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北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低效的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

2015-04-02秦敏

关键词:隔代教育留守儿童

秦敏

(延安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陕北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低效的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

秦敏

(延安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摘要:隔代教育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在农村普遍存在,由于祖辈教养人的受教育程度低、思想观念落后等因素致使隔代教育的质量低效,这一状况在陕北农村尤为严重。笔者通过对陕北甘泉县、安塞县、米脂县、横山县所辖7个行政村进行实地调研,根据对调查问卷及入户访谈结果的整理分析及统计,旨在描述陕北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现状,分析隔代教育低效的原因,探寻改善的对策。

关键词:陕北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

收稿日期:2015-07-30

作者简介:秦敏(1979-),女(汉),重庆江津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村弱势群体方面的研究。

基金项目: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H030)

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6X(2015)12-1224-05

Investig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n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s Inefficient Education from Their Grandparents in Northern Shaanxi

QIN Min

(CollegeofPublicManagement,YananUniversity,YananShaanxi716000,China)

Abstract:As a way of family education, grandparents educating grandchildren is common in rural areas of China. Grandparents' little schooling and their backward concept make grandparents' family education inefficient, which is especially serious in the rural areas of northern Shaanxi. The paper, based on the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in seven villages of Ganquan county, Ansai county, Aizhi county and Hengshan county,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questionnaire and household interview, displays the reality and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the inefficient education, and accordingly explores the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Rural areas of northern Shaanxi;Left-behind children;Grandparents educating grandchildren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及劳动力就业市场的不断发展,大批农村青年夫妇为了获取更多的货币收入,寻求更好的发展空间,把子女留在农村前往城市务工。这使得农民工、留守儿童、留守老人成为新时期我国社会联系紧密而又日益庞大的三个特殊群体,而由此衍生出的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低效的问题也日益成为家庭之痒、教育之难和社会之痛。[1]隔代教育是指孩子的父母因工作繁忙或因婚姻不睦等因素而将孩子的教育、生活等责任全部交由祖辈来承担的一种教育方式,在家庭教育中它是相对于亲子教育而言的。在我国,隔代教育产生的背景主要是由于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仍处于加速发展的转型期,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是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过程,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这种现象不可避免的存在。但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家庭教育方式,隔代教育已在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由于祖辈教养人的受教育程度低、思想观念落后等因素致使隔代教育的质量较低,这一状况在我国内陆的山地农村尤为严重。

基于以上论述,本文以陕北农村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入户访谈的方法,对甘泉县、安塞县、米脂县、横山县所辖7个行政村进行了实地调研,共发放问卷365份,收回有效问卷为360份(问卷分为老人和留守儿童两部分,本次调查的留守儿童为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年龄在5~14岁之间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根据对调查问卷及入户访谈结果的整理分析及统计,旨在描述陕北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现状,分析隔代教育低效的原因,探寻改善的途径。

一、陕北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现状

陕北地处黄土高原内陆丘陵沟壑区,作为我国欠发达地区的代表,素有“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说法,生产生活自然条件差、不宜机械劳作,农民的收入极不稳定。因此,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向城市务工,把孩子留给祖辈教养。笔者通过走访调查发现,陕北地区的农村“空壳化”较为严重,留守家庭面对繁重的家务和农活,生活质量普遍较低,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普遍较差,人身安全存在隐患,人格心理上大多缺乏应有的自尊自信、脆弱易走极端。

(一)学习状况

陕北农村留守儿童总体学习氛围较差,各方面的支持力量很微弱。

一是家庭学习环境差。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发现,隔代教养人的文化程度较低,44%的为文盲、38%为小学、仅4%为大专;仅有23%的隔代教养人经常陪伴留守儿童复习功课,而27%的从不陪孩子学习;在问到对孙辈的教育期望时,47%的老人选择“上大学”;但问到教育内容时,47%的老人选择“识字数数”,33%的选择“道德品质”;在孙辈的教养知识来源上,80%的老人仅凭经验。调查显示,多数的进城务工父母给家里打电话主要是问孩子“乖不乖”,有少数父母从不给孩子打电话。可见,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孩子的教育学习上严重缺位,而隔代抚养人囿于自身的能力和条件,即使意识到了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也缺乏科学合理的教育理念和途径。

