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育视域中的高校和谐校园构建

2015-03-31刘小华许冬玲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年2期
关键词:校园环境美育建构

刘小华,许冬玲

(湖南理工学院 社科部,湖南 岳阳 414006)

美育视域中的高校和谐校园构建

刘小华,许冬玲

(湖南理工学院 社科部,湖南 岳阳 414006)

建设和谐高校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将美育融入和谐高校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且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只有坚持以“审美”为基本标尺,才能更好地提升高校的育人功能,达到建构和谐高校之境界。

和谐;高校校园;美育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折射出与世无争、与人为善、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境界。将“和谐”理念引入高校建设,直接表现为个体自身、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处理。高校建设蕴含丰富的审美追求,从“美育”维度审视高校和谐校园建设,能更好提升高校育人之功能。

1 “和谐高校”的涵义解读

“和谐”一词意出儒家经典《礼记·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意即世界万物同时生长而不相妨害;日月运行四季更替而不相违背,这是宇宙大自然的法则。“和谐”是人类社会的一种价值评判与理想追求,古今中外的思想家们,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从圣西门、傅立叶到罗尔斯、诺齐克,从洪秀全到康有为,一直孜孜以求和谐社会之构建。和谐社会当然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义不容辞之责任。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不可或缺之组成部分。用“和谐”理念诠释高校校园建设,就是要协调处理好高校中的个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环境等诸要素之间的利害关系。基于此,和谐高校建构的主要内涵有:个体自身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制度建设的和谐、校园环境的和谐。和谐高校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在高校中的具体运用和体现,两者之间为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2 “和谐高校”建构的内涵表达

2.1 个体自身的和谐发展

人是高校发展的主体,也是和谐校园构建之基点。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终极目标亦是促进每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落实到高校校园建设,促进个体自身的发展主要包括:一是学生的和谐发展。和谐高校建构要始终以大学生为本,注重从大学生角度思考问题,依据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组织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深入的人文关怀,关注学生的生活质量及生命价值,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二是教师的和谐发展。梅贻琦先生指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2]的确如此,教师是高校发展之本。高校管理者要充分尊重教师的学术自由,尊重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尊重教师自主选择教学的权利。三是员工的和谐发展。员工中的大多数人学历低,待遇差,属于高校中的“弱势群体”,但他们对学校的贡献重大不容忽视。高校管理者及师生要充分肯定员工对学校发展所做的贡献,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2.2 人际交往的和谐发展

人际关系对事业的成败十分重要。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否直接决定高校能否和谐的发展。高校人际关系的第一层是同学关系。学生是高校的主体,学校一切发展都要以学生为本。同学之间应建立一个相互尊重、相互关爱、团结互助、和睦友好的新型同学关系,使自己度过一段美好、难忘的大学时光。校园人际关系的第二层是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民主、尊重的关系。在师生关系中,师生双方既有创造,更有交往,二者相互促进,实现各自的人生价值[3]。校园人际关系的第三层是员工关系。高校员工群体虽说不是高校中的主体,但起着协调上下、联络内外的桥梁纽带作用,关乎高校的生存、稳定与发展。

2.3 规章制度的和谐执行

制度建设是高校生存、发展的必经历程。制度建设有3层含义:一是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制度建设是高校生存的必备要件,是确保高校各项工作高效、有序运行的重要保障。高校应以《教师法》《高等教育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法律法规为重点,强化教学质量建设,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严格规范学校的管理行为。二是制度要公平合理。公平合理的制度安排,可以凸显制度的权威,提升学校的管理效能。三是制度要“人性化”。在制度实施中,应实行操作性强、人性化的“严”制度、“软”管理,严宽结合,情理相济[4]。

2.4 校园环境的和谐发展

校园环境是指与教学活动相关的一切因素所构成的体系,主要包括校园物质环境及人文环境,这是和谐校园建构之基础。校园物质环境指的是校舍设施、图书资料、园林景观及校园中的花草树木、山山水水等各种有形的实体;人文环境主要指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模式、校风校纪以及学术氛围等。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意即“有什么样的环境,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的确,物质环境对师生修身养性、工作学习的作用重大;人文环境对师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影响也很大。一言以蔽之,和谐的校园环境对师生的身心发展能起到独特之功效。

