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放创新视角下区域创新竞争策略研究——基于2001-2012年空间计量面板数据

2015-03-30魏建漳

关键词:竞争协同区域

魏建漳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广东深圳518060)

一、引言

区域竞争被看做是中国制度演进中一个最为重要的竞争机制设计[1]。中央与地方之间财政分权,区域政府在一定政策制定权主导下,与其他区域政府展开竞争,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增长与繁荣。21世纪以来区域创新竞争越来越受到学者和地方政府的关注。

国内外关于创新竞争的研究主要包括市场结构视角、创新资源分布视角和交易成本视角。市场结构视角的分析,沿袭了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思路,认为创新是为了在产品市场上获得垄断利润,过度的竞争会影响产品利润,进而影响创新投入。Aghion等(2005)从产品市场竞争对创新投入的影响出发,认为产品市场竞争程度与创新竞争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2]。白明和李国璋(2006)自Arrow的观点出发,以中国工业行业数据实证研究发现,是竞争而非垄断更有助于创新[3]。创新资源分布视角的研究认为分散的创新资源形成了各地创新竞争优势,对创新绩效的追逐加剧了区域创新竞争。Li(2009)对中国省际之间地区内部创新绩效差异性考察发现,地区创新经费内部投入之间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竞争关系,各地区创新环境和创新主体的差异,是导致创新竞争过程中地区创新绩效差异的主要原因[4]。交易成本视角研究认为区域间较高的交易成本减少了合作创新,导致了对创新资源的竞争。李歆等(2013)利用省际合作专利数据,实证发现经济差距越大的地区之间合作的动机高于竞争动机,而地方保护主义阻碍创新资源在区域间合理流动,是导致区域创新资源竞争的一个重要原因[5]。李长久(2013)认为专利保护、创新补贴(税收减免等方式)、制度创新是区域间最为常见的创新竞争方式[6]。

研究文献对理解区域创新竞争提供了有益的帮助,但这些研究大都忽视了区域创新的不同投入方式之间的竞争机制存在的差异性,或将创新作为一个整体行为,或将创新看作利用区域内部创新资源开展创新的活动。Chesbrough(2003)认为创新活动不应局限于区域或企业内部“封闭创新”,外部的创新资源同样重要,并提出了利用内外部创新资源进行创新的开放创新理论[7]。基于开放创新视角,本文区分区域内部R&D支出之间的竞争与区域创新资源协同创新投入之间的竞争,考察区域创新决策博弈中的竞争策略差异。

二、区域创新竞争的理论分析

开放创新理论认为,国内各地区的创新投入包括两个方面,利用本地创新资源的R&D内部支出和利用外部创新资源的协同创新支出[8]。这意味着区域开放创新存在三种可能的创新投入竞争关系有待考察。

(一)地区间R&D内部支出之间的竞争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分权给予了地方政府发展政策的剩余所有权,中央政府把创新作为地方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方面,两者为地区间R&D内部支出竞争提供了制度基础。21世纪以来,创新投入强度、创新产出等作为考核地区发展的指标,受到各地区政府的广泛关注。一方面,以沿海发达地区为代表,各地区出台了鼓励增加R&D内部支出的相关政策,增加企业R&D投入和政府对基础研究的R&D投入;另一方面,各地通过税收政策、土地政策、环境政策、引智政策等招商引资,将技术密集型企业引入本地,以增加本地的R&D内部支出。显然,这种投入受到政府产业政策的影响,而非完全的市场竞争。因此,地区间R&D内部支出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宏观制度下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

(二)地区间协同创新投入的竞争

创新资源在区域上的分布较为分散,一般分散于各地的大型企业内部、高校、研究机构。区域创新资源根据流动性可分为可流动和不可流动的创新要素,而决定区域创新潜能的更大程度上是无法流动的创新要素,这些要素决定了地区间创新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开放创新条件下,企业通过跨地区活动以获得本地无法获得的互补性创新资源。因此,跨地区的多层次、多样化、多主体参与的创新资源之间协同创新活动越来越多。越来越多地区的企业与其他地区的供应商、客户、中介市场等建立良好的合作,并与当地高校、研究机构、企业研究中心等通过联盟、技术合作、技术服务和咨询等方式实现知识的交互交流。然而,在一定时间内,国内的创新资源总量是有限的,在多个地区开展跨地区协同创新时,就表现为对创新资源的竞争。因此,地区间协同创新投入的竞争实质上是在全国范围内的创新要素市场的竞争。

