写作“东绛(jiànɡ)”。①“土夅”字,在《无锡市地名录》第260页中注音为gāng;另,《地名大词典·江苏省》第1404页也注音为gāng;《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辞海》(第6版)注音为gàng。当然,在吴方言中,“土夅”与“绛”的读音也是相同的。

(2)土夅(ɡànɡ)→降(jiànɡ)。如:

大降上村:属常州市新北区春江镇。原写作“大土夅上”。因村东、西各有长约400米和600米的大土土夅,故名。“土夅”字,当地人读jiàng。因该字生僻难认,后改写作“大降(jiàng)上”。②“土夅”字,《江苏省武进县地名录》第310页“圩塘乡”的“大土夅上村”条中,标注为jiàng;而在《无锡市地名录》第260页,注音为gāng;《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辞海》(第6版)注音均为gàng。

(3)土夅(ɡànɡ)→港(ɡǎnɡ)。如:

北港街道:属常州市天宁区。驻地北港桥,在清时写作“北土夅”。“土夅”字,当地读ɡǎnɡ。因该字生僻难认,后写作“北港(ɡǎnɡ)”。③将“土夅”改写作“港”的,还有其他一些。例如,港桥村,属常州市武进区高新区,以驻地港桥得名。清代建桥,原名土夅桥,以永胜河大土夅得名,“土夅”后讹作“港”。

(二)省形

省形,就是省略形声字的形旁后,并以声旁为字来替代原有的合体字。当然,由于语音的发展,今天的普通话中,这两个字已发展为音近字了。例如:

土盖(ài)→(ɡài):徒盖村,属南京江宁区禄口街道。村名原作“徒土盖”。南宋时,徒氏从河南洛阳迁此,把村名称为徒土盖。“土盖”字,读ài,意为尘埃。因该字生僻难认,后简写作“徒盖”。④“土盖”的繁体字为“壒”,因简化后无法录入计算机,故改作“盖”。另如:城盖(镇江市句容市茅山镇),原写作“城土盖”,当地读gài,意为岗丘缺水之地。这种误读或白读,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古音的保留。

土农(nánɡ)→农(nónɡ):农坝村,属无锡市锡山区东北塘街道。村名原写作“土农坝”。驻地土农坝头。该村位于低石坝旁,故名。“土农”字,读náng,方言用字,通常表示范围不大的低洼地。因该字生僻难认,1960年简化为“农坝头”,因此“土农”字在《汉语大字典》(第2版)、《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均未收录。

氵众(cónɡ)→众(zhònɡ):众泾社区,属苏州市相城区元和街道。因五氵众泾得名。五条河汊在此交汇,建桥五座,似五龙戏珠,故名。“氵众”字,当地方言读zhòng,意为水流汇合处。因该字生僻难认,后简化作“众泾”。⑤“氵众”字的繁体字是“潨”,而其简体字在计算机无法录入。“氵众”字,在《地名词典》、《地名大词典》中的“五氵众泾”条,都标注zhòng;而《汉语大字典》标注cóng。

(三)其他

地名中生僻字的音近字替代,除换形、省形这两种方式外,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即用部件(偏旁)完全不同的常用字来替代。当然,两个音近字之间,意义上有时也存在一定的联系,即相同或相近。例如:

檾(qǐng)→青(qīng):青湖镇,属连云港市东海县。驻地青湖。原名檾(qǐng,“苘”的异体字,即苘麻)庄湖,1957年建苘(qǐng)湖乡,后因“苘”字生僻难认,改写作“青(qīng)湖”。⑦“苘麻”,通称“青麻”,故“苘”改作“青”是有依据的。

羉(luán)→欢(huān):欢口镇,属徐州市丰县。驻地欢口。原写作“羉口”,羉(luán),即网。相传此地湖边,居民用羉网在湖口捕鱼,故名。因“羉”字生僻难认,今改作“欢(huān)口”。