二是学校教育缺位。陕北农村学校普遍师资紧张,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较差,而迫于升学率的压力,老师对留守儿童更会“另眼相看”。在问道“老师经常找你谈心吗?”的问题时,仅3%的留守儿童选择“经常”、50%选择“偶尔”,47%选择“从不”;当问及留守儿童“你有心事喜欢向谁说”时,48%选择隔代教养人、40%选同学,选择父母和老师的都为6%;而在问及对老师的喜好程度时,20%的留守儿童选择很喜欢、37%选择一般、10%不喜欢、33%表示很害怕老师。可以看出,留守儿童有了心事,外出打工父母遥不可及难以诉说,而老师近在咫尺,留守儿童却不愿向其打开心扉,甚至惧怕老师,足见学校教育的缺位。

三是留守儿童学习缺乏自信心和主动性。在问及最担心的事情时,35%的留守儿童最担心学习不好;有79%的留守儿童学习上经常遇到问题,在解决办法上,除了问同学、老师、隔代教养人,还有23%的同学选择谁也不问;调查问卷结果还显示,留守儿童中33%表示喜欢学习,40%表示一般,27%的厌恶学习,其中大龄留守儿童厌学的比例高于低龄留守儿童。5~14岁的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急剧变化阶段,对周围环境非常敏感。但由于条件的限制农村留守儿童更多地只能被动适应。缺乏自信、焦虑不安甚至消极回避,通常是他们面对不良环境作出的反映[2]。

(二)生活及安全状况

陕北地处黄土高原内陆,农民的生活受传统习俗的影响,民宅以窑洞和板房为主,大多依山而建,农户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生活普遍较为艰苦,这也使得留守儿童的生活单调乏味,同时面临一定的安全隐患。

一是留守儿童的生活比较艰苦、了无生机且缺乏规律。调查显示,46%的家庭比较贫困。有的打工父母并不按时寄钱回家,亲子间的情感交流和物质支持随着外出打工同时断裂,留守老人和孩子只能过着异常艰苦的生活。对家里的饭菜,只有35%的孩子觉得好吃;在营养方面,26%的留守家庭表示只能保证吃饱,而选择“常吃肉类”(占17%)、“常吃水果”(占13%)、“常喝牛奶”(占9%)的都是家庭条件较好的。在问到留守儿童“业余生活干什么”时,“看电视”和“玩耍”分别占到40%和47%;隔代教养人和孩子在一起也多是看电视。对于孩子看电视,隔代教养人选择“有时会管”的占73%,选择“从来不管”的占10%,选择“严格控制”的占17%。

二是留守儿童的安全存在隐患。调查显示,隔代教养人由于农活家务繁重,40%的留守儿童经常一个人在家;在与周边的伙伴一起玩耍时,26%的留守儿童担心被人欺负,而14%的留守儿童经常被欺负、60%的留守儿童有时被欺负;除此之外,还有少量留守儿童要走很远的山路去求学,这也无疑对留守儿童的安全形成威胁。当然,祖辈教养方式的不同选择也为留守儿童的安全埋下了隐患。在问及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时,大部分的隔代抚养人选择溺爱和放任。通过访谈得知,少量大龄留守儿童有时深夜才回家、甚至不归,而大多数隔代教养人的态度是“回来就好”。由此可见,学校和家庭对留守儿童的监管出现了“真空”,这使得留守儿童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侵害[3]。

(三)人格心理状况

当问及是否想念父母时,50%的留守儿童表示“非常想”、37%的表示“有时想”、还有13%的表示“不想”;在问及周围的人是否关心自己时,70%的孩子选择了“一般”、10%的孩子选择了“不关心”。作为长期处于亲情饥渴状态的留守儿童,却有一部分孩子不想念自己的父母,最大的愿望不是和父母在一起而是选择“长大了挣很多的钱”(占18%),这种过于功利化和物质化的愿望凸显出留守儿童人格与心理发育出现了偏差。而隔代教养人,更多地是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人身安全和学习成绩,很少有家长关注留守儿童的人格和心理的变化。

现实的情况是,留守儿童们最担心学习不好但大多数人偏偏学习不好、担心被人欺负却时而会受到他人伤害,而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心理支持又很微弱[4]。长此以往,必然使孩子缺乏安全感、加重心理焦虑,对学习和生活产生畏难、悲观情绪甚至恐惧、厌恶心理。

二、陕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隔代教育低效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投入不足、教育布局不合理

