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农民工随迁子女家校合作的策略漫谈

2016-07-11刘东霞

求知导刊 2016年14期
关键词:随迁子女漫谈互联网+教育

刘东霞

摘 要: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我国首次提出“互联网+教育”计划。“互联网+教育”计划的提出预示着在教育领域将产生一次大范围的教育变革。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融合问题关乎社会的发展,家校合作的问题一直备受各界关注。本文试图研究在网络化背景下优化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合的策略,旨在为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做一点努力。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随迁子女;社会融合;策略;漫谈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B

信息时代,网络不仅极大地丰富和满足了人们在工作、生活方面的需求,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接收信息的方式。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我国首次提出“互联网+教育”计划。“互联网+教育”计划的提出预示着在教育领域中,一场有关信息化的教育教学变革将拉开大幕。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融合问题历年来一直是学者研究的重点,因为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不仅仅是教育问题,更关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以往关于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融合问题主要从经济融合、心理融合、环境融合、文化融合等方面展开;而在网络化时代背景下,对于互联网的融合策略的进一步探究还比较缺乏。

一、“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农民工随迁子女家校合作策略探究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在已有的研究中,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合方面面临的最大困难如图1、图2所示。

从学生问卷(图1)和教师问卷(图2)中,可以看到农民工随迁子女家校合作问题长期困扰着广大的教师和学生。在当前移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教师、家长的沟通方式丰富多样,沟通渠道便捷开放,这样的沟通环境为孩子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再加上农民工父母使用QQ、微信的人群非常广泛,因此,这为本次研究提供了极大便利。本文试图利用农民工家长使用QQ、微信等工具的有利条件,探索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合新的途径。

二、“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农民工随迁子女家校合作的策略

1.教师在线课程的开发要符合学生心理特点

农民工家长使用QQ、微信非常普遍,那么教师要学会利用这样的资源,进行在线课程的开发。但在线课程的开发不能形式化,要根据课程开发后的听课群体进行授课。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学习习惯、学习兴趣正在养成,自主学习能力尚未形成,思维主要处于具体形象阶段,好奇心强。小学三四年级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形象阶段向抽象阶段过渡,独立意识增强,兴趣开始分化,不满足于课堂知识,对自然、社会、产生兴趣。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进入少年期,从幼稚趋向成熟,开始选择性接受学校和社会信息,有了自己独立的见解,学习兴趣广泛,自尊心和自主性进一步增强,但缺乏自我约束力。从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可以看出,教师开发低年级微课要在形象、生动的基础上,添加有意义的内容;高年级学生兴趣广泛,所以微课的开发和网络资源的挖掘涵盖的学科要广泛,便于学生选择。此时学生有了自己独立的见解,所以微课的开发、使用要加大学生的参与力度。微课的开发要在遵循学生身心特点的基础上来开展。

2.开发的微课或课程资源对家长要有一定的吸引力

微课的开发对家长要有一定的吸引力,因为在家校沟通的QQ、微信联系中,教师要通过家长把信息传递给学生,小学阶段学生的自我约束力较低,如果家长能认识到教师的微课非常有学习价值,他们就会主动鼓励孩子参与,或与孩子共同参与,这样网络环境下家校沟通的价值才能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李福华.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政策执行问题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3.

[2]刘善槐,邬志辉.农民工随迁子女公办校的教育质量困境与对应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3,(6):1-5.

猜你喜欢

随迁子女漫谈互联网+教育
漫谈特级教师的“再成长”
漫谈特级教师的“再成长”
成长之歌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家庭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考察
随迁子女异地高考政策研究
在偏远农村实现“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的设想
基于SCP范式的“互联网+教育”产业组织分析
“互联网+教育”视阈下的教育共享初探
少数民族随迁子女学校融入的反思与对策
漫谈雾和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