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路径在缺血性脑血管介入治疗中的效果评价
2015-04-02谭芊芊等
谭芊芊等
【摘要】 目的 观察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 nursing pathway,CNP)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过程中的实施效果。
方法 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患者予以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60例患者予以临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患者介入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平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护理满意程度。
结果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健康知识掌握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
结论 临床护理路径能显著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并发症,患者的健康知识掌握程度显著提高,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显著减少,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显著提高,值临床推广。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护理路径;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4.06.019
全脑血管造影术(DSA)下支架置入术目前被认为是一种治疗脑血管病最快捷有效的方法[1],而合理有效的护理方法是DSA下支架置入术成功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CNP)是当前较为先进的一种护理模式,其是针对某一特定的诊断与手术,临床医生、护士以及相关医务人员所制定出来的一个照顾计划,继而达到加速疾病的康复,降低资源浪费,且让患者得到最好的护理服务[2]。为了更为确切地了解临床护理路径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实施的效果,笔者对我院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所收治的6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获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所收治的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入院时均通过MRI或CT检查,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同时排除存在其他严重脏器病变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男37例,女23例,年龄53~70岁,平均(6214±372)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36例(颈动脉系统20例,椎基底动脉系统16例),脑梗死24例。观察组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50~76岁,平均(6129±403)岁,TIA38例(颈动脉系统21例,椎基底动脉系统17例),脑梗死2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功能制与责任制护理相结合的常规护理模式,即按医嘱对患者实施护理措施,并且采取传统教育方式,对患者及其家属说明相关疾病的知识、医院的规章制度及其环境等。而观察组患者予以临床护理路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2.1 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表
首先,成立临床护理路径指导小组与实施小组。搜索以往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相关护理诊断,联系国内外的研究进展、科室医务人员的临床经验与患者的实际需求,通过临床护理路径实施小组全体成员共同分析、讨论以及整理,以时间为序安排护理活动,制定出最理想的护理计划与实施流程[3]。其次,依据患者治疗的进展,合理安排每一个环节医护人员应当采取的措施,编订一个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护理路径表格,并对科室医务人员进行相关培训。
1.2.2 临床护理路径的具体内容
(1)手术前1天:①病人评估:护理人员重点评估患者的肢体活动、双足背动脉搏动、穿刺部位皮肤的情况,女性患者了解其是否处于月经期,如处于经期者应报告主管医师,暂停手术。②辅助检查:遵医嘱抽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生化等。③活动:患者可下床活动。④治疗护理:基础用药,术区备皮,训练床上排便。⑤饮食:给低盐低脂易消化的饮食。⑥健康宣教:护理人员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临床护理路径,且说明手术治疗过程中应当注意的各个事项,以保证手术治疗的顺利进行。⑦排便方面:患者可自行排便,在手术开始前,应排空大小便,必要时留置尿管。(2)手术当日:①病人评估:手术后,护理人员重点评估患者双足背动脉搏动是否对称,肢端血运、穿刺部位是否出现血肿或出血等。②活动:予动脉压迫器压迫穿刺点,时间6~7小时,同时保持穿刺侧下肢制动伸直,卧床24小时。③治疗护理:在手术前1小时,遵医嘱给予静滴扩张血管、预防脑血管痉挛药(如法舒地尔),注意输液速度;手术前30 min,遵医嘱使用镇静药(如肌内注射苯巴比妥)。④饮食:行局部麻醉者可进易消化的食物,但不宜过饱;术后无呕吐者可进容易消化的食物,多饮水,以便于造影剂能够尽快排出体外。⑤健康宣教:对患者予以术后术侧肢体活动的科学指导,且对术侧肢体予以适当的约束。⑥排便方面:患者在床上排泄大小便,若有尿者,可留置导尿。⑦监测项目:重点对患者的意识、瞳孔、血压、神经功能等进行密切的监测,并且对穿刺部位的渗血进行严密的观察,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报告医生,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处理。(3)手术后第1天。①病人评估:评估内容同手术日,且将其与手术前相比。②活动:24小时之后,患者如无术口肿胀、出血则可下床活动;反之视具体情况适当延长卧床时间。③治疗护理:遵医嘱及时准确给予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④饮食:低盐低脂饮食。⑤健康宣教: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遵医嘱服药对疾病治疗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告知其活动范围。⑥排便方面:遵医嘱拔除尿管,观察患者能否自行排便。⑦监测项目:对患者的血压、神经功能等进行密切监测,对穿刺部位的渗血进行严密观察。(4)手术后第2~4天:①病人评估:对患者的神经功能与肢体的活动情况进行观察,并与手术前相比。②活动:患者可下床活动。③治疗护理、饮食、健康宣教、排便方面、监测项目的内容同手术后第1天。(5)手术后第5天:病人的评估、活动、治疗护理、饮食、健康宣教、监测项目的内容同手术后第2~4天,患者若无并发症,即可出院,做好出院宣教。
1.3 观察项目