(三)其他地区协同创新与本地R&D内部支出之间的竞争

一个地区创新投入不仅取决于本地区的创新资源,其他地区的跨地区协同创新投入也可能对该地区的创新投入产生影响。一个直观的理解是,其他地区利用本地的高校、研究机构、企业创新资源、中介资源等进行创新,并获得最终的创新成果,占用了本地创新资源从而对本地创新产生一定的影响。然而开放创新条件下,其他地区在本地的协同创新会通过本地技术吸收能力转化为本地新的技术知识积累,而且由于是本地技能劳动力完成的创新全过程,因此更有利于本地在创新上的进一步投入。因此,其他地区协同创新与本地R&D内部支出之间的竞争实质是具有创新资源争夺的挤占效应和地区技术吸收能力带来的创新投入增加的共同作用结果。

三、区域创新竞争反应函数设定

(一)模型设定

在能够找到的文献范围内,尚未发现对地区不同创新竞争存在性及竞争程度度量的实证研究,但地区竞争的其他领域文献中,尤其是地区税收竞争研究为地区创新竞争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参照Jacobs等(2010)、袁浩然等(2012)的处理方法[9][10],将其它所有省级地区看作给定省级地区的创新竞争对象,并通过权重赋值的方式对竞争省份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区分。

为了深入考察地区创新投入竞争之间的三重竞争关系,这里分别将地区创新竞争的空间计量模型表述为以下三个函数关系。

R&D内部支出对其他地区R&D内部支出的竞争反应函数:

R&D内部支出对其他地区利用外部创新资源创新支出的竞争反应函数:

利用外部创新资源协同创新支出竞争反应函数:

i表示地区,t表示时间,RDit表示给定地区的R&D内部投入,CRjt表示给定地区利用外部创新资源的协同创新投入(简称协同创新投入),它们被设置成为一个竞争对手地区各种创新投入的函数,竞争对手地区的创新投入由交叉项表示,WkRDjt表示竞争对手j地区加权的R&D内部投入,WkCRjt表示竞争对手j地区加权的协同创新投入,其中,Wk是一个NxN阶空间权重矩阵,∑j≠iWkRDjt、∑j≠iWkCRjt分别表示其他地区各种创新投入的加权平均宏观创新投入水平,δ是倾斜参数,Z'it是控制变量向量,包括给定的i地区科技活动人员、人均公共支出水平、国有经济比重等,θ是控制变量的参数,εit是误差项。

这里需要拟定创新竞争存在性与创新竞争关系的假设。当加权平均宏观创新投入系数δ显著不为零时,意味着给定地区与其他地区该类创新投入存在显著区域创新竞争关系。当加权平均宏观创新投入系数δ大于零时,意味着给定地区该类创新投入与其他地区该类创新投入存在互补关系,反之,系数δ小于零,则意味着两者存在替代关系。

(二)数据来源

地区省份涵盖了除西藏之外的30个省市自治区,西藏地区因大量价格指数缺失,无法计算创新投入的实际值,因此在研究中剔除。各种创新投入的原始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并通过价格指数调整到以2001年为基期的实际值。分地区的人均GRP、科技活动人员、年末人口数、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国有固定资产投资、集体固定资产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原始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分地区消费者消费价格指数、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价格统计年鉴》。

(三)数据计算

各地区创新投入实际值。为了消除各地区价格变化带来的影响,通过相应价格指数,将各地区R&D内部投入、协同创新投入、地区创新投入总量数据,分别计算为创新投入的实际值。

控制变量。人均公共支出水平由各地区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和年末人口数相除得到。国有经济比重采取国有固定资产投资与集体固定资产投资之和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表示。

距离权重。创新竞争往往是地区科技水平和技术能力的竞争,取决于两地区之间技术水平的差距,因此使用技术水平距离来设定更为合适。地区技术水平距离的代理变量通常使用全要素生产率TFP,但TFP的估计往往存在问题,且现代地区之间竞争正在向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竞争转变,TFP不能完全涵盖整体技术水平的,而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RP)是一个衡量地区整体水平的良好指标,因此,可以参考Acemoglu(2009)使用各地区该指标的比值来代表地区间技术水平的差距[11]。因此,发展水平距离权重的计算方式如下:

