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校区文化协同发展保障机制摭探*

2015-03-31查雨明

当代教育科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校区校长协同

●查雨明

多校区文化协同发展保障机制摭探*

●查雨明

多校区文化协同发展是现代学校发展的新趋势。多校区文化协同发展在物质、精神、管理服务保障三个方面存在着经费投入不足、设施设备配备不全、校长观念及价值观陈旧有偏差、学校制度保障制度不健全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通过加强校长、教师的自身素质和完善各项保障制度等加以完善解决。

多校区;文化协同;保障机制

多校区文化协同发展保障机制是指一所学校多个校区共同办学,根据各校区的发展需要,以学校发起与组织为主要形式,以各校区教育教学发展和改革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以实现多校区的校园文化协调一致发展为目标,利用校内各种有效资源,保障学校各部分之间正常运作的有效地作用方式和运行关系。多校区文化协同发展保障机制由多校区文化协同发展物质保障、多校区文化协同发展精神保障、多校区文化协同发展管理服务保障三部分组成。文化协同的各校区是相互合作、相互影响,相互监督的关系,但各校区之间又有一定的独立性。为了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只有加强多校区文化协同发展保障机制,才能有效的促进各校区的文化建设,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率。

一、多校区文化协同发展有关物质方面的保障

整个多校区文化协同发展中物质保障具有重大的地位,它是文化建设的基础,是精神文化保障和制度文化保障的物质载体,为多校区文化协同发展提供外在的物质保障。多校区文化的物质保障是校区间协同发展的“骨架”,为各校区的文化协同发展建设提供优质的物质保障。

(一)多校区文化协同发展物质保障的基本内容

多校区文化协同发展的物质保障是指在物质方面保障多校区之间的校园文化协调一致,保障各校区的正常运行。校园文化物质保障是多校区文化协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合多校区文化协同发展资源的必要前提,是开展精神保障与制度保障顺利进行的重要支撑。[1]校园文化协同发展中校园物质保障是文化发展的硬件,是有形的可见的东西。文化协同发展物质保障包括经费保障、设施保障等。

文化协同发展的经费保障是多校区文化协同发展物质保障的主要组成部分,校区间协调一致的文化发展都要靠经费来支撑。充足的经费可以为学校的校园环境建设、教育教学活动、科研管理、学校传播媒介(如音响设备、声像系统等)提供一定的物质保障。

文化协同发展的设备保障是指学校为保证校区间文化协同发展工作的进行所提供的相关材料和设施。学校文化设施作为学校物质文化保障的重要结构,它为学校的教育教学、生活管理、科研发展提供便利条件,确保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运作。[2]完善的教学设施设备可以给广大师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活动场地,让师生在具有特色文化的教育场所中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潜移默化的陶冶着师生们。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有助于陶冶校园人的情操,塑造校园人的美好心灵,激发校园人的开拓进取精神,促进多校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多校区文化协同发展物质保障两大障碍

多校区文化协同发展物质保障机制存在的问题有:各校区间经费投入不足,经费分配不当;各校区的基础设施配备不全,使用率不高等问题。

各校区间经费投入不足,经费分配不当。学校不断地扩建校区,办学规模不断地扩大,像北京的某小学,创建于1967年,1997年合并另一所小学,现一校两址,分校坐落于环境优雅的某小区,与附属中学分校一墙之隔;本校坐落在绿树掩映的某花园村社区中。各校区间原有文化的不同,加上校区间的距离较远,导致各校区间物质文化建设水平存在差异,各有各的特色。如何把各校区间的文化协同一致发展,就需要大量经费的投入。但现实情况是学校的经费投入不足,不重视各校区的文化建设,对学校投入的经费少之又少。有的学校在分配经费时会出现分配比例不当,或者有缩水的情况;有的是重视主校区的文化建设发展,而相对的忽视分校区的文化建设发展。

各校区的基础设施、场所配备不全,使用率不高。学校的物质保障上体现的最直观的实物就是设施设备了,有的新建校区只能说是勉强进行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像美术、音乐、科学实验室等专用教室更是少之又少。有的校区图书馆缺乏一定的图书资源,有的校区缺少学生实践基地,有的校区实验室不够。有的学校虽然各校区的基础设施趋于完善,但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老校区的一些设备设施使用率降低,或者是处于空置状态,从而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三)完善多校区文化协同发展物质保障的策略