3 美育与高校和谐校园构建的契合

如何构建和谐高校校园呢?从以往的实践经验来看,主要运用行政手段对学校建设进行干预,对美育手段重视不够。在我国现代教育改革中,美育被正式纳入党的教育方针,并赋予“具有不可替代作用”。将“美育”理念融入高校校园建设,坚持以“审美”为基本标尺,能够提升高校的育人功能,达到建构和谐高校的最高境界。

3.1 美育实现个人发展的和谐

美育对人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正如席勒所言:“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以外,没有其他途径。”[5]高校师生通过追求行为美、语言美来实现外在美,塑造内涵美,并且渗透到整个内心世界中去,培养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塑造和谐人格。高校管理者应将美育融入校园建设全过程,要求师生员工要加强自律,注重慎独,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一个品行高尚的人才会尊重他人,也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高校只有实行这样的审美教育,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和谐人才。

3.2 美育推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亚里斯多德曾说过,任何人都必须和别人打交道,一个人不和别人打交道,他要么是一个神,要么是只兽。在当今社会,要生存下去,不和别人打交道是不可能的事,而且也不人道。高校中,人际关系主要是由教师、学生、员工等主体构成的网络关系。在人际关系中,更多的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关系。现代性的人必须学会处理各种关系。只有主体的人成为审美的人,才能为和谐校园的建构扫清障碍,奠定基础。按照“美是和谐”的观点,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社会美的展现,也就是人际关系的审美化。只有人际关系和谐了,校园才能成为美好的人间乐园。

3.3 美育提升制度建设的和谐

制度就是社会组织或团体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缺少制度约束,权力就会失控,管理就会混乱,工作终将失去保障。制度建设是一个“上下互动”的和谐过程,必须尊重各方利益关系。一项完美的制度,绝非由一个或几个人的冥思苦想而得出,这是一个民主、和谐的互动。“全员参与,多方沟通,广泛论证”是制度编订必经之环节,其中蕴涵的“美是和谐”的美育原则发挥得淋漓尽致。再完善的制度,若执行不力或方法不当也会无济于事。在执行管理制度中,将规范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对受到处罚的教职员工,多给予关爱,多进行沟通,让其真心接受处罚,不产生抵触情绪,让管理工作有质的提升。

3.4 美育创造校园环境的和谐

如何让校园的物质环境成为审美的环境呢?陶行知先生对此有独到的见解: “全校师生应当以美术的精神共同改造学校环境”。[6]陶行知先生的思想主旨就是将美育精神融入学校环境建设之中。审美教育对建设高品位的校园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校园的每一幢建筑物、每一处风景都成为高雅的艺术品,都兼具美育之功能。建筑本身就是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艺术,建筑物的设计在充分考虑其实用的前提下,更多的要遵循审美原则来规划布局和设计造型。校园花草树木的美化、绿化也要按照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的原则来进行。和谐的物质环境在丰富人们感官刺激的同时,还能起到纯洁心灵、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重大作用。审美教育在推进校园人文环境的和谐发展上也功不可没。审美教育的实质是情感教育,通过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进而塑造完美人格,帮助师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自觉摒弃不良习气,按照审美原则从事工作与学习,理性进行人际交往,为构建和谐校园营造一种和谐、愉悦的环境氛围。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1972.

[2] 梅贻琦.梅贻琦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3] 吴钰.论新型高校师生关系与广州和谐社会建设[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40-43.

[4] 刘思杰.论人本主义的教育管理[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8(1):45-47.

[5] (德)席勒.审美教育书简. [M].张玉能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6] 方明.陶行知全集(第2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责任校对 谢宜辰)

20140706

湖南省2013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委托项目(湘教工委通[2013]54号)

刘小华(1971- ),男,湖南岳阳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641

A

1674-5884(2015)02-0128-03

猜你喜欢

校园环境美育建构
严格落实从业禁止制度 建设平安清朗校园环境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校园环境优化研究
数字化校园环境下学生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建构游戏玩不够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生态学视角的大学校园环境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