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梦背景下大学生的历史观教育

2015-03-31刘一博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年2期
关键词:历史观虚无主义唯物史观

刘一博

(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天津300071)

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生动表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1]。大学生是当代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即将亲手实现中国梦的一代人。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2],并强调,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只有用科学的历史观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才能使他们肩负起实现中国梦的历史重任。

1 当前加强大学生历史观教育的意义

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加强大学生历史观教育,教育引导他们牢固树立唯物史观,可以使他们深刻认识中国道路的历史渊源,深刻认同并大力弘扬中国精神,自觉与群众结合并凝聚中国力量,从而对中国梦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 使大学生深刻认识中国道路的历史渊源

习近平指出,中国道路“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 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3]。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4]中国道路最重要的历史渊源在于,它是基于中国历史发展的独特性并建立在5 000年来未曾中断的中华文明之上的。深厚的历史积淀、文化传统等等都是中国道路的起点和基础,纵然近代以来遭到了外部的强烈冲击,中华文明也只会而且必然会沿着自己特有的轨迹继续演变和发展,开辟出自己独特的道路[5]。大学生只有牢固树立唯物史观,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评判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与历史事件,才能对历史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才能深刻认识中国道路的历史渊源,认识中国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实践的选择。

1.2 使大学生深刻认同并大力弘扬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既植根于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之中,又同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优良革命传统相融合”,“改革开放的实践催生伟大的时代精神”,“时代精神体现社会发展方向,引领时代进步潮流”[6]。中国精神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历史性地形成的。近代以来,民族复兴征程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感人至深又催人奋进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和力量源泉,是激励世代中华儿女投身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牢固树立唯物史观,大学生才能更好地以群众观点和实践观点深刻认同并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大力弘扬中国精神。

1.3 使大学生自觉结合群众并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力量,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近现代史反复证明,民族复兴的根本力量源自“民众的大联合”。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3]。中国青年在这个大联合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早在1939年,毛泽东同志就曾指出,在“五四”以来的反帝反封运动中,中国青年起到了“先锋队”的作用,但还不是“主力军”。“主力军是谁呢?就是工农大众”[7],所以他号召“中国的知识青年们和学生青年们,一定要到工农群众中去,把占全国人口90%的工农大众,动员起来,组织起来”[7]。他告诫“知识分子如果不和工农民众相结合,则将一事无成”[7]。大学生只有牢固树立唯物史观,才能真正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地位,从而自觉同最广大的群众相结合,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决到群众中去,为实现中国梦凝聚起伟大的中国力量。

2 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树立科学历史观的影响

总的说来,当前大学生的历史观是正确或比较正确的。有研究表明,“认同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必然性和革命的积极作用”在大学生中占绝大多数[8]。但不容回避的是,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正对大学生科学历史观的树立产生严重的影响,这是值得警惕的现象,也是加强大学生历史观教育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2.1 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

历史虚无主义打着“解放思想”“重新评价”“还原历史”等旗号,置事实于不顾,极力丑化和歪曲中华民族的历史,特别是近代以来的历史。他们往往自诩为“客观公正”,抓住碎片化的历史现象进行片面孤立的分析,得出标新立异的结论,或哗众取宠,或有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他们或认为近代中国错过了“搭上资本主义的最后一班列车”,错过了“融入世界文明主流的机遇”;或否认近代以来的中国革命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内在需求,否认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必然性及取得的巨大成就;或片面化地对史有定论的历史人物进行颠覆式的“解构”等等。

2.2 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

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是唯心主义历史观和西方中心主义历史价值观。它“把历史视为一种无主体的偶然结果,这种缺位本体论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本体论”[9]。有学者指明,历史虚无主义违背了历史研究中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违背了全面、客观和反对阶级分析的研究方法。它的“一种‘研究范式’的转换,不过是转换到旧史学中常常能够看到的,蔑视人民群众的力量,为统治阶级辩护的老路上去。这……是唯心主义历史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复活和再版”[10]。它“并不是对历史的所有内容都‘虚无’,而是从既定的政治理念出发,有选择的‘虚无’”[11]。另外,它所谓以“现代化范式”代替“革命范式”,认为中国因革命离开了“以英美为师”的“世界文明主流”而误入歧路的观点,是以西方为中心的历史价值观的反映。马克思指出,“极为相似的事变发生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12]也有学者认为,“中国和欧洲在它们的各自历史进程中分别呈现出不同的文明状态和发展水平,在近代向现代性社会转变时面临着不同的历史机遇和结果。这是无法用同一尺度来衡量的2种不同的历史情景。”[13]历史虚无主义认为中国道路偏离“文明主流”而主张“全盘西化”,恰恰是站在西方中心主义的立场上无视中国道路深厚的历史渊源及其对人类文明多样性的伟大贡献。