完善各校区的专项经费的投入与分配经费的制度。充足的经费投入和科学合理的分配制度是保障多校区文化协同发展物质保障的重要因素,而我国投入教育上的经费是有限的,因此要以分层次筹措的方式扩充经费数目,比如通过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来承担教育经费,他们应及时按比例将专项资金划拨各学校,将专项经费也纳入到财政预算中,督促他们专项经费要专用,合理的分配各校区在文化协同发展上的经费支出配比。建立一个以政府教育部门为主,学校为辅的教育经费的合作模式,建立起一个主动承担培训经费投入的保障机制,这样才能有助于校区建设文化协同发展,使学校走向正规化、有序化、制度化,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加大投入设施设备及场所,提高设施设备场所的使用率。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加大对学校各方面的投入,确保设施设备等硬件到位,使学校的未来有持久的发展。根据各校区的实际情况,加大对设施设备、场地、校舍、教学设备的完善。[3]整合学校所有的资源,包括所有教室、计算机、材料等,要由专门的人员进行统一管理。这样既可以避免资源重复投入,高效利用硬件资源,达到更为广泛意义的资源共享;又有利于建立规范统一的标准,[4]为实现多校区的文化协同发展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二、多校区文化协同发展有关精神方面的保障

多校区文化协同发展精神保障中重要的是要把各校区的校园精神进行新的整合,提炼出更有多校区校园精神的新内涵。对原有学校的校园精神深入研究,整合并挖掘更深层次的校园精神,针对学校的发展方向及学校特色,发扬原有优秀的校园精神,又形成统一的、深入人心的新的校园文化精神。

(一)多校区文化协同发展精神保障的基本内容

多校区文化协同发展精神保障是指促进多校区文化协同发展的全体主体的意识形态,使各校区的历史文化传统及所有师生都认同的价值观念、文化观念及生活观念等得到保障,确保多校区文化协同发展工作能顺利开展,精神保障是一所学校的本质与灵魂。多校区文化协同发展精神保障主要包括校长观念保障、教师主观能动性保障以及校园文化氛围保障等。

文化协同发展的校长观念意识保障是多校区文化协同发展保障机制的重要构成,校长作为一个学校的领导者,他们的观念非常重要,他们的办学理念是校长对办学实践的理性思考和理想追求,[5]当学校面临变革时他们要发挥领导者的作用,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不同的决策。校长的思想观念对于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学校氛围是相当重要的,校长把自己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全体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共同追求,并朝着这种理念而带领教师们一起努力。[6]作为校长,为了学校更好的发展,他们首先要从思想上领导教师,确定学校的办学宗旨,把握住学校的发展方向及办学理念,只有有了办学理念才能有所追求,有了追求才会付出努力取得成功。所以说当校长确立了先进的办学理念,一个学校才有可能发展到更好更大的空间上。[7]

文化协同发展的教师主观能动性保障是多校区文化协同发展精神保障的关键,教师是施教的主体,是内化上级文化精神指示与传达文化精神给学生的媒介。教师对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培养目标的认同和拥护程度决定了学校的办学成效和学校发展的动力。[8]教师主观能动性积不积极是带动文化协调一致发展的重要保障,办学理念落实到教师的行动中,前提只有教师主观能动的认同了学校文化,才能逐渐被这种文化同化。

多校区文化协同发展精神保障的另一个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氛围保障。学校对于师生来说是一个文化交流与沟通的场所,在思想、情感、生命上交流沟通及对话。[9]学生在一个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成长时,学生的发展会潜移默化地被影响着,学生的情操也会被陶冶,学生的心智也会被启迪。

(二)多校区文化协同发展精神三大障碍

多校区文化协同发展精神障碍方面有校长观念意识有偏差,价值理念陈旧不深刻、教师主观认识度不高,教师间交流甚少、校园文化氛围不浓,欠缺文化间的融合。

多校区文化协同发展校长观念意识有偏差,价值理念陈旧不深刻。校长的观念及价值理念在多校区文化协同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保障学校在文化协同发展。然而在现实文化协同发展中,不是所有的校长都能做到有独立创新的教育理念及价值观。有的校长在参与与开展文化协同发展的活动中其理念没有与学校自身的发展相联系,或者是校长自身的价值理念存在偏差导致各校区原有好的文化被否认,学校的教育资源没有从本质上加以利用及强化,导致学校文化偏离正轨。校长陈旧的价值理念不利于文化协同一致的发展,校长的价值观念是一个学校的核心,如果连校长的价值观念都没有与时俱进更何况是教师或是学生会有多大的成长与发展。