墅(shù)→士(shì):华士镇,属无锡市江阴市。古时为棉花、土布市场,名花市,后雅为华墅(shù)镇。因“墅”字生僻难认,1965年以谐音更名“华士(shì)”。⑧在吴方言中,“墅”、“市”音近,故通用。

土癸(quē)→曲(qū):段曲头村,属南京高淳县古柏镇。原名段土癸头。因村头有一缺口,故名。“土癸”字,读quē,生僻难认,今写作“段曲头”。⑨关于“土癸”字,当地村民还有另一解释:“土癸”字由土字旁和“癸”字组成,土与地支有关,“癸”代表天干中癸,合起来含天干地支,形容占天时地利;而村名第一个“段”字是指这一块地方,第二个“土癸”字指天时地利,第三个“头”字指出人头地。参见《“土癸”读“曲”,字典查不着——高淳一村庄因名字闹出不少趣事》一文,刊于《扬子晚报》2010年10月07日A7。

圌(chuán)→树(shù):树山村,属苏州市虎丘区通安镇。原写作“圌山”。“圌”字,读chuán,同“篅”,方言词,即竹或草编织的盛谷圆囤。①此“圌(chuán)山”,是象形命名的地名,并非是江苏镇江的“圌(chuí)山”。因“圌”字难写难识,而吴方言读如“树”,故改写作“树山”。

斝(jiǎ)→角(jiǎo):厚角村,属镇江市京口区大港街道。原名厚斝。传说宋朝山东移民到此,打墙脚,挖出斝杯很厚,取名厚斝。“斝”字,读jiǎ,为古代酒器。因“斝”字生僻难认,1958年改为“厚角(jiǎo)”。

曰(yuē)→月(yuè):月青村,属盐城市亭湖区南洋镇。原写作“曰青”,以境内曰青河得名。“曰”字,读yuē。因“曰”是书面上的文言用字,易误读成“日”(rì),故写作“月(yuè)青”。

攒(cuán)→传(chuán):传楼村,属徐州市铜山区黄集镇。驻地耿攒楼,因耿姓举人攒钱盖了楼而得名。“攒”字,读cuán,为拼凑义。因该字生僻难认,后写作“传(chuán)楼”。②无独有偶,吴传楼村(徐州市沛县张庄镇),原作“吴攒楼”,因吴姓攒钱盖楼一座,故名。今写作“吴传楼”。

甓(pì)→别(bié):别桥镇,属常州溧阳市。驻地别桥,桥始建于隋,村民“运甓为基,架石为桥”,称甓溪桥,简称甓桥。“甓”字,读pì,即砖。因该字生僻难认,1949年后以谐音改作“别(bié)桥”。

雩(yú)→云(yún):云门寺村,属连云港市连云区中云街道。原写作“雩门寺”。旧有元代古庙一座,座落该村附近,称雩门寺(1937年被侵华日军炸毁),村因此得名。“雩”字,读yú,即古代为祈雨而举行的祭祀。因该字生僻难认,村民为简便起见,改写作“云(yún)门寺”。

涔(cén)→站(zhàn):西站村,属盐城市建湖县高作镇。原写作“西涔”。驻地西涔庄,相传该村有个人叫刘涔,在井上刻有“涔”字,后称涔庄。“涔”字,读cén。因该字生僻难认,故根据当地方言谐音,改写作“西站(zhàn)”。

以上几种替换方式,有时是单一使用的(如上述例子),也偶有综合使用的,即采取两种替换方式。例如:

蔷薇(qiángwēi)→强为(qiángwéi):强为村,属盐城市建湖县恒济镇,原写作“蔷薇”,以蔷薇河命名。“蔷薇”,读qiángwēi,因生僻难写,后写作“强为”(qiángwéi),改后的名字与原村名用字字形和意思完全不同。

