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近代史与爱国主义*

2015-04-02陈晓律

关键词: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历史

陈晓律,叶 璐

(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江苏南京210093)

世界近代史与爱国主义*

陈晓律,叶 璐

(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江苏南京210093)

世界近代史是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阶段,是人类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的阶段,是人类社会开始“现代化”的阶段,也是目前很多重要思想产生和发展的阶段。其中,主权、民族独立、现代国家及其相应的爱国主义等思想及政治主张,都是在这一历史阶段孕育并破土而出的。由于主权独立的现代国家构成了当代世界与国际关系的主角,爱国主义与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因之,一个国家能否正确地高举爱国主义的大旗,以各种合法合理的方式对自己的民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其是否拥有足够的合法性和软实力的标志,也是其是否能够生存下去的重要标志。在这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西方国家已经走到了我们的前面。因此,了解西方国家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我们理直气壮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在风云变幻的国际舞台上有效捍卫自身的国家利益极为重要。

世界史;爱国主义教育;主权国家;美国

我们现在所用教材所教的世界近代史,主要内容是欧洲文明史(当然也包括其他亚非拉国家,但如果不带偏见,不能不承认的一个事实是,这些国家并非是舞台中心的主角,即使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扮演受害者的角色)。欧洲文明史大体上也就是西方文明史,现在的北美地区基本上是欧洲文明扩张的结果。从地理概念上讲,所谓西方就是中国以西的地方。但自从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开始具有了一些特殊的含义,它似乎专指欧洲国家或所谓的列强,所以开始有了东方与西方,甚至东风与西风的提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又有了西方七国集团(由于一度容纳俄罗斯也曾短期成为八国集团),所以,“西方”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发达国家的另一个代名词。

然而,从欧洲人的角度,真正意义上的西方范围实际上十分狭窄,因为它并未包括大部分欧洲国家,比如俄罗斯等,而主要指英吉利海峡两岸的人民,以及它们从15世纪以来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全球性文化。这种文明是在以基督教为基础的民族中产生的,并且主要地是在英法两个对手民族的竞争中产生的。而其竞争的最后结果,是以英美为主导的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念占了上风,并已经成为了世界的主流。而大陆式的政治体制和法律制度,都逐步地让位于英美式的体系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把世界近现代史看成是西方文明扩展的结果,大体上还是能站得住脚的。世界历史在西方的扩展之前,实际上只是各个分隔的区域史,而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整体世界史。正是近代西方的扩张,把世界联系在一起,使各个遥远国家的发展相互影响,才有了现在意义上的世界史。由于西方全球性扩张的时间起始点为1500年左右,因此,我们更为关注从这一时刻起的世界历史,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世界近代史。而它具有的一些特点也值得我们给予额外的关注。

首先,是世界各国的历史真正成为了世界史,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从这一时刻起都被纳入“世界”的范畴。正如阿克顿所说,世界史不同于所有国家的历史合并成的历史。各国的发展历史不再是分散的,而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持续的发展过程。在某种意义上,主要国家的意图与其达到目标的能力影响着世界历史发展的方向。而当今世界的基本格局,则是欧洲国家相互争夺世界秩序领导权的努力所形成的最终结果。

在一个开放的全球化时代,任何一个试图加入现代化发展行列的国家都必须尽量地了解他国的情况,而了解他国最主要和最基本的途径就是学习该国的历史。如美国各大学历史系往往都是最大的文科系,而听课的学生以外系的学生居多。无论从世界角度还是中国的角度,由于当今世界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涉外事务和与之相关的专业都是各国十分热门的专业。各种有关涉外专业人员基本素质的训练除外语外,一般来自世界史,尤其是世界近现代史。所以,这门课程是一切涉外和人们试图了解当今世界的最重要的基本课程。

由于对西方历史尤其是近代史缺乏足够的了解,我们在学习模仿西方“先进”经验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很多意料之外的后果。我们对在西方近代以来形成的大观念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和政治影响方面的评估,也一直未能达成某种全民的共识。比如,自由主义、保守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等等,其在中国产生的影响,以及在今后一个历史长周期产生的影响,应该如何加以公正透彻的评价,这不仅是一个历史的问题,更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冷战后,国际上重新掀起轩然大波的民族主义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由于民族主义往往与爱国主义打包扩散,它从欧洲传播到世界其余地区之后,引发的种种麻烦就从未断过。而我们的教学体系也很少从世界历史发展整体性的角度进行思考和研究,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陷,而这种缺陷,很可能会在某一时刻给我们带来巨大的麻烦。从我们目前面临的台独、疆独、藏独,甚至所谓的港独问题分析,除了一些国内外因素外,从思想角度看,都与我们未能很好地对此进行类似的研究和教育有关。