文化协同发展的教师主观认识度不高,教师间交流甚少。文化协同发展的精神保障上另一个重要主体就是教师,有的教师主观能动性不高,对学校文化协同发展的核心内容无法认同或者没有正确理解学校文化发展的办学理念。由于各学区间在空间上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教师间的交流很少,对校区的文化协同发展问题的关注少之又少。教师之间缺少沟通,主观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对组织提出的发展战略目标漠视情况的问题愈演愈烈。

文化协同发展的校园文化氛围不浓,欠缺文化间的融合。师生潜移默化的受校园文化氛围的影响,好的文化氛围对师生有正向的指导,而不好的文化氛围对师生的影响会更深远,学习气氛不浓、学生之间不遵守纪律等等这样不好的精神氛围,把学校整的“乌烟瘴气”,置身于这样的精神氛围中,这种不良的氛围会影响学生的终身教育发展。有的学校在合并之前有各自的校园精神氛围,合并为多校区后校区间的认同与融合存在问题,尤其是远离主校区的分校,会产生被排斥与被忽视的感觉,校区间的文化融合问题成为一道不好解决的难题。

(三)完善多校区文化协同发展精神保障的策略

提高校长自身素质,加强校长的管理领导能力。多校区文化协同发展中,校长在其中扮演着学校文化培育者的身份,他对文化协同发展的管理有着重大的影响。学校文化协同发展建设目标体系的设计、发展理念的宣传、学校制度的制定以及化解并解决问题都是需要校长管理领导能力淋漓尽致的发挥。校长要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好学校文化管理的方向及深度,制定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

重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在文化协同发展中的作用,加强组织教师间的交流活动。教师对于学校来说是主体,对于学生来说是客体,教师做好本职工作主观能动的发展个人最大的潜能,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在各校区协同一致的文化发展中给教师足够的空间,组织教师进行一些活动,加强教师间的交流,在愉快合作的活动中增加教师间的情感沟通。

建立人文气息浓厚的校园氛围,营造积极向上的精神家园。人文气息浓厚的校园氛围有助于多校区文化协同发展的开展与进行,精神文化对于一个学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是学校的“灵魂”,直接左右着学校办学思路以及各种政策的形成,师生的价值观、还有对师生的热情与态度也有影响。学校的管理人员要善于发现各种精神文化,并积极培育能反映本学校独有的精神和文化特征,创造一个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校园个性文化,并且应该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和定位,进行学校整体形象设计和塑造,注意强调学校特色,建立一种温馨、和谐的校园气氛。[10]学生勤奋学习刻苦求知务实创新的热情是通过学校开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培养的,这些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创造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并由此潜移默化地营造乐观向上的校园文化精神。

三、多校区文化协同发展有关管理服务方面的保障

整个文化协同发展保障的核心是多校区文化协同发展的管理服务保障,管理服务为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文化保障,它作为保障多校区文化协同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多校区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环节。

(一)多校区文化协同发展管理服务保障的基本内容

多校区文化协同发展的制度保障是指为使多校区文化协同发展工作得以顺利开展而提供的制度指导方面的支持条件,它包括国家规章制度以及地方相关规章政策,还有校园制度文化的内在机制,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等,这些保障机制是保障校园文化系统的支柱,是维护校园日常教学有序开展的必要组成部分。

国家规章制度是学校进行文化协同发展实施管理服务的重要法律依据,具体明确的国家规章制度有指导学校文化建设的作用,让每一条规范都落实到实处。地方性的教育法律法规是国家规章制度的继承与体现,它延续着上级文件意旨,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深化规范规章。学校的制度保障是文化协同一致得以发展的保障之一,它是根据每一个学校的历史文化、背景、习俗等加以规范的,在一致的文化发展中创造出有助于学校及师生个人发展的文化底蕴。

(二)多校区文化协同发展管理服务三大障碍

多校区文化协同发展管理服务存在文化协同发展的国家规章制度缺失,缺乏可执行性、文化协同发展的地方规章政策乱而无章,与实际差异性太大、文化协同发展的学校制度保障制度不健全,管理制度陈旧等障碍。

