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谋新篇 真抓实干求突破——伍家岗区伍家乡发展纪实
2015-03-30刘汉宜
○ 刘汉宜
伍家乡地处宜昌城区东大门,全乡版图面积70平方公里,下辖16个社区(村)和1个社区,常住人口3.1万人,总人口5万余人。近年来,伍家乡紧紧围绕宜昌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战略定位,以民生发展为核心,以产业融合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城乡统筹为突破,以社会稳定为基础,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2014年完成农村经济总收入193.5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188.6亿元,工业总产值156.1亿元,完成规模工业企业产值12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31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5亿多元。走进伍家乡,一股发展热潮迎面而来:三大产业,有序发展;城乡建设,高效推进;南灵片区,如火如荼;民生福利,普惠群众等等发展亮点,谱写着伍家乡美好的发展前景。
一、调结构促转型,发展质量持续提升
始终坚持把优化产业结构,作为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大举措。一是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按照“建设市场、搞活流通、发展商贸”的思路,以现代流通体系促进经济发展。2014年,三峡物流园与“1号店”合作打造的电商平台上线运行,年交易额达150亿元,成为鄂西渝东最大物流园。不断壮大现代服务业,借助“东站经济圈”带来的市场空间和需求潜力,构筑以专业市场为骨干,以社区商业为基础,以商业街、零售网点为主要业态的生活型服务业,初步形成福久源商业街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二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引导企业把技术改造同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结合起来,着力推动新兴科技与传统产业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催生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科技产业,进一步放大品牌效应,尽快成为新的竞争优势和经济增长点。2014年全乡共开工建设项目61个,其中新开工建设项目32个,续建项目29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36家。三是着力发展生态农业。围绕区委、区政府全面推进南灵片区生态开发建设的总目标,按照《南灵片区全域规划》方案要求,积极推进南灵片区生态开发建设,完成年度投资1000万元以上,南灵片区发展业态日趋丰富,全乡已经形成多极发展产业格局。
二、抓载体求创新,集体经济持续发力
将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置于农村工作的首位,按照“因地制宜,项目带动,多措并举,强村富民”的思路,形成“片区规划,留地发展,产业聚集,园区分布”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一是拓展发展载体。积极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国土资源局市规划局关于规范和促进村级留用地开发利用意见的通知》,按照指标不超过建设项目依法征收农用地面积的15%计算,用足政策争取发展用地。同时,因村制宜以自主建设、联合开发、村际合作等方式开发利用村级留用地。2014年,新争取村级预留用地507亩,全乡村级项目投资、建设规模创历史之最,过亿元项目3个,在建面积近30万平方米。共联村投资1000万元,与泰丰粮油公司合作建成共联商贸大市场,目前已入驻商家300余户。二是加快园区建设。伍家乡在村级经济园建设过程中,结合村级产业发展现状,按照“聚集成片,连接成链”的思路,优化园区产业,加快布局园区产业发展方向,鼓励各村建设村级经济园,引导园区向空中发展,向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发挥空间效益,发展态势十分可喜。目前,共同科技企业创业园已投资1.5亿,一期仓储用房及厂房已全部竣工,二期创业大厦正在筹建中;共升都市工业园已投资9000万元,一期主体工程全部竣工,二期工程即将启动。三是规范资产运营。建立健全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加强对资金租赁、项目推介、合作开发等方式的监管,确保资产保值增值。探索出台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信息公示查询系统,强化主管会计执行与监管双重责任,打造“阳光财政”、“透明三资”,接受社会监督。
三、重统筹促融合,城乡建设持续提速