余论

综上所述,采用音近字来替代地名中生僻字的做法,确实给人们的日常交际带来了便利,也使地名的标准化工作有效地开展起来。然而,纵观这些年来关于地名生僻字的处理方法,我们也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即地名生僻用字往往是被简单、低俗地一改了之,而原有用字具有的特殊含义,或丰富的文化内涵,也就随之丧失殆尽了。例如,上述的“土仑”(lǔn)字,其义是“水边高地”,竟被简单地替换为“沦”(lún)、“伦”(lún)等字,而原字的语源信息也就被替代字所遮蔽或覆盖了,并造成了老地名的历史、地理等文化信息的流失。一句话,地名是一张历史的“名片”,采用音近或同音字等来替换地名中的生僻字,应当是一件慎之又慎的事情,不能只走一条路。

当然,造成老地名用字被替代的现状,也存在着多方面的原因,可分为自愿替代和被迫替代两种。

所谓自愿替代,是指当地群众在历史长期发展过程中,自发地选择新的用字来替换地名中原有的生僻字,以便于社会交际。这种方式,较少受到行政权力的干预,属于地名用字的自然衍变。例如,“曹丿”(属盐城市东台市头灶镇),原作“曹钅敝”,因“钅敝”字难写,当地人多俗写作“丿”,久而久之也就得到社会的认可,并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在政府文件中。

被迫替代,是指迫于某种客观原因或人为的干预,当地群众不得不选择新的用字来替换地名中原有的生僻字,以维系地名的交际功能。例如,我国20世纪50—60年代出现的自上而下的地名用字更改[3],就多属于此类情况,像上述的“华士镇”(属无锡市江阴市),原作“华墅(shù)镇”,1965年以谐音更今名,其实“墅”字也算不上生僻,只是笔画多了一些。又如,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信息化管理的普及,不少地名生僻用字无法输入电脑(字库未及时开发),导致不少老地名一夜之间纷纷更改用字,像上述的“东绛”(属无锡市滨湖区太湖街道),原作“东土夅”,“土夅”字是吴方言用字,尽管该字目前已被词典收释,但由于不能输入电脑,未能逃脱被更改的厄运。

基于上述原因的分析,我们认为,要减少地名用字的随意更改,必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以保护和传承地名文化。主要建议如下:

一是积极开展地名用字研究,并加强电脑字库的开发与研制。这样可有效避免技术层面的因素所带来的尴尬。令人欣慰的是,这方面的工作已经开展,如《通用规范汉字表》于2013年6月由国务院公布,该字表共收字8 105个,分为三级,基本上覆盖了较为生僻的地名、人名用字,满足了信息化用字的需要;加之超大字符集的开发,如“通用多八位编码字符集”、“国际标准超大字符集字体支持包UniFonts 6.0”等,使得一些生僻字的输入不再是一件难事。

二是尊重当地群众的意愿和选择。对于历史传承老地名中生僻用字的去留,要采取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择善而从,切忌行政干预或强制更改。至于有些地名中原有生僻用字的恢复问题,也要进行深入的调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考虑群众保留老地名用字的心理诉求与文化需要。

[1]龚景春.土夅——一个字典应收的字[J].辞书研究,2007 (1):150.

[2]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Z].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86—1990.

[3]王卫兵.人名地名用字的文字学定位及其调研和规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80-85.

(责任编辑:袁 茹)

H17.53

A

1672-0695(2015)04-0099-04

2015-04-25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老地名研究”(09YYB003)

吴汉江,男,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汉语言文字学博士,主要从事汉语词汇及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生僻字用字词典
生僻字里识青铜
容易混淆的词语
《汉语大字典》“人名用字”考误举隅
科技论文表格的编排要求(五):用线和用字
让语文老师也会怀疑人生的生僻字
米兰·昆德拉的A-Z词典(节选)
米沃什词典
挑战动物生僻字
扒一扒“爱加戏”的生僻字
辽代避讳用字“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