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在1500年左右,几乎与世界现代化进程同步,一种新型的占主导地位的单位在欧洲兴起,这是现代与古代、古典时代最根本的区别之一。[1]217它就是现代主权国家。这样一种新型国家的起源和构建过程,在英法两个国家表现得最为典型。在这两个国家,首先形成国家统一和近代中央集权政府起源的机构的,是新兴的君主政体。[2]428从地理的范围看,也可以说,现代国家基本上是一种欧洲现象。

中世纪的欧洲是一个西方意义上的封建主义欧洲,复合重叠的权力机制是封建制度重要的特征。而新型国家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于获得独立行事的主权。从马基雅维利开始,西方学者就不断从理论上寻求对这一问题的突破。让·博丹是历史上第一个对国家主权理论进行系统论述的政治思想家,他在巨著《主权论六卷集》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主权”概念。他认为,“主权是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绝对和永恒的权力”[3],永恒性和绝对性是主权的基本性质,此外它还具有不可分割性。博丹的主权理论是近代国家理论的开端,而以主权理论为核心的绝对主义思潮则奠定了近代国家观念的基础。

而落实主权的平台只能是现代国家。在现代西方政治思潮中,国家这个概念经常与一个能管理和控制某个既定社会的、非人格的、具有特权或宪法秩序的观念相联系。而且这种观念直到16世纪晚期才成为欧洲人们关注的对象。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个人或人民拥有其国家公民权的观念才能被确定。[4]95

霍布斯鲍姆对此进行了总结:“民族只是在其与某种形式的现代领土国家联系在一起时才成为了一个社会实体——民族国家,除非将两者联系起来考虑,[否则]谈论民族与国家是毫无意义的。”[5]9-10

现代民族国家建立过程中拼搏的历史,决定了一个民族寻求其国家独立和建构已经不是纯粹的“家事”,而是与他国的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情。托克维尔正确地指出,各国的利益相互交织,它们的意见也彼此相同,所以一个国家一有风吹草动,其余所有国家也无法保持安宁。而现代国家之间的相似性,使得在冲突中能多派兵的国家必然胜利。因此,欧洲发生民主革命的后果之一,就是人们重视战场上的兵力优势,强迫所有小国合并于大国,或至少参加大国的势力范围。[6]831-832

而要成功地完成历史赋予它的现代化任务,这样的主权国家就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内部的整合,创造出一个新形势下的“民族认同”——包括民族的观念,共同的象征,一系列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通过教育和广播传媒强化民族的形象,甚至包括确定共同的敌人,等等。[7]25安东尼·史密斯指出,现代民族主义是现代化起步的意识形态,是催生现代国家的重要力量,没有民族主义,就没有现代国家。民族主义是构建现代国家的重要工具。因此,民族主义与现代国家是共生物。[8]8