始终坚持把农村城市化作为提升承载能力和群众生活质量的主导方向,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农民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一是全力服务宜昌新区。按照“依法拆迁、争取理解,阳光拆迁、公开透明,以情拆迁、真诚服务”的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征迁工作。全面完成城东生态新区建设,积极开展宜昌新区企业总部基地、城东公园、求雨台公园等重点工程项目服务,相继承担汉宜路、花溪路、柏临河路、东山大道BRT、共谊路、东站三路、岳湾路等城市路网及市政工程腾地任务,成为全市新区建设力度最大、推进最快、成效最好的区域之一。二是稳步推进征迁安置。按照“改善人居环境、统筹城乡发展、将安置小区建成民生工程”的思路,强化安置小区建设管理,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积极指导督办各村安置住房分配工作。2014年,竣工安置小区33万平方米,分房2622套,安置失地农民1215户4252人。同时,完善安置小区物业管理市场化运作机制,实现安置小区物业管理专业化,提升服务质量。三是全面改善人居环境。伍家乡高度重视城市管理工作,主动融入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活动,严格执行宜昌环境总体规划,让乡村亮起来、净起来、美起来。实施临街建筑立面改造,大力整治全乡农村环境,完成福久源、城东大道景观墙建设,彻底解决“脏、乱、差”问题。贯彻绿满荆楚战略,深入实施绿化美化工程,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2014年新植树造林达520亩。
四、惠民生促和谐,社会建设持续加强
伍家乡一直秉承“坚持党建带动和改善民生良性互动,幸福指数和发展指数同步提升”的宗旨,始终坚持“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大力实施民生工程,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民生。一是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首推被征地农民创业就业奖励政策,鼓励和扶持被征地农民和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2014年乡级财政兑付奖励资金78.58万元,奖励就业创业人员达1220人次。坚持每年举办被征地农民专场招聘会,开展“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活动。2014年新增就业1518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98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889人。二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在全市率先启动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实现“老有所养”;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继续依法依规推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积极推广社区养老模式,支持各社区(村)建设互助养老中心;规范引导村级发放敬老津贴、粮油补贴、惠民补贴等。2014年乡村两级惠民投入资金达4649.26万元,直接惠及农民25166人次。三是协调发展社会事业。深入推行“村社并行”双重管理机制,全面实行农村网格化管理,在全省率先以城市网格化标准开展农村网格工作,16个社区(村)网格管理站一次性通过省级农村网格化工作验收,真正实现城乡网格管理一体化。
五、抓党建增活力,党的工作持续推进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伍家乡坚定不移地推进“固本强基”工程,党的建设不断加强。一是抓班子、强队伍,党组织凝聚力不断增强。坚持“党管干部”,着重加强对村“两委”班子成员、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后备干部等的管理,涌现出一批“项目书记”、“惠民书记”、“拆迁能人”,干事创业劲头十足。涌现出“省级党建示范点领头雁”彭正平、宜昌市优秀共产党员蔡琼、“80后”书记华文俊等一批优秀“领头雁”带头人。二是抓载体、求创新,党组织渗透力不断增强。积极探索城郊农村党建新模式,成功承办全市城郊农村党建现场会,在全市乃至全省推广“351”党建新模式。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独创“三微”党组织服务模式,将服务党员群众的触角延伸至“最后一公里”,被新华社、人民网、湖北日报、荆楚网、三峡日报等媒体大力推介。三是抓教育、重管理,党组织战斗力不断增强。高度重视广大党员干部的理论武装工作,中心组理论学习和机关干部学习制度逐渐规范化。把“人才强乡”战略摆在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位置,逐步完善乡级干部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实行“三跨”用人,坚持“让吃苦的人吃香、实干的人实惠、有为的人有位”。四是抓引导、善统筹,党的活力不断增强。坚持围绕全乡中心工作,加强对人大、政府、政协工作的领导,大力支持人大执行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积极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参政议政职能。
伍家乡借宜昌新区建设的东风,经济建设、城乡统筹、民生福祉、基层党建等都硕果累累。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伍家乡将以乘风破浪的气势,向着“大城新区”的奋斗目标,科学定位谋发展,真抓实干求突破,乘势而上开新局,必将成为伍家岗区最耀眼的璀璨“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