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在重大事件应对中提升民族凝聚力的机制探讨※

2015-03-30张丰清

党政干部论坛 2015年9期
关键词:重大事件大众文化凝聚力

○ 张丰清

(作者系华南农业大学思政部教授)

在自然灾害、群体冲突等重大公共事件中,社会无疑处于一种危机状态,社会原有的正常秩序会被暂时破坏,不团结和不稳定的负能量会不断释放,公共利益的损失会不断扩大。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民族和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重大事件的应对中提升民族凝聚力,责无旁贷。重大事件应对中中国共产党提升民族凝聚力的方式方法是否得当,关系着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着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关系着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因此,探析中国共产党在重大事件应对中提升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机制,对于民族、国家、社会、百姓和党的建设,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一、党组织核心领导机制

重大事件应对中,民族凝聚力的提升关键在于党的领导,党的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以及“两个先锋队”作用的发挥,具体要靠党组织核心领导机制的运作。党组织核心领导机制对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主要是通过领导干部典型示范、党的高效集中的垂直严密组织体系和党群良性互动等方面实现的。

在诸多重大事件的应对经验中,我们常常能够看见党的领导干部的典型示范——如现场指挥、号召鼓励等,这对于提升民族凝聚力有着极大的感染效应,也是党组织核心领导机制的突出表现。以重大灾害为例,1998年的长江抗洪抢险,时任国家领导人江泽民亲临抢险一线,手持扩音器指挥救援安抚群众;2003年抗击非典,时任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无惧风险,果敢赴粤,慰问一线医护人员;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震后两个小时之内赶到现场,指挥抗震救灾;在2015年的东方之星沉船事件中,李克强总理也是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指挥救援。中国共产党的各级党组织以其特有的领导魅力和精神风范,激励和引领着社会的精神合力,上下一心的民族凝聚力得到提升。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凭借着垂直严密组织体系的高效、集中和特有优势,始终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在波云诡谲的国际局势和纷繁复杂的国内形势中披荆斩棘、奋勇向前。特别是在重大事件的应对中,党的垂直严密组织体系是有效领导的核心保证。由于中国共产党实行民主集中制,“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垂直式领导既确保了中央的权威性,更实现了党内高度严密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党在重大事件应对中就能以国家政权为支撑,以各级党组织为抓手,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主体,构建全方位的重大事件应对体系,从而在危机状态中高效、集中、迅速地提升民族凝聚力。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党组织核心领导机制的运作具有着别的政党或政治组织所没有的特殊凝聚力,民众在重大事件中对中国共产党的向心力的提升是党组织核心领导机制的必然结果。

在重大事件应对中,中国共产党是主导力量,广大人民群众是主体力量,而民族凝聚力的提升,是主导力量对主体力量的有效引导以及主体力量对主导力量的协同配合的结果。也就是说,党组织核心领导机制的运作需要广大群众的参与、支持和配合。在主导重大事件应对中,是很难面面俱到、十全十美的,党的垂直严密组织在层级下达和执行中会有一定的漏洞,这就更需要社会团体、媒体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监督,让各级党组织在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实践中不断调整和优化,防止欺上瞒下、互相推诿现象的发生,并向社会公众及时反馈。党组织核心领导机制正是通过这些良性循环的方式,使党组织与人民群众更加众志成城、万众一心,从而提升民族凝聚力。

二、重大利益整合机制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上,中华各民族和社会各界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在重大事件中,不同阶层、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团体、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诉求往往会有巨大分歧,而重大事件中的利益分配是有限的,不同主体对利益分配不平等的忍耐程度也是有限的。因此,党在重大事件的应对中,就必须运用好重大利益整合机制来提升民族凝聚力。