与民族主义相伴而生的则是爱国主义。按照我们通常的解释,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自身所属国家的一种积极和认同的态度和行为。爱国主义包含了这样的态度:对祖国的成就和文化感到自豪;强烈希望保留祖国的特色和文化基础;对祖国其他同胞的认同感。不可否认,“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有着紧密的联系,并通常被作为同义词使用。严格地说,民族主义是一种民族个性性质的意识形态,它也经常宣扬爱国主义。因此,如果不将这两个有着密切联系的词语进行界定,就会使我们在对类似问题的把握上产生偏差,也会给我们的历史教育造成混乱。一般而言,爱国主义具有某种“守成”的性质,是一种基本属于“体制内”的思想,也就是,有了国,才能有“爱”的对象。所以,简单一点来概括,爱国主义首先是要“爱”一个已经存在的国家或政权,至少也是在历史与观念上能够站得住脚的国家,并与反对这个国家的“外部势力”进行斗争,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当然,这样的一个国家是否合法,是另一个问题。由于这又是一个大问题,所以这里不可能展开论述,但大体上讲,在当今世界,一个国家是否合法是有一个简单的标准,那就是看国际社会,尤其是联合国是否正式承认。在这样一个国家还未能诞生之前,同样的思想或情绪大概只能称之为民族主义而很难用爱国主义来界定,这或许也是对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进行区别的一个基本标准。当然,爱国主义强调爱生养自己的土地和家园,进而扩展到爱这个家园基础上诞生的现代国家也就是一种合乎逻辑的结果。这是一种纯朴的感情,也是人类十分天然的感情。但是,爱这个已经存在的国家,尤其是已经得到国际社会承认的拥有合法性的现代国家,就意味着不仅仅是关爱自己的族群,也关爱这个国家治下所有的民众和族群并承担一个现代国家对自己民众所承担的责任。由于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因此,爱国主义有利于加强各个民族间的友谊,有利于团结大多数有国家属性的民族。反之,民族主义也爱自己的家园和国家,但在很多时候,它却容易走向极端,即唯我独尊,只有自己民族的才好,只有自己的国家才好,甚至产生了对这个国家内部不同族群的歧视,对其他国家和族群产生种种排外性的偏见和极端行为就更是随处可见。所以,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是有联系的,但也有着本质的区别。如果一定要加以精确的界定,可以说,民族主义缺乏中国传统的那种“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胸怀。但只要加以引导,温和的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在很多时候是可以共存的。我们反对的是那种极端的民族主义。这个极端,泛指一切非理性的、盲目排外的、甚至鼓吹以暴戾形式对待其他一切族裔和民众的思想及行为。因此,是否极端,是否唯我独尊,是否排外,是否具有在一个主权国家框架下容纳其他族群,视其为平等公民的胸怀,是区分爱国主义与极端民族主义的一个重要标准。由于爱国主义挚爱自己国家内所有的民众,视之为同胞,所以,一般而言,爱国主义是有利于国家的认同和统一的;反之,民族主义往往易于造成国家内部各个区域和族群的矛盾和疏离,造成国家的动荡与分裂,因此,即便不是极端的民族主义,理智的人们一般也不会鼓吹民族主义。

正因如此,虽然公开鼓吹民族主义不受人待见,但几乎所有的现代国家都宣扬爱国主义。我们不能想象一个国家不宣扬爱国主义而能长期生存。无论从何种角度思考,爱国主义都是一个现代国家维持其生存的思想基础,也可以说是一种意识形态。一个国家需要在这个世界生存,各种可以衡量的“硬实力”肯定是一个重要的指标,但软实力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而这种软实力在很多情况下甚至直接对硬实力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如果一个国家没有一个爱国主义的基础,这个国家的硬实力肯定大打折扣。而按照爱国主义原则确定起来的有关国家统一、安全、甚至政治正确的红线,对任何一个现代国家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原则。没有了这些基本的红线和原则,这个国家很可能被分裂和内乱所困扰,其硬实力自然也就很难发挥出来。正因如此,爱国主义教育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理直气壮的事情。西方国家热衷于在全世界推销自由、民主的价值观,不知为何,却绝口不提其在自己国家内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成功经验,反而对其他国家进行的类似教育大惊小怪,并往往冠以“洗脑”的标签,这就不能不使我们对这样一种不合逻辑的事情进行认真的思考和解读了。

西方大国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很多,也各有特色。限于篇幅,这里仅以美国为例来进行分析。长期以来,不论对其本国公民,还是对新入籍的外国移民,美国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从来毫不松懈。一项在18个发达国家中展开的调查显示,美国人的国家荣誉感最强也最愿意为他们的国家战斗。[9]世界各地美国和西方的制度崇拜者们,也包括中国香港的“占中”者们,在卖力挥舞西方高举的自由民主大旗时,却对其以法律形式确立的爱国主义教育基线视而不见,甚至反对热爱自己的国家,这不能不使人感到某种悲哀。