2.3 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

历史虚无主义打着学术的旗号,隐含着强烈的政治诉求,因为只有否定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历史,才能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达到复辟资本主义的政治目的。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历史告诉我们,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14]。他特别强调,“青年人不了解这些历史,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14]。当前,历史虚无主义不仅通过学术界传播,更多的还通过影视作品和互联网进行传播,流毒已深,影响极大,在大学生群体中尤其明显。当代大学生往往忽视个人历史观的改造,他们中的部分人热衷于不负责任地传播经过“解构”的历史现象,部分人对主流意识形态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观点产生质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景产生动摇,更有少数人已成为西方“普世价值”和发展模式的坚定拥护者。“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大学生的历史观教育必须要百般警惕和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否则它将逐步消解大学生乃至全社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使得凝心聚力共筑中国梦的努力成为泡影。

3 当前加强大学生历史观教育的途径

为反对、消除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坚定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培养造就实现中国梦的坚定力量,高校必须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历史观教育,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科学的唯物史观。

3.1 把握课堂主渠道的基础性地位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要突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唯物史观的重要地位,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两门课程,更是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历史观教育。要真正使唯物史观深入学生头脑,一是在教学内容上,要进一步提高对唯物史观重要性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只有大学生真正掌握并能灵活运用唯物史观,才能有效地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二是在教学方法上,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其学习主动性,通过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引导学生认识树立科学历史观对于民族复兴和个人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地位,从而自觉树立科学历史观。三是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要注重选拔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并具备高超讲授技巧和深受学生爱戴的各年龄段学者担任授课任务,严格落实“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加强制度建设,把宣传错误历史观的人清理出课堂,避免误导学生。

3.2 深化校园文化的引领作用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重要的育人功能。除开展传统的校园文化活动外,一是注重并有效利用新媒体。近年来社交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各种观点和言论迅速传播扩散,一部分错误观点和言论借助网络泛滥,青年学生不辨真伪地盲目转载,是历史虚无主义得以蔓延的重要原因之一。要建设一批正面宣传党和人民奋斗史、革命史,传播科学历史观的主题教育网站,使之成为历史观教育的重要阵地,更为重要的则是要利用好新媒体如微信、微博的交互性和青年学生的普遍参与性的特点,有针对性、有力度地对网上的错误观点进行批驳,形成良性的互动氛围。二是要选择好的影视和文学作品,以丰富的人物和故事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的兴趣,并在观看和阅读中加以解读,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历史观。要注重筛选和推荐,把那些忠于史实且艺术性强的作品推荐给学生,使学生在观影或读书的过程中获得真实准确的历史知识,树立科学的历史观,避免不真实、不准确、不负责的作品误导学生。

3.3 拓宽社会实践的有效途径

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是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为加强大学生历史观教育,一是加强对理论社团的领导和管理,建设以研习唯物史观为主要活动内容的社团,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理论学习活动推动形成唯物史观学习的热潮。要注重社团活动广度和深度的统一,以做唯物史观的研究者和传播者号召学生,充分发挥社团吸引学生、凝聚学生的优势。二是大力开展以党和人民革命史、奋斗史为背景和内容的主题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活动,如走访纪念馆和革命遗迹等。要注重实践活动、历史学习和树立唯物史观的统一,如在革命博物馆开展义务讲解,在志愿服务中宣传实践唯物史观。三是注重利用近现代史上的重要纪念日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在活动设计上,一方面应注重突出活动参与者的情感共鸣,把学生参与活动的情感体验与树立唯物史观的理性思考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应注重挖掘纪念日的历史内涵,增加有历史感的思考和对学生思想上的引领,避免把主题教育活动办成节日庆典。

[1]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5(2).

[2]列宁.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1).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刘福江,刘琴,龙莎莉.传统儒家生死观视域下的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05-108.

[6]中央宣传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杨军.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影响高校师生的现状、原因和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1):60-63.

[9]上海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对历史的自觉自信是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基石[J].求是,2013(1):57-59.

[10]梁柱.历史虚无主义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61-66.

[11]于沛.历史不容虚无[J].求是,2013(6):51-52.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荣剑.论历史观和历史价值观——对中国史学理论若干前提性问题的再认识[J].中国社会科学,2010(1):17-34.

[1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历史观虚无主义唯物史观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以《洋务运动》为例
唯物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岳麓版
必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习近平的历史观
唯物史观历史进步动力学建构的基础
颠覆与重构——当代新历史小说的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