(1)介入术并发症的发生率。(2)健康知识掌握程度:自制问卷调查表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健康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调查,满分为100分,其中90分以上者为完全掌握,90~60分者为部分掌握,60分以下者为未掌握。(3)平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4)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自制问卷调查表,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三个等级,对患者的护理满意程度进行调查。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健康知识掌握程度问卷调查表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问卷调查表,均分别发放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20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分组资料采用成组设计两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Wilcoxon两样本比较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介入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程度比较
观察组的健康知识掌握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2.4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血管内技术源于外周血管,发展于冠状动脉血管,最近20多年来被引入脑血管疾病的防治中,主要应用于需要详细了解血管病变的部位和程度,尤其在血管内介入治疗方面发展非常迅速[1],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已经被认为是目前诊断脑血管狭窄与闭塞的金标准,其能准确判断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脑动脉、前向血流及颅内血管代偿情况等,为血管内介入治疗提供直接依据[1,3]。在介入治疗过程中,传统功能制与责任制护理相结合的常规护理模式往往内容简单,容易流于形式,没有体现具体化、针对性强、个体化的护理评估与评价程序,容易将护士的专业思维固化,局限在“以疾病为中心”的思维定势中[2],在成熟诊疗技术的实施,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CNP作为一种以病患为中心的目的导向式护理模式,自其被提出以来,就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2,4~6]。在整体护理病房中,实施临床护理路径,通过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医务工作者相互间的密切合作,达到有效改进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的关系,确保患者在住院期间临床护理的持续性,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护理工作效率与护理质量的目的。依据临床护理路径对病患展开护理服务,护理人员不再局限于医生的叮嘱上,而是转变成主动提供护理服务,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护理服务的质量。我院于2013年5月开始,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正式开展CNP,并与同期传统护理模式进行对比,结果发现,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健康知识掌握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且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临床护理路径能显著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并发症,患者的健康知识掌握程度显著提高,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显著减少,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显著提高。与相关文献[4~8]报道一致,其理论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4~8]:临床护理路径的制定,改变了以往将健康教育内容告知患者或摆放在患者床头的简单做法,而是在路径表格制定时分别制定护理版和患者版的健康教育内容,形成医护人员既是健康教育的制定者,又是教育执行者,深化整体护理,充分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实现护理活动的程序化和标准化,实现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医护质量,提高患者自身管理意识,满足患者知情权,建立主动合作型的护患关系,加强护患交流,避免护理纠纷,提高患者满意度,有利于医疗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此外,也有报道认为,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图表辅助临床实习,可提高教学效果[9~10],我们尚未涉及此方面内容,拟在后续工作中进一步探讨和实践。另外,如何将CNP与患者出院后的延续性护理更好地结合,是我们今后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重点。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路径在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应用效果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撰写组.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介入诊疗指南[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1,44(12):863869.
[2] 黄秋环.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护理管理的概况[J].右江医学,2012,40(3):421424.
[3] 曾献忠,冯谢琳,马 俊,等.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23):58165819.
[4] 方志莲.临床护理路径用于脑梗死康复期的临床研究[J].右江医学,2012,40(5):690691.
[5] 郑舟军,戎 燕,龚戬芳,等.临床护理路径在脑卒中患者二级康复中的应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5):396398.
[6] 任 慧,王敬荣.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10):2325.
[7] 何 静,王 霞,宋桂香,等.临床护理路径对首次脑梗死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12,52(21):9697.
[8] 陈 妮,吴显和,毛世芳,等.急诊科实施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护理路径效果研究[J].四川医学,2014,11(8):10691071.
[9] 廖春玲,田丽欣,黄晓梅,等.临床护理路径在护生实习前临床技能综合训练的应用[J].华夏医学,2014,27(4):109112.
[10] 赵泽艳,邹家柳.临床护理路径管理模式在骨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与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144145.
(编辑:梁明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