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解决好制度模式选择问题
2015-03-30潘学萍
○ 潘学萍
没有好的制度,国家难以实现善治;没有卓越的制度执行力,再好的制度也会落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中国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决定了今天中国的制度模式。
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选择是由人民决定的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创造者,是国家治理能力的动力和源泉,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决定性因素。
建立什么样的治理体系,取决于人民的意志和愿望。辛亥革命之后,人民一直在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国家治理体系,社会各种力量进行着激烈斗争。君主立宪制、复辟帝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中国都想过了、试过了,结果都行不通。在我国之所以建立社会主义的国家治理体系,而不是建立资本主义或者中间道路的治理体系,这是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是人民的自觉选择[1](P101-104)。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治理体系的发展变化,也取决于人民的意志和愿望。当前,我们正在进行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建设体制等一系列改革,完善我们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一系列制度,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根本原因是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例如,为解决新中国初期的民族矛盾,1952年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开始陆续建立;1954年《民族区域自治法》写进了我国的第一部宪法,并以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得以延续;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把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纳入法制化轨道;2001年的《民族区域自治法》历经修改并颁布,体现了由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上升为基本政治制度的过程,也显示出人民对制度发展变化的决定作用。
人民决定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方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制度体系完善,促使治理能力提高,是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因此,人民决定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最终方向。
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方向是由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规定的
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国家制度,也没有一成不变、可以终结历史的制度模式。任何制度都需要改革创新,僵化和停滞只会窒息制度的生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发展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既积极借鉴人类制度文明的有益成果,又决不照搬别国制度模式,努力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这两句话组成一个整体,其中,前一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规定了根本方向,决定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往什么方向走。在我国,无论是制度模式选择,还是全面深化改革,都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我们的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基本原则、根本方向是不能改的。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P4-5)。后一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规定了所走路径,即通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这个制度成熟而持久,制度优势充分发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然要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惟有推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才能在新的历史时期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治理改革是政治改革的重要内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势必要求在国家的行政制度、决策制度、司法制度、预算制度、监督制度等重要领域进行突破性的改革。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放在总目标的高度,是对其他各领域改革的高度提炼,只有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才能为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才能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制度的内容和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必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绝不是西方化、资本主义化
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的。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都不是照搬别人的政治制度模式而壮大的。
看待政治制度模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决定着社会政治机器的运转,不论是君主立宪制还是议会制、总统制,都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统治的本质。各种敌对势力所鼓吹的要在中国搞的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并不是普度众生,也不是通灵法器,而是要借此否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强调:“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江泽民指出:“西方国家的一些人,总想把他们那套民主制度强加给我们,总想让我们实行西方式的民主。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同西方国家一直在进行尖锐的斗争。西方敌对势力打所谓的‘民主’牌,实质就是要实现他们‘西化’、‘分化’中国的政治图谋。”胡锦涛也指出:“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我们需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指出,我们治国理政的根本,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3]。我们思想上必须十分明确,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绝不是西方化、资本主义化。治理一个国家,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路,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来。中国共产党凝聚13亿民众的磅礴之力,坚持独立自主地选择政治道路模式,并用实践和事实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破产,宣告了各国最终都要以西方制度模式为归宿的单线式历史观的破产。
总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旗帜鲜明地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体现了我们党以制度现代化推动国家现代化的努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可以使党和政府及时更新治理理念,通过创新和完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领域各项制度机制和法律法规,最大限度地减少体制机制障碍和制度漏洞。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进步将伴随实现“两个100年”目标的全过程。我们坚信,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我国将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水平显著提升、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
[1]胡鞍钢,等.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习近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中国青年报,2014-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