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与初中合作培养随迁子女的现状与对策

2015-03-30张云

新课程·中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初级中学随迁子女职业学校

张云

摘 要:分析现状,阐明了有利于上海随迁子女接受更有效的职业教育的依据和必要性,提出了完善上海随迁子女在初中阶段与中等职业教育有效衔接贯通培养的途径和措施,为随迁子女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和职业发展打好基础,为上海的经济腾飞和老龄化社会储备技术技能型的新生劳动力。

关键词:初级中学;职业学校;随迁子女;贯通培养机制;新生劳动力

为使随迁子女较好地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积极探索职业学校与普通初中合作,构建这类学生走职业成才之路的贯通培养机制,为特大型城市新生代技术技能型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打下扎实的基础,为区域经济腾飞和老龄化社会做好新生劳动力的人才储备,职业教育和普教应创新人才培养的合作机制。

一、上海随迁子女接受职业教育的现状

(一)随迁子女的界定

随迁子女指父母一方持有“有效的上海市居住证”或“上海市临时居住证和就业失业登记证”,并随父母同住,在暂住地城市生活学习,但其社会身份和他们的父母一样,仍属农村户籍。该类子女可在本市普通初中学校学习,不能报考普通高中,可以报考中等职业学校。

(二)随迁子女在中职生源中比例有提高

上海自2008年起试点在高中阶段招收在沪随迁子女报考中等职业学校,2012、2013、2014年随迁子女占上海中专录取比例分别为23.23%、30.07%和30.1%。(注:统计数据截止时间为2014年10月。)不回原籍的随迁子女初中毕业后继续在上海学习,他们升学的主要渠道是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随迁子女在近年的中职生源中占比上升明显,绝对值占近30%,成为中职生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也可报考中高职贯通专业或三校生报考高职并通过专升本继续在应用本科深造成才,他们将成为上海新生职业类的技术技能型新生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中职学校具有培养职业人才的潜力

按照户籍学生高中阶段普职比1:1录取,按1200在校生的基本规模计,全市79所中职校可以满足上海随迁子女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当前,上海外来常住人口超过了900万,上海也已经向他们的同住子女提供了免费的义务教育,具备一定的继续接受高中阶段职业教育的基础。

二、随迁子女初中阶段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学生质量难保证

随迁子女在本市初中就读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大部分学生既不参加上海的中考,也不回原籍,学习处于随意和放任的状态。这些学生参加初中的毕业考试,考试成绩只作参考,一般都能取得就读初中的毕业证书。

随迁子女报考中职学校,无论是全市,还是单一的中职学校都无明确的质量要求。对他们的招生是作为外省市生源,计划单列,招生时参加考试,但无录取分数的要求,录取仅按高分到低分录取。

(二)初中学校不重视,教学管理较松散

随迁子女学生的初中毕业考试的成绩对就读初中的整体升学率无影响,初中学校普遍不重视这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以及初中毕业后的升学方向或就业选择。进入初三后这些学生学习不稳定,一些学生可选择回原籍参加中考,另一部分学生“留守”。因为毕业和进入职业学校没有太大压力,学生的学习管理比较松散,这些学生成为被毕业、被忽略的一个群体。

这些学生和家长也普遍对学生未来升学或职业的前景比较无知、迷茫,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目的性不强。这些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后的学习无论在文化基础还是职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上,都出现了一些不适应和一定的困难。如果他们初中毕业后直接找工作,在上海正规企业就业基本没有机会,随迁子女学生如果不能进入职业学校学习,将只能赋闲在家,造成一定的社会和家庭问题。

(三)双方合作缺目标,培养机制缺创新

目前职业学校一般与普通初级中学协商,采取随迁子女学生在初三学习期间,中等职业学校派出老师到初级中学,对这些学生开展相关职业教育。这些学生在准备初中毕业考核的同时,熟悉职业岗位、了解职业氛围,目的是培养随迁子女学生的职业兴趣,提前开展职业启蒙教育。由于在培养目标、机制、方法上无针对性,对在知识、技能和素养等方面需要强化的内容没有整体设计和规划,缺乏整体合作的有效机制,当前初中和职校在随迁子女培养的合作中出现了一定的盲目性、短期性和功利性。

三、随迁子女培养机制创新的必要性

(一)创新机制界定

中職与普通初级学校开展中普贯通培养合作,共同培养普通初级中学随迁子女学生(部分户籍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熟悉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和习惯,使这些学生从普通初级中学毕业后进入中等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教育(中高职贯通),为这些学生完成升学和就业创造条件的一种初中与中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业人才培养的新机制。

(二)创新机制的主要动因

普通初级中学中的随迁子女学生由于家庭原因、个人习惯、社会表现、学习基础等原因,不能顺利毕业或报考普通高中,同时年龄不符合就业法定年龄,也不能顺利就业。为使这部分随迁子女学生提高继续学习的愿望,增强上进心,按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进行职业规划,为上海培育技术技能型新生劳动力,有必要创新设计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与普通初中教育相衔接的学生职业启蒙培养的新机制。

(三)理论依据

1.符合弱势群体的理论。阿玛蒂亚·森认为,教育的普及有机会让社会下层群体克服贫穷。接受良好的教育不但可以改变生活质量,而且也可以获得高收入,从而有能力摆脱贫困。

2.我国学者梁晓声认为:“中国农民工是目前享受改革成果最少的族群,完全可能成为将来之中国另一为数庞大的贫穷族群。”

