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2015-03-30姚春花
姚春花
摘 要: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与自然、生活紧密联系。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具有关心、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是九年义务教育重要的培养目标”的新课程理念。党的十七大报告将“生态文明”一词写入党章,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因此,迫切需要教师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让学生形成关爱环境的态度,促进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生物教学;渗透;生态文明
我县每个中小学到放学时间,门口都会卖豆腐干、烤香肠、麻辣串、冷饮、汉堡、铁板里脊肉、烤羊肉串、面包、竹筒饭等,五花八门。然而等到学生走完后,路道上满是各类包装袋、竹签棒等,肮脏不堪,这场面体现了现在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仍是十分淡薄的,及时对他们进行科普宣传和教育,有效提高学生生态意识迫在眉睫。下面就谈谈本人在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几点做法。
一、开展生态文明意识现状调查来渗透
通过一份简单的调查问卷,对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生物学知识,让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态忧患意识,主观上对生态知识有了解的愿望,并希望参与到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中去。
二、善用教材内容渗透
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坐在教室里听课学习,亲身到外面感受自然环境的时间相对较少。因此,在讲课过程中适时渗透生态文明的知识,潜移默化,对树立学生生态保护的意识效果較好。如,苏科生物七年上册第二单元《生物生存的家园——生物圈》,“生物圈Ⅱ号”实验失败给我们的启示:人类目前还无法建立一个人造的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生活的唯一家园。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基本条件,而人类对自然的不合理利用,环境恶化导致树木枯死、空气污染危害人的健康、水质污染影响生物的生存,因此,人类必需保护环境、保护地球最终达到保护人类自己的目的。又如,苏科八年级下册第九单元《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节,通过分析人口过度增长的危害,调查环境污染的现象,探究某种环境浸染对生物的影响等活动教育学生加入保护环境的行列。当然教材中还有很多章节都涉及环境保护的内容,从而可以很好地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渗透。
三、利用实践活动渗透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生活实验紧密联系,生物教师应充分利用生物学科的特长,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成为校园生态文明的小小宣传员和倡导者,以带动全校师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增强。成立兴趣小组,开展多种多样的观察调查活动,亲身体验环境污染、破坏的现实和危害,分析写出调查报告,真正树立起环保责任心,成为环保小卫士。还可以利用相关节日开设环保专题讲座,进行环保宣传,从而让更多的人自觉地加入环保行动中来。
四、活用生活场景渗透
人类活动导致生态环境发生明显改变的例子在身边屡见不鲜,但大部分中学生不是没留心而是发现了也可能没多加思考。比如,平时乱扔垃圾的场景,你是否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呢?学生很容易就会意识到:生活垃圾如果不减少或不加以科学处理,那么整个地球就会被垃圾覆盖着,人类社会也将成为垃圾铺垫的社会。再如,用完自来水,你是否及时关掉水龙头?水是生命之源,我们应该合理使用和保护这有限的自然资源,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及时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更能增强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更能有效地加入保护环境的行列。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奉献出氧气、淡水及食物、矿产等,无私地哺育着人类。我们每一位生物教师可充分利用生物学科的优势,唤醒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学生如何珍爱生命、保护环境,让他们自觉主动加入到环境保护行列,从而留住碧水蓝天,建设美好的家园。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