美国是一个新型大国,也是一个移民大国,如何使新移民尽可能对这个国家产生认同,是美国能否顺利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构成美国公共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学者指出,自19世纪中期以来,面对巨大的移民浪潮,美国逐步建立起免费的公立学校系统以帮助移民子弟尽快地融入美国社会,成为真正的美国人。就某种程度而言,正是爱国主义的动机推动美国最早建立了免费的公共义务教育体系。[10]165国家投入大笔资金为教育埋单,爱国教育也理所当然地构成了公立学校日常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这些公立学校的教室里都悬挂着美国国旗,有些还会挂上所在州的州旗。每天清晨,在正式上课前全体师生都要面向国旗站立,他们将右手放在心脏的位置,齐声诵道:“我宣誓效忠国旗和它所代表的美利坚合众国。这个国家在上帝之下,统一而不可分割,人人享有自由和正义的权利。”[11]这段话即美国的《效忠誓词》(The Pledge of Allegiance),它是1892年由一位浸礼会牧师佛朗西斯·贝拉米(Francis Bellamy)所撰写,原稿中还有“平等”一词,但因美国的妇女、黑人在当时还未享有平等权利,故被删去。一代又一代的美国儿童在这样的每日诵读中成长起来,这种强制、机械式的诵读为美国的立国之本划出了一条红线,有时甚至还与公民的个人自由产生冲突,譬如“在上帝之下”(under God)的说法对无神论者来说就是一种强迫,向国旗致敬的行为也与某些宗教中禁止偶像崇拜的做法相违背。要想免受这种强制,家长就只能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或私立教会学校,而这又意味着一笔不小的开支。也有极少数比较“犟”的家长坚持自由原则,他们把学校、教育局甚至国会告上法庭,这些案件的审理无不过程曲折、费时费力,且不管最终判决结果如何,绝大多数美国人始终坚定地认为,向国家宣誓效忠是天经地义的事,“自由社会的最终基础是共同情感的凝结”[10]168。

与悬挂国旗、宣誓效忠这样的“表面功夫”相比,构成美国爱国主义教育真正内核的是其公民教育与历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题中之义是增强民众对本国制度、历史、文化的认同感与自信心,继而自发地捍卫国家利益,自觉履行公民应尽之义务。公民教育与历史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民众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认同,在认同的过程中激发爱国情感。具体而言,美国的公民教育以公民知识、公民技能与公民品性为主要内容,旨在将年轻人培养为“负责任”的公民——正是这种“负责任”的公民构成了民主社会最重要的基石,美国人对此看得相当清楚。在一个公民教育中心的网站上,笔者读到这样一段话:“在过去几十年里,我们看到从亚洲到非洲,从中欧、东欧到拉美,各地人民掀起了对自由的强烈吁求。但当我们看到一个极权或威权政府被新生民主政府取代后的状况,我们对民主的未来或许估计得过于乐观了。我们对民主的活力与长久生机表现得过于自信,然而历史却教育我们,鲜有国家能长久地维持民主政府,这一点我们作为美国人却经常会忘记。”[12]美国人清醒地看到建立民主社会并不是一劳永逸之事,每一代人的更新都需要重新普及并发展关于民主社会的知识、理念。从这一角度上说,公民教育构成了美国民主社会的重要基石。然而,美国人一方面提醒自己保持警醒、居安思危,另一方面对民主在他国“水土不服”所引发的乱象却只用“估计得过于乐观”一笔带过。那些以美国为师的国家或许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借鉴美国经验失败的经历反倒成了美国人的老师,而代价则是本国政局的长期动荡与社会发展的停滞。

与此相适应,美国的历史教育也体现出非常浓厚的爱国主义色彩。以世界史教学为例,众所周知,美国自建国以来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这在整个世界史中所占的篇幅非常有限,那么如何彰显美国历史在世界史中的“存在感”?他们的做法就是淡化世界史古代部分的讲述,重点向学生教授近现代史,尤其强调美国建国以来对世界格局及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影响。这种“真相不全说”的详略得当的取舍无疑包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和美国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学生们看到的是一个年轻国家如何用短短两百年时间从世界民族之林中脱颖而出的历史,而身为这个国家的一分子又怎能不为她所取得辉煌成就而感到自豪?