中国共产党在重大事件中提升民族凝聚力的重大利益整合,既有宏观整合,又有微观整合;既有激励整合,又有约束整合。宏观整合主要是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调整,大范围地对社会群体之间进行有序的利益调整;微观整合则主要是针对社会个体的具体的利益诉求,尊重和满足个人的利益;激励整合主要是针对已有的存量利益,从发展的、改革的角度实现增量并对增量作出预期的调整,建构重大事件中有效的利益实现的动力机制;约束整合则主要针对非规范性、非合理性以及不合法性的利益诉求进行依法限制,以减少利益摩擦和平衡公众利益。当然,中国共产党提升民族凝聚力中的重大利益整合,离不开沟通协调机制的运作。沟通协调机制在重大利益整合过程中起着润滑剂的作用。

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举国体制”的优越性,无论从宏观上还是微观上,无论从激励角度还是约束角度,都实现了重大利益的合理平衡。“回顾备战奥运期间乒乓球超级联赛、女排联赛、CBA、中超等影响力相对较大、市场化程度较高、球迷较多的联赛都采取了为奥运会让路、缩短赛程的做法”[1]。可以说,从中央到地方,从举办地区到非举办地区,从奥运会工作人员到普通北京市民,从参赛运动员到媒体再到全国观众,都“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满腔热情地为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尽心尽力,没有党领导下的重大利益整合,是绝对难以实现的。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国家队以51枚金牌、100枚奖牌取得了历史突破性的佳绩,北京奥运会也赢得了“无与伦比”的赞誉。事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在重大事件中的重大利益整合机制,是提升民族凝聚力的决定性和突破性环节。

三、优质资源聚合机制

“重大事件”之所以被定义为“重大”,往往是由于其对社会、对国家或某一地区范围内造成了重大影响,很可能对国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产生重大的威胁,更可能会引发后果可怕的连锁反应。中国共产党对优质资源的聚合,是应对和处置重大事件中提升民族凝聚力的有效手段,是短时间内聚集和整合社会优质资源、“集中优势兵力”解决主要矛盾的有效机制。

优质资源聚合机制往往能在重大事件应对中对稳定社会情绪和提升民族凝聚力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这也是由我国的经济基础决定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它决定了国家上层建筑的核心必然是中国共产党。党能够凭借自己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执政党地位,高度地、集中地掌控着国家资源和国家机器。例如,中国股市前阵发生的股灾(2015年6、7月份),党和政府在“史上最恐怖暴跌”的应对中,通过中央银行向市场供给充沛的流动性撑持,以果断有力的措施将动摇股票市场的泉源隔离开来,并联合公安部等执法部门雷厉风行地剑指恶意做空、过度投契等违法违规行为,这些由优质资源聚合而成的“组合拳”一打出,市场信心大大提振,金融市场风波平息并稳健持续向前发展。

再以2008年汶川大地震为例,中国共产党能在第一时间调集10余万解放军和武警官兵,日夜奋战,他们成为了抗震救灾中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能在第一时间部署灾区中的机关、学校、工厂等可用之地作为安置地点,这些成为了抗震救灾中的生命大本营;中国共产党能在第一时间调集救护人员和灾民自救相结合,动员10多亿同胞慷慨解囊、捐款捐物、义务献血,这些成为了抗震救灾中的巨大热流。无论是现场救援、医疗救治、物资配送、心理调适还是灾后重建,中国共产党都充分运用优质资源聚合机制提升民族凝聚力,再次打赢了一场伟大的抗震救灾人民战争。党通过决策、统筹、分配、输送和使用一系列的国家优质资源,形成举国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使民族凝聚、民众凝聚、民心凝聚。