3.符合人力资本理论。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主要凝聚在劳动者本身的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劳动能力。教育具有生产性作用,现代教育产生人力资本,培养各种人才。教育提高了人们处理变化的能力,教育扩张可以促进经济,提高国民收入。

4.理论启示。在上海,解决好特大型城市“随迁子女”接受初中后的职业教育同样具有涉及教育、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践意义。初中与高中阶段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职业人才培养新机制是通过职业教育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有效创新。

四、措施与对策

(一)从人才培养机制层面试行初中、中职贯通培养机制创新

实施“初中与职校”联合的初中、中职贯通培养机制,主要对象为随迁子女(部分户籍学生),整體设计规划这些学生的职业教育和今后的职业发展。制订适应企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明确培养方案,使这部分学生、家长和学校、老师明确各自的目标任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教师教学的责任心,切实提升该阶段随迁子女教育培养的有效性。

1.教学安排灵活调整。普通中学(初中)在第8、9学年,安排这些学生每周2天到中职学校进行全日制学习,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训练学生的职业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使学生对愿意从事的职业有初步的了解。学习内容、学时和学习成绩计入毕业考试的特长加分,作为报考中等职业学校的条件之一。

2.教学内容合理衔接。普通初级中学与中等职业学校在这些学生两年的交叉教学过程中,对教材、教学内容作调整,既对初中基础知识进行补习,也针对性地增加职业的知识、技能和习惯的基础训练的内容。按专业开展初级职业教育,在文化基础和基本职业素养方面达到普通中学毕业和职业教育的入学要求。

3.教师互动密切配合。教师参加针对这些学生的一些科目的授课,职校和普通中学老师互动配合,有效实施教学管理。在职校学习期间,普通初级中学也可派专门(心理辅导)老师,对学生进行及时疏导和管理,确保普通初级中学的学生在职校正常的学习。

4.两种考试互相支撑。学生在职业学校经过两年每周2天全日制的学习后,必须参加普通中学的知识性的毕业考试,取得普通中学的毕业文凭。同时也必须参加职业学校的初级职业教育的毕业考试,考试形式有笔试和口试,内容既有理论知识考核,也有实践能力的考核,学生通过职业学校的考试,才可取得职业学校的初级职业教育的毕业文凭。学生凭这两张文凭,可有资格申请免试进入中等职业学校(中高职贯通)学习。

(二)从社会评价层面提供配套保障

由劳动或职业资格鉴定部门,设计并界定与“初中、中职”贯通培养相对应的初级职业资格证书,该证书所要求的劳动者达到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具有权威性,可作为学生升学或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或参加“现代学徒制”试点的依据之一。

(三)从政策层面提供制度保障

为保障这一机制的顺利实施,需要普教和职教教育行政部门共同制定有利于随迁子女升入职业学校的政策和措施,对职业教育前移到初中,利用职业学校的职业教育资源,为这部分初中生提供接受初级职业教育的机会,在学籍管理、培养目标、教学方案、考试标准、证书颁发、职业选择、经费分配、师资交流等方面有制度依据。并设计贯通培养的整体培养方案,鼓励并规范职业学校与普通中学(初中)开展初中文化教育与初级职业教育相融合的培养机制的创新。

(四)从组织实施层面加强协作

实施“初中、中职”贯通培养机制,需要职业学校与普通中学密切配合,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学校的特点,以职业学校为主联合企业,共同参与随迁子女进入职业教育阶段的前期合作培养。合作可以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在学籍管理、学生管理、教学方案、师资配备、教育资源保障、学生保险资助、经费划拨等方面制定实施细则,三方分工合作共同育人。

(五)从招生组织层面调整随迁子女报考中职校报名考试办法

“二证”政策的实施,随着随迁子女报考资格的审证和验证的要求提高,可以将随迁子女招生报名工作纳入中考统一报名系统,由区县招办统一实施,避免造成管理脱节。

(六)从社会救济层面可以调整资助方式,提高资金的实效性

以学生取得毕业和相应技能证书作为提供各类社会教育救济资助的必要条件,可有效降低这些学生的无序流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确保随迁子女接受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的达成。

总之,随迁子女是构建和谐上海的一部分,随迁子女的初中后的教育和发展,不仅是一个职业教育的问题,也是事关上海企业未来优秀员工队伍建设的问题,他们的就业和生活更是关系在沪的非户籍家庭提高生活质量、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重大的社会问题。

随迁子女在初中后继续接受良好的职业教育,是提升他们人力资本的基础。职业教育和普教合作创新建立完善新生技术技能型劳动力的贯通培养机制,成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应有任务之一。

参考文献:

[1]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任颐,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7.

[2]梁晓声.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351.

[3]西奥多·W·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研究的作用[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90:31.

[4]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做好2014年全日制普通中等职业学校自主招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报名工作的通知:沪教委职,2014:2.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初级中学随迁子女职业学校
基于GIS的凤阳县初级中学布局分析研究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家庭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考察
随迁子女异地高考政策研究
以学生为主体的职校班主任工作
让管理更有效
职业学校课堂教学管理中的疏与堵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
少数民族随迁子女学校融入的反思与对策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农民工随迁子女家校合作的策略漫谈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开展初中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