陕北地区本着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的原则,加速推进教育城镇化,导致农村学校的投入严重不足。如米脂县桃镇,农村学校老师的年龄多是五十岁以上,教学设备陈旧,普遍存在复式班教学。同时由于过去几年农村“撤点并校”的步伐太快,部分乡镇只保留一两所小学,很多自然村的小学生不得不在学校附近租房上学,或者走读上学,这直接导致农村学龄儿童的教育成本激增。尽管《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应合理设置学校或教学点,优先保障留守儿童能够就近走读入学[5]。但由于政策具有时滞性,导致当前多重境遇下的陕北农村留守儿童仍无法享受公平的教育。

(二)学校教育应试化,对留守儿童缺乏关注

陕北农村教育资源普遍短缺,由于师资力量、办学条件、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学校自身固有的教育职责尚不能完全履行,更谈不上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在社会和教育主管部门把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尺”下,由于留守儿童学习积极性缺乏、成绩普遍较差且家庭监管弱化,“差生”的标签使得教师疏于对其进行教育提高,形成留守儿童在校教育的边缘心理。[6]与此同时,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位也导致留守儿童对社会缺乏正确的价值判断,极易受到外界不良影响的干扰,从而出现人格心理和行为偏差。

(三)家庭教育缺失,隔代教养人能力有限

对于一个农村家庭而言,年轻夫妇外出打工无疑能增加家庭收入,提升物质生活质量。但从子女教育来看,无论选择流动教育还是选择留守教育都意味着更大的成本,而且后者的成本是隐性的。让子女留守农村通常是无奈的选择,也符合家庭的短期成本——收益分析。但从长远来看,父母外出务工牺牲孩子的早期亲子教育,势必不同程度造成孩子身心发展的障碍,最终将对孩子未来的生活形成不可逆的消极影响。

“隔代教育”是祖辈对孙辈发生影响的过程,同时也是二者之间的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7]。据调查,陕北农村92%的隔代教养人年龄都在55~70岁之间,且98%的隔代教养人都是父系祖辈,健康状况和精力尚可,但普遍文化程度低、思想观念陈旧,这不可避免的使留守儿童在认知以及心理上与所监护的孙辈之间会产生代沟。值得思考的是,调查中还有9.8%的隔代教养人甚至认为孩子跟着祖辈比跟着其父母更好,原因是年轻父母不会管孩子、贪玩、脾气不好等。年轻父母本身家庭教育责任意识不足,而一些隔代教养人的认知偏差和“夺权”心理又加剧了亲子教育的缺失。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人们已渐渐认识到孩子的教育举足轻重,尤其在城市,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在孩子教育方面倾注大量心血。与此形成鲜明对比,陕北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却在关键的早期教育阶段就严重不足和缺位,城乡教育的起点已经俨然失去了公平性[8]。

三、改善陕北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低效的对策

陕北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较为缓慢。切实关注和解决陕北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既关系到这些儿童的健康成长,又关系到未来陕北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更关系到陕北乃至整个社会的代际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善陕北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低效的现状,就必须从政府、学校、社区和家庭各方面整体加以考虑,通过社会工作的介入,切实有效地实现隔代教育质量的改善[9]。

(一)政府:加大政策凋整力度,消除学生随读障碍

隔代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政策层面造成的,陕北地方政府如果能够立足实际主动调整,将能给这一问题的解决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第一,当地政府可通过多种渠道创造就业机会,对经济困难的家庭给予政策优惠和扶持,使留守儿童父母至少有一方就近就业,从而承担起教育子女的主要责任,弥补亲子教育的空缺。第二,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积极解决农村老人的生活困难问题,使祖辈教养人有时间和精力照顾教育留守儿童。第三,政府可通过正式招聘社会工作者及相关专业的村官,并创造条件吸引志愿者加入,使社会工作介入隔代教育成为可能。第四,弱化户籍制度与就业、医疗、教育、住房之间的关联性,使外来人口享有与城市市民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使更多的留守儿童能随打工父母在城市就读。第五,扩大农村学校的规模并改善教学设施,让更多的“隔代监护”学生入住寄宿制学校,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孩子的心理问题,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二)学校: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建立同辈群体关爱辅导机制