对新入籍的外国移民来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也是他们成为美国公民的第一课。外国移民在正式加入美国国籍前要做一番效忠宣誓,现行版本的誓词是这样的:“我在此郑重宣誓:完全放弃我对过去所属任何外国亲王、君主、国家或主权之公民资格及忠诚;我将支持并捍卫美利坚合众国的宪法和法律,对抗国内和国外的所有敌人;我将怀着真诚的信仰并且效忠;当法律要求时,我会为保卫美国拿起武器;当法律要求时,我会为美国军队提供非战斗性的军事支持;当法律要求时,我会在政府官员指挥下为国出力;我在此自由宣誓,绝无任何心智障碍、借口或保留,请上帝保佑。”[13]看了这段誓词就不难理解,为何许多国人将那些默默加入美国国籍的名人视作“叛徒”。的确,从誓词内容上看,美国要求她的新公民不仅从法律上,甚至在心理、情感上都要斩断同母国的联系——不仅成为法律意义上的美国人,更是发自内心地将美国视为自己的祖国。

中国自古有言: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听来的种种思想、口号很大程度上只是别人希望我们听到的,唯有看清对方是怎么做的才有助于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从历史上看,美国在南北战争期间就不惜用战争的方式阻止国家的分裂,这一行动确立了一条新的原则:各州的主权属于联邦,它们没有任意退出的自由。如果没有这条原则,如今存在于北美大陆的可能只是若干个二三流的中小国家,何来日渐发展为世界超级强国的美利坚合众国?从现实中看,美国社会内部尽管也充满着矛盾与斗争,但在涉及国家根本利益的问题上,美国各界始终“头脑”清醒,一致对外。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其坚定不移的爱国主义教育。

其他西方国家,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也是独具匠心,各有所长。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一个人在地球上生活,无论他追求什么样的价值目标,都必须有一个活动的空间和平台。因此,维护这个平台不至于崩塌,不仅是天经地义的,也应该是一种本能的需求。在这个意义上,爱生养自己的家园,爱自己的国家,是一个不需要进行学术讨论的事情。至于这个国家的体制、法律、社会经济等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即便是需要改革,也应该是基于在对这个国家热爱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试图毁灭这个国家。这即便不上升到爱国主义的高度,也应该是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所具备的常识。

然而,从我们的教育看,恰恰是这样的常识教育太缺乏了。一个国家的公民,应该爱自己的国家,爱自己的家园的和平,进而关心和热爱捍卫自己家园和平的武装力量,只有你所在的国度不卷入动荡的漩涡(不管以什么名义),你才能在当今这样一个世界上平静而安全的生存。这应该是一个普通的并不高深的常识,然而,国人对与此相关的国家意识和国防意识的现状却令人不安。一位作者专门就此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让人吃惊和担忧。在许多学生、百姓甚至部分党的基层干部眼中,“国防就是军防”,认为那是国家和部队的事,跟自己没有什么关系。中国“八一”建军节期间,除了党政部门,民众自发去参加建军纪念活动,去悼念先烈的活动,在近年来几乎绝迹,更不用说在各种军事纪念地举行婚礼了。

而在西方,尤其在欧洲国家,任何一个军事节日都是民众狂欢的节日,在俄罗斯的海军节和二战胜利日的纪念活动上,我们对这一点体验尤深。为什么在建国60多年后,我国民众的国家意识和国防意识还会出现这样令人揪心的状况?在一些国内网上出现的言论,也使人吃惊:即只要有人提起爱国主义,便会遭到众多人士的围攻,甚至出现了“爱国贼”的称谓,于是,最终结果往往是,提及爱国的人“抱头鼠窜”,而其对立面则反而“趾高气扬”。这样的场面,在西方国家简直不可想象,却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中华大地上,实在令人感到不可理喻。

由此可见,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确是出了问题。正因如此,我们在自己的领土上也不敢坚持原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香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本来香港回归的意思,就是香港重新成为了中国的一部分,理所当然地要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这里的国,当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不是英国。同美国相比,香港的爱国教育不是太多,而是基本没有。“占中”期间,曾有学生要求一个小女孩丢掉手中的国旗,女孩的母亲质问道:“中国人拿中国旗有罪吗?”这一问值得拿出来问问所有占中者:“你是中国人吗?中国人拿中国旗有错吗?”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这点毋庸置疑也不容挑战,“香港人”的身份认同必须建立在“中国”这一大前提下。“港人”的身份尽管有中央的关照而“特殊”,但“一国”的大前提已经界定了其基本的属性。如果忘记了这一点,自诩“高等华人”,甚至“华裔英人”,则是明显烧香拜错了地方。在中国的土地上,当然应该行使中国的主权,这是一个基本常识。如果连一个现代人的基本常识都不具备,那么,大体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香港的教育是失败的。更为可悲的是,在香港进行国家安全和爱国主义教育的23条,竟然被作为中国主权领土一部分的“香港抵制”而不了了之。如何弥补这一短板,应该是香港的乱局结束之后亟需提上日程的议题。