四、主流舆论引控机制

舆论的引导一直是意识形态斗争的主要方法,在重大事件应对中更是中国共产党提升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路径。正如胡锦涛所指出:“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2]如何牢固把握和灵活运用好已有的主流舆论话语权,如何充分动员起社会媒体形成舆论引导合力,如何以舆论武器迅速处置危机传播中民众的不安、不满和不信任的情绪,都属于中国共产党在重大事件中提升民族凝聚力的主流舆论引控机制的重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在重大事件应对中提升民族凝聚力的主流舆论引控,目的在于降低并消除恐慌,阻隔并澄清谣言,安抚并稳定人心,激励并昂扬斗志,凝聚并释放正能量。正如今年的东方之星沉船事件中,不少民众一开始都把目光局限于“船长操作失当”、“船体安全措施不符合规范”和“问责”,民众的积怨情绪伺机宣泄,再加上“从众心理”等传播效应和心理效应,将会引发大量的与事件可能没有直接关联的人们的干预性参与,事态严重性会遭到不合理放大,事件会严重升级,非常不利于紧急状况下救援工作的组织和开展。中国共产党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为支撑,并辐射引控各地方主流报纸、电视台和网络论坛,通过宣传李克强总理冒雨指挥救援的画面,通过渲染以官东为代表的英雄潜水员和广大救援官兵视死如归的施救情节,遇难者家属以及社会公众的不安、不满和不信任的情绪逐渐消除和成功调节,从而将血浓于水的骨肉情和同胞爱导向浓烈,通过典型正能量的释放推动人心的凝聚。主流舆论引控机制作用的发挥,使党在重大事件应对中不仅大大减少了提升民族凝聚力“正面战场”的巨大压力,更吸收和获取了具有持久影响力的巨大精神动力。

五、大众文化导向机制

随着全球化发展浪潮的加速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发展,民族凝聚力的提升确实面临着文化认同危机。我国社会在“两期并遇”(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转型期间的大众文化,是多元的、复杂的,甚至是分歧的。市场价值观、普世价值观等各种价值观和利益观,不断地冲击和左右着社会民众的头脑。在重大事件中,大众文化中很容易小群体或小范围式地出现一些不利于民族凝聚的文化态度和因素,诸如崇拜西方文化而蔑视中国传统,盲目追求新潮时尚而轻视沉淀朴质的中国文化,过度信仰西方的消费文化而忽视优秀的中国民族文化等。大众文化中这些消极现象的出现,对于党在重大事件中提升民族凝聚力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我们党要建立健全大众文化导向机制,在重大事件未发生之前,注重提升社会民众的文化心理认同和行为认同,在重大事件发生之后的应对中就可以释放出提升民族凝聚力的大众文化的魅力;而在重大事件的应对中,我们党也应该抓住这种典型事件的机遇,通过政治教化、思想教育、双向沟通,发挥好大众文化在提升民族凝聚力过程中的正面作用并建立长效机制。

以思想政治教育在应对重大事件中提升民族凝聚力的作用为例,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种传递,也是一种沟通,既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赋予,既是一种改造,也是一种创造。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应对重大事件,不是临时抱佛脚,而是未雨绸缪、防范未然。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事前”、“事中”和“事后”都显得相当重要。党在重大事件应对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开展针对性内容和形式的教育活动,提升民众的持续关注意识、即时防范意识以及危机应对能力和处理能力,促使其配合与支持党和政府的应对工作,让各自为政、损人利己、发国难财等大众文化的消极面在最短时间最大限度地得到抑制,让守望相助、团结互助、先国后家等价值和精神得到突出和彰显,从而提升民族凝聚力。就如2014年的昆明火车站暴恐事件,党和政府除了通过主流舆论引控机制安抚民众情绪之外,还特别通过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大众文化的知识引导和思想引导,让民众既提高了恐怖袭击事件发生时候的危机规避、避险求生、自救互救的宝贵知识,又提高了大众的心理承受与调节能力,恢复了民众对党和政府在保障公共安全中的信心和信任,从而引导民众积极参与和配合党和政府的应对工作,发挥了大众文化导向机制提升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1]韩玉姬,王洪珅.我国“举国体制”的回望及其在北京奥运后的发展走向[J].浙江体育科学,2010,(1).

[2]卿渐伟.正确引导舆论是地方党委的重要政治责任[J].求是,2010,(5).

猜你喜欢

重大事件大众文化凝聚力
“如此凝聚力”
论当代高校青年教师团队凝聚力的提升
洋场·小报·《红楼梦》——媒介建构下的大众文化(1912—1949)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对增强兵团凝聚力吸引力的研究
论增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机制建构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本周重大事件
浅析重大事件中的新闻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