学校应积极探索与留守儿童需求相适应的教育模式。一方面,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留守儿童档案,及时记载、疏导和解决留守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通过亲子热线、家校热线、定期家访等形式,使学校教育在时空上有效延伸,更好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另一方面,建立留守儿童同辈群体关爱辅导机制。在享受不到完整的家庭关爱和归属的情况下,同辈群体的关爱便成为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的重要支持资源。可引入学校社会工作,通过结对帮扶、特长兴趣小组、成长小组等形式,开展专业活动和游戏,让留守儿童在与同辈群体的良性互动中增强其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10]

(三)社区:整合社会资源,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社区环境

为了解决陕北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低效的问题,社区应积极挖掘所在地区的资源,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营造各方参与关爱留守儿童教育的良好社区环境。第一,村委、乡镇可成立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关怀留守儿童的活动,为祖辈教养人提供儿童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指导。第二,可通过社会工作者的介入,为隔代教养人和留守儿童提供相关的支持资源,如开设祖辈育儿讲座、儿童安全知识培训等;开展激励性的评比活动,如在社区中评选出家务小能手、孝敬老人典型、模范爷爷奶奶等,在社区熟人环境的监督和激励下,使留守儿童的教育环境变得更加和谐友爱。既有助于留守儿童隔代教育质量的提升,也使老人在“老有所学”、“老有所教”中增强价值感和自我认同感,同时实现“隔代抚养”和“隔代反哺”的双赢[11]。第三,社区可成立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委员会,协调相关部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净化社区环境,形成共同育人的良好氛围。

(四)家庭:完善家庭教育功能,创设良好学习环境

父母作为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应当想尽一切办法为孩子的教育营造良好氛围。可组织定期召开家庭会议,由三代人共同参与探讨、共同决定的形式,积极达成家庭共识并践行,完善家庭的育人功能。

其一,通过召开家庭会议,充分尊重各方意见,探讨祖辈是否有能力、有信心、有资源进行隔代教育,倾听孩子的意见和愿望,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进行规划和衡量,共同探讨更加合理的教育方式。充分尊重老人和孩子的意见,调动其积极性,形成家庭成员间畅通的交流机制。

其二,父母增强自身责任意识。在教育形式上,通过电话、书信、网络视频等形式定时和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和互动,适时带孩子进城短期居住等;在教育内容上,既要关注孩子的学习又要适时倾听孩子的内心需求,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保证在孩子成长的关键经历期、关键阶段做孩子最坚实的依靠。通过多种途径缓解时空阻隔下的亲子疏离感,尽量保证家庭教育的完整。

其三,父母加强与祖辈间协作,充分发挥祖辈教养人的优势。父母应及时对老人的辛勤付出给与充分的肯定和支持,并教育孩子尊老、敬老,使祖辈的合理管教能够顺利开展、减少祖辈教养人的顾虑,激发祖辈的主动性和潜能;采取非批判的原则,及时对老人一些陈旧的教育方法、过时的观念进行合理疏导,在现有的条件下提出可行之策。通过沟通和协作,尽量减少隔代教育的负面效应,以一种科学的方式诠释“隔代亲”,使家庭教育中的亲子教育和隔代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及其社区教育形成合力,全面改善留守儿童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 郑挺谊.山区外出务工家庭“留守子女”教育问题调查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1(11):31.

[2]黄珊,陈小萍.隔代教育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07(4):63.

[3]陈文龙.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创新研究——以永济市田村为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3.

[4]马润生,尹书强.论社会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介入——契合性、困境与途径探索[J].黑河学刊,2008(6):131.

[5]徐传新.“留守儿童”教育的社会支持因素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7(9):24.

[6]王文晶,李卉,王瑞娟.社会工作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87.

[7]骆风.从调查数据看祖辈教育与父辈教育的差异——兼论亲子教育与隔代教育的协调[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5(3):72.

[8]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5(7):78.

[9]杨娟.社会工作介入农村“隔代教育”的模式初探——基于湖北省南漳县S村的实证考察[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25.

[10]莫丽娟,袁桂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几个基本判断[J].上海教育科研,2010(1):23.

[11] 刘美玲,李忠伟.社会工作对留守儿童成长问题介入的模式探索——在农村建立留守儿童服务中心[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7(S1):139.

(编辑:佘小宁)

猜你喜欢

隔代教育留守儿童
浅析隔代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隔代教育与亲子教育的差异分析与融合研究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生存写照与人文关怀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浅谈隔代教育的利弊及对策
论隔代教育的“融”与“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