其中,Sij=PGRPj/PGRPi,反映了地区i和地区j两个省会之间技术发展水平的距离,距离的平方增加了相对发展水平高和相对发展水平接近地区的比例权重,具有两个层次的内涵:一是技术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在产品市场上更可能与较低发展水平地区的产品竞争,反之则竞争较弱,即竞争具有向下兼容性;二是技术发展水平接近的两个地区竞争程度高于技术水平低于本地区的两地竞争,两个地区发展水平差距越接近竞争越激烈,差距越远竞争越小。PGRP表示各地区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加权平均宏观创新投入。加权平均宏观创新投入是模型的解释变量,指在给定地区情况下,根据发展水平距离权重加权计算出来的其他竞争地区的平均宏观创新投入之和。

四、估计结果

地区创新竞争反应函数的面板数据估计可能会存在内生性和异方差性问题,为了解决内生性问题,使用距离权重对各年份解释变量数据进行加权处理,为了消除异方差性和同步相关性,对面板数据模型的回归方法采用似然不相关回归分析方法(SUR)。

(一)地区间R&D内部支出竞争的回归结果

表1第一列模型考察的是,加权平均宏观R&D内部支出对本地R&D内部支出之间的影响,计量结果显示,其系数显著非零,说明其他地区R&D内部投入与本地区R&D内部投入之间存在创新竞争关系。加权平均宏观R&D内部支出系数0.167,表示其他地区R&D内部支出与本地区R&D内部支出具有互补性竞争关系,即其他地区平均每增加1元内部创新投入,本地区增加内部创新投入0.167元。

地区人均公共支出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人均公共支出水平对本地区创新具有正向的影响,每增加1元人均公共支出,就会引致增加113元创新支出。地方政府提高在教育、医疗、文体卫生、社区事务、商业服务、社会保障和就业、交通运输等方面的支出,提升本地的生活环境、就业环境、交通环境、商业环境等会提高对创新型企业的吸引力,提升技能人才的创意投入。

国有经济比重的系数为负但并不显著,表明国有经济比重对地区创新具有一定抑制作用,但其作用并不显著。常数项系数在统计上不显著,意味着地区创新竞争并没有特定的基数,而是存在于不同大小的地区创新投入之间。

表1 地区创新竞争模型回归结果

(二)地区间R&D内部支出竞争与协同创新支出交叉竞争的回归结果

表1第二列模型考察的是,加权平均宏观外部协同创新投入对本地R&D内部支出之间的影响,计量结果显示,其他地区利用外部创新资源进行创新的投入对本地创新并无竞争关系。两地创新资源协同创新不仅可以通过技术知识的交互作用而产生新知识,并且可以通过扩散效应和吸收效应提升两地知识积累,提升两地新知识和新技术再创造能力。外部创新投入对本地创新的挤出效应在我国当前阶段并不存在,我国更多的问题是各地区创新资源缺乏流动和互动,协同创新正是综合利用了各个地区的创新资源,提升了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并同时促进了两地的创新发展。那种担心开放创新会影响本地创新的观念应该摒弃,各地应加大创新交流和互动,在全国范围内形成更大的协同创新市场。

在考虑到其他地区协同创新的条件下,地区人均公共支出水平的作用更加显著,每增加1元人均公共支出,就会引致增加127.6元内部创新支出。虽然其他地区协同创新的投入对本地内部创新投入没有竞争关系,但本地政府为了保证本地创新资源不向外流动,投入了更多公共支出以确保创新环境的改善会吸引更多创新资源到本地。

计量结果还显示,国有经济比重具有显著负影响,在其他地区协同创新对本地内部创新投入没有影响的情况下,国有经济比重越大,本地创新的内部投入越少。这说明非国有经济在创新上相比国有经济具有更大的活力。

(三)地区间协同创新支出竞争的回归结果

表1第三列模型考察的是加权平均宏观外部协同创新投入对本地协同创新投入的影响,计量结果显示,加权平均宏观外部协同创新投入对本地协同创新投入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即替代性竞争关系,其他地区平均增加1元的协同创新投入,本地协同创新投入则减少0.567元。表明在全国范围内,创新资源相对是有限的,各个地区之间存在对整体创新资源使用的竞争,一个高校承接了一个地区某个企业的研究项目,那么就不能在同一时间内与另一个地区的企业签订相似研发项目的合同,这通常是在合作协议中重要的排他性条款,该条款保证了知识产权的独占性,保障了研发投入的企业能够在获得研发成果后投入市场获取预期利润。这种排他性意味着创新资源的稀缺性和某个时段上的专有性,因此,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协同创新的地区创新竞争是激烈的,地区间协同创新投入是具有替代性的。