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只要我们认真地进行了1500年以来各国历史的教育,我们的人民就会知道,在这样一个激烈竞争的全球化时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生存下来是多么不易,多么艰难。今天,能拥有一个完整的现代国家,保有这样一种和平发展的局面是多少人经过多少艰难曲折的斗争才换来的,那么,我想爱国主义的情感自然就会产生了。目前的国内教育是存在着很多问题和缺陷的。其基本的问题之一,就是中国近现代史与世界近现代史缺乏有机的联系。我们在1500年以后,就是明清史的教育,鸦片战争之后就是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而世界历史则是西方国家发展和扩展的教育,如何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我们的教材进行整体的撰写,对于培养我们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显然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工作。当然,在编写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使用各种史料,尤其是我们对手的材料,这样的材料,使用得当,发挥的功效会更大,也提前阻断了很多谬误产生的管道——在全球化时代,信息的流动相当快,如果我们只是关起门来做文章,其结论往往缺乏说服人的力量,这样的教材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是不能适应21世纪的新形势的。

总之,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认真地了解了自己的历史,并了解了与它的历史密切相关的世界历史,那么,他就会对各种复杂的局势有一个理性的判断,这一点应该是没有什么疑问的。

因此,加强世界近代史的教育,是破除许多迷雾,树立正确的历史观,高扬爱国主义旗帜的必要路径。

[1][英]巴里·布赞.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M].刘德斌,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美]乔治·霍兰·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下册[M].刘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3][法]让·博丹.主权论六卷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4][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M].燕继荣,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5]E.Hobsbawm.Nations and Nationalism since 1780[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6][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卷[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7]Montserrat Guibernau.The Identity of Nations[M].Cambridge:Polity Press,2011.

[8]Anthony D.Smith.Nationalism and Modernism[M].Davidson:Rutledge Press,1998.

[9]Bi Yantao.Nothing Wrong with Patriotic Education[EB/ OL].(2012-09-21)[2015-03-25].http://usa.chinadaily. com.cn/opinion/2012-09/21/content_15772327.htm.

[10]任东来,等.美国宪政历程: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

[11]The Pledge of Allegiance[EB/OL].[2015-03-25].http://www.ushistory.org/documents/pledge.htm.

[12]Margaret Stimmann Branson.The Role of Civic Education[EB/OL].[2015-03-25].http://www.civiced.org/ papers/articles_role.html.

[13]Naturalization Oath of Allegiance to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EB/OL].[2015-03-27].http://www.uscis. gov/us-citizenship/naturalization-test/naturalization oath-allegiance-united-states-america.

(责任编辑:王艳芬)

Modern History of the World and Patriotism

CHEN Xiaolü,YE Lu
(Department of History,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93,Jiangsu)

The modern history of the world was a extremely important stage in the progress of the world,which witnessed a process of human history from separation to integration,and the beginning of“modernization”of human society.It is also a cradle of many important thoughts and ideas such as sovereignty,national independence,modern country and such corresponding thoughts and political positions as patriotism.Because modern countries with independent sovereignty have become the main body of the contemporary world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whether a country can insist patriotism and educate its people with it by every rational and legal means has become a important symbol not only for its possession of legality and soft power but also for its further survival.In this aspect,the western countries are more advanced than ours for historical reasons.Therefore,it is extremely important to know better how western countries conduct their education of patriotism,then to perform an education of patriotism with justice and confidencein our country and to uphold our state interests in theinternational arena with volatile situation.

world history;education of patriotism;state with sovereignty;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G414

A

1672-0695(2015)04-0044-07

2015-06-18

陈晓律,男,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平台长,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英国史、现代化问题研究;

叶 璐,女,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英国经济史研究。

猜你喜欢

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历史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论王船山民族主义思想的近代嬗变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浅析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