文化协同发展的国家规章制度缺失,缺乏可执行性。多校区文化协同发展中学校进行的一切活动都要按照国家规章制度进行,有关教育文化方面的相关规章制度的规定很少涉及,规定的内容都是泛泛的规定,没有细化的相关规定。目前还存在一个问题是国家相关政策保障可操作性差,因为缺失相关的实施细则,使得文化协同发展的国家政策法规保障无从下手,缺乏可执行性。

文化协同发展的地方规章政策乱而无章,与实际差异性太大。地方的规章政策对学校文化建设的实施有引领作用,然而在实际中的地方规章政策杂乱而无序,与实际文化建设要求有不符之处,文化协同发展理论内容存在差异性。

文化协同发展的学校制度保障制度不健全,管理制度陈旧。新校区与老校区相比,新校区校园日常管理人员短缺,捉襟见肘。大部分的教职工行政人员都在老校区对新校区的关注及管理有所疏漏,对新校区的制度保障制度的建立存在不健全的现象。目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停滞不前主要是因为学校管理制度的僵化,不能与快速发展的时代一同发展。这些管理规章制度长年不改革,导致制度很陈旧缺乏创新精神。

(三)完善多校区文化协同发展管理服务保障的策略

加强国家层面上的有关学校文化建设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度。为多校区文化协同发展的开展提供法律法规上的保障,让专门部门开展调研活动,找出学校存在的文化建设保障存在的问题等,对重点问题进行专家研讨分析,讨论出解决文化保障问题的突破口,对相关问题形成法律法规草案,并交由国家立法部门审议通过最后形成学校文化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

进一步完善多校区校园文化管理服务保障。多校区文化协同发展要从各个方面都规范及贯彻落实规章制度,常言道,“无规不成方圆”,只要学校规章制度能够完善起来、学校师生的行为都能得到规范,学校就有可能树立起优良的风气,从而确保学校相关工作的顺利落实和校园各种活动的正常开展。同时还要清醒的认识到,单凭完善的制度规范还不够,还要附之以负责将此规章制度付诸行动并得到准确落实的相应的组织部门和人才队伍。所以,相关的组织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加强也迫在需求。

结合学校的历史文化建立有文化特色的管理制度。只有通过了解教师和学生的各方面需求,并且和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例如学校环境条件、教学目标和学生自身的状况等)以及当今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学校才能够尽早地制定出一整套的不仅操作性强而且能够体现出“人本思想”的规章制度(如校纪校训、各级管理职责、教师的工作守则、学生的行为规范、后勤保障制度及校区安全守则等)并使其得到不断完善。以该明确的规章制度为准则来规范新校区学生、教师以及其他各类职工的行为,以达到不断提升新校区科学管理水平的目标。在用人上要建立相应的良性的激励制度、考核制度和奖惩机制,充分利用教师的智能,开发教师与学生的潜能,并将制度与学校的办学理念相结合,促进教师和学生积极性的发挥,还有就是建立合理的代谢机制,使教师队伍保持旺盛的生命力。[11]

[1]胡静.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5):7.

[2]鲁宏飞,沈艳华,魏馨.学校文化建设与管理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9.

[3]郭丹.中小学教师院校培训的物质保障问题探析[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93.

[4]王阳.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保障机制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60.

[5]叶文梓.论中小学校长的办学理念[J].教育研究,2007(4):85.

[6]苏刚刚.校长领导特质对学校特质文化建设的影响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3:4.

[7]柏云霞.现代校长办学理念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3(6):32-34.

[8]张东娇.学校文化管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227.

[9]袁振国.校长的文化使命[J].素质教育大参考,2004(1):24.

[10]李金鹏.以校长为主体推进学校文化建设[J].山西师大学报,2007(9):142.

[11]孙绵涛.教育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60.

(责任编辑:金传宝)

*辽宁省教育科学 “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研究基地专项课题《在校学生人身伤害纠纷干预机制研究》,批准编号:JG12ZXY22。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研究基地专项课题《教育行政调解制度研究》,批准编号:JG13ZXY10。

查雨明/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法学

猜你喜欢

校区校长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南大门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一角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我校临安校区简介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