在地区协同创新竞争条件下,地区人均公共支出水平的作用显著,每增加1元人均公共支出,就会引致增加161.6元地区的协同创新支出。本地人均公共支出水平的提升,增加了本地创新资源的集聚,激励了本地企业的创新投入,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促使企业向外部寻求能够更好更快发展的互补性创新资源,因此公共支出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地区开放创新水平的提升。

五、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将区域创新投入区分为区域内R&D内部支出和利用其他地区创新资源的协同创新投入,在控制科技人员投入、人均公共支出水平、国有经济比重等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运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测算了2001-2012年区域创新投入水平对其他竞争地区综合创新投入水平变化的反应策略和反应程度。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存在区域创新竞争且具有两种不同的策略,区域R&D内部支出之间存在互补性竞争策略,区域协同创新投入之间存在替代性竞争策略。随着中国整体收入水平的上升,消费市场不断扩大,企业在全国市场的竞争加剧,为了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同时地方政府为了获得在地区竞争中的优势及政绩,鼓励本地区企业进行创新活动,因此中国其他地区R&D内部支出的增加会引起本地创新企业的创新投入和地方政府对创新企业的激励。同时,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创新资源是有限的,各个地区利用其它地区的创新资源就是对稀缺创新资源的竞争行为,由于创新资源的一定时期内和研究项目中的独占性和排他性,使得一国内地区间协同创新的竞争表现为替代性创新竞争。

由本文结论推出的政策建议是:第一,优化区域创新投入结构。我国在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中,需大力推进区域开放创新战略,优化区域创新的内部支出和外部支出结构。开放创新不仅是一种战略,更是一种需求,是区域创新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区域内创新主体对外部创新资源的需求提升的结果。区域之间创新资源分布不均衡,利用效率也不尽相同,增加协同创新的投入,有利于充分利用区域间创新分工的差异化,提升区域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第二,提升区域创新环境。地方公共支出能够更好反映地方居民的要求,居民和企业会通过“以脚投票”的方式向地方政府施压,迫使地方政府提供优于竞争对手的公共服务,提高经济效率。为了防止“以脚投票”情况的出现降低区域创新绩效,区域应提高人均公共支出水平,尤其是加大对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上的投入,提高创意人才的生活、生产、生态环境。第三,协调两种创新策略关系。一个区域内的内部创新投入和外部创新投入是互补创新策略,因此有必要协调两种策略关系,形成良性互动,以协同创新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以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协同创新深化发展。

[1] 张五常.中国的经济制度[M].中信出版社,2009:2-15.

[2] Aghion P.Nick Bloom N,Blundell R.,Griffith R.,Howitt P..Competition and Innovation:An inverted-U relationship[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5,120(2):701-728.

[3] 白明,李国璋.市场竞争与创新:熊彼特假说及其实证检验[J].中国软科学,2006(11):15-21.

[4] Li Xibao.China's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city in transition:An empirical approach[J].Research Policy,2009,38(3):338-357.

[5] 李歆,胡元佳,刘中卫.中国跨区域创新合作的影响因素——基于省际合作专利数据的实证分析[J].科技与经济,2013(1):14-18.

[6] 李长久.大国创新竞争与中国应对策略[J].全球化,2013(9):21-30.

[7] Chesbrough H.W.Open Innovation: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2003:1-6.

[8] Chesbrough H.,Vanhaverbreke W.,West J.Open Innovation:Researching a New Paradigm[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1-11.

[9] Jacobs J.Ligthart J,Vrijburg H..Consumption tax competition among governments:Evidence from theUnited States[J].International Tax and Public Finance,2010,17(3):271-294.

[10] 袁浩然,欧阳峣.大国地方政府间税收竞争策略研究——基于中国经验数据的空间计量面板模型[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5):95-101.

[11] Acemoglu Daron.Introduction to Modern Economic Growth[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9:3-15.

猜你喜欢

竞争协同区域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感谢竞争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关于四色猜想
分区域
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竞争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协同进化